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了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体质等多个因素,以及与环境、情绪等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疾病。
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全面观察、询问病史、望诊、闻诊、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辨别,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学致力于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学注重以治未病、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等方法来维护健康,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的养生和健康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科,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
在运用中医学时,建议寻求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获得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阴阳平衡论精神
1、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古中国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将自然界的现象和病理活动划分为“阴”和“阳”两大部分,两者相互转化,相互重要,并且具有平衡性,因而构成中医论文化的核心理念——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发生。
2、服从自然规律:中医并不把病理变化当做缘故,而是认为它是一种病理变化的结果,因此采取更自然的措施,它服从自然规律,以自然疗法作为疗效的源头,通过维持阴阳的平衡来达到疗效的目的,其中以“夫病在发,自然其痊,无义以养”最能体现它的本位性哲学。
三、诚信为主心态
1、完全投入:中医诊疗不仅提供保健和疗愈措施,而且给患者提供一种满足感和安抚感,这样患者才能完全投入,并可以在诊疗过程中比较能够高效的治疗,而且以安全和`负责任的态度去诊治患者,以cover 象征。
2、真诚守信:中医更强调以真诚为其文化精神的宗旨,即使是最高级别的医生,也要手把手教授给患者,有时候理论课只需要讲完几句,甚至是瘦肉精最核心的技术,他也必须慢慢教给患者,把自己的真诚活在诊疗中。
另外,当自己有权力犯错误,一定要勇于担当责任,永远保持诚守信任,遵守中医的无私精神。
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16个知识点如下:1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论治的主要依据是辨证的结果。
3. 与辨证论治精神实质一致的是异病同治。
4.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5.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
6.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7. 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中医经典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8.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9. 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10. 李某,女,4.5岁,长期腹泻,粪便夹杂未消化食物,腹胀,食欲差。
王医生治疗时除为其用药外,隔天为其灸一次百会穴和足三里穴,一月后诸病悉除。
腹胀腹泻灸头顶的百会穴和下肢的足三里穴,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 钱某,女,4岁。
十天前出现高热寒战,在市一医院确诊为麻疹,用清热解表法施治。
前天恶寒发热症状消失,出现明显阴虚症状,采用养阴补液治法。
钱某患麻疹采用这两种治法体现了同病异治。
6. 李某,女,39岁。
经常口腔溃疡,舌尖红赤、肿痛,口臭,便秘,情绪烦躁,睡眠差,脉弦数。
用清泻心火的治法,体现了整体观念。
7. 王某,男,19岁,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浮紧,用散寒解表的麻黄汤治疗两剂后,又出现咽干肿痛,大便干结,声音嘶哑,再加清热泻火药,两种治疗体现了辨证论治。
8. 张某,男,39岁。
腹胀纳呆,舌苔厚腻,脉沉迟。
刘医生在诊病的过程中,认真察看了张某的舌苔,并结合症状,判断张某脾虚湿滞。
中医通过望舌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观念。
9.李某,女,32岁,四天前患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羞光畏明,目眵增多,用红霉素眼膏涂眼后未见缓解,今来本院求诊,以龙胆泻肝丸清肝泻火明目,两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三天后告愈。
这种治法体现了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基本内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互相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坏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
辩证:指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表现不同的症状,故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中医护理学简答题

(4)协调水液代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
(5)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影响着冲任二脉的通利协调
2.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十.肾
(1)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脾助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后经过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
(2)运化水液: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防治水液在体内滞留。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 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其余的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
2.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治溢出脉外的功能。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本特点
中医学是一门和汉文化深厚联系的古老医学,它不仅发展生物学和社
会学,而且在当今世界也受到赞誉。
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医学路子,
具有独特的特点,影响了整个医学研究领域。
一、概念理论独特
1、理论完整:中医学以“五脏六腑”为本体理论,细分“三阴三阳”,囊
括“阴阳五行”,在“脏腑中术”,“八风病收”和“经络原理”上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
2、体系独特:中医学关注人体本质及药物本质,认为有病时需将生理
功能恢复正常,而不是寻求病因,这和西方医学相比,思想体系上存
在着显著的差异。
二、诊断治疗特点
1、治疗集中:中医学关心身心统一,强调保护机体功能,而不是治疗
某一特定疾病,“治未病,防将来病”的治疗思想具有很强的内涵力。
2、重视和谐:中医学以微观角度,关注有害物质抵抗不良条件的能力,将身心调和作为治疗重要原则,把“益气健脾”作为治疗最基本的目标。
三、术语特征
1、“拟击”术语:中医学多使用“拟击”术语来描述人的病症,比如“上温,中温,下温”等,构成一种抽象的病症语言,推动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2、五大药性:中医学把一切植物分为苦、辛、甘、酸和咸、五大药性
类别,将它们用于给药物理论,根据不同病症把绿色药物给予病人以
恢复平衡。
四、生物学特点
1、焦点关注:中医学认为人存在七种体质,重点关注病症发生后对人
体会带来的影响,着重探讨病症后恢复健康的生物学原理。
2、调节能力:中医学从调节角度出发,重视人体的免疫功能,强调保
护机体免疫系统,以期达到调节机体功能的目的。
总之,中医学有着独特的概念理论、诊断治疗特点、术语特征和生物
学特点,它与传统西方医学思想背道而驰,从另一个角度探讨治疗,
是一个优秀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