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文化——相声的文体学分析

合集下载

相声语言艺术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分析

相声语言艺术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分析

相声语言艺术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分析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作为一种民间语言艺术形式,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情感传递,在中国大地上广受欢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相声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相声语言艺术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

一、形象表现(一)场景描绘在相声中,场景描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让听者能够想象出一个具体的场景,并在想象中跟随作者进入到这个场景中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故事情节。

例如黄宏在《薛平贵与王宝钏》中的描述:“你知道那薛平贵,从长安来到梁山,那叫一个狼狈啊!整个一副包袱似的,那叫一个满脸尘土,那叫一个愁容满面!”通过这种生动的语言描绘,让听众能够想象出一个污浊的环境和一个憔悴的人物形象,更加感同身受。

(二)人物塑造人物在相声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许多笑话都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达到传递笑话的目的。

在相声中,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声音、态度等方面的描绘,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

例如,岳云鹏在相声《医药代表》中,通过描绘一名膘不错的医药代表的形象,使听众从视觉上感受到这位医药代表的肥胖。

(三)动作描写在相声中,动作描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往往能够让听众在想象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

例如,岳云鹏在相声《破相》中,通过描写一些逗笑的动作,如拉着裤子、捂着嘴巴等,让听众在想象中看到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形象。

二、情感传递(一)喜感情感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语言艺术形式,凭借着其别具一格的幽默风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相声中,艺术家们通过生动、形象、优美、诙谐的语言,让笑点迭起,不断地刺激听众的神经,并在观众面前展现出自己的幽默感。

(二)悲伤情感相声在传递喜悦的同时也能够传递出悲伤的情感。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传递出短暂的、又非常真实的悲伤情感。

例如,在相声《两只蝴蝶》中,其故事情节复杂,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和感人的语言,表达出了在人生的复杂波折中,真诚的感情和不愿出现的离别之情。

相声与汉字研究结论。

相声与汉字研究结论。

相声与汉字研究结论。

相声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相声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生动的表演方式,让人们在欢笑中领略智慧和幽默的魅力。

与相声有着密切关联的还有汉字,汉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字系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相声表演中,演员往往会运用汉字的多义性和变异性,通过巧妙地运用字词的音韵和意义上的巧合,达到搞笑的效果。

例如,相声演员常常使用同音字或者谐音字来制造笑点,将词语的本意和其他含义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感觉。

这种用字玩味的方式,不仅需要演员具备较高的语言表演能力,也体现出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工具的魅力。

另外,相声表演中还常常利用汉字的形状特点来进行创新和发挥。

汉字的形状丰富多样,有的字形独特古怪,有的字形象征性强烈。

演员可以通过调整语调和音量,配合手势和动作,将汉字的形状特点和表演相结合,使得观众在听的同时也能够看到一种生动的画面。

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相声表演的艺术感染力,也进一步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

通过相声与汉字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到汉字作为一种表达工具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汉字的形状、音韵、意义等方面的特点,成为相声表演中的重要元素和表达手段。

相声演员通过运用汉字的特点和多义性,达到了更加丰富和幽默的表演效果。

同时,相声表演也为汉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舞台,促进了汉字艺术的创新和推广。

综上所述,相声与汉字的结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巧妙地运用汉字的多义性和形状特点,相声演员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幽默风趣的表演效果。

同时,这种结合也进一步展示了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系统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性。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相声与汉字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相声表演中汉字的应用和创新,推动相声和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德云社相声艺术语言风格为例分析当代中国相声的文化价值内涵

以德云社相声艺术语言风格为例分析当代中国相声的文化价值内涵

以德云社相声艺术语言风格为例分析当代中国相声的文化价值内涵本文是以德云社相声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相声作品,本文以相声艺术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分析相声艺术对当代中国相声的文化价值内涵,根据相声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德云社相声艺术的特点,证明德云社相声贴近现实社会,与时俱进,能抓住人们当前的兴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

在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传播环境中,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播。

标签:德云社;相声艺术;文化价值内涵;艺术内涵一、绪论幽默是相声的灵魂,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语言艺术,在北京”德云社”相声品牌建立之前,现代社会相声产业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人们追求的时尚潮流。

