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电工作业(第三章)
电工技术3正弦交流电路

A
求:
i1、 2 i
rad s
解: 2 f 2 1000 6280
i1 100 i 2 10
2 sin( 6280 t 60 ) A 2 sin( 6280 t 30 ) A
小结:正弦波的四种表示法
u
波形图
U
m
T
t
瞬时值
u U m sin t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3-1 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交流电的概念 如果电流或电压每经过一定时间 (T )就重复变 化一次,则此种电流 、电压称为周期性交流电流或
电压。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锯齿波 等。
记做: u(t) = u(t + T )
u
t
T
u
t
T
正弦交流电路 如果在电路中电动势的大小与方向均随时间按 正弦规律变化,由此产生的电流、电压大小和方向 也是正弦的,这样的电路称为正弦交流电路。 正弦交流电的优越性:
角频率 :每秒正弦量转过的弧度 (一个周期的弧度为2 )
2f 2 T
(单位:rad/s)
例
已知:f=50 Hz, 求 T和
解:T=1/f=1/50=0.02s=20ms
2 f 2 3 . 14 50 314 rad / s
二、幅值和有效值 瞬时值—正弦量任意瞬间的值(用i、u、e表示)
j 1 j 2
r1 r2
e
j( 1 2 )
A /B
r1 1 r2 2
r1 r2
(1 2 )
3.讨论 (1) e
j
一般电工作业安全规程模版(四篇)

一般电工作业安全规程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电工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预防电气事故的发生,保护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电工作业的人员,包括电力公司的电工、维修人员,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电工作业人员。
第三条电工作业人员应按照本规程的要求进行安全作业,严守安全纪律,严禁违章作业。
第四条电力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电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电工作业安全。
第二章作业前准备第五条电工作业人员在进行电工作业之前,应认真查看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要点,并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六条电工作业人员应穿戴符合安全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包括绝缘手套、绝缘靴、安全帽等。
同时,应确认这些防护用品无缺陷并具有绝缘性能。
第七条电力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检查其绝缘性能和接地情况。
第八条电工作业人员在作业前应对电力设备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检测,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第三章作业操作第九条电工作业人员在进行电工作业时,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得擅自修改电力设备的接线和设置。
第十条电工作业人员在进行电工作业时,应切断电力设备的电源,并对设备进行放电处理,确保安全作业。
第十一条电工作业人员在进行电工作业时,应严格遵守电流操作规程,防止发生电流过大导致的电击事故。
第十二条电工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设备标牌的规定,了解设备的使用限制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应急措施第十三条电工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如发现设备异常情况或其他安全隐患,应及时停止作业,并向相关部门报告和寻求支援。
第十四条电工作业人员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应根据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第十五条电工作业人员在紧急撤离时,应按照逃生通道和应急通道的规定进行,不得乱窜和拥挤。
第五章违章处罚第十六条对于违反本规程的行为,将依据电力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行处罚,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罚款等。
电工学 第三章 电路的瞬态分析

+
_
2 U 8V
iC
R2 4
iL + uL _
R3 4
2
+
_
U 8V
i1
R1
iC
u+ C 4 _
R2 4 C
iL + uL _
R3 4 L
i1
4
+ uC _
t = 0 -等效电路
化简得到t = 0-等效电路,可得:
R1 U 4 U i L (0 ) 1A R1 R3 R R1 R3 4 4 2 4 4 44 R1 R3
A U0 U
微分方程的解: uC (U 0
t U ) e RC U
27
3.3.1 RC电路的响应
(3) 电容电压 uC 的变化规律
0 t 0
R +
+
uC U (U 0
t U ) e RC
t
U0
1 + U -
uR–
-
U (U 0 U ) e
求解
稳态值 (三要素)
时间常数
25
3.3.1 RC电路的响应
换路前电路已处稳态,电 容处于开路已储能状态。
0 t 0
R +
+
U0 -
1 + U -
uR–
t =0时开关 S: 0 1
1. 电容电压 uC 的变化规律(t 0) (1) 列 KVL方程
duC C C uR R dt duC 代入上式得 RC uC U dt
学习要求
第三章
电路的瞬态分析
建筑安装电工安全操作规程(3篇)

