从脉辨治验案四则
《中医辨脉症治》

《中醫辨脈症治》2009年07月16日星期四 18:53自序余每覽有見地之中醫者,憑三部九候之脈,知五臟六腑之病。
六淫七情,了如指掌。
處方用藥,每多中鵠。
此未卜先知之術,病者美其神,同道讚其妙,後學稱其玄,此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亦如梨園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之謂。
非爐火純青之程度,診治何能如此的高妙。
人之一生,術業難超七旬,壽數難過九十,於歷史長河計算,乃是一眨眼間。
然勤奮而達功深藝熟者,須到而立不惑之年。
其間需擠多少時辰研索典籍,要多少資材購置資料,又要多少臨床對象實踐驗證,此等條件,缺一不可。
余治醫寒暑已近三十,每感脈理深奧。
後之學者,於治脈的興趣,想必有其同好,而於治脈之難,可能也有同感。
余故上窮秦漢,下窮當代,集脈之精華,冶百家於一爐,博採眾長,匯輯是書,使後學有直捷明快之感。
昔時脈學專著甚多,論其根梗樹桿者眾,而涉及枝葉花果者極少。
後學研習脈理,仍若昔人發出“若窺深淵,如迎浮雲”之嘆。
臨診只能重受“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之苦。
後之覽者,杏林同仁,凡有心於治脈者,不妨將拙著一讀。
大凡立說者,皆以論題入門,余故以脈入門,然開門見山,與其他各科是殊途同歸。
學者若能舉一反三,洞悉其妙,不難登堂入室。
凡患病,有已然之症狀,有病已成而症狀未顯者,亦有病未癒而外症消失者。
其症狀顯現者易診,隱匿於內者難斷,當此之時,而脈診有見霰將雪,聞雷將雨之妙,其間倘有風雲變幻,而脈診又有見微知著之功。
此等學問,若能尋余所集,如步終南捷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此非余自命不凡者矣。
文學之書,可面壁虛構,推理升華。
學術之書,重在講究真憑實據,嚴謹求實,故難引人入勝。
又不如詩詞歌賦之令人心曠神怡,錦心綉口,故非酷愛脈理者難持卷。
唯誠心濟世救人,業醫治脈者,習而有所悟,讀而有所快,學而有所獲矣。
余故綴此數語,弁於卷首,以醒同好耳目云。
時庚午歲首向宗暄字伯夫題於敝舍三余書房脈診之臨床意義昔賢創脈法,是在千百萬人身上,以彰往察來,以常行變的方法進行總結的。
孟景春临床验案4则

关 键 词 甲状 旁腺 功 能 减 退 症 头 痛 中 医药 疗 法 验 案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图 分 类 号 R 8 . 5 5 22 0 文章编号
仙 茅 l g 仙 灵 脾 1g 川 柏 6 , 肉桂 5 ( O, 0, g上 g 后
4 内外结 合治痤 疮 史 某 , ,8岁 。2 1 女 2 0 0年 4月 2 t 0 E初诊 。
( 成都 中 医药大学 附属 医院 , 四川成都 6 0 7 ) 1 0 2
指 导 : 仁 宋 岳
患 者 诉 下颌 痤疮 反 复发 作 数 年 , 于 经期 便 新 每
增 痤 疮数 枚 , 红 , 色 稍有 疼 痛 。面 部 其余 部 位 不发 . 月 经 尚正 常 , 便 调 , 质 淡 边 有 齿 印 、 薄 白 , 二 舌 苔 脉 细 。因从 事 写作 , 常熬夜 。孟 老认为 , 经 此乃 肾气 失
未发。
用 之 白果 泡酒 方 为孟 老治 疗 痤 疮 经 验 方 ,盖 白果
皮 对 按 : 秘 一 证 , 虚 有 实 , 老 年人 气 血 不 足 , 入 肺 经 , 毛 为肺 之 所 主 。此 外 , 于痤 疮 红肿 疼 便 有 而
尤 以虚 证为 多 。本 案便 秘 , 脾 阳虚衰 , 动无 力所 痛 , 毒 较 甚 者 , 改 用 野 菊 花 5 0 , 次 5 g 水 乃 鼓 热 可 0g每 0, 致, 患者 平素 怕 冷 、 乏力 、 舌苔 脉 象俱 为佐 证 。治 疗 煎 后 去 渣 , 煎 液 冷 冻 成 冰 块 , 擦 皮 肤 , 有 良 将 摩 亦 总 以健 脾 温 阳 为 法 , 以行 气 、 气 、 脾 、 胃之 效 。 辅 下 运 和
胡希恕先生解析仲景脉法(收藏版)

胡希恕先生解析仲景脉法(收藏版)对于诊脉辩证法,胡老强调“以常衡变”,首先医者应当熟知平脉之象,即平正无偏之脉,诊脉时,从脉动、脉体、血行三方面逐一细审,不断实践,仔细体会,方能做到指下明了,心中有数。
