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二章肌张力评定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肌力评定

第二章 肌力评定
调性; 定量分级标准较粗略; 较难以排除测试者主观评价的误差;
一般不适用于由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如脑卒中和脑瘫)
引起痉挛的患者。
8/8/2013 11
分级标准
级别
0 1




相当正常肌力的%
0 10
零(Zero,0)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微缩(Trace,T)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向心性收缩:主要指主动肌的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 两端相互靠近,肌纤维的长度变短,又称向心性缩短。 离心性收缩:主要指拮抗肌的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 两端相互分开,肌纤维的长度被拉长,又称离心性延伸。
机体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活动时,不会产生单纯的等 张收缩和等长收缩,而是既有长度改变,又有张力 改变的混合性收缩。
8/8/2013 12
注意事项
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注意防止某些肌肉对受试的无 力肌肉的替代动作。 选择适当的测试时机,疲劳时、运动后或饱餐后不宜 进行。 测试时应左右比较,尤其在4级和5级肌力难以鉴别时, 更应作健侧的对比观察。
8/8/2013
13
注意事项
对肌力达4级以上时,所作抗阻须连续施加,并保持与
2
拮抗肌

肌肉的分类
固定肌
为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肌肉相对固 定的一端(定点)所附着的骨骼或更近的一连串骨胳充分固定。 参与这种固定作用的肌群,通称为固定肌。如屈肘时固定肩 胛带的肌肉。
中和肌
是抵消原动肌收缩时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动作的肌肉。如扩 胸时,菱形肌和斜方肌均为原动肌,但同时又互相使肩胛骨 的回旋作用抵消,因而又互为中和肌。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和骨关节的杠杆效率 等也会对肌力产生影响。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第一章:肌张力的概述1.1 肌张力的定义解释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程度。

强调肌张力对于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的重要性。

1.2 肌张力的类型介绍主动肌张力和被动肌张力两种类型。

解释主动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自主运动时的紧张程度,而被动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被动拉伸时的紧张程度。

1.3 肌张力的评定方法介绍常用的肌张力评定方法,包括目测评估、量角器评估和肌电图评估等。

强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第二章:目测评估法2.1 目测评估法的原理解释目测评估法是通过观察和描述肌肉的外观和行为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观察肌肉的紧张程度、形状和运动范围的重要性。

2.2 目测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目测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观察肌肉的外观、观察肌肉的运动和记录观察结果等。

强调观察时的细节和准确性。

2.3 目测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目测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注意肌肉的协调性和避免主观臆断等。

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量角器评估法3.1 量角器评估法的原理解释量角器评估法是通过测量肌肉的运动范围和角度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测量肌肉运动范围和角度的重要性。

3.2 量角器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量角器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量角器、测量肌肉运动范围和记录测量结果等。

强调正确使用量角器和准确性。

3.3 量角器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量角器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量角器、注意肌肉的协调性和避免主观臆断等。

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肌电图评估法4.1 肌电图评估法的原理解释肌电图评估法是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肌电图对于了解肌肉活动的详细信息的重要性。

4.2 肌电图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肌电图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肌电图设备、记录肌肉电活动和分析记录结果等。

强调正确使用肌电图设备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3 肌电图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肌电图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肌电图设备、注意肌肉的刺激和避免干扰等。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

二、肌张力异常
痉挛 高肌张力


低肌张力
肌张力障碍
僵硬
2007/9/15
4
(一)痉挛
1. 定义
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 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 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所谓痉挛的速度依赖即为伴随肌肉牵伸速 度的增加,痉挛肌的阻力也增高。
2007/9/15
5
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是上肢屈肌亢进和下肢伸肌亢进, 具体表现为:
17
评定分级
2级 3级 4级
2007/9/15
(三) Penn分级法Clonus分级法
1. Penn分级法评分标准
级别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2007/9/15
评定标准
无痉挛
刺激肢体时,诱发轻、中度痉挛 痉挛偶有发作,<1次/h 痉挛经常发作,>1次/h 痉挛频繁发作,>10次/h
18
2. Clonus分级法评分标准
Ⅱ中度
Ⅲ重度
在PROM的1/2时即出现阻力
在PROM的前1/4,即肌肉在其最短的位置时 已出现阻力, PROM难以完成。
2007/9/15
16
(二) Ashworth分级法
级别
0级 1级 1+级 无肌张力的增加 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 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 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 力 肌张力较明显的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 肌张力均较明显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运动困难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张力评定.ppt

