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肺痨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解析保真汤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痨患者的气阴耗伤症状。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学的角度,对肺痨气阴耗伤以及保真汤的阴阳解析进行探讨。
一、肺痨气阴耗伤的概念与病机1. 概念:肺痨,即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肺痨气阴耗伤是指肺痨病理过程中,气阴两虚导致的相关病理变化。
2. 病机:中医认为,肺为水道之官,主司呼吸,气机升降和肃降清化等功能。
肺痨患者由于病邪入侵或体质虚弱,导致肺气受损,肺阴耗损,从而出现气阴耗伤症状。
二、保真汤的药物组成及药理作用保真汤是由中药组成的方剂,主要包括人参、麦冬、石膏、栀子和生地黄等药物。
1. 人参:具有补气益肺,益阴生津的功效。
能够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虚症状。
2. 麦冬:有滋阴润肺,清热止渴的作用。
可以增加肺部的阴液,缓解阴虚、热盛等症状。
3. 石膏:有清热解毒,降火止渴的功效。
可以清除肺痨患者体内的病毒和毒素,减轻炎症反应。
4.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的作用。
可以减轻肺痨患者的咳嗽和胸闷症状。
5. 生地黄:有滋阴清热,养阴生津的功效。
可以增加体内的阴液,缓解肺痨患者的阴虚症状。
三、保真汤的阴阳解析及临床应用1. 阴阳解析:保真汤以人参、麦冬、生地黄为阳药,以石膏、栀子为阴药。
通过平衡阴阳的关系,调节肺脏的阴阳平衡,修复和强化机体的正气和阴液,从而达到治疗肺痨气阴耗伤的目的。
2. 临床应用:保真汤一般用于肺痨气阴两虚,阴虚内热,咳嗽痰多,口干舌燥,身热盗汗等症状。
通过药物组合和配伍原则,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增强体质,并辅助抗结核药物的疗效。
四、保真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1. 疗效评价:临床研究表明,保真汤可以显著减轻肺痨患者的咳嗽、胸闷、盗汗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保真汤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结核的治疗和康复。
2. 安全性评价:保真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相对较高。
第四章 第六节 肺痨

蚀肺脏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为
特征。
三性
传染性(痨虫感染)
慢性(绝大多数由渐而起,呈急性发作者极少) 虚弱性(见全身虚弱不足之症)
四大主症
咳嗽(久延不已的慢性咳嗽) 咯血(轻者为痰中带血,重者大口咯血) 潮热(下午发热,傍晚为著,子时后减轻,上午 凉爽)
补虚培元——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重点补肺—补肺气,益肺阴
补益脾肾,培补真元 滋阴为主—兼以降火、益气、补阳
抗痨杀虫——以绝其根本—病因治疗
分 型 论 治
(一)肺阴亏虚 [临床表现]: 1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少痰或痰中带血,如 丝如点、色鲜红。
2 兼次症:胸闷隐痛,午后潮热、颧红,或有轻 微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 3 舌象:舌红苔薄黄、少津。
3. 保持病室整洁,卫生,舒适,空气流通,开边窗,
避免直接吹风。
4. 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须要饮食适宜,不可饥 锇,体若虚时,可服用补药,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
擦鼻。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增强正气是防止传 染的重要措施。
二、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监测生命体征。
(二)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 1.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痰、量多,时 时咳血,血色鲜红。 2. 兼次症: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骨蒸盗汗,颧红, 口渴心烦,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胸胁掣痛。男可 见遗精,女可见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 3.舌象:舌红降而干,苔薄黄或剥。 4.脉象:脉细数。
[治疗原则]:补益肺肾,滋阴降火。 [代表处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痨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经络 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对于肺痨患者,针灸治疗可以 选择肺俞、膏肓、足三里等穴 位,以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避免误伤经络,同时需注意与 中药治疗配合使用,以提高治 疗效果。
诊断过程
患者就诊时,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发现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和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结合肺部听诊和X线 检查,考虑为肺痨合并肺部感染。
治疗建议
医生建议患者进行抗痨和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生活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定期复查,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医生还建议患者戒烟,以改善肺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提高抵抗力。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姜、蒜等,以免加重病情。
05
肺痨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一
01
患者情况
患者李某,男性,35岁,长期从事IT行业,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
近半年来,出现咳嗽、咳痰、低热等症状,自认为是普通感冒,未予重
视。
02
诊断过程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痨
• 肺痨概述 • 肺痨的症状与诊断 • 肺痨的治疗 • 肺痨的预防与调理 • 肺痨的案例分析
01