胡老对《伤寒论》脉象总结的特点是以八纲辨证为纲,将常见的脉分为太过与不及,使临证者把所见之脉与所见之证合参,得出所辨之证。
《脉学概要》亦为胡老研究《伤寒论》毕生之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
一、平脉与病脉没病健康人之脉谓之平脉。
平即平正无偏之意,故不以象名。
人若生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名之以象,即为病脉。
我们平常所称浮、沉、迟、数、虚、实、大、细,滑、涩等,都皆是病脉的象名。
脉象的两大类别:人体生病千变万化,如以阴阳属性来分,则不外乎阴阳两类,同理脉象虽然复杂,但概而言之,则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类。
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如浮、数、滑、大等即属太过的一类脉;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如沉、迟、细、涩等属于不及一类的脉象。
脉象可分为三个方面来判断:一个是以脉动快慢来看,如脉数、迟;第二个是以脉体方面来看,如脉大或脉细是也;脉还有以血行方面来看者,如滑、涩是也。
脉动、脉体、血行即脉像生成的三个方面,这对于脉象的识别至关重要,依次释之如下:1.来自脉动方面的脉象浮和沉:这是来自脉动位置的深浅?若脉动的位置较浅,浮于外者,即谓浮脉;若脉动的位置深沉于内,即谓沉脉。
因故浮脉属于太过,沉脉属于不及。
数和迟:这是来自脉动次数的快慢多少?若脉动的次数,较多较快,即谓数脉;若脉动的次数,较少较慢,即谓迟脉。
故数脉属太过,迟脉属不及。
实和虚:这是来自脉动的强弱。
若按之脉较强实有力者,即谓实脉;若按之脉较虚弱无力者,即谓虚脉。
实脉属于太过,虚脉属于不及。
结和代:这是来自脉动节律上的间歇之象。
若脉动时一止,而止即复来,则谓结脉。
结者,如绳中间打结,前后仍相连系,间歇即是暂歇之意;若脉动中止,良久而始再动,则为代。
经方治验四则

经方治验四则在中医的文献中,有一套叫“经方治验四则”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古老而精确的病理学思想。
古代医学家都以它为框架,用它来指导治疗和诊断疾病。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用更加精确、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疾病,但是“经方治验四则”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理解中医学的基础。
“经方治验四则”的四个原则是:经脉治病,脉病,方治病,验治病。
如果要给每个原则都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可以这样说:经脉治病,指的是通过经脉及其关系来治病;脉病,指的是以脉象为标准,判断病情;方治病,指的是通过把药物和饮食等结合使用来治病;验治病,指的是通过查验病人,来判断病因和病症,并用药物治疗。
“经方治验四则”通过四个原则的结合,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病目的。
经脉治病,是以人体的经脉状况作为判断病情和决定治疗方法的依据,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基础。
脉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依据病人脉象改变的大小,及其不同性状来诊断疾病。
方治病,是指根据病症来用草药、中成药或饮食等多种治疗方法结合治疗病人的。
验治病,指的是通过查验病人,来诊断病因和病症,并根据诊断结果用药物治疗。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古老的“经方治验四则”依然是理解中医学的基础,是指导中药治疗的核心思想,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使用。
传统的“经方治验四则”对治病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一些缺陷,包括但不限于脉象检查不精确,不能满足临床实践要求等。
