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诊疗方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风治疗的优化方案

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中风患者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优化中风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中风治疗进行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优化方案1.早期诊断与评估(1)完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完善的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包括快速接诊、快速检查、快速诊断、快速治疗。
(2)加强病情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等,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影像学检查:进行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中风类型和病变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2.早期治疗(1)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应尽早给予溶栓治疗。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
(2)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动脉内取栓术等。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预防血栓形成。
(4)抗凝治疗:对于出血性中风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如肝素、华法林等,预防再出血。
3.康复治疗(1)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2)康复评定:定期进行康复评定,评估患者康复效果,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3)家庭康复: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药物治疗(1)改善脑循环药物:如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神经生长因子等,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治疗,如通络活血、祛风除湿等。
5.心理干预(1)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2)认知行为治疗: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诊疗方案(3种)

中风诊疗方案(3种)中风诊疗方案(3种)口僻(特发性面神经炎)特色病症管理方案一、定义口僻是以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症,与西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相近。
二、诊断依据1、具有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特定的临床表现,可伴在面肌不仁,额纹消失,耳后疼痛等兼症。
2、多急性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及 20~50 岁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3、发病前可有受凉感冒病史。
三、症候分类1、风寒阻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肌肉酸痛,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阻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伴口苦咽干、肌肉酸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眼睑闭合不全,伴脘闷恶心,苔白腻,脉浮滑。
4、瘀血阻络证:证候:口眼歪斜,面肌不仁,日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四、入院指征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者五、治疗常规1、精神调养和饮食宜忌(1)保持心情舒畅(2)起居有常,配合适当功能锻炼(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之品。
(4)戒烟、酒。
2、辨证论治1、风寒阻络证:治法:祛风散寒,解表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炙麻黄6,杏仁9,白芍9,防风9,川芎10,白附子6,全蝎6,僵蚕9,甘草6。
2、风热阻络证:治法:祛风清热,解表通络。
方药:大秦九汤加减:秦艽 12,川芎 9,白芷 9,黄芩 9,桑枝15,蝉蜕 5,忍冬藤15,羌活6,全蝎6,僵蚕9,甘草6.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6,全蝎6 僵蚕9,胆南星6 石菖蒲9,羌活6,防风9 川芎9,甘草6.4、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麝香(冲服)0.1,红花9,赤芍9,川芎12,全蝎6,僵蚕9,丝瓜络6,忍冬藤15.、3.其他疗法针刺: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拔罐,每周2 次,适用于恢复期。
中风诊疗方案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1.诊断明确;2.生命体征平稳;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2、康复科住院患者,病情稳定;3、除外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急性期1.康复评定选择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berg平衡功能评定,Brunnstrom偏瘫效价评定等。
如果发现存在抑郁以及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功能缺损,应由来自康复治疗小组的相应医师进行正规的评定。
2.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在内科治疗,以确保并发症风险的降低。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等康复训练。
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二)中经络〔软瘫期〕1.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首选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首选Barthel指数量表、Berg平衡功能评定。
此外,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相关评定内容,如认知功能的评定包括失认症、失用症评定等;在康复训练中还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评定。
中医院出血性中风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临床特点①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
②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②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准确、清楚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受损的情况。
>头颅MRl检查: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CT优于MRI,但MRl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血肿演变过程,对某些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讨会有所帮助,如能较好地鉴别瘤卒中,发现AVM及动脉瘤等。
›脑血管造影(DSA):中青年非高血压性脑出血,或CT和MRl检查怀疑有血管异常时,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异常血管及显示出造影剂外漏的破裂血管和部位。
③腰穿检查: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扫描者,可进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脑出血,但阳性率仅为60%左右。
