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课时范仲淹在参与改革失败后,于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表达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

同样因改革受罚,被贬谪的还有范仲淹改革的支持者——北宋的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

在滁州,他创作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思。

后人在醉翁亭前挂上了一幅对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可见《醉翁亭记》备受国人推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记住作者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了解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勤政爱民,治理有方。

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醉翁亭记【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及文化意义。

2.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5.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感受作者的高尚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而”“乐”等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范仲淹的政治理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个古仁人和他的政治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所不同,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让我们走进《醉翁亭记》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三、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

环滁(chú)林壑(hè)辄(zhé)林霏(fēi)弈者(yì)阴翳(yì)晦明(hu ì)酒洌(liè)琅琊(lánɡyá)伛偻(yǔlǚ)觥筹(ɡōnɡchóu)2.词类活用。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二、范读感知活动一:我是小导游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2.齐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2.品味语言,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3.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理解“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

4.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3.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理解“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导入语这是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2.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

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文学体裁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抒情、抒发抱负和阐述观点。

古代的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疏通文意(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并总结《醉翁亭记》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用自己的话解释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了解醉翁亭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学生自主选择一项作业进行拓展练习:
a.以醉翁亭为背景,创作一首古体诗或现代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醉翁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醉翁亭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醉翁亭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领略那里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4.分析并理解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在《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中,由于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以下几点: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2、学习运用批注、概括等方法理解古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醉翁亭记》中的重要词汇及其含义。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思想。

2、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3、《醉翁亭记》相关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每课时约45分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氛围。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古代诗人喜欢饮酒作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习惯?”“你认为饮酒作诗与创作之间有何联系?"二、知识链接(5分钟)(一)介绍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背景资料《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所作。

滁州地处偏僻,欧阳修在此期间过着闲适的生活,与当地百姓关系密切,常常游览山川,饮酒赋诗。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既是对滁州山水美景的描绘,也是对作者人生哲学的一种表达。

(三)文学常识1、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在散文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山水田园诗:一种以描绘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为主,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诗歌体裁,《醉翁亭记》虽为散文,但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三、整体感知(10分钟):(一)教师朗读全文,学生跟读。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能准确翻译全文。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4. 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写景的顺序和手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 同学们,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宋文学的殿堂,去领略其中的一颗明珠——《醉翁亭记》。

2. (展示欧阳修的画像)这位就是本文的作者欧阳修,他是宋代的文学家,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

他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关于“六一居士"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讲述“六一居士”的故事)二、读准字音1. 教师出示以下词语,学生朗读:环滁(chú) 林霏(fēi) 若夫(fú) 颓(tuí) 然弈(yì) 者胜酒冽(liè) 琅琊(láng yá) 觥(gōng) 筹(chóu) 水声潺(chán) 潺饮少辄(zhé) 醉林壑(hè) 尤(yóu) 美岩穴(xué) 瞑(míng) 射者中(zhòng) 伛(yǔ) 偻(lǚ) 提携(xié)山肴(yáo) 野歉(sù) 宴酣(hān) 之乐晦(huì) 明变化树林阴翳(yì)2. 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如“滁"霏”“辄"等。

三、读出节奏1. 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学生划分节奏并朗读: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醉翁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法
学法
朗诵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集体智慧第一课时个人设计教学反思
预习导学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环滁.()林壑.()尤美琅琊
..()()
岩穴暝.()伛偻
..()()提携山肴
野蔌.()
觥筹
..()()交错颓.()然阴翳.()
林霏.()弈.()者胜酒洌.()
2.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
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
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
外几位散文家是。

课前检测
较好,能督
促学生充
分预习。

介绍一下
“唐宋八
大家”
由成语“醉
翁之意不
在酒”导
入,让学生
谈谈对这
句话的理
解。

先示范,然
后让学生
自行翻译
课文,教师
及时点评
或纠正。

本文语言
骈散结合,
读起来上
口。

因此,
朗读、背诵
确定为教
学的主要
目的。

背诵
一定的名
篇,对学生
是终身受
益的,也是
语文教学
的重要内
容之一。


文教学在
读背的基
础上,不能
忽视引导
学生对全
文基本内
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
抓住一个
“乐”字,
体会作者
所乐的内
涵。

学习研讨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三、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四、听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
学生读课文,读通顺,读准节奏
教师出示重点读音
滁(chu)壑(he)琅琊(langya)潺(chan)酿(niang)僧(seng)辄(zhe)
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疏通课文大意,不懂问题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

(教师可出示参考译文作为学习辅助)。

主任(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