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2)
2018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2018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2024届辽宁省高考扣题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辽宁省高考扣题卷(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浩瀚太空,繁星点点。
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我国众多人造卫星中,风云气象卫星被誉为“离百姓生活最近的卫星”,它们24小时“瞭望”,时刻观测着全球的风云气象,日夜预报着每天的阴晴冷暖。
从给大气“拍照”到给大气“做CT”,风云气象卫星已实现从国际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显著提升了我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国际担当,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服务全球防灾减灾贡献中国智慧。
2023年7月,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后,风云气象卫星便对台风进行全生命史的监测,为“杜苏芮”台风和暴雨专题会商决策服务以及准确监测“杜苏芮”带来的极端强降雨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风云气象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系列气象遥感卫星。
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截至目前,我国共成功发射了两代四型21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9颗在轨运行,为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资料和产品。
目前,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通过“多星在轨、组网观测”,风云气象卫星可提供三维、定量、全球、全天时、全天候、高光谱、高时效的精密监测资料。
台风,无一漏网;暴雨,三维“CT”式扫描;厄尔尼诺,积累气候变量数据集……风云气象卫星性能优越,对各类天气气候事件精密监测,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中的主力军。
“气象卫星监测在短时临近预报中作用重大。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俊说,以强对流天气为例,其生命史较短且具有明显突发性,监测和预报难度较大。
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干扰因素少,可以精准捕捉强对流踪迹,助力强对流活动监测和预报。
2024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试题及答案

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验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探讨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从养分成分、、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色泽最终适量B.鉴别色调最终适当C.甄别色泽最终适当D.甄别色调最终适量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是一个心地和善的人,但性格软弱、小心翼翼,做起事来总是,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假如,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意于现状,,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阳关大道.A.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固步自封C.固步自封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故步自封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答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2.C3.B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D7.C8.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辽宁省2024年高考扣题(二)语文答案

2024 年辽宁高考扣题卷(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具体内容、提取并整合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实现国际领跑的目标”错误。
原文第二段“风云气象卫星已实现从国际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说明只是“部分领跑”,以偏概全,文本内容理解错误。
2.【参考答案】 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具体内容和正确解读文本信息及表达特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台风,无一漏网;暴雨,三维‘CT’式扫描”句中逗号在主谓之间,强调语意,以突出风云卫星性能优越,其意不再停顿。
”错误。
基于标点符号的使用的相关知识,可知:“台风,无一漏网;暴雨,三维‘CT’式扫描”句中逗号既表示主谓之间的停顿,也是强调语意,突出风云卫星性能优越。
3.【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综合利用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精准捕捉强对流的踪迹,助力强对流活动监测和预报”只是风云气象卫星的功能,不属于“风云气象卫星为服务全球防灾减灾贡献中国智慧”的具体事件。
4.【参考答案】①1988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
②2018年4月,专门的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建立。
③2023年11月13日,正式发布“风云地球”国际版。
④目前,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每点1分,共4分,时间、事件准确才可得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解读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并进行精准判断的能力。
只要能够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然后进行精准判断,准确即可。
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阅读题干可知,两则材料的中心论点就是其内容侧重点。
分析两则材料内容,梳理信息,分别概括出其中心论点,分条作答即可。
5.【参考答案】①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体现权威,诸如“预报预警”“全天候”“在轨”“组网”“强对流”等规范严谨。
②引用权威专家言论,说服力强。
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尼尔斯•博尔曼、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乌兹别克斯坦代表桑贾尔别克•穆拉托夫等人的言论。
2014年高考试题——语文(辽宁卷)解析2

2014年高考试题——语文(辽宁卷)解析2高考语文2014-06-20 201439E 项这项理解是错误的,公正的评价了达尔文拖延出版的原因,是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目要建立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比对。
(2)在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达尔文虽然满意自己的理论,但他的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明;②他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发表他的理论回危及自己的前途的事业;③他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回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
【考点】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的观点【解析】文章在解说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推迟发表的原因在文章的第④⑤⑥三个段落,在这三个段落中可以抓到的主要观点,从中抓住关键的词语和语句,加以整合,就可以找到答案。
【思路点拨】接到这类题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这样可以很快的找到和题目相关的语境,在通过整合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准确做答。
(3)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
”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②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点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的思想;③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限局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
【考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文章的内容要点【解析】联系语境,文章的第⑦段和相关的语境④⑤⑥段加以理解。
这场革命温和的具体表现,首先就是“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从这两方面看,可以联系到拖延的的目的和原因来理解。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要明确考查的考点,这样才能明确答题的角度,迅速找到相关的语境筛选并整合。
(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
”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辽宁省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新高考Ⅱ)

2021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
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详解答案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
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金钗(chāi)三缄其口(jiān)颔联(hàn)纨绔子弟(kù)B. 给养(gěi)危如雷卵(lěi)分娩(miǎn)妩媚多姿(wǔ)C. 俟机(sì)沆瀣一气(hàng)奶酪(luò)不容置喙(huì)D. 奇葩(pā)不谙水性(ān)城垣(huán)风流倜傥(tǎng)【答案】A B给养(jǐ)C 奶酪(lào)D城垣(yuá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 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
社区居民口耳相传。
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 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平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落晨星。
D.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答案】B 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向下传授,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政府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B.这篇文章其中分析了形式,辨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大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心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C.交通台日前播报说,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D.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答案】D A“它的传播” 它指的是“中国皮影戏”而不是“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B缺少回答的宾语,加“的问题” C“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句式杂糅,可以改为“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红星小学门卫王然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小热病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
,。
,。
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A.①④⑤②③⑥ B. ②⑥①④⑤③C. ③⑥②①⑤④D. ⑤③②⑥①④【答案】D 基本上采取排除法。
从题目的填空上,应该是两两对句,其中③⑤很明显应该连在一起,而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排除A、C项,从B项看②句显然与文段接不上。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动工。
“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
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
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
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
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
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
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
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
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
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
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
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
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
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5.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 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 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 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答案】C “人才培养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错,从第一段结尾倒数第二句话可以看出。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
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 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答案】B “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错,从文段第二段第三句话可以看出。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A. 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 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D. 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答案】C 文中第二段只是提及书院也接受了为官方说接受的思想,并没有说官方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民间思想的。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
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
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
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
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
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
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
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
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
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
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
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
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
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
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时贺若弼亦有功。
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
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
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
”赐物万段。
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皆不知所谓。
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骏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
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
”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
”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
无何因寝疾,数日意卒,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注〕撝(huī):挥手呵斥。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说: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潜: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次:驻扎。
【答案】A 逐渐。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1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2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3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4来谒军门,昼夜不绝○5闻擒将至,众惧而溃○6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A.○1○2○3B.○1○4○5C.○2○4○6D.○3○5○6【答案】D 其中○1是指韩擒有名声,○2说的是他能担重任○4当地百姓对韩擒的态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
周太祖很赏识他,让独生子与他交往。
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
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
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
其时贺若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
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答案】B “ 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11.把第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答案】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了。
(译出大意给3分,“何事”“走”各一分。
)(2)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答案】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
(译出大意3分,“厉然”“惶恐”两处各一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