对大量的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3)高血压性脑出血1、50岁以上者多见;2、有高血压病史;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壳核、丘脑、小脑和脑桥;4、无外伤、淀粉样血管病等脑出血证据。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精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找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侯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脑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XX市脑中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脑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春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春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2周以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起病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起病后伴意识障碍者。
三、治疗(-)中脏腑1.闭证(1)痰蒙清窍证证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譽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豁痰开窍中成药:苏合香丸针灸:取穴以督脉、十二井穴为主(十二井穴、水沟、内关、太冲、丰隆),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2)痰热内闭证证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譽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或醒脑静注射液针灸:同痰蒙清窍证。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1.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中风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痹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桃仁、乌药、牛膝、当归等。
药物治疗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2.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风池、曲池、印堂、四神聪、太溪、涌泉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症状,提高神经功能。
3.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是中风病恢复期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推拿技法有捏揉、轻揉、拍打、摩擦、拇骨掐,以及按摩穴位等。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改善痛觉敏感和肌肉功能障碍。
4.中医康复理疗:
中医康复理疗是中风病恢复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中医体操、气功、中医草药熏蒸和中医保健按摩等。
中医康复理疗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除了上述的主要治疗方案外,中医还注重养生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以下是一些建议:
1.饮食调理:
2.注意情绪调节:
3.合理安排休息:
4.定期复诊:
总之,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康复理疗等。
此外,饮食调理、注意情绪调节、合理安排休息和定期复诊也是中风病恢复期重要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合理康复,提高康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1.诊断明确;2.生命体征平稳;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2、康复科住院患者,病情稳定;3、除外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急性期1.康复评定选择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berg 平衡功能评定,Brunnstrom偏瘫效价评定等。
如果发现存在抑郁以及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功能缺损,应由来自康复治疗小组的相应医师进行正规的评定。
2.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在内科治疗,以确保并发症风险的降低。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等康复训练。
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二)中经络〔软瘫期〕1.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首选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首选Barthel指数量表、Berg平衡功能评定。
此外,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相关评定内容,如认知功能的评定包括失认症、失用症评定等;在康复训练中还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评定。
此期可以进行肌力评定,但须注意防止评定的姿势和方法引发痉挛的出现。
(1)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运动总积分分级临床意义<50分Ⅰ患肢严重运动障碍,几乎无运动50~84分Ⅱ患肢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Ⅲ患肢中等度运动障碍,手功能障碍96~99分Ⅳ患肢轻度运动障碍(2)根据Barthel指数记分,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成良、中、差三级:①>60分为良,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② 60~41分为中,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③≤40分为差,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2.治疗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Ⅰ~Ⅱ级。
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诱发肢体肌力出现、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
(1)传统手法治疗首选叩击法或拍法作用于患侧,叩击或拍打时手掌应尽量放柔软,慢拍快提,顺序从下到上,频率约100次/min,以皮肤发热潮红为度。
若伴有患侧上肢肿胀,可选用滚法治疗,顺序从下到上。
注意:各关节特别是肩关节、腕关节不宜使用拔伸法、扳法、抖法,以免造成韧带、肌肉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
(2)功能训练1)良肢位摆放。
2)被动活动: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在进行训练时,训练时手法应在无痛范围内进行。
对于已经出现有关节疼痛的病人,训练前可作热敷等止痛治疗。
注意保护肩关节、髋关节。
3)床上训练: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
4)物理因子治疗:生物电反馈,中频脉冲电治疗、空气压力波治疗均可选用。
5)、康复主要训练项目包括: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转移训练、轮椅功能训练、电动起了床训练等。
(3)方药:A.患者以肝肾不足、瘀血阻络为主症,予大补阴丸合补阳还五汤。
