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而啼的解释和意思
《蜀道难》高考名句赏析

《蜀道难》高考名句赏析《蜀道难》高考名句赏析引导语:李白《蜀道难》,里面浪漫而夸张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中的很多句子一度成为高考必考内容,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名句都掌握了吧!《蜀道难》高考名句赏析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直译为:蚕丛和鱼凫等远古蜀王开国的事迹是完全不知道了!解释为:“茫然”的意思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由于年代久远,有关蚕丛和鱼凫等远古蜀王是如何开国的,已经没办法知晓了.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直译为:(长安)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的道路,只有一条鸟儿飞行的路线可以通过峨眉山的顶峰.解释为:这两句诗是说由秦入蜀十分困难.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直译为:(太白山)山崩地裂,五位壮士牺牲了生命,这以后才有了一条由高峻的山路与凿石架木而成的的栈道相连而成的蜀道.解释为:这里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烘托了蜀道开辟的艰险.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直译为:(蜀道的)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解释为:两个“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这两句诗分别通过对山高、水险的刻画,从侧面烘托出了蜀道的艰险.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直译为:最善于飞翔的黄鹤,尚且不能够飞过去;最善于攀援的猿猱,也为难以攀援过去而发愁.解释为:这两句诗是承上两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来的.正因为山峰如此高峻,所以连善于高飞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正因为川流如此险急,所以连善于攀援的猿猱也为攀登而发愁.动物尚且如此,不言而喻,人行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6、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直译为:(行人)伸出手来就可以触摸到天上的星辰,抬起头来望天紧张得不敢呼吸,只好坐下来用手抚胸长长地叹气.解释为:这两句诗描绘了人行蜀道之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7、畏途巉岩不可攀.直译为:可怕的道路、险峻的山岩实在难以登攀.解释为:这一句刻划了行人行至青泥岭地段时,看到蜀道如此艰险后望而却步的心理.8、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直译为:又听见子规鸟在夜月下哭泣,一声声使这空寂的山间显得更为愁惨.解释为:“愁空山”是一个使动句,意思是“使空山……愁”,“愁”是“使……愁惨”的意思.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直译为:蜀道的难行比登天还要难,使人一听说它的艰险之状便大惊失色.解释为:“凋朱颜”原指“衰老”,用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大惊失色”.10、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直译为:连绵的山峰离天不满一尺,千年枯松好像倒挂在悬崖绝壁上.解释为:诗的前一句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是衬托绝壁之险.这里主要是从静态的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一种惊险的气氛.这是以静来衬托下文中的动(飞湍、瀑流、悬崖、转石).1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直译为:奔腾的急流、瀑布争相轰鸣,大水冲击山崖,碎裂的石块滚滚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解释为: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给人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1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直译为:假若把关的将领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逆的人.解释为: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用狼和豺来比喻那些据险叛乱的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警惕战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直译为:时时刻刻都要躲避猛虎、长蛇.解释为:这是一种互文的用法,要将两句联系起来确定意义.猛虎、长蛇,一方面是当时蜀山荒险,有蛇虎出没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比喻如同蛇虎一般残害人民的军阀割据者,即旧注所说的暗示蜀中将有军阀叛乱发生.14、侧身西望长咨嗟!直译为:(行人)转过身子,向西望去,叹息不止.解释为:这是描写行人在走到剑阁以后,回首来时的蜀道还会感慨不已.拓展《蜀道难》写作背景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对照翻译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观潮文言文原文观潮作者: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文言文注释1.浙江:就是钱塘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方,当…时。
其,代词,指潮。
出,发、起。
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4.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仅,几乎,将近。
5.既而:不久。
6.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接着天。
7.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
形容波浪大。
沃,用水淋洗,冲荡。
8.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石钟山记》记述了作者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从而得出认识事物要避免主观臆断的道理。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石钟山记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翻译:《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赤壁赋》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8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7课翻译

8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7课翻译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答谢中书书陶景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作品鉴赏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
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赤壁赋》词语解释

【渔樵】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杯盘狼籍】 “籍”通“藉”。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何必。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且夫】
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再说”。
【苟】
如果。
【虽】
既使。
【为】
成为,成了。
【遇】
看到。
【竭】
尽。
【造物者】
原意指“天”,就是现在说的“自然”。
【无尽藏】
出于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溯】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逆流而上。
【流光】
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
悠远的样子。
【余怀】
我的心。
【美人】
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洞箫】
管乐器的一种。
【倚歌】
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倚,循,依。
【适】
这里是享有的意思。
【盏】
杯子。
【更】
再,重新。
【肴核】
菜肴和果品。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狼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观鸭说文言文翻译

吴廷翰《观鸭说》原文注释与翻译家僮取鸭卵伏(通“孵”,孵化)之,得雏鸭数拾枚(只)。
始育,则饲之[于]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gòu,鸟鸣声)然,其毛羽滈滈(hào,这里指泛着白色的光泽)然,予甚爱,戏之。
家中的僮仆拿鸭蛋来孵化,得到几只雏鸭。
开始饲养的时候,给它们一点点水,他们发出呴呴的声音,它们的羽毛泛出白色的光泽,我很喜欢它们,逗弄着它们。
不数日,僮以[之]告[予]曰:“雏鸭有斃者矣。
”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毛羽疏松的样子。
苏,用同“酥”)以散落,予让(责备)僮不善畜(养育)也。
僮曰:“是(这)非不善畜也,畜不以(用)水也。
”没过几天,僮仆来告诉我:“已经有雏鸭死亡了。
”接着,我听它们的声音,它们啾啾地发出哀鸣,观察它们的羽毛,非常疏松的快要散落了,我怪责僮仆没有好好饲养。
僮仆说:“不是我没有好好饲养,是饲养雏鸭的时候不用水啊。
”次日,予适憩[于]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大),顾(看)而乐之,凭(靠着)栏而语曰:“曷(为什么)不以[之]畜鸭雏?”僮趋(小步快跑)而去,不移时(一会儿)筐(名作动,带着筐)而至,稍(刚刚)出之[于]水涯(水边),皇皇(同“惶惶”,心不安的样子)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suī,眼睛仰视的样子)睨(斜眼看),其足逡逡然(不敢举步,退却的样子)前(上前)而却(后退)。
竿(名作动,用竹竿驱赶)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安宁)者良久。
既乃狎(玩耍)[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群),各适(安心)其所(地方)。
则又或沉或没,或浮或出,盘旋戏跃(嬉戏跳跃)于萍藻间。
既(不久)休而理(整理)羽,交口扇翅,或曳(摇摇摆摆)而行,或拳(蜷曲着一只脚)而立,或屈(弯着头)而睡,消摇(同“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如(的样子)也。
既晡(傍晚),僮将筐(名作动,用筐子装)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水边),或逐(追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放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