因此,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试图提高“经方治验四则”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支持临床实践。
在现代医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经方治验四则”仍然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它指导着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同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重要的概念,把它作为中医治病的正确思路,以便引领未来的中医临床实践。
从脉辨治验案四则

二诊 : 憋 喘症 状 减 轻 , 痰 少, 纳眠可, 二便调, 舌红, 苔 薄 白。 右寸 、尺 部 脉 浮 、 滑 ; 左 脉粗 、涩 、缓 。上 方 加 清 半 夏 9 g 、 陈皮 9 g以 降气 化 痰 。继 服 7 剂后, 症 状 缓解 。
苔薄 白。患者面色 白皙, 形体瘦弱 。脉象特征 :右脉上、薄、 缓, 右关部 凹、弱, 右尺部刚、细、直, 左脉刚 、直 、细 、敛、 动 、浮 。中医诊 断:胃痛;辨证 :气机郁结, 胃失和 降。治法 : 解思定虑、理气和 胃。方 以半夏厚朴汤加减 :清 半夏 9 g , 厚
朴 1 5 g , 紫苏叶 3 0 g , 防风 1 5 g , 茯苓 9 g , 川芎 1 5 g , 白芍 1 5 g ,
后, 症状 消 失 。 按: 本 案 患者 面 色 白皙 , 形 体 瘦 弱, 脉壁薄, 脉体刚直, 表 征 患 者体 质 为 金 形 人 , 易 于劳 心 ;右 尺 脉 及 左 脉整 体 刚 、细 、直 、
位, 且热 、滑, 表明腑气不利 ;左手稠 、短、涩、散表征出痰 阻 气滞 。 综合上述脉象要素可以分析 出, 患者 内热盛, 导致热盛煎 痰阻气滞, 腑气不通, 更加重喘证的发作。 故治疗当在清热化痰 基础上加通腑 降气之 品。 通腑 可顺气, 除热 使邪有 出路, 通腑 可
逆 ;右关部 凹、弱表征着患者胃气受损 。综合患者的脉象要 素 特 征, 显示 出患者 胃病 的病因病机在于 长期思虑, 导致气滞 不 畅。《 素问 ・ 举痛论篇》谓 “ 思则气结 ”, 伤及脾气, 脾失于健 运, 而致 胃气壅阻, 不通则痛, 发 为胃痛 ;胃气上逆, 则恶心、呕 吐。二诊时, 患者右关脉柔 、缓 、弱, 表 征着 胃气 已畅, 血行舒 缓, 予方 中加入健脾养阴之品, 以善其后 。 此案例发病根源在于 思伤导致 的胃痛而非饮食损 伤所致, 当 以此 为靶 点进行治疗, 在此基础上兼顾降胃气 、滋 胃阴等治法 。
中医脉症并治与处方

中医脉症并治与处方左寸属心,内候心包;左关外候肝,内候胆;左尺外候肾,内候小肠、膀胱。
右寸外候肺,内候膻中;右关外候胃,内候脾;右尺外候命门,内候大肠(外者上也,内者下也)。
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
如左三部脉见濡微涩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阴血亏损之候,宜用四物汤,掺入六味地黄汤或附桂八味汤之类。
虽有形寒发热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药,以重竭其阴血。
以汗乃人身之血液,发表以重竭其阴血。
即内难两经谓之虚损不足之祸,亦即“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脉见微细虚浮濡弱散大或结代短促之象,是元气亏损之候,宜用四君子汤,掺入黄芪建中汤,或炙甘草汤、附子理中汤等类,以补其气。
虽有胸满痞硬、大便秘结、饮食不进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气泻脾肺之药,以重耗其元气。
若气虚而再用泻脾肺以破其气,是将元气消伐尽净,亦即内难两经所谓虚损不足之祸。
如见此阴脉而误用攻下,亦即“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见阴脉,或浮大且散,是阴阳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十四味建中汤之类,切勿杂入攻伐之品,以重损其气血。
