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类阅读:1972年深秋的一个凌晨,白霜染地,西风砭骨。五十岁出头的时子春,从望天湖五七干
2021届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魂赵丽宏①到三角街心花园了。
一片空旷,没有你的身影。
听人说,你已经回来了,怎么看不见呢?……从幼年起,诗魂就在胸中燃烧。
母亲携着我经过这条林荫路,走进三角街心花园。
抬起头,就看见了你。
你默默地站在绿荫深处,深邃的眼睛凝视着远方,正在沉思……“这是谁?这个鬈头发的外国人?”“普希金,一个诗人。
”“外国人为什么站在这里呢?”“哦……”母亲笑了,她看着你深思的脸,轻轻地对我说,“等你长大了,等你读了他的诗,你就会认识他的。
”我不久就认识了你。
你的身边永远是那么宁静。
坐在光滑的石头台阶上,翻开你的诗集,耳畔就仿佛响起了你的声音。
你在吟你的诗篇,声音像山谷里流淌的清泉,清亮而又幽远,又像飘忽在夜空中的小提琴,优雅的旋律里不时闪出金属的音响……你还记得那一位白发老人么?他常常拄着拐杖,缓缓地踱过林荫路,走到你的跟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
那天正读着你的《三股泉水》。
你的“卡斯达里的泉水”使我困惑,这是什么样的泉水呢?正好那老人走到了我身边。
“老爷爷,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卡斯达里的泉水’吗?”老人在我身边坐下来了。
那根深褐色的山藤拐杖,轻轻在地面上点着。
他的话,竟像诗一样,和着拐杖敲出的节奏,在我耳边响起来:“卡斯达里的泉水不在书本里,而在生活里。
假如你热爱生活,假如你真有一颗诗人的心,将来,它也许会涌到你心里的。
”梦里也仿佛听到一声巨响,是什么东西倒坍了?有人告诉我,你已经离开三角街心花园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奔跑着穿过黄叶飘零的林荫路,冲进了街心花园。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触目惊心的一幕:你真的消失了!花园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座破裂的岩石的底座,在枯叶和碎石的包围中,孤岛似地兀立着…我呆呆地站在秋意萧瑟的街心花园里,像一尊僵硬的塑像。
蓦地,我的心颤抖了——远处,依稀响起了那熟悉的拐棍叩地声,只是节奏变得更缓慢,更沉重,那一头白发,像一片孤零零的雪花,在秋风中缓缓飘近,飘近……是他,是那个老人。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
现存的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
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
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才得以留存至今。
如刘眘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诗24首。
有些家族性、地域性的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
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有的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
二是批评史价值。
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选《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
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
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序》主张“声律风骨”兼备,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
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评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均被后世奉为圭臬。
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
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主要对象。
北京市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北京市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愈学习,愈发现自我的无知。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北京市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诗歌阅读1.(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是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4)如何理解"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惨烈与凶险的殊死战役,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
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
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
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材料二: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
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
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凤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20-2021学年长沙市长沙县白沙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长沙市长沙县白沙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峪关,海子里的城①是风,从祁连的山壁上吹落来的?还带着月氏族人西奔的足印!墨玉托着黑绿色的头颅思考,浅绿浅白的翠玉石挺着个长满鱼子的大肚子游动,鹅蛋样的粉色石上燕子在飞……这满滩的石,透着千年雪水的清凉。
我把它们抱在怀里,握在手里,哪一个都舍不得放下。
②闯入这片石头海子时,一种震惊让我呆立良久。
在这个叫嘉峪关的城市生活多年,第一次看到这片石海,一片辽阔得让我绝望的石海,绵延几公里,我怎么走也走不到尽头。
在我的眼里,每一颗窝在沙里的石头,都刻着水浸泡过的纹络,都溢着一股水汽。
看着它们,我仿佛能感觉到每一颗石头的重量,我虽然无法与它们交流,但我相信它们都和我一样,有语言,有感情,会在月光下张大毛孔呼吸。
③铺满石头的河滩,像一幅石头画,展卷而下,铺向下游灯光很近很亮的酒泉。
这片河滩的真实名字叫讨赖河,我站立的地方是它原始而真实的模样,它的上游已变成了彩虹桥下的飘带河,夜幕下的河上霓虹闪烁,水幕电影里放着张骞骑着骆驼出使西域的情景剧……④我光着脚丫,在石海里朝着祁连山的方向走,仿佛伸伸手就能抓到一把祁连山上的雪粒,可是我走到脚板起泡,血红血红的,结果发现还在原地打转转。