肌张力评定.ppt

19
肌张力异常的临床评定
6、功能评定 对痉挛或肌张力异常是否干扰生活自理能力、坐
或站立平衡及移行等功能能力进行评定 具体可以包括是否有床上活动、转移、行走和生
活自理能力的损害及其程度等 Brunnstrom、Fugl-Meyer、FIM等可间接提供
痉挛和其他肌张力异常改变的评定 Bathel指数等可能对评定与痉挛和肌张力过强相
5
临床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痉 挛 僵 硬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弛缓
6
痉挛
广泛接受的定义:
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
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 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
种形式,常由上位运动 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
神经元损伤后所致,故 伴腱反射超过正常为特
也被认为是上运动神经 征的运动障碍
元损伤综合征的组成部 痉挛的速度依赖即为伴
原 因: 影响小脑或锥体束的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影响外周神经系统的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15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体位和肢体位置与牵张 反射的相互作用,不良 的姿势和肢体位置可使 肌张力增高
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
合并问题的存在
(如尿路结石、感染、膀 胱充盈、便秘、压疮、静 脉血栓、疼痛、局部肢体 受压及挛缩等可使肌张力 增高)
关的功能状态改变有价值
20
手法评定方法
定 义:
是一种根据关节进行被 动运动时所感受的阻力 来分级评定的方法
在痉挛的量化评定中, 手法评定方法在临床上 仍然为主要手段
方 法: 神经科分级方法 被动ROM检查法 Ashworth分级法 Penn分级法 阵挛(Clonus)分级
信度
择尽可能相同的时间段

康复评定肌张力评定PPT课件

康复评定肌张力评定PPT课件

Ⅱ 肌张力增加较明显
在 PROM 检查的大部分范围内均觉肌张力增加,但 受累部分的活动仍较容易
Ⅲ 肌张力严重增加
进行 PROM 检查有困难。
Ⅳ 僵直
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不能活动
19
3、肌张力低下的评定
级别
评定标准
轻度 肌力下降,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放
下,仅有短暂抗重力的能力,随即落下
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高 患者对运动的主观作用 合并问题的存在,如尿路结石,感染、膀胱充盈、便秘、
压疮、静脉血栓、疼痛、局部肢体受压及挛缩等可使肌 张力增高 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发热、感染、代谢和/或电解质 紊乱也可影响肌张力 药物 环境温度等
14
(三)肌张力的手法检查方法 1、一般检查 (1)病史采集 (2)视诊 (3)触诊检查 (4)反射检查 (5)被动运动检查 最常用 (6)摆动检查 (7)伸展性检查
的能力 ⑥ 可以完成某肌群的协同动作,也可以完成某块肌肉独立
的运动功能的能力 ⑦ 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
2
(一)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肌肉处于不活动状态下所具 有的紧张度 (弹性、抵抗)
姿势性肌张力 人体在维持一种姿势时 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翻身)
运动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12
肌张力评定
3、肌张力紊乱(dystonia)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
征的运动亢进性障碍; 肌肉收缩可快可慢,表现为重复、模式化(扭曲);
张力以不可预料的形式由低到高变动(忽高忽低)。
13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不良的姿势和肢体位置可使肌张力增高 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 紧张和焦虑等心理因素,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使肌张力增

