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知识讲解

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知识讲解

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全]高中地理(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时间)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时间)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时间)考点详解(1)二十四节气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接近360°,将它分为24份,即为24节气。

因此从立春开始,地球每绕太阳公转15°,即度过一个节气。

地球公转一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分为24份,即每个节气大约为15天。

从立春开始,二十四节气分别为: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分3月21日)夏满芒夏暑相连(夏至6月22日)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分9月23日)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12月22日)图1 二十四节气示意图(2)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正午12:00时太阳在天空中最高,太阳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α最大,α即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α=90°-|β-γ|式中β为当地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①当地纬度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②如果太阳恰好直射该地,则太阳高度角为90°;③如果出现极夜现象,则当地的太阳高度较为0°。

图2 太阳高度角示意图例题今天讲解的高考地理真题,是【2016年北京卷】第1题,主要考查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和日出时间。

图3 例题答案:A精讲精析:(1)分析所处的节气。

我国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间隔大约15天。

6月22日为夏至,之后的节气为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因此夏至之后的第四个节气为处暑,因此处暑的时间为:6月22日+15天×4,即大约在8月21日前后。

因此选项A正确。

八达岭漫山红叶应该是十月份,选项B错误。

(2)分析正午太阳高度。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8月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0°~23°26′N之间),因此首尔(38°N)比北京(40°N)距离太阳直射点更近,因此首尔的正午太阳高度更大。

选项C错误。

(3)分析日出日落的时间。

8月的时候,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有地区昼长夜短,并且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24节气地理知识

24节气地理知识

24节气地理知识24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独特的时间系统,用来标志着天气和季节变化的特殊时刻。

这个时间系统一直以来也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24节气的地理知识,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24节气的起源。

24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用来指导农民们的农事活动。

中国古代的农民发现,每年的气候周期性变化是有规律的,特定的季节性天气变化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密切。

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这些天气变化,他们开始制定并使用节气来指导种植、收割和其他农事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24节气的观念逐渐演变和完善。

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24节气系统,用来标志着每年的重要时刻和节日。

从那时起,24节气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概念,并延续至今。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24节气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地域辽阔,拥有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如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

这些地理特征对于气候和季节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满江红节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满江红节气是在每年夏季的小暑时刻,标志着江南地区水稻成熟的季节。

江南地区由于其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小暑时雨水充沛,加上高温,正是水稻的生长和成熟的重要时段。

对于那些生活在江南地区的农民来说,满江红节气是收割水稻的关键时期,也是丰收的季节。

相比之下,北方的平原地区则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例如,小雪节气是冬季的一个重要时刻,标志着北方地区的第一场雪。

由于北方地区较低的海拔和寒冷的天气条件,冬季来临会伴随着降雪。

小雪时河流和湖泊也会开始结冰,这对于北方地区的渔民来说,带来了新的捕鱼季节。

除了地理环境对节气的影响外,24节气本身也反过来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节气的出现以及所表示的天气变化,可以影响特定地区的植被分布、动物迁徙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地理环境和节气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

高一地理一知识总结:二十四节气

高一地理一知识总结:二十四节气

高一地理一知识总结:二十四节气关于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同学们记清晰了多少呢。

那个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想要学好地理,就必须要把握清晰这二十四个节气哦。

一起跟我们背诵起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现在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顺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宽敞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时期。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步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繁荣昌盛。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现在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现在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差不多成熟,能够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来线,显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宽敞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成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终止的意思,至暑气立即终止,天气将变得凉快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专门快,天气凉快,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现在太阳直射点连续南移,北半球气温连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讲堂
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2、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编撰的《准南子·天文训》一书中。

4、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5、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6、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

地理各种节气知识点总结

地理各种节气知识点总结

地理各种节气知识点总结一、节气概述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的运行和地球的自转而编制的一种时间单位,用于预测自然界变化和农事活动。

节气一年分为24个,分别是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这些节气标志着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传统。

二、节气的作用1. 农事活动节气在中国农历的传统农事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节气,农民可以合理地安排农事活动,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 气候变化节气的变化也标志着气候的转变,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冬至之后天气逐渐变冷,人们开始穿厚衣服,春分之后气温升高,植物开始抽条,人们开始更多地进行户外的活动。

3. 预测自然灾害通过节气的变化,人们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干旱、水灾、风暴等,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三、节气的知识点1. 春节气春分:春分是太阳到达黄道平分点附近时,地球上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此时气温回升,植物萌发,农民开始春耕。

清明:清明是表示春意盎然的节气,此时气温渐暖,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外出踏青,祭祀祖先。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升高,雨水充沛,农民开始插秧,为夏季的农作物种植铺垫。

2. 夏节气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是夏季的开始。

人们开始注意避暑降温,农民开始大面积的种植夏季作物。

小满:小满表示麦类作物的饱满收获,气温已经升高,空气潮湿,农民开始进行夏季作物的收获和加工。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升到最高。

