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基本形态教案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苗族教案

幼儿园大班苗族教案

幼儿园大班苗族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大班苗族文化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苗族的基本情况,包括苗族的起源、分布、语言、服饰等。

2. 培养幼儿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性。

3. 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培养他们的社交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苗族文化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 苗族服饰的特色和意义。

3. 苗族传统节日和习俗。

教学准备:1. 苗族服饰、传统节日的图片或实物。

2. 苗族音乐、舞蹈视频或音频资源。

3. 绘本或故事书,介绍苗族文化的内容。

4. 制作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讨论苗族文化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

2. 介绍苗族基本情况(10分钟)利用绘本或故事书,向幼儿介绍苗族的起源、分布、语言等基本情况,并展示相关图片或实物。

3. 苗族服饰的特色和意义(15分钟)展示苗族服饰的图片或实物,向幼儿解释服饰的特色和意义,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服饰的特点。

4. 苗族传统节日和习俗(1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介绍苗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苗年、苗族的婚礼习俗等。

可以播放相关音乐或舞蹈视频,让幼儿感受苗族的传统文化。

5. 制作苗族传统手工艺品(20分钟)指导幼儿使用材料制作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如苗族的刺绣、竹编等。

在制作过程中,让幼儿体验苗族手工艺的魅力。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苗族文化知识,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延伸:1. 组织苗族文化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体验苗族文化。

2. 安排苗族文化的音乐、舞蹈表演,加深幼儿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3. 邀请苗族的家长或社区代表来幼儿园分享苗族文化,增加亲身体验的机会。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幼儿制作的苗族手工艺品,评估他们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跟随活动结束后,与幼儿进行简短的讨论,了解他们对苗族文化的认知程度。

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含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含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苗族的基本风情和习俗,如苗族服饰、银饰、吊脚楼等。

2. 知道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提高幼儿的审美观念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苗族服饰:介绍苗族的服饰特点,如银饰、彩色丝线等,让幼儿观察、欣赏。

2. 苗族建筑:介绍苗族的吊脚楼特点,让幼儿观察、讨论,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3. 苗族文化:通过故事、歌曲、舞蹈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4. 苗族手工艺:介绍苗族的手工艺品,如刺绣、银饰等,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苗族的风情和文化。

2. 制作苗族手工艺品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彩笔、银饰等。

3. 教学场地布置,营造一个富有苗族特色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幼儿观察苗族的服饰、建筑等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2. 主体活动:a. 教师讲解苗族服饰的特点,让幼儿了解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

b. 幼儿观察苗族建筑图片,讨论吊脚楼的特点和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c. 通过故事、歌曲、舞蹈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d. 教师示范制作苗族手工艺品,引导幼儿动手制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 总结与反思: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教师针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

2. 幼儿对苗族风情的了解程度,包括服饰、建筑、文化等方面的认知。

3. 幼儿的动手能力,包括制作苗族手工艺品的技巧和创意。

4.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包括导入、主体活动、总结与反思等环节的安排与实施。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苗族风情,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开展相关活动,如观看苗族舞蹈、品尝苗族美食等。

苗族的教案

苗族的教案

苗族的教案标题:苗族的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苗族的起源、分布、文化特点等基本知识;2. 掌握苗族传统节日、服饰、舞蹈、音乐等方面的知识;3. 通过学习苗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苗族的起源和分布:了解苗族的历史起源背景,掌握苗族主要分布区域;2. 苗族的文化特点:介绍苗族的家族制度、土地观念、信仰体系等;3. 苗族的传统节日:学习苗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如苗年、芦笙节等;4. 苗族的传统服饰:了解苗族传统服饰的种类、特点和寓意;5. 苗族的传统舞蹈:学习苗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如踩竹仔舞、板凳舞等;6. 苗族的音乐表演:认识苗族的传统音乐乐器,如芦笙、木鱼等;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苗族的特色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苗族的传统节日、服饰、舞蹈、音乐等,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3. 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促进学习效果;4. 实地教学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到苗族村寨进行参观,亲身体验和感受苗族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苗族的特色图片,引起学生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并进行相关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2. 呈现:利用多媒体展示苗族的起源和分布、文化特点等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苗族文化的理解;3. 学习:分组学习,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方面的内容,如苗族的传统节日、服饰、舞蹈、音乐等,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彼此学习;4. 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所负责的内容,让全班学生共同了解苗族文化的多样性;5. 拓展:对苗族文化的其他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如苗族的民居建筑、饮食习俗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苗族的生活方式;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与自己的文化进行比较,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7. 实践: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到苗族村寨进行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和感受苗族的传统文化。