肺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肺痨是中医内科学中一种常见的肺系 病症,主要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 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
特点
肺痨具有传染性,病程较长,病情易 反复,治疗难度较大。
肺结核
中医内科学课件-肺痨PPT课件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 相同。若因肺外结核引起的劳损,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2020年10月2日
6
病因病机
感染“痨虫”
痨虫蚀肺,耗损肺阴
正气虚弱
阴虚火旺 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
第一课件网网站
2020年10月2日
以其症状特点而定名---骨蒸、劳咳、急痨、伏连、 肺痿疾等。
2020年10月2日
3
历史沿革
《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有较具体的记载,认
为本病属于“虚劳”范围的慢性虚损性疾病。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 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肩髓内消。”
《灵枢·玉版》篇云:“咳,脱形,身热,脉寸以疾”,
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胸肋掣痛等 症。
如肺虚心火乘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
脾为肺之母,肺虚子盗母气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精微,上输以养肺, 则肺亦虚,终致肺脾同病,土不生金,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
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
2020年10月2日
13
二、病证鉴别
1.肺痨与虚劳
合而言之: 肺痨后期表现同虚劳重症,也可按照 需者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
病因 传染性 病位 病性
肺痨 感染“痨虫”
有 主要在肺
阴虚
虚劳 内伤虚损 无 五脏并重,以肾为主 阴阳2.肺痨与肺痿
两者病位均在肺, 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此外,少数患者可呈急性发病——出现剧烈咳嗽,喘促倚息,咳吐大 量鲜血,寒热如疟等严重症状,俗称“急痨”、“百日痨”,预后较 差。
中医内科学肺痨

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 因:肺痨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外因系指痨虫传染,内因系指正 气虚弱,两者往往互为因果。 病 机:痨虫蚀肺,耗损肺阴,进而演变发展,可致阴虚火旺,或导致气阴 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辨证及转归:肺痨初期表现为肺阴亏损证,阴虚程度较轻,无明显火旺现 象,病损主要在肺;而虚火灼肺证多见于肺痨中期,病程较 长,阴虚程度较重,并有火象,病损由肺及肾;气阴耗伤证多 见于肺痨中后期,病程较久,阴伤气耗,肺脾同病;阴阳虚损 证则为肺脾同病、气阴耗损的进一步发展,因下损及肾,阴伤 及阳,肺、脾、’肾三脏交亏,病属晚期,病情重笃,预后多 凶。 治 则:治疗应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治 法: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根据 病理“主乎阴虚”的特点,应以滋阴为主法,火旺者兼以清火,如 合 2019/3/3 20 中医内科学 并气虚、阳虚见证者,则当同时兼顾。
2019/3/3
中医内科学
26
病后失调:大病或久病后失于调治(如麻疹、哮喘等病) 外感咳嗽,经久不愈 胎产之后失于调养(如产后劳)等,正虚受感 营养不良:生活贫困,营养不充,体虚不能抗邪 。 正虚是痨虫入侵 和引起发病的 主要内因
2019/3/3
中医内科学
27
由于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若肺脏 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它脏器病变耗伤 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 而 致发病。因而在临床表现上,多见干咳、咽燥、痰 中带血,以及喉疮声嘶等肺系症状。故瘵疾中以肺 痨为最常见。
(二)、病理性质及疾病演变
(三)、病机关键
(四)、预后转归
2019/3/3 中医内科学 7
【诊查要点】
中医内科学资料—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细目一:概述一、肺痨的概念及源流1.肺痨的概念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
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2.肺痨的源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病。
在魏晋到北宋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故成瘵疾,咯血声嘶。
”到唐宋明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
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二、肺痨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
若因肺系其他疾病引起的肺脏劳损,也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肺痨的常见病因外因:感染“瘵虫”。
内因:禀赋不足、酒色过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二、肺痨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肺痨的病位在肺,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他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同时也涉及心肝。
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
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或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火,可致心肝火旺。
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肺痨的诊断要点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肺痨(中医内科学)

滋阴润肺 清热杀虫
滋阴降火 补益肺肾
益气养阴 润肺止咳
滋阴补阳 培元固本
月华丸
百合固金汤 秦艽鳖甲散
保真汤
补天大造丸
三、分清病变所涉及脏腑
