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学案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精品[沪科版]中考物理复习集体备课导学案:从水之旅谈起word版
![精品[沪科版]中考物理复习集体备课导学案:从水之旅谈起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bab60967ec102de3bd8926.png)
课题
从水之旅谈起
编制人 教学过程
使用人
使用 日期
编号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标要求: 1.经历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学生阅读
2、了解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二.教学过程: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O℃,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沪科版11单元从水之旅谈起总结与提升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单元总结与提升【单元总结归纳】A.知识框架B.重点难点点拨与突破1.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现象2.物态变化的应用(1)蒸发致冷:电冰箱。
(2)干冰升华致冷:冷藏食物,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拓展整合创新】类型之一:物态变化现象【例1】夏天,小明为了解渴,去买一支冰棒。
售货员从冰柜里拿出冰棒,小明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站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烟”;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
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解析:本题综合物态变化有关知识来进行解答。
一支硬梆梆的冰棒刚从冰柜里取出,小明看到的白花花的“粉”就是霜,它是冰柜中的水蒸气在冰棒上遇冷凝华产生的;一剥去纸,冰棒会冒“烟”,这里的烟实质上是大量小水滴组成的雾,它是冰棒周围的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把冰棒放在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会出“汗”,这实质上是大量小水珠,它是杯周围的水蒸气遇到被冰棒冷却了的茶杯液化而成。
类型之二:物态变化的应用【例2】住在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
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问填满潮湿的沙子。
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
根据上文,请回答:(1)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
解析:非洲地区比较炎热,食物和饮料在高温环境中易变质。
在两罐间洒水,可以利用水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目的。
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加快水的蒸发,从而吸收更多的热量,起到保鲜的作用。
【中考名题欣赏】【例3】(2005年南宁市课改区)雪条是大家都喜欢吃的冷饮。
请根据图中的情景回答:⑴图中的“白气”是怎样形成的?⑵关于“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哪幅图?请用有关物理知识说明理由。
九年级物理 《从水之旅谈起 》复习学案 沪科版

《§11 从水之旅谈起》复习学案●复习目标重点1、通过物态变化事例,说出物态变化名称及其特点。
分析熔化(或凝固)和沸腾图像,归纳规律或条件。
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具有节约用水意识。
2、能应用熔点或沸点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3、体验控制变量法和图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提高实验技能。
难点1、利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现象;分析熔化(或凝固)和沸腾图像,归纳规律或条件。
2、应用知识还原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基础篇一、梳理知识点1、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思考]:熔化的定义凝固的定义液化的定义凝华的定义2、冬天房顶上的积雪没有融化,但会逐渐减少,原因是雪发生了()A.蒸发 B.升华 C.凝华 D.凝固[思考]:汽化的定义汽化有两种方式:和升华的定义[变式训练1]中考复习指导P55 1、63、火箭在大气中飞行的时候,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生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头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发生________并且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过程都要________,使火箭头部温度不致过高。
[思考]:请归纳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特点(提示:吸热或放热)[变式训练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
”它说明:霜是由于气温较____________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__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__________热,因而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变式训练2]解释:人们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的效果[变式训练3] 中考复习指导P56 4、94、右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思考]:(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什么?(2)晶体熔化的特点是什么?(3)晶体熔化的条件是什么?[变式训练1] 如右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 .甲、乙物质都是晶体C .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D .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思考]: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有什么关系?晶体的凝固条件是什么?[变式训练2] 某些高山上的雪,为什么终年不化?[变式训练3]中考复习指导P 57 115、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右图(a)、(b)所示的两种情景。
从水之旅谈起学案(全章) 沪科版11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一、学习目标:1、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三、学习活动一、冰雾霜的形成,(一)冰与凝固讲述: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固,在通常的情况下,冰的熔点为0℃,在0℃时,冰,水,水蒸气共存,高于熔点,冰变为水,低于熔点,水变为冰。
水的低于熔点,水变为冰。
问:同学们思考: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有什么关系呢?讲述: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非晶体由于没有熔点,所以也没有凝固点。
引导: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13面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冰雹的形成过程。
问:生活、生产中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二)雾与液化讲述: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问:生产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在学生回答时老师补充完善。
演示实验:演示课本图11-30所示的实验,回答: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尾气才容易制成?为什么水蒸气刚喷出时不是白色雾状?(三)霜与凝华讲述:深秋或初春,当夜间气温低于0℃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不导热的叶子和木、瓦等物体上凝成白色晶状的小冰粒,这就是霜,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固体冰晶,那么,什么是凝华呢?讲述: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凝华现象吗?讨论:冰箱经常结霜,以致有时关不了冰箱门。
问:冰箱内的霜出现的位置在哪里?形状如何?为什么冰箱内会结霜?问:当冰箱内出现霜后,怎样操作化霜?为什么这样操作?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1-33问:从图11-33中你发现哪几个物态变化过程吸热?哪几个物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图11-34中,AB、BC、CD、DE、EF、FG各段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知道该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问: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四、应用与训练1.物质从态变成的过程称为凝固,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的。
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复习课教学案及应用训练题(方案五)

沪科版《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复习课教学案及应用训练题(方案五)一、知识整合 (本章知识点的回顾:)熔化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晶体熔化 非晶体熔化:不断吸热,不断熔化,温度不断升高 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规律:达到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变成固态的过程 晶体凝固 非晶体凝固:不断放热,不断凝固,温度不断降低 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规律: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方法 规律:液化放热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方式 蒸发 沸腾 特点:任何温度都能发生,只在液面进行缓慢汽化,吸热制冷 影响因素:液体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周围空气流速快慢 特点: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剧烈汽化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规律:温度不变 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规律: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从水之旅谈起(物态变化)二、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晶体的熔化过程和液体沸腾过程2、通过对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掌握熔化、汽化、升华三个物态变化过程吸热。
