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种间和种内关系

合集下载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2024版)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2024版)
香桃木属(Myrtus)、桉树属(Eucalyptus)和臭椿属( Ailanthus),蒿,黑核桃等
46
种间关系之三:生态位(niche)理论
什么是生态位?
47
生态位(niche):
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环境 梯度)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与作用
➢生态位一般与资源、环境梯度有关
生态位重叠越显著,那么生态位分化越强烈
59
60
61
Resource partitioning
Resource partitioning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15
种内关系之三:生物的领域性
16
什么是领域性? 领域性
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 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17
哪些因素影响领域的大小?
18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 ➢体重 ➢食物品质 ➢生活史
19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一:体重
20
?
与体重的关系?
21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二:食物品质 ?
27
形形色色的雷锋精神 种内关系之五:利他行为
28
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 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生态学 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 种内与种间关系
来保护自己。
捕食者与被捕食 者的相互作用: 捕食者与被捕食 者的相互作用可 以影响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生物
多样性。
捕食者与被捕食 者的适应性:捕 食者与被捕食者 之间存在适应性 如捕食者的捕食 技巧和被捕食者
的逃避技巧。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的进化:捕食者与 被捕食者的相互作 用可以促进生物的 进化如捕食者的捕 食技巧和被捕食者 的逃避技巧的进化。
关系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种内关系的影响
破坏栖息地: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破坏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 引入外来物种:人类引入外来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过度捕猎:人类过度捕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影响种内关系 污染环境: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污染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
人类活动对种间关系的影响
破坏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 引入外来物种:人类活动引入外来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改变食物链:人类活动改变食物链影响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污染环境:人类活动污染环境影响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和生存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灾难的发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服务。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监测、推广生态农业、加强 环境教育等。
种内变异
基因突变:DN序列的改变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基因重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重新排列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环境影响: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Prt Four
种间关系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 (4)当N1种群数量达到K2/β时,则N2种群就再也不能增长(因为此时将N1 =K2/β代入方程,则dN2/dt=0);同理,当N2种群数量达到K1/α时,则N1 种群就再也不能增长。

(5)在Logistic方程中,瞬时增长率r是随种群数量N的增加而呈直线下
降的。在此,也可用图来表示r1或r2随N1和N2数量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 。

(6) 种群竞争的4种结果中,其中只有一种情况可导致两个种群的稳定
平衡。种群平衡密度均分别低于各自环境容纳量K1和K2,且同时满足K2/β>
K1和K1/α>K2。
• 三、竞争排除原理(Gause假说)
Gause(1934)用实验方法观察了两个物种之间 的竞争现象,他用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为材料研究的,大 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培养在一个容器内,起初两种数量 都少,均表现同时增长。但几天后,大草履虫数量开始下 降,最后被完全排除。而双小核草履虫仍增长到其环境容 纳量水平,只是增长速度由于种间竞争而有所减慢Gause 的研究结果认为: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 占有相似的生态位,即完全竞争者不能共存,这就是竞争 排除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N1=αN2
α: effect of individual of species 2 on rate of pop. growth of species 1.
Lotka-Volterra model
N2=βN1
β: effect of individual of species 1 on rate of pop. growth of species 2.

(2)N1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等于1/K1,而对N2种群增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种间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共生、捕食和被捕食 等关系,共同形成和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竞争关系
竞争关系
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两种不同的 植物可能会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
竞争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两种或多种生物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展开竞争,从而影响各自的生存和繁衍。
寄生关系
寄生关系
总结词
狼捕食兔子以获取食物,而兔子为了生 存则尽可能避免被捕食。
VS
详细描述
狼是兔子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健康的成年 兔子。兔子为了生存,进化出了敏锐的感 知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逃 避狼的捕食。这种关系促进了双方的进化 ,维持了生态平衡。
森林中树木间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树木之间为了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而 相互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种群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02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利,但两者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 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蜜蜂通过花朵获得食物,同时帮助花朵 授粉。
总结
互利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两种生物彼此提供对方所需的好处,共同 生存和繁衍。
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对寄主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 ,某些昆虫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导致寄主死亡。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寄生与宿主关系
寄生定义
一个物种(寄生者)从另一个物种(宿主)身上获取营养,通常 对宿主造成损害。
寄生类型
寄生关系可以是内寄生或外寄生。内寄生生活在宿主体内,而外寄 生生活在宿主的表面或与宿主接触的地方。
寄生与宿主关系的结果
寄生关系通常会对宿主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能力、生长速度 或生存机会。
共栖
社会等级
优势等级
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优势等级差异,例如狮子 和猴子。优势等级有助于协调群体行为,确保群体稳定和资 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行为
动物会根据优势等级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例如屈从、顺 从和支配等。这些行为有助于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繁殖策略
单配制
一些动物采用单配制繁殖策略,即一雄一雌结成配偶共同抚育后代。这种策略 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合理配置水资源 ,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障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土壤改良剂 、有机废弃物等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包括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旨在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 种类和种植方式,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 和演替。
种间和种内关系可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水循环、气候变 化等。
05 种间和种内关系的应用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 性昆虫、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 控制或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农业、林业和城市 生态系统中广泛应用,可以有 效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危害,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
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演替