肌张力及评定ppt课件

肌张力及评定ppt课件

精选ppt
3
肌张力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周围神经和 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情况。一旦这种支配 情况发生改变,就可以导致肌张力过强、 过低或肌张力障碍等功能问题。
因此,肌张力异常是CNS损伤或周围神经 损伤的重要体征。
精选ppt
4
(一)正常肌张力分类
⑴静止性肌张力:如正常情况下的坐、站时能维持正常 肌张力的特征。
测试前摆放好患者的体位,充分暴露患者部位, 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再检查患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方便 两侧比较
应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情绪激动时进行检 查
检查时应避免室内温度过低
精选ppt
29
(四)钟摆试验
(一)评定方法
钟摆试验是一种在肢体自抬高位沿重力方向下落运动 中,观察肢体摆动然后停止的过程,通常用于分析痉 挛妨碍自由摆动的状态进行评定的方法。痉挛越重, 摆动受限越显著。
外展运动。
精选ppt
21
⑶髂腰肌检查 体位:仰卧位,下肢伸展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握踝关节,另一手放在膝
关节,做屈髋屈膝运动。 ⑷腓肠肌、胫前肌检查 体位:仰卧位,髋膝稍屈曲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置于踝关节,另一手置于
脚掌部,做踝背屈跖屈动作。
精选ppt
22
5、主动运动评定
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异常 的情况。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 能预示拮抗肌痉挛或协同收缩;不伴随拮抗 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原动肌力弱。
痉挛的分布---上肢累及屈肌群,下肢累及伸 肌群
精选ppt
10
痉挛的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牵 张反射增强有关。
一定的肌张力在维持体位与肢体动作是必需的。 反之过高的肌张力---严重的痉挛往往造成病 人运动障碍、日常生活不便和护理上的困难等 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不利于康复训练。

(完整版)康复医学笔记

(完整版)康复医学笔记

康复医学笔记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一、康复概念: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减轻残疾的影响,以使残疾者从反社会。

内涵:①医疗康复②教育康复③社会康复④职业康复服务方式:①康复机构②上门康复服务③社区康复、二、康复医学概念: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方法。

对象、范围:(疾病损伤导致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①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②各类残疾者③各种慢性病患者④年老体弱者康复医学的主要病种:截肢,关节炎,手外伤,颈、肩、腰腿痛,脑卒中,颅脑损伤,脊髓损伤,骨科、神经科疾病。

康复医学的组成:㈠康复医学理论基础:解剖、运动、生理、病理、生物力学㈡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基础,始于评定,止于评定㈢康复治疗技术:①物理疗法(PT)②作业疗法(DT)③言语疗法(ST)④心理疗法⑤文体疗法(RT)⑥中国传统疗法⑦康复工程(RE)⑧康复护理(RN)⑨社会服务(SW)㈣临床康复三、康复医学的原则: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

四、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特点——→团队协作。

五.康复流程:①急性康复期(1~2周)②慢性阶段康复治疗(数周至数月)③回归家庭或社会六、残疾问题概念:残疾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或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

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是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导致障碍的原因:①疾病②营养不良③遗传因素④意外事故⑤物理、化学因素⑥社会心理因素残疾分类:(ICIDH):病损、残疾、残障。

①病损是指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②残疾是指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活动受限)③残障是社会水平上的残疾。

(参与受限)(ICF)功能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

残疾标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残疾康复目标:改善身心、社会、职业功能,使残疾人能在某种意义上像正常人一样过着积极、生产性的生活。

康复护理学基础第二章 - 肌张力障碍的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学基础第二章 - 肌张力障碍的康复护理

尿系感染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
3 慎用某些抗抑郁药物
抗痉挛体位
(二) 运动疗法
1 持续被动牵伸 每日进行关节活动是处理痉挛 的最基本要素。关节活动应缓慢稳定而达全范 围。每日持续数小时的静力牵张,可使亢进的 反射降低。 站立: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肌静态牵张 可使早期的挛缩逆转和降低牵张反射的兴奋性 上下肢夹板、矫正器 持续的肌肉静态牵张
(四)药物治疗
1 口服药物 如肌肉松弛剂巴氯芬、丹曲林、替扎尼定;中枢神 经抑制剂地西泮、复方氯唑沙宗、氯丙嗪等可降低过高的肌张力 2 局部注射药物 运动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迅速地与神经肌接头的胆碱能突触 前受体结合,阻滞神经突触兴奋传导的钙离子内流,使乙酰胆碱 释放障碍,从而引起较持久的肌肉松弛作用。
Ⅰ+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突
然出现卡住,当继续把ROM检查进行到底时,始终有小的阻力 Ⅱ级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均较明显 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移动 Ⅲ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进行PROM检查有困难

