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微生物监控

合集下载

微生物监控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监控标准操作规程

1.0 目的本指导书明确规定了原料,工艺过程,车间环节, 车间环境,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等各方面的微生物监控标准操作方法,以指导相关操作人员按此规程进行工作。

2.0.使用范围本工作指导书适用于原料,工艺过程,车间环节, 车间环境,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等各方面的微生物监控。

3.0.职责质量部微生物检测人员负责此程序的执行,每周/每月将报告发送给主管和经理审阅,主管和经理负责更正行动的制定和执行。

3.0.引用文件3.1.原料规范3.2. WI-8202-S07(13)微生物测试指导书。

3.3. WI- 耐热芽胞菌测试。

3.4. 3M petrifilm Aerobic Count Plates 使用说明。

3.5. 3M petrifilm Coliform Count Plates 使用说明。

3.6. GB 饮用水。

3.7. WI-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4.0. 微生物控制标准操作规程4.1. 原料微生物监控标准操作规程以下列微生物风险较大的原料作为主要监控对象,并按下步骤进行。

4.1.1. 小麦粉的监控4.1.1.1. 在每批小样验收时,IQC应首先核对供应商的COA中理化指标是否符合Spec.,若不符合,即可拒收。

4.1.1.2.若符合,用于微生物测试的样品应优先取用,由微生物分析员先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试验,必要时,增加芽胞菌的测试,然后由IQC 再进行理化指标分析。

4.1.1.3.若理化和微生物检验结果都符合其Spec.时,可通知供应商供货,若有一项不合要求,则明确不可进货。

4.1.2.调味粉的监控4.1.2.1.在每批调味粉来料验收时,IQC应首先核对供应商的COA是否符合Spec.,如果不符合,即可拒收。

4.1.2.2.若符合,由其负责抽取样品2份,一份进行理化分析,另一份交由微生物分析员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试验。

在取样时,应优先抽取用于微生物分析的样品,采用无菌采样勺无菌取样袋进行操作。

4.1.2.3. 若理化和微生物检验结果都符合其Spec.时,可以接受,若有一项不合要求,则明确退货。

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

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

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一、背景介绍车间微生物控制是指在工业车间中控制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产品的质量。

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产品变质、生产设备损坏以及员工健康问题,因此有效的微生物控制是车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1. 车间环境控制(1) 温度控制:车间温度应根据不同生产工艺合理调节,避免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对微生物生长产生影响。

建议设置适宜的温度范围,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

(2) 湿度控制:车间湿度应保持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湿度导致微生物滋生。

建议使用湿度调节设备,如加湿器或者除湿器,进行湿度控制。

(3) 通风系统:车间应配备有效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并排除潜在的微生物污染源。

通风系统应定期清洁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4) 灭菌设备:车间应配备适当的灭菌设备,如紫外线灯、臭氧发生器等,用于对车间空气和表面进行灭菌处理。

2. 人员卫生要求(1) 员工培训:车间员工应接受相关的微生物控制培训,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等知识,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2) 个人卫生:员工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和鞋套,并遵守车间内的相关卫生规定。

(3) 病假管理:车间应建立健全的病假管理制度,员工如浮现传染病症状应及时请假,并接受医生的诊治,确保不会传播疾病。

3. 设备和工具卫生要求(1) 定期清洁:车间设备和工具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以防止微生物污染。

清洁剂应选择符合卫生要求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

(2) 储存和保养:车间设备和工具应妥善储存和保养,避免积尘和湿度过高等情况,以防止微生物滋生和生长。

(3) 检测和维护:车间应建立设备和工具的检测和维护制度,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卫生状态。

4. 原材料和产品卫生要求(1) 原材料检验:车间应建立原材料的检验制度,对进货的原材料进行微生物检测,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并及时处理不合格的原材料。

环境微生物和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检测操作规程

环境微生物和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检测操作规程

环境微生物和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检测操作规程一、目的及适用范围为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规范环境微生物和加工过程微生物的监控检测工作,制定本规程。

二、术语和定义1.环境微生物:指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包括空气中的微生物、工作表面的微生物等。

2.加工过程微生物: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微生物,包括原材料中的微生物、生产设备的微生物污染等。

3.监控检测:指对环境微生物和加工过程微生物进行定期的检测,以了解微生物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三、监控检测点的确定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确定监控检测点,包括原材料区、生产区、包装区等。