建筑安装电工安全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为了保障建筑安装电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规范电工操作行为,提高电工施工质量,特制定本安全操作规程。
第二章电工基本安全知识1. 电工作业前必须了解电气事故的原因和后果,熟悉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标准规范,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逃生技巧。
2. 电工必须熟悉所从事工作所涉及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并了解电器设备的特点和安全操作要求。
3. 电工作业前必须穿戴符合要求的防护装备,包括绝缘手套、绝缘鞋、护目镜等,并保持清洁、整洁、无损坏。
第三章电工施工安全操作1. 在进行电气作业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安全隔离措施,确保施工区域的安全。
2. 在开展电线布线作业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正确的线路规划和布线,避免交叉敷设、过度拉伸等情况出现。
3. 安装电气设备时,必须严格按照电气设备安装图纸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设备的安装质量和稳定性。
4. 进行电器设备的接线操作时,必须确保电气设备处于断电状态,避免电气触电事故的发生。
5. 在进行电器设备维护保养时,必须按照设备制造商的要求进行操作,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6.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持工作现场的整洁、有序,及时清理垃圾和残留物,确保安全通道畅通。
第四章电器设备检修与试验1. 电工在进行电器设备检修前,必须先切断电源,并通过安全验证确认设备处于断电状态后方可操作。
2. 进行电器设备检修时,必须使用专业工具,并佩戴绝缘手套、防护面具等防护装备。
3. 对电器设备进行试验前,必须仔细检查试验设备和试验系统,并确保试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4. 在试验过程中,必须按照试验计划和相关要求进行操作,注意观察试验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排除问题。
第五章事故应急处理1. 发生电气事故时,电工必须立即切断电源,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救援措施,保护伤员的生命安全。
2. 在事故救援过程中,必须合理组织人员,指派专人负责,确保救援行动有序进行。
电工作业安全生产规定范文(4篇)

电工作业安全生产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电工作业的安全管理,保障电工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电工作业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电工作业是指使用电气设备进行安装、维修、检测等工作。
第二章安全生产责任第四条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和用电单位要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电工作业的安全管理,以确保安全生产。
第五条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和用电单位应定期组织电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六条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和用电单位应提供适当的安全生产保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第七条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和用电单位应制定电工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明确责任人和操作流程。
第三章电工作业安全要求第八条电工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九条电工作业人员在进行工作前,必须穿戴符合安全要求的工作服、工作帽,并佩戴好防护眼镜、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
第十条电工作业人员禁止在酗酒、疲劳、生病等状态下从事作业。
第十一条电工作业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严禁违反规程进行操作。
第十二条电工作业人员在进行作业时,应先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和试验,确保设备的安全状态。
第十三条电工作业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必须佩戴好安全带,并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第十四条电工作业人员在进行与电气设备有关的维修和检测时,必须断开电源,并使用合适的工具和仪器。
第十五条电工作业人员禁止擅自进行电气设备的改造、维修,如需进行相关工作,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批和指导。
第四章突发事件处理第十六条电工作业人员在遇到突发事故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进行紧急处理,必要时报警和求助。
第十七条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和用电单位应设立电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和培训。
第十八条电工作业突发事件的处置,应由专业的救援人员进行,其他人员必须遵守其指挥。