绝望的我只好将手里的石头放回到石滩里,放回到它们生存的海里。
我看见它们像一只只游动的鱼,张着细小的毛孔,畅快地呼吸,蓬勃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样子。
原来,那些青绿的麦地边、没膝的草丛中和花池肥沃的土里,冷不丁冒出的石头,也是这个样子,墨绿墨绿的。
我们生活里的田野、湖泊、公园甚至楼群,都是从这样的石海里生长起来的啊!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仿佛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夕阳隐去,一轮李白笔下唐朝的圆月,浮上白雾茫茫的祁连山顶,泻下一海银光。
天地苍茫间,月光里的河水,仿佛一条条缀着细碎银片的青灰绸带,徐徐东去,静默无声,而那滔滔的水声,似乎与水的流动无关,在暗静处不住也回响,像霍去病驱逐匈奴飞奔的马队,轰轰隆隆,飞奔而来,又飞奔而去。
中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曹文轩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
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
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
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
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
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
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
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
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
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
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江门市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1)

江门市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无下落鲍尔吉·原野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
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
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
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
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
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
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
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
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
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
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
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
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
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
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
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
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
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
什么事值得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
08侯发山专练+聂鑫森专练+岑燮钧(原卷版)-2020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热门作家分类预测

小说阅读组合练从作家出发08侯发山专练+聂鑫森专练+岑燮钧专练◆阅读一:阅读下面侯发山的小说,完成问题守灯侯发山凌晨两点,守灯正睡得迷迷糊糊,被妈叫醒了。
海那边,万家灯火,海这边,黑魆魆一片。
守灯随妈进灯塔里巡视了一遍,没发现异常,便开始保养机器。
眼下是夏天,白天这里接近50摄氏度,只能把活儿撵到晚上。
一台台设备锃亮光洁,一尘不染,无疑,这是妈天天擦拭的结果。
守灯五岁之前没离开过这个岛,对这个足球场一样大的岛再熟悉不过了,没有土,没有草,到处都是光秃秃的。
想种点儿蔬菜都难,日头太毒,从外面运来的土过不了几天就被烤得焦干。
台风一来,这些土很快就会被刮散,被海水冲走。
上学后,守灯每到假期返岛时,不忘背上一大包泥土,好让妈踩一踩,接点地气……给养船半月来一次,送些蔬菜和淡水。
周围除了鸟叫、风吼和浪涛,寂静得没一丝生气。
清理完灯笼,妈又用牛皮软布擦拭灯器。
守灯说:“妈,我来吧。
”妈不让,说:“擦这个是要紧的活儿,也是个细活儿,用力要适当,要有耐心,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损伤。
”看妈认真的样子,守灯心疼地说:“妈,您这辈子就没想过走出这荒岛?”妈叹道:“说不想是瞎话,但灯塔离不了人,若是夜里灯灭了,就会出大事。
”守灯知道,这个小岛周围有多处险滩、暗礁,夜间过往船舶,都需灯塔指引。
“守灯,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吧?”妈轻声问道。
守灯明白,妈的潜台词是:你毕业后有何打算?妈还不到 50岁,头发已经花白相间了,脸色黑红黑红的,额头上的皱纹一道道,像是刻出来的。
守灯鼻子一酸,说:“妈,我想把您带到城里去,让您安享晚年。
”妈固执地说:“我不走,我要在这里陪你爸。
”守灯的爷爷民国时期就在这里看护灯塔了,后来父亲接了爷爷的班。
十多年前父亲被台风卷走后,妈就接管了守护灯塔的任务。
妈说,虽说没找到父亲的尸骨,但父亲的魂在岛上,在灯塔里。
“为啥给你取名守灯,守灯守灯,就是要确保灯不出问题,让来往的船只安全地经过。
” 妈大声说道,似乎生气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友
聂鑫森
1972年深秋的一个凌晨,白霜染地,西风砭骨。
五十岁出头的时子春,从望天湖五七干校偷跑出来,他要赶往百里外的湘潭市一家中医院,去探看弥留之际的话友季尊秋。
何为话友?只因他们都是湘潭市“胜利话剧团”的演员,共事多年,关系极为亲密;工作之余,又喜欢互相召邀,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天。
演的是话剧,说的是心里话,不是“话友”是什么?