即《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之以甘药”,亦即“十补弗一泻之”之义。
如左寸关浮弦、右三部虚弱者,是外感风邪、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所致之候也。
《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甚则加羌活,或用消风散去藿朴加芪术芍等。
如两手脉均见浮弦者,是风寒两邪伤及营卫之候也,宜用小青龙汤。
如左脉浮紧,右脉虚浮者,是肺气不足、寒邪伤营之候也,宜用麻黄汤加参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损肺金,或用麻黄人参芍药汤。
左右两手均见浮紧脉,只须用麻黄汤而不用参芪。
如两手脉均见浮缓者,是风邪伤卫之候也,宜用桂枝汤。
如左手见沉弦脉,是水湿内伏于阴分之证也,宜用五苓散等。
右手脉沉弦者,乃水饮内伏于肠胃之证也,宜用十枣汤,或控涎丹。
两手俱沉弦者,是水饮伏于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以脉辨证论治验案3则

肝胆与脾 胃同居 中焦 , 肝为木 , 主疏泄 , 喜条达疏 畅, 与胆互 为表里 , 主一身气机 ; 而脾 胃为气机之枢。肝失疏泄 , 气郁不疏 ,
头晕 , 颅 脑 C 行 T检查 ,考虑 皮 层 下 动 脉 硬 化性 脑 病 , 当地 门 于 诊 输 液 治 疗 ( 体 药 物 不 详 )昨 日开 始 出现 右 侧 肢 体 活 动不 利 , 具 ,
焦, 与脾互为表里 , 脾气宜升 , 胃气宜降 , 升降有序 , 运化如常 , 腑
气畅通 , 微输布 , 显正常。 精 方 然二 者 一 方 失 常 , 相 互 影 响 而为 则
足, 络脉失于温养 , 胃失受纳腐熟 , 则 脾失健运 , 水饮停积 中脘 , 当见 胃脘隐痛腹胀 , 时吐清涎 , 大便稀溏 ; 阳不升 , 清 精微不布 ,
故而 神 疲 畏寒 。此 患 者 虚证 寒证 俱 见 , 证不 难 识 别 , 提示 胃 临 但 脘 痛 不 必 拘 于仅 见 阴虚 一说 , 医者 当临 证 辨 之 , 能 把 握 病 机 , 方 提高疗效。
5 体 会
以脉 辨证 论 治验 案 3 则
滕 晶
中 图分 类 号 : 2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 R 4 . B
文 章 编 号 :0 4—75 2 1 )8—13 10 4 X(00 0 4 4—0 2
【 关键 词】 脉诊
病案
胃脘痛虽为临证常见病证 , 但临证中每每易与胁痛 、 真心痛
病, 亦可合而致病 , 甚或寒热错杂 , 相互转化。 虚证 当以郁热伤阴
为 多见 , 而脾 胃 阳虚 、 湿侵 袭 亦 不 少 见 , 现 虚 实 夹 杂之 证 候 ; 寒 每
便易行 , 因此 , 在临床疾病 的诊治中起 着重要 的作用 。现略举 3
中医脉诊及验案

中医脉诊及验案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
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
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膻中;关对应肝、胆,尺对应肾(肾水)、腹中。
在右手,寸对应肺、胸中,关对应脾、胃,尺对应肾(命门)、 [2] 腹中。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
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
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
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脉辨治验案四则
标签:脉诊;辨证;医案
脉诊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脉搏的搏动能够反映出人体气血脏腑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变化。