原来的形式也越来越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相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已经逐渐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二、德云社与相声艺术的发展2.1 相声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1.1相声艺术的起源:相声实际上是一种民间说唱和曲艺文化。

它以说、学、逗、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突出了它的特点。

中国相声的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起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地区,风靡全国和海内外,始于明清,兴盛于当代。

它主要是口头表演,主要用北京方言。

它植根于民间,源于生活,是一种流行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2.1.2 相声艺术的发展:相声这个词过去被称为象声,最初是指模仿别人,也称为邻家相声。

经过华北民间说唱曲艺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它是通过模仿口头技巧等民间音乐形式而形成的。

这种曲艺形式,通过讲笑话或有趣的问答让观众发笑。

在形成相声的过程中,它广泛吸收了口头技巧、说书等艺术的优势。

它把优雅与和谐结合起来,用讽刺笑话来表达真、善、美,并以此作为其艺术特征。

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2.1.3 相声艺术的衰落及其原因:相声的衰落是由于其揭示和讽刺功能的丧失。

多年来,相声创作中的包袱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很少有作品能成为经典,而且有些作品很难通过抄袭网络段子拼凑起来。

中国的相声艺术

中国的相声艺术

中国的相声艺术一、相声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相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代民间讲史、说笑话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声通过艺术家们的创新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门专业化的表演形式。

最初,相声通常由一个人演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两个甚至多个人对话、交流、辩论和互动。

现在,中国相声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公认的传统文化瑰宝。

二、相声表演技巧(一)语言技巧:相声中丰富多样的语言技巧被广泛运用。

比如夸张、夹及等手法,能够增加喜剧效果,使观众更容易接受笑点。

(二)肢体表演:除了语言上运用技巧外,肢体表演也是相声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幽默可以帮助传达更多信息,并给予观众不同层次上的欣赏体验。

三、相声剧目选材(一)历史故事:中国悠久的历史为相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剧目选材,如《明朝那些事儿》等。

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幽默演绎,相声艺术家能够让观众在欢笑中学习和思考。

(二)社会热点:相声作为一种现代表演形式,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巧妙地利用创造性的方式,相声可以引起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四、相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相声艺术凭借其独特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北京话”成为标志之一。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相声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相声界的支持与扶持,并推出相关政策以促进这项传统文化形式径直健康发展。

五、相声在海外的影响中国优秀文化正积极走向国际舞台,而相声也是其中之一。

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都有较好发展,并吸引了大量观众投入这个领域。

西方国家的观众对于中国相声颇感兴趣,相关演出也逐渐增多。

此外,相声也正在通过新媒体平台以及互联网进行海外推广。

六、相声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中国相声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仅能够带给观众欢乐与快乐,更有助于减轻生活压力和消除疲劳。

许多相声作品还包含了深刻的思考和社会关注,并可以启发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

因此,中国相声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声,作为一种互文性艺术的解读

相声,作为一种互文性艺术的解读

× 一L C o Z o 0
> Z o ∞6 0_

文 化 视 界
人类餐食动物的愧疚语气分别来“ 造改” 一气呵成 、 节奏明快
的“ 贯口”以达到令人喷饭的戏谑效果。 , 可以说, 相声的创作 是一种通过旷世持久、 永无完结的互文性写作, 来塑造经典 、 颠覆经典的行为。
虽然,互文性”这一概念源自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 “ 但 它对其他艺术门类研究的启发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是对
相声这一开放、 庞杂的艺术形式。本文正是试用互文性这一
幽默感受。实际上 ,五官新说》 《 的成功正是在于它采取了一
种“ 互文性” 策略 : 重写《 五官新说》利用其原来的模式 、 , 主 题, 加入新的引人发笑的社会现象. 新说” 将“ 的幽默效果建 立在“ 说” I 的基础之上。更为有趣的是,新说” H “ 的领衔主演 选择了“ 旧说” 主角的儿子 , 单从这一点来说 , 就能让观众产 生丰富的对比性联想和足够的亲切感。 《 五官新说》 五官争功》 与《 之间的“ 互文性” 特色并不是
唱” 的形式, 引人发笑的民间艺术。 毋庸置疑, 幽默、 讽刺是相
了 个 的声 ”相 的 作 是 这 开 的动 的 I 一 新 “音。 声 创 就 在 种 放 、态 、
未 成 状 下 行 而 永 止。 种 作 式,着 - - 完 的 态 进 着,且 无终 这 创 形 有
明显的互文性特色
个偶然现象。可以说,互文性” “ 是相声艺术的一种本质属
性。有人说, 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原创结束了的时代, 模仿、 戏
仿、 化用、 颠覆等有着明显“ 互文性” 特征的创作方式 , 越来越 成为这一时代重要的艺术创作方式 , 同时, 人们的欣赏品味 也越来越倾向于庞杂、 自由、 平易、 轻松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 品。相声的复兴, 也许正是因为相声原本就拥有的“ 互文性” 艺术品质 , 与后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欣赏品味相契合。 发源于北京、 发祥于天津的相声, 是一种以“ 学、 说、 逗、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1. 引言1.1 介绍相声的起源和特点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北方民间,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相声最早起源于民间的杂耍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