时子春先是紧走疾行,然后碰见一辆老乡开的拖拉机,搭了几里路的顺风车,再赶到一个乡镇的长途汽车站,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坐上一辆浑身吱啦啦响的客运汽车,慢吞吞开往湘潭城,他没头没脑地在心里直骂。
昨天上午,时子春忽然收到季夫人寄来的一封信,说尊秋已是胃癌晚期,唯一的愿望,是和多年的老搭档时子春见个面。
季夫人还说,恐怕时子春请假难,即便来了,病房外有看守人员也难得进去。
她之所以写这封信,是怕伤丈夫的心。
时子春含着泪,去向军代表请假,理由是家里病了人,没想到军代表大手一挥,说:“不行!”
时子春扭头就走,心想:你说不行我说行,老子自个儿去!
季尊秋怎么没到干校来呢?他出身地主家庭,而且他扮演过许多帝王将相,却不肯出演一个工、农、兵的角色,口头禅是:我只演让我怦然心
动的戏。
“文革”拉开序幕后,骨格清奇的季尊秋,对任何莫须有的罪名一概缓缓出语予以驳回。
愤怒的“革命群众”不但狂呼“打倒季尊秋”的口号,还常施以拳脚把他打倒在地……当时敢和季尊秋同排而站的只有时子春。
台上没戏可演,他们便常悄悄相聚,说说心里想说的话。
“子春兄,我们搭档演过多少戏呀。
《戊戌变法》,你演谭嗣同,我演康有为;《甲午惊涛》,你演邓世昌,我演李鸿章。
”
“尊秋兄,《甲午惊涛》还参加过全国话剧汇演,得了一等奖。
”
“我不演工、农、兵的角色,是我自知性格、气质、形体不适合演,演显官大员、儒生学人则本色当行,这怎么是看不起劳动人民?”
“记得吗?我曾自制一把大折扇,用隶书写四个大字‘丰华真率’,然后送给了你,你的演技与之最为匹配。
”
“为答谢兄,我画了一幅大写意的邓世昌肖像作为回赠。
你称赞说:‘传神取貌,活活如生。
’让我得意了好多天。
”
“是呀,尊秋兄,还记得那场戏吗?邓世昌要去谒见李鸿章,门官拦阻,于是,我大声叫嚷。
你在内厅响亮地喝道:‘谁在二堂喧哗?’这句话声调、节奏恰到好处,激起一片掌声。
”
“以后这句话居然变成了团里的常用语,遇到有人吵嘴了,开会发生争论了,不知谁会学着用我的腔调,一声喝问:‘谁在二堂喧哗?’于是,马上一片宁静。
眼下我真想对这个世界大喝一声:‘谁在二堂喧哗!’”“尊秋兄,你有胃病,要多多保重,天天下雨、打雷,就没个开天放晴的时候?”
“是的……是的……”
汽车到达湘潭市中医院已是上午十一时。
时子春跑步去住院部大楼的肿
瘤病室,他向值班护士打听季尊秋住在哪儿?护士说:“408室。
不过,他因胃部剧痛,正在昏迷中。
再说,这个人问题严重,有专人在门外站岗!”
时子春没听完,就大步来到408室门前,伸手就要去推门。
两个壮实的年轻人上前拦住时子春,大声吼道:“外人不准探看,走开!”时子春双眼圆睁,头一昂,说:“我要探看我的话友,谁拦阻,我跟谁急!”