生态学 种间和种内关系

生态学 种间和种内关系
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偏害作用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寄生作用种群1寄生者通常较宿主2的个体小捕食作用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的个体大偏利作用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响原始合作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互利共生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k1k2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主要的种内相互关系: 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 领域性、社会等级等。 B. 主要的种间相互关系: 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
(一)、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同株:两性花;单性花 •雌雄异株:银杏;杨树;柳树等
(二)、动物的婚配制度 • 相互识别,配偶数目,配偶持续时间等; •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可能是 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的时 空分布情况;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偶;多配偶制; 多配偶制: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制;
B B
生态位分离,无竞争
生态位相切,无竞争
生态位相交,产生竞争
生态位相叠,可能竞争激烈 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宽度公式如下:
B1
同样: B2=0.649 B3=0.9056

对生态位重叠公式:
同样, C13=0.754
C23=0.625
(二)捕食作用
1、概念: 捕食(Predation):某种生物消耗 另一种其他生物活体的全部或部分身 体,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的 现象。前者为捕食者(predator), 后者为猎物(prey)。
K1
K2 /
K1 <K2 / ,K2> K1 /α: N2取胜,N1 灭亡
由于在K2,K2 / , K1, K1 /α这块面积内,种 群1已经超过最大容纳量而不能增长,而种群2仍 能继续增长, N2取胜, N1被排挤掉。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种群生态学种内种间关系

种群生态学种内种间关系
W = C •d -3/2
两边取对数: lgW = lgC -3/2lgd
K=-3/2
二、领域性
• 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 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 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 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 攻驱赶入侵者等称领域行为。
3.4 种内与种间关系
基本内容: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重点内容:
密度效应 竞争与生态位理论 他感作用 捕食作用
• 种内和种间的关系:生物在自然界长 期发育和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食 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和种 间关系,即种群关系。
3.4.1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Y=W•d=Ki
W—植物个体平均干重; d—密度; Y—单位面积产量; Ki—常数。
原因:高密度条件下,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
2. -3/2自疏法则
•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在高密度样方中,植物 出现死亡使得密度得以稀疏的现象。
•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W与种群密度d 之间的关系为:
双核小草履虫 大草履虫
2、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niche):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 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 出两对矛盾引起的。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 率、迁入和迁出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都对 种群密度起着调节作用
影响密度效应的因素划分
•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以将其划分为密
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气候因素
捕食、寄生、 食物、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寄生的途径



共栖:先有简单的共栖,再过渡到宿主 体上,进而进到体内共栖。食物联系开 始是偏利共生。进一步发展为寄生关系 捕食:尺蠖鱼蛭的全部生命活动均在鱼 的体躯上,只在繁殖期离开宿主。 偶然寄生:未来的宿生物偶然的潜入体 内,虽然是暂时的生活地点,但对寄生 物十分有利,成功为兼性寄生物。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主要的种内相互关系: 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 领域性、社会等级等。 B. 主要的种间相互关系: 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A.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一、 植物的密度效应 (一)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 接的个体间出现的相互影响,邻接效 应最明显的表现是对形态、产量、死 亡率的影响,并从而得出了“最后产 量衡值法则”。
l K1 <K2 / ,K2< K1 /α:稳定共存 l在三角形K1 E K2 / 中,种群1不能增长,种群2继续 增长, 三角形K2EK1 /α中,种群2不能增长,种群1继 续增长。N2和N1出现不稳定的平衡点。
K2 dN2/dt=0 E dN1/dt=0
K1/α
K2 /
K1
K1 >K2 / ,K2> K1 /α:不稳定共存
2.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
当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差不多 总是相同的。 Y=W×d=ki(Y:单位面积产量;W:
植物个体平均产量;d:密度;ki常数)。
3.原因:高密度时,个体间竞争有 限的资源(光、水、营养物等), 植物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构件减少。
(二) -3/2自疏法则
-3/2自疏法则:当植物种群密度太高时,
三、领域性



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 并积极保护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 间; 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 领域面积随生活史节律而变化。
四、社会等级
•社会性动物的个体形成等级顺序; 社会等级高的个体在食物利用、栖息地 选择上具有优先权; •社会等级高的个体具有优先交配权; •社会等级和领域性这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 为,与种群调节具有密切联系;
⑶ 生态位移动(niche drift): 生态位移动 是指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种群的 生态位移动往往是环境压迫或是激烈竞 争的结果。 ⑷ 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 生态 位分离是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 资源的分离程度。这是环境胁迫或竞争 的结果
A A
A B A B
(2)生态位理论
⑴ 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指被一个 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 总和。资源少,生态位宽度增加而泛化; 资源丰富,生态位宽度减小,促进生态位 特化 。 ⑵ 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 生态位重叠 是指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现象或 共有的生态位空间,关系到两个物种的生 态要求可以相似到多大程度而仍能共存。
竞争:直接干扰型 -
竞争:资源利用型 - 偏害作用 寄生作用 捕食作用 偏利作用 原始合作 - + + + +