B.若患者久病伤及脾胃,气血生化无源,可配以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中药,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C.患者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为主,可配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中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针灸针刺疗法日1次,针刺处方:第一组穴位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肩髃、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解溪、悬钟、太溪、三阴交第二组穴位百会、四神聪、智三针、曲池、内关、后溪、腕谷、丰隆、关元、太冲、风市、申脉、照海、阳陵泉刺灸法: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上下肢各2组用断续波;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留针30min。
(痉挛期)1.康复评定分别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 量表和Barthel 量表评定,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
2.治疗此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价的Ⅲ~Ⅳ阶段。
此期的功能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随意运动时伴随共同运动的方式出现。
治疗重点在于控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1)传统手法治疗:不同的肌群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可以调节患肢肌肉和神经功能,诱发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主动运动和分离运动的完成,提高整体功能的恢复。
1)弹拨法上肢弹拨肱二头肌、肱桡肌、肱骨内上髁的肌腱附着处,以酸胀为度,每处1~2min,可以缓解优势侧的肌痉挛。
下肢弹拨内收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肌腱附着处,拇指深按肌腱,酸胀为度,每处1~2min,可以缓解优势侧的肌痉挛。
2)擦法上肢用快速掌擦法擦上肢的后侧(相当于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肌群),每处1~2min,频率为120次/min左右,局部发热为度。
下肢用快速掌擦法擦大腿的的后侧和外侧(相当于腘绳肌和阔筋膜张肌)、小腿前面(小腿前肌群),每处1~2min,频率为120次/min左右,局部发热为度。
3)运动关节法上肢缓慢伸肘、伸腕和伸指关节后屈肘、屈腕和屈指关节,1~2min。
下肢缓慢屈髋、屈膝和背屈踝关节后伸髋、伸膝和跖屈踝关节,1~2min。
(2)功能训练:抑制协同运动模式,训练随意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分离运动。
1)运动治疗①抗痉挛手法:内容包括良肢位的摆放、抗痉挛模式(RIP)训练、关节活动度的保持以及痉挛肌肉的静态牵张等。
针对痉挛可采用牵拉、挤压、快速摩擦等方法来降低患者上肢的肌张力。
②感觉刺激:根据Rood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刺激抑制痉挛,如轻轻地压缩关节,在肌腱附着点上加压,用坚定的轻的压力对后支支配的皮表(脊旁肌的皮表)进行推摩,持续的牵张,缓慢地将患者从仰或俯卧位翻到侧卧位,中温刺激,不感觉热的局部温浴,热湿敷等。
③治疗性训练: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关节松动治疗等。
2)作业治疗:利用负重练习或在负重状态下的作业活动降低患侧上肢的肌痉挛。
进行如持球、持棒等动作进行针对协同运动的练习。
此外,还可选择抗痉挛的支具。
其中常用支具有针对手指屈曲、腕掌屈曲痉挛的分指板,还有充气压力夹板。
(3)物理因子治疗: 痉挛机治疗仪治疗患肢;每日1次,蜡疗降低肌肉张力,每日1次。
(2)针灸疗法针刺疗法日1次,针刺处方:第一组穴位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肩髃、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解溪、悬钟、太溪、三阴交第二组穴位百会、四神聪、智三针、曲池、内关、后溪、腕谷、丰隆、关元、太冲、风市、申脉、照海、阳陵泉刺灸法:普通针刺。
(相对恢复期)1.康复评定此期评定的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可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Berg平衡功能评定、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价。
以便及时了解患者存在的障碍,调整康复计划和方法,为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做好准备。
心理和认知功能的评定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加以选择应用。
2.治疗相对恢复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价的Ⅴ~Ⅵ阶段。
此期的功能特点为肌痉挛轻微甚至完全消失,能进行脱离协同模式的自由运动,甚至能进行协调的单关节运动。
治疗上应在继续训练患者肌力肌耐力的基础上,加强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培养,鼓励小组训练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如果放弃或减少功能锻炼,已有的功能极易退化。
(1)功能训练:在继续训练患者肌力肌耐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要原则。
训练内容有提高协调性、速度的作业治疗和增强肌力、肌耐力的运动治疗。
(2)在进行功能训练的同时,可适当配合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方法,以达到协同提高肌力、解除功能训练后肌疲劳的目的。
1)采用运动关节类手法及按揉法、拿法、搓法等以防止关节挛缩、解除功能锻炼或针灸后的肌疲劳、增强本体感觉的刺激,促进运动模式的改变。
[操作]:①按揉上肢的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每个穴位约0.5min,每次持续用力3~5秒钟。
下肢按揉髀关、风市、伏兔、血海、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溪、太冲穴,每穴约0.5 min,每次持续用力3~5秒钟。
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
②沿手足三阳经、三阴经的循行部位,自上而下拿上下肢,手法操作3~5min,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
(2)方药:A.患者以肝肾不足、瘀血阻络为主症,予大补阴丸合补阳还五汤。
B.若患者久病伤及脾胃,气血生化无源,可配以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中药,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C.患者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为主,可配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中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五)并发症的治疗1. 肩痛肩痛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患侧肩和上肢的肌张力异常与处置不当、肩关节粘连性改变、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均是导致肩痛的原因。
肩痛的存在阻碍了中风患者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进程,从而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1)预防:卧位时采取良肢体位;坐位时,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的支撑,避免患侧上肢向下拖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避免对肩关节进行过度牵拉;早期在作肩关节被动运动时关节活动度应在90-120度,早期佩戴肩带,积极加强、肩部肌肉的训练。
(2)治疗:对已发生肩痛的患者,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1)早期活动:肩关节早期活动可以防止因制动引起的关节粘连性病变,但应注意不适当的活动可以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和肩痛。
2)物理因子治疗:低中频电疗、TDP、微波治疗、蜡疗的应用等治疗措施有益于缓解肩痛。
对于肩手综合征引起的肩痛,还可采取缠指法:用直径约1~2mm 的绳子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患手每一手指及手掌至腕关节,然后再一一解开绳子,可每天重复进行。
其机理是通过向心性的挤压促进血液循环。
目前有着同样机理的“气压疗法”(也称充气循环)也广泛用于患肢水肿的治疗和肩手综合征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