“系统辨证脉法”是山东省中医院齐向华教授融合古今脉法的研究成果而开创的新的脉法体系,此脉法通过对脉象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分析,可以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体的体质、个性和心理状态做出综合性的判断[1]。
笔者运用此脉法指导临床诊治,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中4则案例撷取如下。
1 胃痛案
案例1:患者,女,21岁,学生。
因胃痛半天于2012年11月20日就诊。
自述昨晚饭后出现恶心,呕吐2次,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现纳差,乏力,恶心,无腹泻、无发热,眠浅。
舌红,苔薄白。
患者面色白皙,形体瘦弱。
脉象特征:右脉上、薄、缓,右关部凹、弱,右尺部刚、细、直,左脉刚、直、细、敛、动、浮。
中医诊断:胃痛;辨证:气机郁结,胃失和降。
治法:解思定虑、理气和胃。
方以半夏厚朴汤加减:清半夏9 g,厚朴15 g,紫苏叶30 g,防风15 g,茯苓9 g,川芎15 g,白芍15 g,甘草20 g,代赭石15 g,麦芽15 g,生地黄15 g,麦冬30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胃痛症状消失,但仍有纳呆,乏力,口燥咽干,二便调,舌红,苔薄白,左脉直、刚、细、长,右脉柔、缓。
上方去川芎、紫苏叶,加沙参30 g、山药15 g以健脾养阴益胃。
继服7剂后,症状消失。
按:本案患者面色白皙,形体瘦弱,脉壁薄,脉体刚直,表征患者体质为金形人,易于劳心;右尺脉及左脉整体刚、细、直、浮,表征其个性谨慎,易多思多虑;左脉动,即脉搏起始处结滞,谐波增多而杂乱,表征着患者多思多虑;右脉上表征着胃气上逆;右关部凹、弱表征着患者胃气受损。
综合患者的脉象要素特征,显示出患者胃病的病因病机在于长期思虑,导致气滞不畅。
《素问·举痛论篇》谓“思则气结”,伤及脾气,脾失于健运,而致胃气壅阻,不通则痛,发为胃痛;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二诊时,患者右关脉柔、缓、弱,表征着胃气已畅,血行舒缓,予方中加入健脾养阴之品,以善其后。
此案例发病根源在于思伤导致的胃痛而非饮食损伤所致,当以此为靶点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兼顾降胃气、滋胃阴等治法。
2 喘证案
案例2:患者,60岁,男,干部。
因过敏性哮喘20年、加重1周于2012年11月2日就诊。
患者自述每年秋、冬季易发作憋喘,曾服中药及西药舒利迭、多索茶碱片等治疗不效,并运用了针灸、穴位贴敷等非药物疗法,效仍不佳。
患者自感哮喘发作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每年秋冬季若去杭州居住,就能避免发作。
现憋喘,有痰、黏腻难咯,纳眠可,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
脉象特征:右脉浮、粗、滑、热、数、厚、强;右寸浮、粗、刚、滑;右尺浮、凸、滑;左脉散、粗、涩、短、稠。
中医诊断:喘证;辨证:痰热气滞,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化痰、通腑降气。
方以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9 g,黄芩15 g,知母15 g,浙贝母12 g,射干12 g,瓜蒌30 g,前胡15 g,地龙12 g,大黄15 g,枳壳12 g,紫苏子15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憋喘症状减轻,痰少,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
右寸、尺部脉浮、滑;左脉粗、涩、缓。
上方加清半夏9 g、陈皮9 g以降气化痰。
继服7剂后,症状缓解。
按:本案例患者脉浮、粗、滑、热、数、厚、强表现出其火形人的特征;右脉浮、粗、滑、热、数表现出内有蕴热;右寸浮、粗、刚、滑表现出痰热阻肺,肺气守于内,司呼吸,脉气潜守,现浮越跳动有力,则为肺经有邪,宣发大于肃降;右尺浮、凸、滑表征出大肠蕴热,右尺脉本应沉静,现在脉位反而居于浮位,且热、滑,表明腑气不利;左手稠、短、涩、散表征出痰阻气滞。