苗族基本形态教案

苗族基本形态教案
教学方法
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合逐一示范、讲解。
教 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基本形态、基本步伐
教学要求:通过基本形态、步伐训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苗族动律。
过程:以体态与元素动律开始-----短句----组合方式,循序渐进的进行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
教 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原地点转、原地勾脚跳转、摆手平转、行进跳转、蹲转、后屈腿跳转、仰身顶跨转;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完成贵州苗族舞蹈中特殊技巧的条件和能力,并为综合性表演组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程:以体态与元素动律开始-----短句----组合方式,循序渐进的进行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
方法: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合逐一示范、讲解。
过程:以体态与元素动律开始-----短句----组合方式,循序渐进的进行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
方法: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合逐一示范、讲解。
课后思考与练习:
复习课上所学内容。
教学后记:
掌握苗族身体各个部位的发力放松。
课题名称
组合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组合的练习,使学生动作协调、流畅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为综合性表演组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组合的训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整体性”是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表演中必修具备通力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表演性,增强个人艺术表现力,提高对苗族舞蹈风格性的把握。
过程:以体态与元素动律开始-----短句----组合方式,循序渐进的进行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

幼儿园中班《苗族》教案

幼儿园中班《苗族》教案

幼儿园中班《苗族》教案第一章:苗族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苗族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

认识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1.2 教学内容介绍苗族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

讲解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如苗族的服饰、银饰、音乐、舞蹈等。

1.3 教学活动展示苗族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介绍苗族的服饰和银饰,让幼儿触摸和感受。

播放苗族音乐和舞蹈视频,让幼儿欣赏和模仿。

第二章:苗族服饰2.1 教学目标了解苗族服饰的特点和意义。

学习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2.2 教学内容讲解苗族服饰的特点,如色彩、图案、银饰等。

介绍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如织布、刺绣、染色等。

2.3 教学活动展示苗族服饰的图片和实物,让幼儿观察和触摸。

讲解苗族服饰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幼儿讨论。

展示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让幼儿观看并尝试简单的制作活动。

第三章:苗族银饰3.1 教学目标了解苗族银饰的种类和意义。

学习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3.2 教学内容讲解苗族银饰的种类,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介绍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如打制、雕刻、镶嵌等。

3.3 教学活动展示苗族银饰的图片和实物,让幼儿观察和触摸。

讲解苗族银饰的种类和意义,引导幼儿讨论。

展示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让幼儿观看并尝试简单的制作活动。

第四章:苗族音乐和舞蹈4.1 教学目标了解苗族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和形式。

学习苗族音乐和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4.2 教学内容讲解苗族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如节奏、旋律、舞蹈动作等。

介绍苗族音乐和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如步伐、手势、身体动作等。

4.3 教学活动播放苗族音乐和舞蹈视频,让幼儿欣赏和模仿。

讲解苗族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和形式,引导幼儿讨论。

教授苗族音乐和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让幼儿进行实践和表演。

第五章:苗族美食5.1 教学目标了解苗族美食的特点和种类。

学习苗族美食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技巧。

5.2 教学内容讲解苗族美食的特点和种类,如酸汤鱼、糯米饭、酸辣粉等。

幼儿园大班苗族服饰教案

幼儿园大班苗族服饰教案

幼儿园大班苗族服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苗族服饰的基本样式和特点;
2.学生能够区分苗族不同地区的服饰;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苗族服饰的特点和用途。

