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启充《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千山龙泉寺清康熙、雍正《重修龙泉寺碑记》考

千山龙泉寺清康熙、雍正《重修龙泉寺碑记》考

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02,23 (1):31-35千山龙泉寺清康熙、雍正《重修龙泉寺碑记》考梁骥(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摘要千山龙泉寺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和雍正四年(1726)(重修龙泉寺碑》两甬。

通过对二甬碑刻考证,对系毗卢派僧众在千山的修行情况进行较为缜密的考证,梳理出康熙年间金顶毗卢派在千山“妙、崇、先、本、来”的传承谱系,纠正了相关学者提出的金顶毗卢派僧人最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于千山修行的观点。

通过碑文考证,也对清代康熙、雍正年间龙泉寺规模和建设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

关键词千山;龙泉寺;康熙;雍正;碑刻;毗卢派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41(2021)01-0031-05一、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龙泉寺碑记》考《重修龙泉寺碑记碑》,灰色石灰岩材质,立于龙泉寺法王殿前东侧,刻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碑通高270厘米。

碑首高78厘米,宽76厘米,厚21厘米。

碑首五孔透雕,双龙绞缠,龙首向下,宝珠纹。

阳额楷书阳刻“佛日增辉”4字,阴额楷书阴刻“敕建龙泉”4字。

碑身高170厘米,宽72厘米,厚16.5厘米。

碑身左右两边为线刻连续云头纹,下底边为线刻莲花纹。

碑阳楷书阴刻,首题“重修龙泉寺碑记”7字,其下序文17行,满行44字。

碑阴楷书阴刻24行,横排16段,计380余功德人题名。

碑座长58厘米,宽89厘米,高22厘米。

重修龙泉寺碑记/千山胜境由来尚矣其中方塘曲榭古寺名庵神会圣境难以尽述自襄平蜿蜒而来六十里许大寺有五/龙泉与祖越相雄峙乃五寺之一也远接长白近挹巫闾南临沧海西线辽河千峰逶迤而耸翠太水曲折/而流清胜景奇观随处留结真胜地灵爽之所钟萃也游行山上考古遗迹摩看残碑始知唐人以上/都会即以此称雄浮屠先于此着盛所言千山大寺有五,盖祖越寺、龙泉寺相接,在千山北沟;中会寺在千山中沟;香岩寺、大安寺在千山南沟。

2019年游千山记程启充阅读答案翻译-优秀word范文 (5页)

2019年游千山记程启充阅读答案翻译-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游千山记程启充阅读答案翻译程启充①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

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

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

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

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

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

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

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

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

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坐石上,一老进麦饼。

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

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

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

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

②瓯脱:泛指边界。

③浮白:满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阁在山半,缘崖旋转缘:边缘B.值饥,食之厌厌:满足C.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殚:尽D.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克:能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登万佛阁寺僧设斋,乃行B.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健者匍匐而上C.有遗世之想余亦倚声和之D.北隅以木梯登望之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章潢原文: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

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

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回至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

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馀丈。

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

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

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

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

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

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

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

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

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

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

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

苏公有记刻其上。

正统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

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

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

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

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

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译文: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

《游敬亭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游敬亭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游敬亭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敬亭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游敬亭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敬亭山记》原文及翻译王思任游敬亭山记王思任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

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

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

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

望敬亭,绛雰浮嶾",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

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

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

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

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

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

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

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释】①雰:云霞。

嶾(yǐn):山势高耸突兀。

②蒏(yǒng):酗酒。

③牛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蕉鹿:喻人生梦幻。

译文:“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没到过宣城,不知道写这诗句的诗人心中有多么愉悦。

姑孰位于江水的上游,那里山高水急,江水沿着青山蜿蜒流淌,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雾气缭绕,山水非常秀丽。

我曾经路过响潭,那里鸟儿鸣叫的声音和流水声汇集起来,连两岸的山壁都有回响。

我平时看到敬亭山上有赤色的雾气,山势高耸突兀,一直都有前去攀登的想法,但由于官职在身,不得动身。

等到了却公事,我就去敬亭山眺望四周的景色。

一条小道蜿蜒延伸,所见之处全都被植物的绿色覆盖沁染,数不清的篁竹幽树,连成一片,寒气逼人,使人体内的血液,都变成了绿色,而一直所说的鸟鸣莺啼,只能远远听见,竟然不知由何处发出。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及翻译梅曾亮原文: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

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

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

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

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

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

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

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①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

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

或曰:“遗老所避兵者②,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

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

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

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释】①謦欬:咳嗽。

轻曰謦,重曰欬。

②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

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

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译文: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

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

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

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

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

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到大谷。

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

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

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专题卷 文言文阅读(断句)

专题卷  文言文阅读(断句)

专题卷文言文阅读(断句)一、主观题1.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5分)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由选文出处《说苑·正谏》和“晏子谏曰”的提示语可知,这段文字讲的是晏子劝谏的事。

其次,要寻找显性标志词。

“景公为台台成”有顶真修辞,应停顿为“景公为台/台成”;“晏子谏曰”有对话标志“曰”,需要停顿;“今复欲为钟”一句中的“今”无论翻译为“现在”还是“假如”,都需要停顿;“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句中有顶真修辞,前边有指示代词“是”做主语,后边有句末语气词“矣”,提示要停顿三处。