2.按照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监控检测频率和方法。

四、监控检测项目和标准1.环境微生物的监控检测项目包括大肠菌群、真菌、酵母菌等。

标准参考相关法规和企业内部标准。

2.加工过程微生物的监控检测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病原菌等。

标准参考相关法规和企业内部标准。

五、监控检测方法1.采样方法(1)环境微生物的采样应根据监控点的特点选择适当方法,可以使用空气采样器、表面拭子等进行采样。

(2)加工过程微生物的采样应根据监控点的特点选择适当方法,可以使用取样袋、消毒棉签等进行采样。

2.检测方法(1)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可以采用培养法、膜过滤法等方法。

(2)加工过程微生物的检测可以采用菌落计数法、PCR法等方法。

3.检测设备和试剂的选择(1)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的检测设备和试剂。

(2)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六、检测记录和报告1.检测记录(1)每次进行监控检测时,应制作检测记录,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等信息。

(2)检测记录应按照相应要求进行保存,便于溯源和查阅。

2.检测报告(1)对于环境微生物的监控检测结果,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负责人员报告,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2)对于加工过程微生物的监控检测结果,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负责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报告,确保及时处理和纠正问题。

食品工厂环境致病菌监控方案要点解析

食品工厂环境致病菌监控方案要点解析

食品工厂环境致病菌监控方案要点解析食品工厂是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关键的环节,一旦出现环境中的致病菌污染,将对生产的食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对食品工厂环境中的致病菌进行监控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食品工厂环境致病菌监控方案的要点进行解析。

一、监控目标食品工厂环境致病菌监控的目标主要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监控。

这些致病菌在食品生产中常见,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较大,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和监控。

二、监控点位1. 工作台面:食品加工的主要操作区域,容易受到致病菌的污染,需加强监测。

2. 冷藏库:存放成品和半成品的地方,温度湿度适宜,是细菌繁殖的好条件。

3. 厕所:人员出入频繁,易造成细菌交叉感染。

4. 排污口:食品工厂的排污口需要进行病原菌监测,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5. 空气:空气中的微生物是食品工厂环境中重要的致病菌来源之一,需要进行监测。

三、监控方法1. 基于PCR技术的快速检测:PCR技术可以对食品工厂环境中的致病菌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 基于培养法的传统检测方法:传统的培养法可以对致病菌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是食品工厂环境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3. 环境采样:在监控过程中需要对工作台面、冷藏库、厕所、排污口等关键点位进行定期采样,以确保监控结果的真实可靠。

四、监控频率1. 日常监测:针对食品工厂环境中的关键点位,需进行日常监测,定期对致病菌进行检测。

2. 季度监测:除了日常监测外,还需要每季度对环境致病菌进行一次全面的监测,以保证食品加工环境的安全。

五、监控人员1. 专业人员:监控工作需要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来执行,确保监控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培训:对从事监控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致病菌监控工作的认识和技能。

六、监控结果处理1. 结果分析:监控结果需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并及时做出评价,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修正措施。

生产过程微生物监控记录

生产过程微生物监控记录

填表说明:本表由质检部负责填写,按照企业生产过程微生物监测制度定期检验,填表汇总,存在为题的用红笔填写,并报告质
量负责人(质检部负责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编号:
生产过程微生物监控记录
取样日期 监控点 人 机 料 环 监控频率 5%总人数,每2天 1dm2;每2天 每2天 每周 注意事项 与食品或器皿、器皿直接接触操作人员手 部,人员要有代表性。 与食品表面直接接触的机器部位(传送带或 托 盘) 裸露于空气中的半成品或初级品 内包装间或生产过程中食品/半成品裸露的 空 间,单位可以CFU/皿*0.5小时计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检验员 备注

味精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考核试卷

味精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考核试卷
1.味精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
A.菌株的选择和培养
B.生产环境的检测
C.生产设备的消毒
D.成品的质量检验
2.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味精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 )
A.温度
B.湿度
C. pH值
D.氧气含量
3.味精生产中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有哪些?( )
A.显微镜观察
B.培养计数
A.菌落数略有增加
B.菌株纯度略有降低
C.检测到致病菌
D.生长速度略有减慢
13.下列哪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味精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
A.提高温度
B.提高湿度
C.严格消毒
D.增加光照
14.在味精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
A.菌落数、菌株纯度、生长速度
B.菌落数、菌株纯度、抗生素敏感性
3.味精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监控的关键指标之一是_______。()
4.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味精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消毒剂包括_______。()
5.味精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对于保证产品的_______至关重要。()
6.在味精生产中,如果检测到_______,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产品质量问题。()
7.味精生产中的微生物监控,应遵循_______原则,确保监控的有效性。()
1.请简述味精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监控的重要性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描述味精生产过程中如何通过控制发酵条件来优化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3.针对味精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列举三种预防措施并解释其作用原理。()
4.在味精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微生物监控数据异常,请提出一个具体的调查和处理流程。()
标准答案