综合上述脉象要素可以分析出,患者内热盛,导致热盛煎熬津液生痰,痰阻于肺,肺失宣降,导致气机上逆,则憋喘发作;痰阻气滞,腑气不通,更加重喘证的发作。
故治疗当在清热化痰基础上加通腑降气之品。
通腑可顺气,除热使邪有出路,通腑可护阴,腑气通则有助于肺气降。
3 头晕案
案例3:患者,女,67岁,退休人员。
因头晕1 d于2012年11月3日就诊。
患者曾被人唾骂、殴打,行颅脑CT等检查未发现异常。
现神志清楚,双目紧闭,面色苍白,不语,头晕,恶心,纳呆,四肢活动正常,眠差,大便1日未行,小便调,舌红,苔薄白。
脉象特征:左脉刚、直、细、涩、动、内上方斜;左关浮、涩、动、刚;右关凸、浮、粗、高;右脉浮、粗、滑、热、数、厚、强;右寸浮、粗、刚、滑;右尺浮、凸、滑;左脉散、粗、涩、短、稠。
中医诊断:郁证;辨证:肝郁不舒,气机冲逆。
治法:疏肝健脾、降气安神。
方以逍遥散加减:柴胡12 g,白芍15 g,当归15 g,茯苓30 g,白术12 g,薄荷(后下)12 g,甘草6 g,远志12 g,枳壳12 g,天麻(先煎)15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予以心理调节。
二诊:情绪缓解,头晕消失,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
整体脉象特征刚、细、直、数、动。
上方去白术,加柏子仁12 g、丹参15 g、百合30 g以养心安神。
继服7剂后,症状消失。
按:本案例患者左脉刚、直、细、涩、动是思虑长期泛化的脉象特征,表现出患者个性是多思多虑的人,易于过度关注和劳心;左关脉浮、涩、动、刚表现出生气的心理脉象特征,其生气的脉象为随着脉搏的搏动,手下出现扇形、周期性播散的谐振指感;左脉向内上方斜,表征出气机上逆,冲逆于上;右关凸、浮、粗、高,表现出中焦气结,升降失司。
综合上述脉象特征,表征出患者因情志不遂,思虑恼怒导致气机郁结,气机上逆,故而头晕;肝气逆乘脾犯胃,脾胃气滞,
故纳呆。
此患者平素内向,易思虑,此次遇不舒心的事,生气不能宣泄,郁结在心中,故而情绪不佳。
治疗当以疏肝理气,兼降气安神为主,辅以心理疏导。
4 呃逆案
案例4:患者,男,71岁,退休人员。
因呃逆频作于2012年11月3日就诊。
患者为案例3头晕案之老伴,同时遭遇了上述冲突事件。
现呃逆频作,头晕,纳呆,大便不畅,小便调,眠差,舌红,苔薄白。
脉象特征:右脉刚、凸、直、粗、浮、长、上,尤其是右关部;左关浮、粗、刚、凸、动。
中医诊断:呃逆;辨证:肝郁犯胃,气机冲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方以五磨饮子加减:木香12 g,乌药15 g,沉香15 g,茯苓30 g,槟榔12 g,川楝子12 g,郁金6 g,远志12 g,枳壳12 g,麦芽15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7剂后症状消失。
按:本案患者左关脉浮、粗、刚、凸、动,为生气所致气机阻滞的脉象特征;右脉刚、直表征出对此事不能释怀;右脉浮、上,表现出气机上逆,胃气不舒而出现呃逆频作;右关部凸、粗,表现出气机阻于中焦,故胃脘胀满。
右脉长有二层含义,既有一次脉搏搏动时的脉波长,《内经》首次用“迢迢”和“长杆”来形容长脉;又有整体脉位的向远心端和近心端的移动,表征出气机的冲逆,气盛则上窜下流,故脉体圆滑鼓指,为气脉之征象,即生气所导致的气机的充斥。
综合本案例患者的脉象要素特征,可以得出此患者因生气导致气溢,上窜下流,循行失职,胃气上逆,浊阴上犯,故而头晕、呃逆。
以理气降逆宽中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
5 结语
中医临证强调整体观,“形神一体观”是其具体的表现。
从以上四则案例可以看出,临证时应从形神两方面综合看待病情,不能只局限于躯体的变化,有时心理状态的紊乱则是导致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关键之处。
“系统辨证脉法”可以从整体上对疾病的形神变化进行综合剖析,以指导临床诊疗。
参考文献:
[1] 齐向华.辨证脉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