安装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5篇)

安装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电工进行安全操作的指导规范,旨在保障电工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提高电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下面是一份____字的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供参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电工的人身安全,确保电工作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电工作业的人员,特殊情况除外。
第三条电工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依法进行电工作业。
第四条电工作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技术和安全操作知识,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
第五条电工作业人员应当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并按照规定佩戴和使用。
第六条电工作业人员应当事先了解作业环境和注意事项,并在作业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
第二章电工作业安全管理第七条电工作业现场应当设立安全警示标识,明确标示危险区域和禁止事项。
第八条电工作业现场应当合理布置电源以及作业设备,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第九条电工作业现场应当设置专人负责现场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第十条电工作业人员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工作票签发和挂牌作业。
第十一条电工作业人员在工作现场必须遵守安全规定,禁止违章作业。
第十二条电工作业人员应当随身携带相关技术文件,及时核对和更新。
第三章电工作业环境安全第十三条电工作业现场应当保持干燥、无腐蚀气体、无可燃和易燃物质。
第十四条电工作业现场应当具备充足的通风条件,保证空气流通。
第十五条电工作业现场应当保持整洁,防止杂物堆积;禁止吸烟和乱扔烟蒂。
第十六条电工作业现场应当设置有效的消防器材和设备,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维护。
第十七条电工作业现场应当配备安全照明设备,确保作业区域清晰可见。
第十八条电工作业现场应当设置人身安全警示线,并加强安全宣传和培训。
第四章电工作业操作流程第十九条电工作业人员在操作前应当仔细阅读作业流程和操作规程。
第二十条电工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按照规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
第二十一条电工作业人员应当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问题,并保持高度集中。
电工学第三章三相交流电ppt课件

6
3.1.2 三相电路中负载的联结方法
1. 三相负载
分类
三相负载:需三相电源同时供电
负载
三相电动机等
单相负载:只需一相电源供电
照明负载、家用电器
对称三相负载:ZA=ZB= ZC
三相负载
如三相电动机
此时负载中性点N´即为 A, 因此负载各相电压为 N
UA 0 , UA 0
B
UB UB A, UB 380 V UC UC A , UC 380 V C
+
U A
iA
iC
– –
N´
–
iB
+ U C U B +
此情况下,B相和C相的电灯组由于承受电压上所加 的电压都超过额定电压(220V) ,这是不允许的。
(2) 相UA电B=流UBC=UIIICABCABCA=UUUUZZZClCAABB=AABBCCUP
A
+–
U AB
– U CA
B U+ BC C–
+
IB IC
ICA
ZCA
IAB
ZBC ZAB
IBC
相电流: 线电流:
IIAA、B、IIB、BC、IC ICA
线电流不等于相电流
20
(3) 线电流
IA IAB ICA
16
(2) A相断路
A
1) 中性线未断
B、C相灯仍承受220V N
电压, 正常工作。
2) 中性线断开
B
变为单相电路,如图(b) C 所示, 由图可求得
I UBC 380 12 .7 A RB RC 10 20
一般电工作业安全规程模版(3篇)

一般电工作业安全规程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电工作业的安全、有效进行,本规程制定。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电工作业的人员,包括电工、技术人员等。
第三条:电工作业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电工作业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第四条:本规程由电工作业单位负责人负责解释和执行,各电工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
第五条:电工作业单位应加强对电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第六条:电工作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第二章:电工作业前的安全准备第一条:电工作业前,应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检修,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第二条:电工作业前,应评估作业风险,编制和实施作业计划。
对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应编制详细的作业方案。
第三条:电工作业前,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质量可靠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工具设备。