相声以幽默、机智、讽刺和夸张为表现手段,常常以对话形式呈现,并在民间广为传播。

经过历代相声表演家的创新和发展,相声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依然备受推崇。

相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幽默性和技巧性上。

相声表演家常常运用夸张、讽刺、对比等手法,用简洁而响亮的语言来传递信息,引起观众的笑声。

相声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口相声,也有对口相声,通过台词的对话,巧妙地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荒诞,使人捧腹大笑。

相声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相声,人们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乐趣,也能体会到幽默对生活的调剂和启发。

【2000字】1.2 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它旨在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幽默现象,并探讨幽默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语用学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方式,它研究交际中的语言行为,包括言语行为的目的、意图、效果以及言语行为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在幽默研究中,语用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理解幽默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的,以及幽默言语背后的意义和功能。

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语言是幽默表达的主要载体,通过词语、句子、语篇等层次的组织和运用,幽默得以表达和传播。

语用学帮助我们解析幽默话语中的语用规则和逻辑,揭示幽默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通过分析言语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反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幽默的内涵和运作机制。

语用学还关注言语行为的效果和影响,揭示幽默在交际中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幽默言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密不可分,语用学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幽默言语的语言学特点和交际功能,为我们解读幽默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支持。

相声的题材和特点

相声的题材和特点

相声的题材和特点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的喜剧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特点。

它通过
幽默诙谐的对话和表演,展现出生活中的琐事、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引发观众的笑声和共鸣。

相声的题材非常宽泛,可以涵盖各个方面的内容。

常见的题材包括家庭、婚姻、职场、社会时事等等。

通过对这些题材的生动刻画,相声艺人能够带给观众欢笑和思考。

他们用夸张、夸大的手法,将生活中的琐事变得荒诞可笑,让人们在笑声中思考问题,释放压力,增添快乐。

相声的特点之一是用音声和身体语言进行表演。

相声艺人通过咬字、变调、模
仿等技巧,将不同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运用夸张的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角色形象更加生动有趣。

观众在欣赏相声时,除了倾听言语,也会欣赏艺人的身体动作和表演技巧,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喜爱。

另外,相声还注重言辞的幽默和智慧。

艺人们擅长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双关语、押韵等技巧,令观众发笑不已。

他们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故事更加诙谐有趣,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智慧和道理。

观众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感受到幽默中的智慧,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思考。

总的来说,相声作为一种独特的喜剧形式,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特点
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欢笑和娱乐,还能传递智慧和思考,使观众在欢笑中得到启发。

相声文化在中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相声研究报告

相声研究报告

相声研究报告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一种以对话、逗趣、夸张等方式表演的乐谐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声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相声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和艺术魅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相声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小说《聊斋志异》中,这是相声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声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口技为主的艺术形式,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

到了民国时期,相声很快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而今天的相声则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被重新定义,成为了一种以笑点、对白、语言技巧为核心的表演艺术。

其次,相声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声以对话为基础,演员通过对白和默契配合,展现出高超的口技和表演能力。

其次,相声注重表达细腻的情感,演员通过夸张、卖力等手法,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欢笑。

再次,相声以幽默、机智和独特的才艺为特色,演员的语言技巧和创造力往往能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最后,相声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声通过幽默的方式传递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使人们在欢笑中深思。

