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合集下载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复习导入:(1)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4、5:2、7= 10:6=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2 4运输量(吨)16 32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较好,提出的问题较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 2)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2 :16;4 :32;16 :2;32 :4;16 :32;2 :4;32 :16;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

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首先向学生介绍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及比例的分数形式 ,接下来的例1主要研究比例两个内项积与两个外项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最后通过“做一做”巩固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和比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学习本节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教学中,教师不要面面俱到,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1.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比例的分数形式;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比例的相关知识。

1.根据比的性质填空。

(1)2∶7=14∶()=()∶14(2)4∶5=20∶()=()∶202.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各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1)2∶5和8∶15(2)0.4∶2.5和4∶25【参考答案】1.(1)494(2)25162.(1)不能(2)能[设计意图]两个题目都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有关,为新知识的学习找到了切入点。

方法一1.复习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师:上一节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知道两个比怎样才能组成比例,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各组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0.4∶和1.2∶2(2)和预设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第(1)题,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都是0.6,所以(1)题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生2:我来回答第(2)题,我也利用比例的意义,求出=5,=6,这两个比的比值不相等,所以第(2)题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这两名同学回答的真好,有理有据,让我们为他们的表现鼓掌!2.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用另一种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预设生:想知道。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2 比例的基本性质》5-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2 比例的基本性质》5-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2 比例的基本性质》5-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4.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比例的定义;
2.比例的基本性质;
3.比例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比例的变化关系理解。

四、教学准备
1.教学板书、教学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练习题和实例;
3.学生课堂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介绍比例的定义,引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步:讲授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比例是两个比较对象之间的关系。

2.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中的四个数满足乘积相等的关系。

第三步:举例说明比例的计算方法
1.确认已知条件;
2.建立比例关系;
3.求解未知数。

第四步:解题实例讲解
1.把握解题思路;
2.分析解题关键;
3.逐步解答。

第五步:练习与巩固
1.学生课堂练习;
2.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比例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多加强化训练。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比例知识,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4.1.2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知识,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优秀4篇)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优秀4篇)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优秀4篇)【教材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

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

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2.440○1.660”。

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1、教学情境的呈现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

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

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P3031。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⑶ 5/8:1/4 7.5:3 ⑷ 2:8 9:27[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一)认识意义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板书:比例)[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基本性质》 l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基本性质》  l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教学材料:教材、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和比例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探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3. 练习:学生完成教材和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

4. 应用: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教学建议1. 注重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加强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上的教案中,探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1.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方法。
2.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如制作比的概念卡片、进行比的应用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1.在比的基本性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比的基本性质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六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实践和操作来学习。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来理解和掌握知识。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比较和推理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将能够运用数学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学生将能够:
1.理解比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的规律。
2.能够运用比的性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比例尺的计算、商品价格的比较等。
③例题:商品价格比较、比例尺计算
2.板书形式:
①图文并茂:用图表示比的性质,如用图形表示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
②色彩搭配:用不同颜色标注比的基本性质和例题,以区分重点和难点
③布局合理:板书内容布局合理,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板书艺术性:
①设计有趣的图案:如用卡通人物表示比的前项和后项,增加趣味性
②加入学生喜欢的元素:如用学生喜欢的颜色、图案等,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激发兴趣:
1.通过展示与比的基本性质相关的图片,如比例尺、商品价格标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比例中的四个术语:比例关系、比例公式、比例系数和比例算式•能够应用比例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地表示各种比例关系•能够熟练地使用比例算式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比例算式的应用2.教学难点•比例算式的应用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教学内容•了解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比例中的四个术语:比例关系、比例公式、比例系数和比例算式•理解比例算式的应用2.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把一个大的西瓜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是相等的,你认为每份的比例是多少?(二)讲授1.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明确比例的概念:同类事物之间数量的对比关系•了解比例的性质:比例中任意两项都成比例2.比例中的四个术语•比例关系:一对一对的对应关系•比例公式:表示比例的等式,即比例关系的等式•比例系数:比例中相邻两个数的比值•比例算式:各项相乘等于乘积的等式3.比例算式的应用•利用比例算式解决问题4.小结•归纳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三)练习完成一些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应用所学的方法。

(四)检查与反馈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比例中的四个术语,熟练地使用比例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 和5:2
1/2:1/3和6 : 4 0.2: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1.6 6o
外项:2.4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 :0.5=1.2: 1
两个外项的积是0.61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2.4/1.6 = 60/40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1/2:1/5 =1/4:1/10
(2)0.8:1.2=4:6
(3)45=210
4:()=():()
4、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比值是否相等;
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3)a︰8=9︰b,那么,ab=()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

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
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