第四条:电工作业前,应对作业现场进行检查和整理,确保作业环境整洁、安全。
第三章:电工作业中的安全操作第一条:严禁未经授权人员进行电工作业,确保电工作业人员持有相关证书和资格。
第二条:电工作业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电工工具,不得随意更改或拆卸设备。
第三条:电工作业人员在使用电气设备时,必须按照设备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不得胡乱操作。
第四条:电工作业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第五条:电工作业人员应保持专注,不得在操作过程中参与其他无关活动,注意安全环境。
第四章:电工作业后的安全整理第一条:电工作业后,应将工具设备归位,并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下次使用时安全可靠。
第二条:电工作业后,应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和整理,清除安全隐患,恢复正常工作环境。
第三条:电工作业后,应将电力设备恢复正常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确保电力设备安全运行。
第四条:电工作业后,应进行作业记录,包括作业内容、作业时间、问题和处理情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TN系统
(1)TN系统的特点
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属于三相四线或五线制;系统中各设备的金
属外壳必须作保护接零 。 (2)TN系统的类型
TN - S 系统:保护零线 PE 与工作零线 N 完全分开的系统;用于爆炸危险性较大或安全要 求较高的场所; TN-C系统:干线部分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完全共用的系统;用于无爆炸危险和安全条 件较好的场所。 TN-C-S系统:干线部分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共用,构成PEN线,后部分开的系统;用 于厂区设有变电站,低电进线的车间及民用楼房。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
《电工作业》
第三章
1.绝缘
2.屏护 3.安全距离
防触电技术
第一节、直接接触电击防护
第二节、间接接触电击防护
1.IT系统 2.TT系统
3.TN系统
第三节、双重绝缘、安全电压和漏电保护
1、双重绝缘 2、安全电压 3、漏电保护
一、直接接触电击防护
为防止直接触及带电体,可采取绝缘、遮拦和阻挡物、电气间隙和 安全距离、安全电压和安全电源、漏电保护等防护措施。
额定电压为20~35KV时,绝缘电阻600~ 1500MΩ
吸收比:即从开始测量起60s的绝缘电阻R60对15s的绝缘电阻R15的
比值。 注意:绝缘受潮后,R15比较接近R60;对于干燥的材料,R60比
R15大的多。如一般没受潮的绝缘,吸收比应大于1.3,受潮或有局部缺
陷的绝缘,吸收比接近于1。
2.屏护
老化
其它
如腐蚀性气体、蒸气、潮气、粉尘、机械 损伤等也会降低绝缘性能或导致破坏。
(3)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是衡量绝缘性能的基本指标。足够的绝缘电阻能把电气设 备的泄漏电流限制在很小的范围,防止因漏电引起的触电事故。
几种主要线路和设备应当达到的绝缘电阻值:
序 号 线路或设备 应达到的绝缘电阻值
1
2 3 4 5
(5)TN系统的应用场合
TN-S系统适用于爆炸危险性较大或安全要求较高的场所。
(5)IT系统的应用场合
在供电距离不很长时,可靠性高(即使漏电,单相对地漏电电流很小,不会 破坏电源电压的平衡)、安全性好(漏电时单相漏电电流很小),用于不允许 停电的场所,如:电力炼钢、大医院的手术室、地下矿井等。 但是,如果供电距离很长时,线路对地的分布电容很大,不能忽视,漏电电 流较大而保护设备电压约为 135.4V
设备金属外壳 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时
流过人体电流约为 67.7mA
漏电设备对地电压约为 0.44V
设备金属外壳采取 保护接地且接地良好时
流过人体的电流约为 0.22mA
(3)保护接地的作用
当设备金属外壳漏电而意外带电时,将其对地电压限制在规定的安 全范围之内,消除或减小电击的危险。 等化导体间电位,防止导体间产生危险的电位差; 消除感应电的危险。 (4)对接地电阻的要求
温度分为若干级,称为耐热等级。
(2)绝缘破坏 电击穿:绝缘物在强电场作用下被破坏,丧失绝缘性能的现象。一 般气体绝缘击穿后都能自行恢复绝缘性能,而固体绝缘击穿后不能恢复 绝缘性能。
热击穿:绝缘物在电压作用下,由于流过 泄漏电流引起温度过分升高所致的击穿。
击穿 固体绝缘破 坏的原因
电化学击穿:由于游离、化学反应等因素 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击穿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绝缘物会因为逐渐老 化而失去绝缘性能。
1.IT系统
(1)IT系统的特点 电源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属于三相三线制;系统中各设
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作保护接地。 (2)IT系统的保护原理
(a)无保护接地
(b)有保护接地
虽然故障电流必须经过很高的绝缘阻抗才能构成回路,
注意
但在线路较长、绝缘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即使是低压电网, 电击的危险性仍然很大。
(a)TN-S系统
(b)TN-C-S系统
(c)TN-C系统
(3)TN系统的保护原理
漏电设备对地电压约为 220V
设备金属外壳 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时
流过人体电流约为 109.8mA
漏电设备对地电压约为 66~147V
设备金属外壳 采取保护接零时