其次,相声通过夸张或虚构的方式表达出普通人的憧憬和愿望,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激励和寄托。

再次,相声以口技为主要表演形式,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口才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惊喜和震撼。

总之,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表演特点。

相声艺术通过幽默、夸张等手法引起观众的笑声和共鸣,传递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相声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内涵,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思考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有文化—相声的文体学分析
相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由于中国特有的象形文字和独到的发声及音律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特有文化。

相声的四大基本功:说、学、逗、唱,本次论文作者主要以相声的“说”和“逗”中的精彩片段为例子来说明相声如何将中国的文字和声韵音律运用到极致。

相声的表现方式其中一个比较大的特色是形式和意义。

相声的表现形式有单口相声(一个人表演),对口相声(两个人表演),群口相声(多人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对口相声为大部分相声的表演形式,两个表演者各有分工,一个叫逗哏,另一个叫捧哏,俗话说“三分逗,七分捧”。

逗哏的演员兼讲故事者,他负责把故事讲出来,讲述过程中设置包袱(就是笑点),而捧哏的演员作用很大,他是观众的代表,负责领着观众听故事,在此过程中负责质疑,评论,转折,帮助逗哏演员把包袱抖得更响。

逗哏和捧哏演员的配合有的是以逗哏演员为主讲,捧哏演员为辅助,有的是以逗哏演员和捧哏演员“斗嘴”、“吵架”的形式是相声表现得更用张力。

而其意义主要是讽刺当前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丑恶事件以及滑稽人物。

使观众在笑声当中窥见社会之丑恶,净化心灵。

相声中的“说”主要指讲故事,说绕口令和贯口。

讲故事即说明相声中故事发生的人物、时间、事件及其线索脉络,在整个故事事件发展的脉络中把一个个包袱抖出来。

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过程中,演员的表演需要表现出整个相声的美学特点。

首先从音系学角度来分析相声中的定场诗,用单口相声《官场斗》做例子,开头有一段定场诗:初三十三二十三,两口子吃饭把门关。

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老头子一怒追到四川。

老婆在家算了一卦,伤财惹气陪盘缠。

本定场诗以中文中“an”做韵脚,体现了其韵律美,而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太多与相声内容相关的意思,其只是告诉各位听众或观众表演即将开始,请大家注意不要再吵闹,应该安静下来欣赏节目了。

这句定场诗并没有什么含义,只是以其合辙押韵及有趣的故事情节含蓄地请大家保持场内安静。

其次从音系学角度分析相声中用人名或谐音来以小见大,表现现实社会。

谐音是中文特有的,以此来讽刺社会丑恶现象,即诙谐又有教育意义。

以单口相声《假行家》为例,其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满不懂,假行家,窝囊废。

其字面意义分别为什么都不懂,假的懂行人,什么都不会。

这三个人一起开药铺,折射出深层含义:讽刺现实社会上好多人不懂装懂,假装知识渊博、业内人士,实则外行,没有担当、不敢担责任,没有什么大能耐的人。

从文体学角度来说,相声是以小见大,以有趣小故事讽刺社会大问题的文化现象。

再次,从词汇学和语义学角度分析。

相声中有许多口语化的东西,也包含许多方言的东西,比如北京话、天津话、河南话、山东话等,这在文体学中称为言语,这些言语在相声中的表现性多种多样,有的演员故意用方言以显得整个相声有趣,有的演员在表现某个特定人物时用方言,如在相声《关公战秦琼》中,侯宝林用山东话表现出大军阀韩复榘的父亲骄横跋扈,不懂历史却妄加点戏以致闹出笑话的滑稽嘴脸,有的演员用方言表现出故事中某个人物可笑的嘴脸以讽刺社会丑恶现象,如相声《古汉语专家》中郭德纲用河南方言表现出于谦的父亲(杜撰)装作古汉语的专家,实则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滑稽可笑的模样,从而讽刺了社会上有些号称专家却连基础知识都不能很好掌握的人的丑恶嘴脸,揭示了社会上的某种丑恶现象。