药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控制

药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控制

04
CATALOGUE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新技术与展 望
新型消毒与灭菌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
利用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臭氧 等杀灭微生物,具有广谱杀菌、
环保无害等优点。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通过低温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粒子与 微生物细胞膜相互作用,破坏其细 胞壁和细胞膜,导致微生物死亡。
紫外线消毒技术
利用紫外线光子的能量破坏微生物 的DNA结构,使其无法复制繁殖, 从而达到杀菌效果。
药品生产过程中微 生物控制
目录
•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与影响 •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策略 •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检测与监控 •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新技术与展

01
CATALOGUE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与影响
微生物污染的来源
原材料
药品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如活 性成分、辅料等,可能携带微
采用热水、化学清洗剂等对设备与容器进行彻底 消毒,确保无菌。
对设备与容器的消毒效果进行定期检测,确保消 毒合格。
人员卫生与防护
制定人员卫生规定,要求员工勤洗手、穿戴洁净的工作服和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对员工进行微生物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微生物控制意识。
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排除潜在的传染病源。
原辅料与包装材料的微生物控制
微生物检测的频次与取样方法
检测频次
根据药品生产工艺、环境条件和微生 物污染风险评估,确定适当的微生物 检测频次,以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 。
取样方法
采用随机、系统或分层取样方法,确 保样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药品生 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状况。
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分析与报告
结果分析
对微生物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和趋势,为采取相应 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药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监控

药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监控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的装配、存放以及处于未完
全密封状态下的转运
无菌原料药的粉碎、过筛、混合、分装
B级
冻干过程中产品处于完全密封容器内的转运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处于完全密封容器内的转运
C级
灌装前可除菌过滤的药液或产品的配制
产品的过滤
高污染风险(b)产品的配制和过滤
滴眼剂、眼膏剂、软膏剂、乳剂和混悬剂的配制、灌装(或灌封)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最终清洗后的处理
D级
轧盖
灌装前物料的准备
产品配制和过滤(指浓配或采用密闭系统的稀配)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的最终清洗
注:
(a)此处的高污染风险是指产品容易长菌、灌装速度很慢、灌装用容器为广口瓶、容器须暴露数秒后方可密闭等状况;
药品生产洁净度级别
1.为评估无菌操作区的微生物状况,应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监测方法有沉降碟法、定量空气采样法和表面取样法(如:棉签擦拭法和接触碟法)等。动态取样应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成品批记录的审核应同时考虑环境监测的结果,决定是否放行。对表面和操作人员的监测,应在关键操作完成后进行。
D级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的最终清洗、装配或包装、灭菌
3.无菌药品的生产操作应在符合下表中规定的相应级别的洁净区内进行,未列出的操作可参照下表在适当级别的洁净区内进行:
洁净度级别
最终灭菌产品生产操作示例(只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
C级背景下
的局部A级
高污染风险(a)的产品灌装(或灌封)
பைடு நூலகம்
C级
产品灌装(或灌封)
除在生产过程中需进行微生物监控外,系统验证、清洁和消毒等操作完成后,也应进行微生物监控。(奥咨达医疗器械咨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监测规程一目的
建立生产过程微生物监测的控制规范,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

二范围
生产过程微生物控制的全过程。

三责任人
质管部车间相关人员
四采样与监控
五采样方法
1工作台(机械器具):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签在被检物体表面(取与食品直接接触或有一定影响的表面)取25cm2的面积,在其内涂抹10次,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将棉签放入含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内送检。

2.工人手: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湿生理盐水的棉签在右手指曲面,从指尖到指端来回涂擦10次,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将棉签放入含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内送检。

3. 在动态下进行,室内面积不超过30 m2,在对角线上设里、中、外三点,里、外点位置距墙1 m;室内面积超过30 m2,设东、西、南、北、中五点,周围4点距墙1 m。

采样时,将含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的平板(直径9 cm)置采样点(约桌面高度),并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打开平皿盖,使平板在空气中暴露5 min。

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六培养计数
参照GB4789.3,GB4789.3
七注意事项
1.测试用具要作严格灭菌处理,确保测试的可靠性正确性;
2.防止人对样本的污染;
3.采样时应仔细检查每个培养皿的质量,及时更换。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