农民开始丰收,人们开始进行夏季的娱乐活动。

3. 秋节气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开始凉爽秋风的吹拂。

农民开始进行秋季作物的收获,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24节气地理知识

24节气地理知识

24节气地理知识24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是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来划分的。

这种划分方式不仅反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还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24节气有关的地理知识。

立春是农历的春季开始,表示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

正值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农民开始准备春耕,大地逐渐苏醒。

此时,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春耕季节,北方地区则还处于寒冷的冬季。

雨水节气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降雨增多的季节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气温逐渐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

适宜的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雨水节气是农民们期盼的节气之一。

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春季播种的结束,进入了秧苗生长的季节。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节气是农民们进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间,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立夏是农历的夏季开始,表示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大地逐渐干燥,农作物也进入了快速生长的阶段。

立夏节气标志着农民们开始进行夏季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工作。

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农作物进入了生长的繁忙期。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降雨量逐渐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小满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芒种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夏季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已经完成,进入了生长壮大的季节。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芒种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间,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立秋是农历的秋季开始,表示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大地逐渐凉爽,农作物也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立秋节气标志着农民们开始进行秋季农作物的收割和储存工作。

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秋季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增多。

此时,农作物逐渐成熟,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

白露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作物采收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作物成熟的重要阶段。

地理24节气知识点归纳

地理24节气知识点归纳

地理24节气知识点归纳一、24节气的基本概念1. 定义- 24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2. 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24节气已完全确立。

- 24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24节气的名称及顺序1. 春季-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2. 夏季- 立夏:夏季的开始。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3. 秋季- 立秋:秋季的开始。

- 秋分:昼夜平分。

-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立冬:冬季的开始。

- 小雪:开始下雪。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4. 冬季-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24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春分日(3月21日左右)和秋分日(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 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一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地球运动的规律近日点在1月初,远日点在7月初;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北半球夏半年白昼长于夜,冬半年白 昼短于夜;从窗户射入房间的阳光,夏季少,冬季多 (因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 小);日影朝向。

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含)日出时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东南。

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不同,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也不一样, 由 此可以确定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节气,或大致确定出南北半球的季节。

北半球夏 至日(或夏季)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与经线圈相交),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 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冬至日(或冬季)相反。

二分日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某地若太 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则北半球白昼短于黑夜,为冬半年,南半球为夏半年; 北半球某地若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则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为夏半年, 南半球为冬半年;北半球某地日出时间早于 6点,日落时间晚于18点时,则白昼长于12小时,为夏半年;日出时间晚于 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时, 则白昼短于12小时,为冬半年。

知识点: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 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 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 90°,在晨 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 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他・5?9旷 丈阳比 6『知 43" 08^啊戈― ** -、 勒悅、 /□月22日阳高度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E午太阳离度隣时间变化(北半球)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3、四季更替。

(1)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以24节气中的立春(2 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 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冬至日前后 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地球公转f 赤道平面\彩蹴 黄赤 决定.f 地球上末阳宜射点 地球自其-黄道平面 > 交第 V 纬度的周年变化春孝一夏季f 志阳最高- 址十冬垂,和漏低〔过濃〕R 白昼最长 (过渡) 克白昼最短(2) 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月)、夏(6 7、8月)、秋(9、10、 11 月)、冬(12、1、2 月)。

(3) 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

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 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5、 重点详解一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k 傅舉映} 影响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H = 90°—W —S |。

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3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在实际的解题中,许多时候并不需要运用此公式。

由于在某地点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太阳高度差值等于它们的纬度差,所以利用下面公式计算更为方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H = 90°—3,其中S为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3)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5)计算楼间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以我国为例,见下图, 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 = h • cotH(6)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地面的夹角同正午太阳高度互余。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a+ h = 90° (如图所示)。

注: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①正午太阳高度一定是指当地正午12点整的太阳高度,但是太阳不一定直射当地所在的纬度。

②太阳直射点必须是在纬度23.5°之间来回移动,纬度大于23.5。

的地方太阳不能直射,但有正午太阳高度,只是其正午太阳高度一定小于90°。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其应用都与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二者缺一不可。

④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来回移动,故直射点大约每个月移动纬度为8°,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

⑤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密切相关,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6重点详解一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总会有自己的影子(除太阳直射的情况),影子的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关。

同一时间在不同纬度地区,太阳方位是不同的;同一纬度地区在不同时间,太阳方位也是不一样的。

因而影子的朝向存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1)同一地区在不同节气日影的朝向(以北半球为例)1)赤道地区“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在赤道地区,一年四季太阳都是垂直升起而又垂直落下,且太阳升落方位的纬度就是太阳直射的纬度。

311fr 21齐道牝区二當二翼日盒阳扃日讲迄埶圈2)北回归线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在赤道至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地区,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偏移正东的角度越大。

业回归皱上二分二至白虫阳厨日越憩銷屈在开始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升落方位为正北,即东偏北90w北區厨上二聊二至日点阳園口越迄劫團4)北极点“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在极昼期间,北极点上,由于太阳周日视平圈始终平行于地平圈,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该日直射点的纬度,太阳只有方位变化而无升落,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