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是整体观念,⼆是辨证施护。

整体观念:中医把⼈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在疾病的发⽣发展上⼜相互影响。

⼈是有机的整体;⼈是⾝⼼相互作⽤的整体;⼈与环境构成统⼀的整体;⼈是不断发展的整体;⼈是独⽴的整体。

(⼀)⼈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在⼆、三千年前,就形成了系统的整体、⽭盾、恒动⼈体观,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体内部是⼀个充满⽭盾,永恒运动的统⼀整体,⼈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的,诸如脏、腑、⽪,⾁、筋、⾻、脉等形体组织、以及⼝、⿐、⾆、⽬、⽿、前阴、后阴等五官九窍,通过经络都能互相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不仅在结构上,⽽且在功能上也都是互相协调,相互为⽤,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体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理、病理各⽅⾯。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起来。

如头痛⼀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脏腑⽓⾎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的影响。

⼜如对⼀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毒的局部侵⼊,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有关。

因此,中医就是运⽤这⼀观点,指导诊断与治疗,能够通过五官、形体、⾊脉等外在表现来了解⼈体内在的脏腑病变,此外如精神因素对⼈体的影响,以及脏腑病变对精神活动的⼲扰等,都说明我们在学习时⼀定要树⽴整体观念,妥善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取得护理⼯作的主动权,达到治愈疾病的⽬的。

(⼆)⼈和⾃然界的关系 中医学有“⼈与天地相应”的论断,即《内经》中说的“⼈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说明⼗分重视⼈与⾃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类⽣活在⾃然界,⾃然界存在着⼈类赖以⽣存的必要条件,如空⽓、⽔、饮⾷等。

在长期的⽣活实践中,⼈体的⽣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然界的影响,⼈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然的⽃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命活动,但⼈体对⾃然界四时⽓候变化的影响,也必然相应的产⽣⽣理或病理上的反应,如⾃然界⼀年四季⽓候的变化,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体受其影响,通过⽣理功能予以调节来适应。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细目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

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

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例:中医对感冒的辨证论治1.风寒型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舌不红,苔薄白。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文档4篇)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文档4篇)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文档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考情分析知识要点1.特点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执业2001)。

2.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执业2000/2002/2005)。

3.病、证、症的概念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如感冒、痢疾、疟疾、哮病和脑卒中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对疾病的反映。

如头痛、发执、咳嗽等(助理2001)。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执业2003,助理2006)。

活学活用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包括疾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关系等多方面的病理特征,反映疾病过程特定阶段的本质。

第二篇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组织器官所构成。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了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体质等多个因素,以及与环境、情绪等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疾病。

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全面观察、询问病史、望诊、闻诊、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辨别,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学致力于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学注重以治未病、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等方法来维护健康,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的养生和健康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科,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

在运用中医学时,建议寻求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获得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一、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春秋战国B. 秦汉C. 隋唐D. 宋元2.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A. 整体观B. 阴阳五行C. 预防为主D. 个体化治疗3.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A. 治未病B. 辨证论治C. 药食同源D. 以形补形4.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不包括以下哪项?A. 气血B. 精液C. 脏腑D. 经络5. 以下哪个脏腑被称为“后天之本”?A. 心B. 脾C. 肝D. 肺二、判断题6. 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规律。

()7. 中医的辨证论治,强调的是病因、病机和症状三者之间的联系。

()8.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是脏腑功能的体现。

()9. 中医学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10. 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 简述中医学的基本原则。

13. 简述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

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2. D3. D4. C5. B二、判断题6. √7. ×(中医的辨证论治,强调的是病因、病机、症状和体质四者之间的联系。

)8.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是脏腑功能的通道。

)9. √10. √三、简答题1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阴阳五行、辨证论治、预防为主。

12. 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包括:治未病、辨证论治、药食同源、个体化治疗。

13.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有:调整饮食、作息规律、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悦、按摩推拿等。

以下为补充内容,以满足900字以上的要求: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其理论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

以下为补充内容:1. 阴阳五行: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规律,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则产生疾病。

中医理论(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进一步解释

中医理论(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进一步解释

中医理论(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进一步解释展开全文第一节整体观念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表现在组织结构上的不可分割,功能活动方面相互协调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疾病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疾病的治疗方面,局部病多从整体治疗。

2.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如: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变化的影响,地区变化的影响等。

3.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关系(1)社会的治乱对人体的影响。

(2)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人体身心健康。

第二节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含义(1)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自觉或他觉的一种不正常表现。

如头昏、腹胀、恶心等。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的总概括。

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如风寒表实证,脾阳虚证。

(3)病:是指从发病到传变的全过程具有一套完整的发展变化规律特征的疾病过程。

如:麻诊、天花、湿温病、温病、外感病、内伤杂病等。

2.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1)联系:三者都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证。

(2)区别: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

证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

病反映了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3.辨证论治的含义所谓辨证论治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又称辨证施治。

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5.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证,又要辨病。