最后,再次诵读全文,详加验证。

语段断好后,要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

答案: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参考译文】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

晏子进谏说:“君王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建造了高台,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百姓一定很悲伤。

把加重百姓的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利。

”齐景公于是停止了造钟。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5分)余读史,尝怪赫连氏【注】,初无功德,而兴之暴,西夏强且久,与宋室为终始,此必有所以自强固者,不独恃甲兵之力。

间披舆图按其处距长城外河西数十里自分力劣弱终身不能至详考其兴亡盛衰之迹而庭闻乃竟以是为家边徼风土人情叛服治乱必有深知其故者,他日著之文章,当不止如史传所记载也。

(取材于清代魏禧《曾庭闻文集序》) 【注】赫连氏:在西北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

答案:间披舆图/按其处/距长城外河西数十里/自分力劣弱/终身不能至/详考其兴亡盛衰之迹/而庭闻乃竟以是为家/边徼风土(/)人情/叛服(/)治乱/必有深知其故者【参考译文】我有时打开地图,找到那个地方,距离长城外几十里,在黄河以西,料想自己力量弱小,一生都不能到达那里,仔细地分析那里兴亡盛衰的轨迹,然而曾庭闻竟然把这里当作家,一边巡查风土人情,一边考察反叛降服和太平动乱,一定深知其中原因。

2014高三语文临门一脚 如何保证四类重要实词的翻译到位

2014高三语文临门一脚   如何保证四类重要实词的翻译到位

高三二轮复习学案如何保证四类重要实词的翻译到位学案略语“得实词者,得翻译之天下。

”诚哉斯言!既然如此,就需要把这些成为采分点的实词“拎”出来,想方设法,保证其翻译得准确无误。

该学案试图强化你的实词采分点意识,帮助你解决好四类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和疑难词——翻译到位问题,让你成为一个会临场解决问题的聪明学习者。

【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

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以卫鞅为左庶子,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臵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有删改)(1)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译文:(2)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文:(3)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韩滉,字太冲,太子少师休之子也。

六年,改户部侍郎、判度支。

滉既掌司计,清勤检辖,不容奸妄,下吏及四方行纲过犯者,必痛绳之。

又属大历五年已后,蕃戎罕侵,连岁丰稔,故滉能储积谷帛,帑藏稍实。

自居重位,愈清俭嫉恶,弥缝阙漏,知无不为,家人资产,未尝在意。

入仕之初,以至卿相。

凡四十年,相继乘马五匹,皆及敝帷。

尤工书,兼善丹青,以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九》,有删改)(1)又属大历五年已后,蕃戎罕侵,连岁丰稔,故滉能储积谷帛,帑藏稍实。

译文:(2)自居重位,愈清俭嫉恶,弥缝阙漏,知无不为,家人资产,未尝在意。

译文:(3)尤工书,兼善丹青,以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

译文: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大异,字同伯,唐天平节度使汉公之后,十世祖祥避地醴陵,因家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启充《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

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

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

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

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

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

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

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

人境空寂?然,有遗世之想。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聪荩??鹿质??笙认嘁校?律剑??钲郑?婊ㄒ旎埽?尤蝗缧濉?BR>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

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
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坐石上,一老进麦饼。

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

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

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

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译文:
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

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草木茂盛并且常常有好景致。

我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

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数里,抵达祖越寺。

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后登上万佛阁。

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穿过悬空的横梁而入。

靠着栏杆放眼四周,寒风阵阵,于是在祖越寺过夜。

当天是戊子日,我们顺着东山远望螺峰,沿着太极石攀登,走进岩石中的山涧。

(从山涧)俯看万佛阁,已经在下方。

从一览亭走弯弯曲曲的路由西向北而行,到达龙泉寺。

晡时,前往香岩寺,一路上溪水曲折向东流,岩穴沟壑幽美深邃。

第二天早上,寺庙的僧人设斋宴,(我们用过斋宴)然后起行,(路上)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

此处空旷寂静自由自在,(不禁)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

东峰山势高险,徐、刘二人满饮后再斟满,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从龙泉到这,一共二十多里,山崖、深池到处都有,悬崖、怪石接连出现,靠着突出的山石,俯瞰幽深的沟壑,奇花异草,如绣锦一般到处都是。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 山海浩瀚无
边。

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

强壮的人都要匍匐地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

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双脚。

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

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

(我们)坐在石头上,一位老人请我们吃麦饼。

刚好肚子饿了,我们吃得心满意足,问老人的姓名,他笑而不答,然后我们就到达中会寺。

(到这)走了大约二十里路,因为疲惫,坐在僧人房间休息。

过了很久, 才从中会寺返回祖越寺。

回望各座山峰,(它们)都像在天上一样。

这座千山的美景,温润秀丽,磅礴曲折,不可说尽。

(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
(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

世间万物的规律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又是怎样的呢?以前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而显扬,而我地位低下、学识浅陋,不能使千山的胜景留传,姑且像这样粗略叙述它的概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