第四,从音系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分析贯口。

相声中的贯口是相声独有的表现形式,它有点类似于美国的说唱,已连续、快速的一段话来表现其含义。

典型例子是相声片段《报菜名》,片段中的五花八门,令人光听名字就谗涎欲滴的菜名是以满汉全席108道菜为原型的。

菜名一开始各种山珍海味,飞禽猛兽,甚至熊掌、鹿尾、鹿茸等名贵食材应有尽有,表现了统治阶级醉心享受,奢侈无度;另外,只丸子一道类就有白丸子,红丸子,四喜丸子、溜丸子、炸丸子等10道左右,虽表面上看起来宫廷御厨精于厨道,精益求精但实则从能深层含
义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苛于赋税,严厉统治的弊端;还有一些菜名,如蒸羊羔、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烧紫鹅、烤乳猪等,从字面上看羊羔,乳猪等肉嫩味香,但将其烤制作为食物也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作恶多端,滥杀无辜的暴行。

可见,相声以其脍炙人口的独特艺术形式将其语言亮点“一以贯之”,将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深层含义贯穿于整个相声的表达之中
第五,说的又一个表现形式是绕口令。

绕口令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以几个甚至更多音韵相近的字或词组成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或类似寓言的一段话,并快速说出来已达到音、形、意三者合为一体的特殊形式。

如大家常在相声片段中听到的一段绕口令:板凳宽,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非要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非要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这句绕口令字面意义是板凳和扁担之间的“纠纷”,实际上板凳和扁担作为中国古老的家具代表了中国古代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情趣,绕口令以诙谐绕口的独特幽默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幸福与满足。

下面我们以文体学分析相声中的“逗”。

“逗”即为抖包袱,是逗哏演员的主要任务之一,捧哏演员也有逗的任务。

“逗”,把包袱一个个抖出来是相声讽刺丑恶现象,或歌颂美好社会的主要手段。

而两个演员(以对口相声为主要实例)一逗一捧的形式,好像一个人给另一个人讲笑话,采取这样的形式已达到讽丑扬善的目的。

首先,逗的主要手段是抖包袱。

包袱是相声的笑点,从美学角度来说,当一个包袱抖响了,这个亮点随之展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相声艺术的活力与魅力(因为相声是逗人笑使人开怀的事),从而表现出相声的美。

从文学角度上讲,包袱是个独特文学表现形式,大部分表现得为下里巴人。

如马志明的相声《大保镖》里有一个包袱:—呔!—呔!—呔!—呔!—儿子!—唉!此句是马志明恶搞黄族民(捧哏演员)的一个包袱,抖得特别响。

而这个包袱却没有什么深层含义,只是一个纯粹唤起观众欣赏相声的一个手段。

由于相声起于民间,所以相声中的包袱大多数属于下里巴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种形式易于让老百姓接受,便于表达人民心中所想。

其次,逗的形式还有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又包括眼部,手部,面部及腿部的动作。

眼部动作比较明显的有相声大师马三立、著名相声演员冯巩。

马三立大师好眨眼,显得其很“愚”,再配合说相声是重复并颤颤巍巍的声音,特别的搞笑。

另一个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在其代表作群口相声《五官争功》中饰演“马季的眼睛”,眨着眼伴着略微口吃的语音,表现出滑稽的神态,也特别搞笑。

而个人认为手部动作运用的大师级别的人是郭德纲,他的手略胖,胳膊略短,一直若无其事地举着、摆着,显得特别憨,特别滑稽。

肢体动作为“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美学的范畴上讲,增加了相声表演者的情趣,渲染了气氛,增添了整个相声的搞笑氛围,从侧面或者为表达相声的主旨及情感做铺垫,或者挑起整个相声的氛围。

无论是抖包袱还是肢体语言,都是“逗”的一个表现形式。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抖包袱将中国语言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抖包袱使用夸张、暗喻、谐音等一系列修辞手法在相声的特殊环境中将中国语言的“形”、“意”展现在观众面前。

抖包袱的风格就是以无厘头的语言和动作使观众开怀大笑的同时页表达出讽刺社会丑恶现象,抨击现实的不公平现象。

综上所述,相声是中国人民以其勤劳勇敢的品格和劳动人民独有的智慧装造船来的在民间光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其以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热爱和平,热爱艺术,反对苛政,反对专制的态度。

从文体学上说,相声以诙谐幽默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人民大众讽刺丑恶,弘扬善美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