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治疗更有针对性,全局性。

(1)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证的预见性、简捷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证——即证候。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 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证候能反映出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病 , 即 疾 病 ( disease), 这 一 概 念 反 映 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 征和规律。如麻疹、水痘、感冒、肺 痈、肠痈、痢疾、消渴等,皆属疾病 的概念。
• 证,即证候,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 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 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 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风寒感冒、 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 的概念。
•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暂时和局部的
•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平衡协调过程,而精、气、血、津液 也处于恒动变化之中
• 疾病的过程和病理改变同样是不断变化的
• 中医学用运动的观点或者叫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这种观点就叫做恒动观点。
• 它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 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认 为人体自身的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形与神俱” 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其健康的保证, 而这种人体自身的稳态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协 调的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
(二)恒动观念
• 恒动观念——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 等医学问题
• 同样是用一个现代科学的手段去研究某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可 以是中医的也可以是西医的,就看你这个人用什么样的思想、什 么医学观点,解释这个问题。
• 一言以蔽之,用动态变化的观点去考察生命过程,去考察健康问 题、疾病问题,去回答医学社会问题,这就是中医学的恒动观念。 区别于西医学用静止的观点看待生命、看待健康和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中医学认为,下列哪项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A. 气血B. 精神C. 脏腑D. 经络答案:A2. 中医学将人体的生命活动概括为哪两个方面?A. 阴阳B. 气血C. 脏腑D. 精神答案:D3. 下列哪项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A. 整体观B. 阴阳五行C. 预防为主D. 辨证论治答案:D4. 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失调会导致下列哪种病证?A. 风寒感冒B. 痿证C. 痫证D. 痰饮答案:B5. 下列哪项是中医学的诊断方法?A. 望、闻、问、切B. 问、闻、望、切C. 闻、望、问、切D. 望、问、闻、切答案:A6. 中医学认为,下列哪种病邪易伤人体?A. 风寒B. 湿热C. 火邪D. 痰饮答案:C7. 下列哪项是中医学的治疗方法?A. 泻下B. 发汗C. 温补D. 以上都对答案:D8. 中医学认为,下列哪种药物具有补益作用?A. 黄芪B. 黄连C. 麦冬D. 黄柏答案:A9. 下列哪项是中医学的养生原则?A. 调和阴阳B. 调养精神C. 调和饮食D. 以上都对答案:D10. 中医学认为,下列哪种疾病属于内伤病?A. 风寒感冒B. 痢疾C. 胃痛D. 疥疮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气、血2.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整体观、辨证论治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望、闻、问、切4.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会导致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寒证、热证、虚实证5.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汗、吐、下、和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正确)2.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正气和邪气的斗争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
我们人体是由很多功能相对独立的脏腑、组织、器官等组成,它们之间的功能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只有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有序,才可以维持健康,才可以跑、跳、说话、思维等。

而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

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在《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太阳和月亮每天、每年都是在不停地移动着的,而人“与日月相应”即是说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是与日月的移动相互呼应的。

如在满月时,人的气血多行于表,肺结核病人就易发生大出血。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要从自然界中摄取空气、饮食等赖以生存的物质,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变化也必然相应地作出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

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就被称为“天人合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四季的更替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呢?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动植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如树木在春天发芽,夏天树叶茂盛,浓荫蔽日,秋天到了,硕果累累,冬天则树叶干枯脱落。

人体也与之相适应,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大汗出……。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意思是在春天和夏天,气温由暖到热,人体的气血也容易趋向于体表,皮肤松弛,出汗多,穿的衣服轻而薄。

而到秋冬季,天气逐渐变冷,衣着渐渐加厚,皮肤开始致密,出汗少,尿多等。

说明天气暑热时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适应;而天气寒冷时,人体为了保温,腠理就致密而少汗,多余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这些都是人体适应性调节的反映。

除了对生理上有所影响外,同样季节气候在病理上对机体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每一个季节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因此除了一般性的疾病之外,还会发生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证,冬季多有伤寒。

●太阳升起,人体的阳气也充足,神志清明,活动有力
●太阳落下,人体的阳气也内收,阴气足,因此就睡觉休息
同样,一天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也影响着人体,如一到天明人就
会睁开眼睛,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到了天黑入夜后,人就会困倦而上床睡觉休息。

这就是随着太阳的上升、下落,人体阳气的充盛也随之变化,人体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

也正因如此,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疾病大多是在白天时病情较轻,夜间病情较重。

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死亡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如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肝胆病多在夜间丑时发作或加重,腹水患者有朝宽暮急的现象,即早晨觉得腹部宽松,而到了黄昏时分,就觉腹部紧绷不适。

●夜晚阳气内敛,正气衰弱、病重的人病情会加重
二、人体小王国——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一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是统一的。

因此各个脏腑组织发挥着各自的不同功能,但同时受到脏腑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在整体活动下分工合作,有机配合,维持着生理上的平衡。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某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变化有关,也会在其他相关地方表现出来。

“有诸内而形诸外”,意思是体内任一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往往在体表
有所表现,如面色、舌象、脉象、形体等,中医特有的脉诊与舌诊即是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上的。

如《史记》中记载的汉代名医淳于意的医案:一日淳于意遇见齐王王后的弟弟宋建,便告诉他有腰痛,且小便不利,要尽快治疗,否则病当传变到肾,就难治了。

宋建说他四五日前因逞强搬大石未能举起,的确有腰痛,不能小便。

而淳于意是怎么得知的呢?他是通过观看宋建的面色发现,太阳区域颜色干涩,两侧肾区及上下部位干枯无光泽,从而得知。

因此,在诊治疾病时,就可以通过观察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体内的病变,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鼻出血,是人体上部的疾病,中医有时采用大蒜捣烂敷脚心,引血下行,这就是上病下治的方法,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
●淳于意诊治宋建肾痹的故事
在治疗局部病变的时候,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

如鼻衄,可以用大蒜捣烂敷脚心,引血下行而止鼻衄,针刺手上穴位治疗腰痛等,即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身体上面部位有病的,取下部的穴位进行治疗,而下部有病的,则可以取上部的穴位进行治疗,这些都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在对病人作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整体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