肺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并发现肺痨虫
乏力,纳呆便 溏
脾
子病及母
健脾助运 培土生金
参苓白术散
性急善怒 胁肋掣痛
母病及子
腰酸遗精 肾
潮热声嘶 遗精闭经 舌红脉细数
4、阴阳两虚
主症: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白, 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或有 浮肿,腹泻,心慌,肢冷,大肉脱尽等 症,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 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剂:补天大造丸加减《医学心悟》
组成:人参、黄芪、远志、白芍药、山 药、茯苓、杞子、龟板、鹿角、紫河 车、白术、当归、枣仁、熟地)
1.正气虚弱 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嗜欲无度, 忧思劳 倦、大病久病等,耗伤正气,痨虫乘 虚侵袭,伤人致病。正虚是患病的一种重要因 素。
2.痨虫传染 形成本病的唯一因素是痨虫传染。 痨虫侵袭,腐蚀肺叶,出现咳嗽、咳痰、胸痛、 气喘等,肺络受损并可见咯血。痨虫最易伤阴, 可见潮热、盗汗等症状。
正虚不仅是发病的关键,也是本病传变、转
2.抗痨丸
组成:矮地茶、白及、百部、穿破石、桑 白皮、五指毛桃
功效:止咳祛痰、抗痨杀虫。
主治:体质尚好,虚证不显著之肺结核。
用法: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按语:本方有活血止血,散瘀生新,祛痰 止咳之功,可用于浸润型肺结核,痰中带 血。
3.肺结核丸
组成:白及、土鳖虫、制何首乌 功效:敛阴补肺。 主治:用于肺结核空洞、肺出血。 用法: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按语:本方有养阴润燥,祛痰止咳之功,可
中医内科学-肺痨

肺痨的病变范围根据感染程度和免疫反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轻度感染时,病变主要发生在局部肺部组织;重度 感染时,病变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病理分期
01
活动性病变期
在活动性病变期,肺部组织可见渗出、增生和干酪样坏死,同时伴有明
显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此期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常有发热、咳嗽、
咳痰、胸痛等症状。
预后转归
治愈
经过合理的治疗和调护,肺痨是可以治愈的。
复发
部分患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肺痨复发,需要 重新接受治疗。
并发症
肺痨可能引起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气 肿等,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治疗。
肺痨的案例分析
06
病例一:中药治疗肺痨的案例
患者情况
一位45岁的女性,被诊断为肺痨,咳嗽、咳痰、盗汗、消瘦等症 状明显。
THANKS.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是指结核杆菌通过 血液循环传播到全身各器官引起的病 变。该类型病变可累及肺、肝、肾、 脑等多个器官。
肺痨的病理分析
02
病理机制
发病机制
肺痨的发病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感染是肺 痨的主要发病机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通过淋巴和血液 循环系统播散到全身,但主要病变仍发生在肺部。
免疫反应
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 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主要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免疫细胞来清除结核分枝杆菌,而体液免疫则通过抗体来中 和结核分枝杆菌。
病理变化
病变类型
肺痨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渗出、增生和干酪样坏死。渗出是结核病的早期病变,表现为局部炎症反应和血管通透 性增加;增生是结核病的主要病变类型,表现为病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是结核病的 特征性病变,表现为病灶内细胞核破裂、脂质溶解,形成干酪样坏死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肺痨
• 二、病证鉴别
• (一)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 早在《内经》、《金匮要略》均将肺痨(痨瘵)归属于 “虚劳”、“虚损”的范围,提示本病的发展每可导 致患者身体日益消瘦,体虚不复,形成劳损。及至唐、 宋,因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乃进一步与虚劳明确 区分开来,明、清医籍有时将痨瘵附于虚劳之后论述, 既认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也说明又有不同之处。对 比言之,肺痨(痨瘵)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 性传染性疾患,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虚劳病缘 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 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 痨(痨瘵)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 但合而言之,肺痨(痨瘵)后期表现虚劳重证者,也可 按照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施治。
体的叙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 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肩髓内消。” • 汉·华佗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 • 如汉·华佗《中藏经·传尸》云:“人之气血衰弱, 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 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 • 2.唐宋晚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 明确病位主要在肺。元·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 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中医内科学——肺痨
肺痨与虚痨的鉴别简表
中医内科学——肺痨
• (二)肺痨与肺痿的鉴别 • 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