二、教学内容
1.苗族民族服饰的基本样式和特征
2.苗族在不同地区的服饰风格和区别
3.苗族民族服饰的使用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1.幻灯片展示
2.课堂讲解
3.游戏与互动
四、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苗族民族服饰。

2.介绍苗族民族服饰的基本样式和特征(15分钟)
老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介绍苗族民族服饰的基本样式和特征。

3.介绍苗族在不同地区的服饰风格和区别(20分钟)
老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介绍苗族在不同地区的服饰风格和区别。

4.游戏与互动(25分钟)
老师将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分为小组,每组以苗族为主题进行服饰设计,然后展示出来并交流讨论。

5.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苗族民族服饰的使用和意义,提醒学生尊重和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

五、作业
1.画出苗族服饰的样式并写出简单的介绍。

2.寻找苗族服饰的图片或视频介绍。

六、教学评估
通过游戏与互动的环节,老师可以评估学生是否了解和掌握了苗族民族服饰的基本样式和特征,以及能否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苗族服饰的特点和用途。

七、教学资源
1.幻灯片展示
2.苗族服饰样品
3.服饰设计材料
八、教学参考
1.《苗族服饰的特点及其文化含义》,王庆芬,2019年。

2.《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演变研究》,吕伟,2018年。

3.《中国民族服装》,张珉,2016年。

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含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含反思

一、教案名称: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第一节:认识苗族【教学目标】1. 了解苗族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民族特色等。

2. 认识苗族的服饰、银饰、建筑等特色文化。

3. 培养幼儿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幼儿介绍苗族的基本概况。

2. 分析苗族的服饰、银饰、建筑等特色文化,让幼儿有所了解。

3. 进行苗族服饰、银饰的展示,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和体验。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苗族服饰、银饰、建筑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邀请苗族的小朋友来园,进行苗族服饰、银饰的展示,让幼儿亲身体验。

3. 组织幼儿进行苗族文化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苗族文化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对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评价。

二、教案名称: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第二节:苗族的歌舞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苗族的歌舞文化,包括苗族的歌舞种类、特点等。

2. 感受苗族歌舞的魅力,培养幼儿对歌舞的热爱。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视频、音频等资料,向幼儿介绍苗族的歌舞文化。

2. 学习苗族的歌舞动作,让幼儿亲身体验。

3. 进行苗族歌舞的排练和表演,让幼儿充分感受歌舞的魅力。

【教学活动】1. 教师播放苗族歌舞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习歌舞动作。

2. 邀请苗族的小朋友来园,进行苗族歌舞的表演,让幼儿跟随表演。

3. 组织幼儿进行苗族歌舞的排练和表演,让幼儿充分感受歌舞的魅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苗族歌舞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评价幼儿在排练和表演中的表现,包括动作的准确性、团队的协作等。

三、教案名称: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第三节:苗族的节日习俗【教学目标】1. 了解苗族的节日习俗,包括苗族的节日种类、庆祝方式等。

2. 感受苗族的节日氛围,培养幼儿对节日的尊重和热爱。

3. 培养幼儿的分享和交流能力。

幼儿园大班苗族教案

幼儿园大班苗族教案

幼儿园大班苗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苗族的历史和文化;2.学习苗族传统手工艺;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5.促进幼儿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1.苗族简介2.苗族传统手工艺:剪纸、手链、编织3.合作游戏:团队合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介绍苗族的历史和文化,让幼儿了解苗族的传统手工艺、民族风情及其习俗,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合作游戏,促进幼儿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2.教学难点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较为有限,需要导师细心引导;团队合作需要幼儿相互理解和配合,需要导师在游戏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指导幼儿。

四、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苗族剪纸、手链、编织材料;•教师了解苗族概念和历史文化;•教师准备好合作游戏环节相关道具。

2.前置知识导入•展示苗族文化图片,让幼儿了解苗族的民族风情;•根据幼儿年龄,简要介绍苗族文化和历史。

3.正式教学•学习苗族传统手工艺:剪纸、手链、编织;•给幼儿讲解每个手工艺制作步骤;•引导幼儿亲手制作,提高幼儿观察、模仿、动手能力。

4.团队合作•教师指导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让幼儿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要求幼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5.总结•整理幼儿制作手工艺品的成果,展示给家长;•引导幼儿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此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苗族文化的介绍、苗族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和合作游戏的开展,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参与度比较高,通过制作手工艺品和合作游戏,幼儿们感受到了作为苗族后代的责任和荣誉感,对比太岁头的来历更有了理解,为幼儿教育打下了深厚的精神品质方面的基础。