流过人体的电流约为 33~73.5mA TN系统设备外壳作保护接零时,当发生接地故障时,形成单相短路,短路电 流使短路保护装置迅速动作,开关断开;该系统虽然作了保护接零,但是故障 对地电压还是不安全的 ,所以对该系统发生故障时,迅速切断电源是保护接零 第一位的安全作用;降低漏电设备对地电压是其第二位安全作用。
户内 户外
户内 户外 户内
800 2500
2500 2000 1875
825 2700
2500 2200 1875
850 2700
2500 2200 1900
875 2700
2500 2200 1925
930 2800
2500 2300 1980
1050 2900
2600 2400 2100
1300 3100
注意: 不接地配电网中,即使每台设备的保护接地都合格,但其接地装置又是各 自独立的,若发生不同相漏电则两台设备之间为线电压(380V)、两台设备对
地电压为190V,这两种状态都是很危险的,所以将它们作等电位联结后,此时
由于是两相短路,保护装置会马上动作,保证了安全。 等电位联结如下图所示:
2.TT系统
1.绝缘
绝缘是用绝缘物把带电体封闭起来 。良好的绝缘是设备和线路正
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
(1) 绝缘材料
电工绝缘材料的电阻率一般在109Ω · m 以上;象瓷、玻璃、云母、
橡胶、木材、胶木、塑料、布、纸、矿物油等都是常用的绝缘材料。 绝缘材料的耐热等级即绝缘材料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容许的最高工作
几种线路同杆架设时,必须保证: (1)电力 线路在通讯线路上方,高压线路在低压线路上方。
(2)通讯线路与低压线路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5m;低压线路之
间不得小于0.6m;低压线路与10KV高压线路之间不得小于1.2m;10KV 高压线路之间不得小于0.8m。
另外,10KV接户线对地距离不应小于4.0m;低压接户线对地距离
(1)TT系统的特点 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属于三相四线制;系统中各设备的金属外壳
必须作保护接地。 (2)TT系统的保护原理
漏电设备对地电压约为 220V
设备金属外壳 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时
流过人体电流约为 109.8mA
漏电设备对地电压约为 110V
设备金属外壳采取 保护接地且接地良好时
流过人体的电流约为 55mA
所以在TT系统中,虽然作保护接地可以使触电的危险性降低,但还是不安全; 可以采取装设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或其他装置限制故障持续时间,故障最大持续 时间不得超过5s。
(3)TT系统的应用场合
该系统作保护接地后,还是不能将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且接地装置 耗费钢材多,主要用于低压共用用户,即未配备配电变压器,从外面引进低压 电源的小型用户(或接地保护很分散的地方)。
2850 2600 2350
需要不同时停电检修 的无遮拦裸导体之间
(3)检修间距 目的:防止在检修工作中,人体及其所携带工具触及或接近带电体。 注意: 低压工作中,人体或其所携带工具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应小于0.1m; 高压无遮拦操作中,人体及其携带工具与带电体间的最小距离, 10KV及以下不应小于0.7m;20~35KV不应小于1.0m; 在线路上工作时,人体或所携带工具与邻近线路带电导线的最小距 离,10KV以下不应小于1.0m;35KV不应小于2.5m。
外引接地法 降 低 接 地 电 阻 的 方 法 深埋法 换土法 化学处理法 网络接地法
引出接地线与埋在水井内、湖边或树 下等低土壤电阻率处的接地体相连。
避开地表高电阻层,将接地体埋在更 深的地下。 用大量低电阻率的土壤替换高电阻率 的沙砾或土石。 用氯化钙、氯化钠、氧化锌渣、木炭、 粘土等化学减阻剂填入接地体周围。 采用网络状接地体等化故障时地面各 点之间的电位,以减小电击的危险性。
属构架用导线与接地体电气可靠地连接在一起。
工作接地: 为了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 将电力系统中的某一
点(通常是中性点)直接用接地装置与大地可靠地连接起来就称为工作接 地。 保护接零: 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系统中, 将电气设备 的金属外壳、 框架等与中性线可靠连接, 称为保护接零。 工作接零: 电气设备因运行需要而与工作零线连接,称为工作接零。 重复接地:三相四线制的零线(或中性点)一处或多处经接地装置 与大地再次可靠连接, 称为重复接地。
屏护:即采用遮拦、护罩、护盖、箱闸等屏护装置将带电体同外界
隔绝开来。
注意: ①采用阻挡物保护时,对于设置的障碍必须防止:身体无意识的接近带电体;在正常 工作中,无意识地触及运行中的带电设备。 ② 开关电器的可动部分一般不能包绝缘,而需要屏护。 ③ 某些裸露的线路及高压设备必须采取屏护或其它防止接近的措施。 ④ 变配电设备应有完善的屏护措施。
第二节、间接接触电击防护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最基本的措施。 临时线接地 带电体与地意外接地 三相四线制中性点接地 保护接地
检修接地 临时接地 事故接地 接 地 固定接地 安全接地 工作接地
防雷接地
防静电接地 屏蔽接地
保护接地、 工作接地、 重复接地及保护接零示意图
保护接地: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和同金属外壳相连接的金
⑤ 凡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屏护装置,必须将屏护装置接地或接零。
3. 安全距离
目的:防止人体触电,避免车辆或其它器具碰撞或过分接触带电体造 成事故,防止火灾、过电压放电和各种短路事故以及操作方便等原因。
安全距离的大小决定于电压的高低、设备的类型、安装方式等因素。
(1)线路间距
导线与地面或水面的最小距离(m) 线路经过的地区 居民区 非居民区 交通困难地区 不能通航或浮运的河、湖冬季水面(或冰面) 不能通航或浮运的河、湖最高水面(50年一遇的洪水水 面) 线路电压(KV) 1以下 6 5 4 5 3 10 6.5 5.5 4.5 5 3 35 7 6 5 5.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