- ○ - - ○ +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种群1寄生者,通常较宿主2的个体小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的个体大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响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
l在三角形K1 E K2 / 中,种群2不能增长,种群1 继续增长, 三角形K2EK1 /α中,种群1不能增长, 种群2继续增长。N2和N1出现不稳定的平衡点。
6、生态位理论
(1)生态位(niche):物种在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主要指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 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 功能关系。
两个物种平衡时的条件



Ø dN1/dt=0 N1=K1 - N2 N1 = 0 , N2 = K1 /α Ø N1 = K1 , N2 = 0 Ø dN2/dt=0 N2=K2 – N1 Ø N2 = 0 , N1 = K2 / Ø N2 = K2 , N1 = 0
K1 /α
dN1/dt=0
三、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植物分泌代谢化学物质,对其他植 物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
2.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 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些植物的 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4)环保除草剂和杀虫剂的生产。
B B
生态位分离,无竞争
生态位相切,无竞争
生态位相交,产生竞争
生态位相叠,可能竞争激烈 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宽度公式如下:
B1
同样: B2=0.649 B3=0.9056

对生态位重叠公式:
同样, C13=0.754
C23=0.625
(二)捕食作用
1、概念: 捕食(Predation):某种生物消耗 另一种其他生物活体的全部或部分身 体,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的 现象。前者为捕食者(predator), 后者为猎物(prey)。
互利共生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一、负相互作用

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一)种间竞争
1.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 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的。 2.高斯(Gause G.F.1934)假说:当两个物种 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 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 就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试验;
2、类型
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s),在寄 主体内或表面繁殖。主要的寄生物 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 大寄生物(Macroparasites)在寄主 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昆虫 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3、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
①细胞免疫反应,吞噬细胞(如白血细胞-T淋 巴细胞)攻击并吞没病原体细胞。 ②B-细胞免疫反应,以特定蛋白(或抗体)的 生产为基础,由B淋巴细胞结合到病原体表 面。如果再次遭遇同样病原体(或抗原), 免疫记忆会快速生产特异抗体,提高免疫 力。 ③行为对策(behavioral strategies)对降 低寄生水平也很重要。许多脊椎动物具备 整理行为,有效地去除外寄生物。
2.广义的捕食包括四种类型
(1)典型的捕食:指食肉动物吃食 草动物或其它食肉动物。 (2)食草动物吃绿色植物:植物往 往未被杀死,但受损害。 (3)昆虫中的拟寄生者:杀死寄主 (4)同类相食:捕食者与被食者是 同一特种而已。
3 捕食作用分析
(1) 功能反应(functional response): 每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 一种反应。可能会有:捕食量随猎物密 度增加而开始增加后平衡;捕食量随猎 物密度增加而增加至饱和,捕食量随猎 物密度增加呈而“s”型曲线。
K2
dN2/dt=0
N1=K1
K2 / K1
K1 > K2 / ,K2< K1 /α: N1取胜, N2灭亡 在K2,K2 / , K1 /α, K1 这块面积内,种群2已经超 过最大容纳量而不能增长,而种群1仍能继续增长,N1取 胜,N2被排挤掉
K2
N2=K2
K1/α
dN1/dt=0
dN2/dt=0
5、捕食的生态学意义
a.可限制种群分布和抑制种群数量; b.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过程,使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多 样化,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促进捕食者和猎物的适应性; d.可使种群复壮,更具有生存竞争力。
6. 捕食者与猎物
(1)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锐齿、利爪、尖喙、 毒牙等工具,运用诱饵追击、集体围猎等方式, 以便有利地捕食猎物;另一方面,猎物也相应 地发展了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 抵御等种种方式以逃避捕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 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 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生物群落 中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 态位。
区别: A. 生态位:物种利用资源(时间、空间 位置和功能地位)的状况。 B. 生活小区 (iotope):是指生物生存 的周围环境。 C. 生态区:物种所利用的总资源的所在 地。 D. 栖息地(habitat):物种生存的物 理环境。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 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简单地分为三大类。 ①中性作用;②正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 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 和互利共生三类;③负相互作用,包括竞 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有利、有害或无利无害的中间态,可用+、-、○表示。 相互作用型
中性作用 物种 物种 相关作用的一般特征 1 2 ○ ○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部分个体死亡现象称为“自疏现象”; W=C×d-a→lgW=lgC-algd(W:平均 株干重;d:种群密度;a:-3/2)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
(一)、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同株:两性花;单性花 •雌雄异株:银杏;杨树;柳树等
(二)、动物的婚配制度 • 相互识别,配偶数目,配偶持续时间等; •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可能是 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的时 空分布情况;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偶;多配偶制; 多配偶制: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制;
(五)通讯

社会组织的形成,还需要有个体之间的 相互传递信息为基础。信息传递,或称 通讯是某一个体发送信号,另一个体接 受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