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是,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多加细心引导,调整教学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以体态与元素动律开始短句组合方式,循序渐进的进行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
方法: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合逐一示范、
讲解。
课后思考与练习:复习课上所学内容。
教学后记:
熟记每个组合的动作顺序。
课题名称
学生舞蹈更具备贵州苗族特色, 并加强对苗族鼓 点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并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
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课 时24节
教学重点
动作变化与发展
教学难点
技巧的平衡性
教学方法
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
合逐一示范、讲解。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原地点转、原地勾脚跳转、摆手平转、行进跳转、蹲转、后屈腿跳转、仰身顶跨转;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完成贵州苗族舞蹈中特殊技巧的条件和能力,并为综合性表演组
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程:以体态与元素动律开始短句组合方式,循序渐进的进行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
方法: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合逐一示范、
讲解。
课后思考与练习:复习课上所学内容。
教学后记:多多练习技巧,强调技巧与动作衔接。
课题名称
技巧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技术技巧组合的练习, 使学生舞蹈更具备贵州苗族特色, 并加强对苗族鼓 点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并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动作的变化与流畅
教学难点
对节奏的把握
教学方法
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
合逐一示范、讲解。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送肩组合、倒肩组合、摇肩组合、碎抖肩组合、崴歩组合、摆胯组合、顶胯组合、 拐腿小跳组合、撩群跳转组合、踩鼓组合、踩桥组合;
教学要求:通过组合的训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整体性”是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艺术表现形 式,在表演中必修具备通力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表演性,增强个人艺术表现力,提高 对苗族舞蹈风格性的把握。
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课 时24节
教学重点
动作变化与发展
教学难点
技巧的平衡性
教学方法
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
合逐一示范、讲解。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原地点转、原地勾脚跳转、摆手平转、行进跳转、蹲转、后屈腿跳转、仰身顶跨转;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完成贵州苗族舞蹈中特殊技巧的条件和能力,并为综合性表演组
教学方法
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
合逐一示范、讲解。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基本形态、基本步伐
教学要求:通过基本形态、步伐训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苗族动律。
过程:以体态与元素动律开始短句组合方式,循序渐进的进行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
方法: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合逐一示范、
苗族基本形态教案
16学年 第 二 学期
院 系: 音乐学院
课程名称: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
授课对象:
14级舞蹈学
授课教师:
职称职务:
助教
教材名称: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年月日
课题名称
苗族基本形态
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贵州苗族舞蹈基本形态有一个初步了解
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课 时24节
教学重点
基本体态
教学难点
基本步伐
教学方法
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
合逐一示范、讲解。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肩部、腰部、胯部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灵活性及协调性,深入理解鼓点、强调有控制的松弛和 正确的呼吸。
过程:以体态与元素动律开始短句组合方式,循序渐进的进行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
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程:以体态与元素动律开始短句组合方式,循序渐进的进行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
方法: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合逐一示范、
讲解。
课后思考与练习:复习课上所学内容。
教学后记:能完整表演所学苗族舞蹈组合。
讲解。
课后思考与练习:复习课上所学内容。
教学后记:对苗族文化有基本认识,并掌握基础动律、体态。
课题名称
身体各部位单元素动作训练
教学目标
通过对苗族民间舞身体各部位单元素动作的学习、 使学生在苗族形态及动律下 从形态到神态都达到初步了解和掌握
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课 时24节
教学重点
腰部训练
教学难点
跨步训练
方法: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短句组合逐一示范、
讲解。
课后思考与练习:复习课上所学内容。
教学后记:
掌握苗族身体各个部位的发力放松。
课题名称
组合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组合的练习, 使学生动作协调、 流畅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为综合性表 演组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课 时24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