严重的肌肉痉挛经较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 可选用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法包括选择性脊神 经后根切断术(SPR)、肌腱延长术及神经切断 术等。
8 环境温度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痉挛模式
三 肌痉挛的护理
一 预防和减少痉挛 抗痉挛体位 消除诱发因素 慎
用某些药物
二 运动疗法 持续被动牵伸 放松疗法 抑制异常反 射模式 三 理疗 四 药物治疗 五 手术治疗
(一) 预防和减少痉挛
1 抗痉挛模式 良姿位 去皮质强直者采取俯卧 位 去脑强直者采取半坐卧位 早期斜板和负重练 习,避免不当刺激 如:抓握反射 2 消除加重痉挛的危险因素:压疮、便秘或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反射检查
应注意检查患者腱反射是否正常,有无亢进等现象。 肱二头肌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 膝反射; 跟腱反射。
12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被动运动检查
由检查者进行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根据检 查者感受到的感觉来判断,体会其活动度和抵抗时的 肌张力的变化。
强直:亦称僵硬,无论做哪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同一 肌肉,屈伸肢体时始终阻力增加,又称铅管样强直,常为锥 体外损害所致。
5
异常肌张力的分类
肌张力低下
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 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见于脊髓损伤早期 脊髓休克阶段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早期,及 周围神经损伤。
18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改良的Ashworth 痉挛分级法评定标准
级别 肌张力程度
评定标准
0
无痉挛
无肌张力的增加
Ⅰ 肌张力轻微增加 进行PROM检查时,在ROM之末出现突然
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
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14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摆动检查
以关节为中心,主动肌和拮抗肌快速交替收缩,观察 其摆动的振幅大小。肌张力低下时,摆动振幅增大, 肌张力增高时,摆动振幅减小。
伸展性检查
检查肌肉缓慢伸展时,能达到的最大伸展度,要两侧 进行比较,如果一侧肢体的伸展比另一侧出现过伸位 ,提示肌张力下降。
3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运动性肌张力
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通过检查相应关 节的被动运动阻力来判断。如做上肢前臂的被动屈 曲、伸展运动,正常情况下感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 的抵抗感。
4
异常肌张力的分类
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增高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增高的状态 有痉挛和强直。
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 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在被动 屈伸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又称折刀 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常由锥体系障碍所致。痉挛的分 布具有一些特点,上肢易累及的肌群为屈肌群,下肢易累及 的肌群为伸肌群。
固定姿势的能力。 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
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7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体位的影响
精神因素的影响 并发症的影响 神经状态的影响 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疾病的影响 药物的影响 外界环境的影响 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 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正常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
统的支配情况,一旦这种支配情况发生改变,就可导 致肌张力过强、过低或肌张力障碍等功能问题。 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周神经损伤的重 要特征,肌张力的评定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控 制障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可以包括是否有床上活动、转移、行走和生活自 理能力的损害及其程度等。
17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痉挛的评定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评定标准。 做该检查时,最好从被检查者肌肉处于最短的位置
开始,且速度要快
级别 Ⅰ轻度 Ⅱ中度 Ⅲ重度
评判标准 在PROM的后1/4,即肌肉靠近它的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在PROM的1/2时即出现阻力 在PROM开始的1/4,即肌肉在它最短的位置时出现阻力
1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 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 其阻力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的坐、站时能维持正 常肌张力的特征。
2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姿势性肌张力
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肌肉 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 能协调地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等动作。
9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视诊
作为最初的临床检查项目,评定者应特别注意患者肢 体或躯体异常的姿态。刻板样运动模式,常表明存在 肌张力异常;不自主的波动化运动变化表明肌张力障 碍;而自发性运动的完全缺失则表明肌张力弛缓。
10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触诊
在患者完全静止、放松相关肢体的情况下触摸受检肌 群,有助于判断肌张力的情况。肌张力增高时,肌腹 丰满、弹性增高、触之较硬或坚硬;肌张力低下时, 肌肉松弛、肌腹塌陷、弹性减弱、触之较软。
肌张力障碍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 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6
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姿势
不变的能力。 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
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
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13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被动运动检查
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恒定 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便
15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主动运动评定
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异常的情况。 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拮抗肌痉挛 或协同收缩;不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 原动肌力弱。
自主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功能评定
功能评定可以对痉挛或肌张力异常是否干扰坐或站立 平衡及移行等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8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病史采集
病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痉挛对患者功能的影响。需 要了解的问题包括:痉挛发生的频度;受累的肌肉及 数目;痉挛的利弊情况;引发痉挛的原因;现在痉挛 发作或严重的程度、与以往的比较等。痉挛的频度或 程度的增加可能是膀胱感染、尿路结石、急腹症或其 他疾病导致的早期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