“你是吃了豹子胆了,季尊秋是什么人?有问题的人。
你来探看就是他的同党!”
“我只知道他是受群众欢迎的演员,是个好人。
”时子春蓦地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上铁硬的腱子肉。
就在这时,病房里传出响亮的喝问:“谁在二堂喧哗?”
是从昏迷中醒过来的季尊秋的声音。
时子春狠狠地把两个年轻人扒开,然后轻轻地推开病房的门,应声而入。
他情不自禁地做了一个将马蹄袖左右拂扫的动作,“啪、啪”的声音响得很利落,再抢步上前,单腿打千,低头说道:“回大人,在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
”
“平身!”
时子春站起来,走到病床前,紧紧地握住季尊秋伸出的双手。
谁也说不出话,只有泪眼相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描写环境,“深秋”、“白霜”、“砭骨”等词语着力突出了天气的冷寒,而“1972年”这个时间的交代,则暗示出了文章的社会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吱啦啦响的客运汽车,慢吞吞开往湘潭城”,此处内容虽意在表明当时物质水平的落后,但“慢吞吞”的车速也反衬出了时子春当时焦躁的心情,一石二鸟。
C.文中四次出现“谁在二堂喧哗”,每一次发问都掷地有声,语带双关。
它质问的不仅仅是嘈杂的人,更是那个时代,言在此而意在彼,发人深思。
D.文章使用插叙,这一手法既使季尊秋和时子春的形象更加丰满,又对主要情节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让我们对季尊秋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2.时子春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作品为什么以时子春和季尊秋在戏中的互相应答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 【答案】
1.D
2.①热爱艺术。
时子春与季尊秋常常交流、切磋戏剧内容。
②为人刚正。
在季尊秋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批斗时,只有他敢于维护朋友。
③重情重义。
为完成季尊秋最后的心愿,他冒着风险去探看好友。
3.①在人物形象上,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形象。
文章结尾以戏应答,再次将两人对戏剧的热爱和友情的真挚表现了出来。
②在情节上,和前文两人对话的情节相呼应,将文章推向高潮。
这一情节既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知心好友的诀别,也是痴迷艺术的季尊秋生命的绝唱。
③思想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在弥留之际,季尊秋这一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是对扣在他身上的罪名最有力的回击,它引发了我们对时代的反思,深化主旨。
④情感表现上,文章结尾很容易将读者带入情境,增强文章感染力。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A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误,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只暗示了文章社会背景,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项,“意在表明当时物质水平的落后”说法有误,主要是与时子春的心情形成对比。
C项,“文中四次出现‘谁在二堂喧哗’,每一次发问都掷地有声,语带双关”说法错误,“谁在二堂喧哗”这一句并非每处都是双关。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
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本题要求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时子春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解答本题,首先需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时子春在文中的性格特点,根据文本第九段到第十二段可以看出时子春经常和季尊秋在一起讨论话剧的内容,可以看出时子春热爱话剧
的性格特点,文本“还常施以拳脚把他打倒在地……当时敢和季尊秋同排而站的只有时子春”可以看时子春为人刚正的性格特点;文本第四段“子春含着泪,去向军代表请假,理由是家里病了人,没想到军代表大手一挥,说:‘不行!’时子春扭头就走,心想:你说不行我说行,老子自个儿去!可以看出时子春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对小说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的能力。
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
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最正确答案。
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
本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品为什么以时子春和季尊秋在戏中的互相应答为结尾的看法。
其实是在问二人在结尾处以戏应答,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题时,可以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结构上的作用及思想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看,文章结尾一两个人的戏文结尾,再一次把两个人对戏剧的热爱表现了出来;其次,艺术结构上,将文章推向高潮,这一情节既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知心好友的诀别,也是痴迷艺术的季尊秋生命的绝唱;第三,从思想内容上看,在弥留之际,季尊秋这一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是对扣在他身上的罪名最有力的回击,它引发了我们对时代的反思,深化主旨;第四,从两个人的情感表现上看,文章结尾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当时两人所处的情境,增强文章感染力。
【点睛】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部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
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