3、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难点:1、对晶体的熔化特点和液体沸腾特点的理解2、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
三、重温实验1、如图是某晶体的熔化图象,由图可知,此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___;图象中__________段表示晶体处于熔化过程中,晶体吸收热量且温度_____________.该物质在A 、B 、C 、D 各点的状态分别是_______态、__________态、____________态、______________态。
.2、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9℃时,小刚开始计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
然后,小刚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17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由图像可以看出,把水从91℃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________ min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 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3)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比较剧烈。 (4)蒸发温度降低;沸腾过程温度不变。
1、在开口向上的试管装有少量的水,竖直放入盛水的烧 杯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在烧杯的底部加热并使烧杯内 的水达到沸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在一个标准大
再见
说法中错误的是 ( B )
物质
固态 金 钢 钨 水银
铜 固态 固态 氢氧
熔点/℃ -39 1064 1515 3410 1083 -259 -218 A、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B、不能用钢制容器熔化金 C、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D、-265℃时,氢是固体
三、汽 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气压下) ( B、C、E )
A、试管内的水也会沸腾
B、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C、试管内的水温等于100℃
D、烧杯内的水温高于100℃
E、烧杯内的水温等于100℃
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未装满水的烧瓶,加热 至沸腾后,停止加热。问:
(1)从甲烧瓶中抽去部分空气,水为什么又重新 沸腾起来? (2)乙烧瓶是放在铁圈和石棉网上加热的烧瓶, 只移去酒精灯后沸腾也能持续一小段时间。 这两种沸腾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否相同?
物态变化
升华 吸热
熔化 吸热
汽化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凝固 放热
液化 放热
凝华 放热
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的有: 凝固、液化、凝华
一、熔化
1、定义: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固体分为 晶体 和 非晶体
从水之旅谈起学案(全章) 沪科版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测量温度。
2、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和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4.区别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不同;蒸发和沸腾的不同。
5.能识别熔化和凝固图像。
二、学习重难点:能够认识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并解释有关的现象三、学习活动:1、构建知识网络,画出本章知识树小组交流,完善知识树2、重难点突破(1)绘出冰熔化,水沸腾图像,说出图像中各部分代表的物理意义。
(2)说出吸热的三个物态变化名称,各举一例说明利用物态变化吸热的应用。
3、问题探究:(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小组内推荐一人展示)(1)、烧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热气,夏天打开冰箱出现的白气,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哪个过程?两个现象产生原因有什么不同点?(2)、冬天,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3)、秋天早上出现的露,冬天早上出现的霜,各是哪个物态变化过程?两者都是由水转化来的,为什么结果不同?四、应用与训练:1、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1)(2) B.(2)(4) C. (1)(3) D.(3)(4)2、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
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3、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凝华C.汽化D.升华4、下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全章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1)本章从水物态变化有关的自然界现象入手,介绍水的三种物态以及水在这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
从而得出各种物质物态变化的规律。
(2)物态变化是跟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现象,也是物理学中分子物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物态变化过程中物体的吸热、放热以及压强变化等是热力学的基础。
(3)淡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介绍淡水资源危机,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学生依靠科学的力量有效地节约水资源。
2、课程标准:(1)一级主题:物质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观察周围的物质,根据开关和体积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
列举自然轮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深度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2)一级主题:能量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物态变化)理解(3)科学探究:提出问题: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猜想与假设:深度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分析与论证: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3、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物态的三态(区别、说明、解释、分类)(2)认识物态变化的规律(说明、解释)(3)了解水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国家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政策(了解、知道、描述)能力目标:(1)会提出物理问题(由根据自然现象、实验观察提出疑问到归纳成为科学问题——意图进一步了解产生现象的原因、各种因素的对现象的影响、现象演化的规律)(2)会组装观察冰的熔化与水沸腾的实验装置,会记录观察的现象与数据(表格、图象),会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并归纳演绎出简单的物理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学习目标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2、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和沸点;
3、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根据实验数据作
物理图像的方法,能分析图像的物理意义。
4、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了解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5、能利用熔化,汽化吸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上网或通过科普读物查看,自然界中云、雪、雨、露、雾、霜的形成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认识。
2、备一张坐标纸。
3、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实验探究:人造“雨”
活动1: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两名同学完成实验演示;
(1).从实验室冰箱里面取出冰块放入烧水的电壶中加热;
(2).拿一个不锈钢的勺子或铲子放在壶嘴处。
①,请一个同学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如果你把钢勺上的水收集起来再次放入冰箱结果又怎样?填一填
由实验探究可知,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二、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
活动2:分组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冰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熔化?水在什么情况下沸腾?在熔化和沸腾过程温度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实验方案
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谁能描述一下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现象,看谁说的全面。
冰的熔化实验中
水的位置和冰的位置谁高?应采用什么方法加热?怎样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
1 开始给水加热时,在什么地方形成气泡?并考虑气泡是怎样形成的?水的沸腾前后上升的气泡大小怎样变化?