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 肺叶萎弱不用,俱可成痿。正如清《笔花医镜·虚劳》所说: “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则一也。”《外台秘 要·传尸方》即曾指出:“传尸之疾……气急咳者名曰肺痿。” 提示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 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 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 涎沫为主证,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性质主要为阴虚火旺,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
阴损及阳。
• 肺喜润而恶燥,痨虫犯肺,侵蚀肺叶,肺体受病,阴分先伤, 故见阴虚肺燥之候。故《丹溪心法·痨瘵》云:“痨瘵主乎阴 虚”。由于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变发展阶段不同,病理也随之 演变转化。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 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 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 阴阳两虚之候。
中医内科学——肺痨
• 三、讨论范围。 •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
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若因肺系其它疾病 引起的肺脏劳损,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肺痨
【病因病机】
肺痨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外 因系指痨虫传染,内因系指正气虚弱,两 者往往互为因果。痨虫蚀肺,耗损肺阴, 进而演变发展,可至阴虚火旺,或导致气 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中医内科学——肺痨
• (四)预后特征: • 正气较强,病情轻浅,为时短暂,早期治疗者,均可获康复;
若正气虚弱,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每多演变恶化,全身 虚弱症状明显,出现大骨枯槁,大肉尽脱,肌肤甲错,兼有 合并症;喉疮声哑,咯血浅红色,似肉似肺;久泻不能自制, 腹部冷痛,或有结块;猝然胸痛,喘息胸高,不能平卧;喘 息短气,口如鱼口,面浮足肿,面色青晦;内热不退,或时 寒时热,汗出如水;脉小数疾者,俱属难治的恶候。
中医内科学——肺痨
• (二)病变可以影响整体,传及脾、肾,甚则影响及心。
• 肺肾相生,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 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在肺阴亏损的基础上, 伴见骨蒸、潮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
• 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 见性急善怒,胸胁掣痛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 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
中医内科学——肺痨
肺痨病因病机示意图
痨虫感染
肾——阴虚火旺
肺(阴虚)
阴阳两虚
正气虚弱
脾——气阴两虚
中医内科学——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
【诊查要点】
• 一、诊断依据 • (一)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 (二)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
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 (三)初期病人仅感疲劳,乏力、干咳、
中医内科学——肺痨
• 二、病机 • (一)病位主要在肺。 • 从“瘵虫”侵犯的病变部位而言,则主要在肺,由于肺主呼吸,
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若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 其它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 蚀肺体,而致发病,。在临床表现上,多见干咳、咽燥、痰中 带血,以及喉疮声嘶等肺系症状。故瘵疾中以肺痨为最常见。
• 脾为肺之母。《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肺虚子盗母气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精微,上输 以养肺,则肺亦虚,终致肺脾同病,土不生金,肺阴虚与脾 气虚两候同时出现,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
• 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俱亏, 或因肺病及肾,肾不能助肺纳气,或因脾病及肾,脾不能化 精以资肾,由后天而损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 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息、心慌、唇紫、浮 肿、肢冷等重症。
肺系病证 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
【概说】
• 一、概念 • 肺痨是指肺脏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特征为咳
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中医内科学——肺痨
• 二、沿革 • 1.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
病。 •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有较具
中医内科学——肺痨
• 一、病因: • (一)感染“痨虫”: • 与病人直接接触,致痨虫侵入人体为害。本病有致病
的特殊因子,在病原学说上,明确了痨虫感染是形成 本病的致病因子。 • (二)正气虚弱 • 1.禀赋不足:由于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未充, “痨虫”入侵致病。 • 2.酒色过度:嗜酒房劳,重伤脾肾,耗损精血,正 虚受感。 • 3.忧思劳倦:忧思伤脾,脾虚肺弱,痨虫入侵。 • 4.病后失调:如大病或久病后失于调治(如麻疹、 哮喘等病),外感咳嗽,经久不愈,胎产之后失于调 养(如产后)等,正虚受病。 • 5.营养不良:生活贫困,营养不充,体虚不能抗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