2 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制定出实验步骤。
组内交流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研读教材p5页“加油站”内的内容,组内讨论解决如下问题:
温度计如何使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验步骤,完成探究实验,
熔化记录表格
汽化记录表格
时间t/min
温度T/℃
将上述资料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
5、分析与论证:
填一填
分析数据可知:通常情况下,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熔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水的沸点是。
6、实验评估:
猜想与假设是否与实验结论一致,数据有无误差,原因可能是什么?
结论是否可靠?
活动3:自学课本p6-p7页内容:
看完后,先个人总结出晶体、非晶体的特点,常见晶体的沸点、熔点。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展示。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能分析图线的物理意义。
2、认识汽化是吸热过程,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4、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的吸热过程。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①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还要继续。
②水沸腾时温度保持,还要继续。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熔化与吸热:观察课本图11—15和“实验探究”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小明用图1的实验装置探究某种物质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下表的实验记录。
根据活动一完成课本“实验探究”。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60.7 67.8 73.6 79.6 80.4 80.5 80.5 80.5 80.5 84.7 88.4 93.5
请按上述实验数据在坐标格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根据上述数据,你可以归纳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哪些特点?设置具体数据组织学生动手,练习课本“实验探究”
【思考】
①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需要,但晶体熔化时温度保
持,非晶体熔化时温度____________。
②0℃的冰在温度为0℃的房间中,冰会熔化吗?
③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为什么不升高?
二、汽化与吸热:阅读课本第10页完成下列“活动”和“思考”。
活动二: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不同点
名称相同点
发生时温度和现象发生位置剧烈程度致冷作用蒸发
沸腾
【思考】
①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要达到,二要继续
为什么沸腾过程中必须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③怎样让湿衣服尽快地晒干?
④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有湿棉花。
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三、升华与吸热:阅读课本第10页完成下列“活动”和“思考”。
活动三:观察图片你能有哪些收获?比较课本“迷你实验室”碘升华现象。
通过对比活动让学生逐步说出升华的一些特点加强理解
【思考】
①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
固体分子从外界吸收热量后,才能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飞出,变成气体,所以升华也是过程。
②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为什么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③用飞机或炮弹把干冰带入冷空气层,干冰很快,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晶。
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会而形成雨。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学习目标
1、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①晶体类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温度______。
②升华是热过程,人们常将升华过程的特点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冰、雾、霜的形成
1、冰与凝固:阅读课本第1
2、13页完成下列问题。
培养学生自己获取
①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称为;是信息的能力
放热过程。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_____的。
非
晶体没有______。
②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13面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冰
雹的形成过程。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凝固的现象?
③课本图11---27所示的实验,这个实验里面有几个物态变化过程?你体验到哪个过程吸热?哪个过程放热?
2、雾与液化:阅读课本第13页完成下列问题。
从现象中归纳物理概念
①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
是放热过程。
②生产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
③观察课本图11---30所示的实验,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尾气才容易制成?
为什么水蒸气刚喷出时不是白色雾状?
3、霜与凝华:阅读课本第14页完成下列问题。
①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培养学生的阅读
是放热过程。
观察能力
②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凝华现象吗?
③讨论:冰箱经常结霜,以致有时关不了冰箱门。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
问:冰箱内的霜出现的位置在哪里?形状如何?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冰箱内会结霜?
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阅读课本第15、16页完成下列问题。
1 看课本图11-33,你发现哪几个物态变化过程吸热?培养学生综合解决
哪几个物态变化过程放
热?问题的能力
②讨论图11-34中,AB、BC、CD、DE、EF、FG各段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知道该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
③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哪些应用?
第四节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学习目标
1.了解缺水问题的普遍性及水污染的现状。
2.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紧迫感。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请你通过上网搜索“水污染”、“缺水”,查找水污染状况、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以及缺水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水资源危机
1.水资源
水资源通常是指淡水资源,如图所示是地球上水的分布。
(1)海水能否饮用、浇地?为什么?
(2)绝大部分淡水被冻结在地球南北两极、冻土、雪盖中,能否被人类利用?为什么?
其余的淡水分布在土壤、地下、江河、湖泊和大气中,而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只有不到0.03%。
2.严重的缺水现象
(1)由以下两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
通过看图和思考,让学生理解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
(2)阅读教材p18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世界各国以及我国的缺水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