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合集下载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5分)阅读下列科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1915年4月22日下午5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军对峙的比利时伊珀尔战场,趁着顺风,德军一声令下开启了大约6000只压缩氯气(Cl?)钢瓶。

霎时间,在长约60公里的战线上,黄绿色的云团飘向法军阵地。

所经之地绿色植被枯黄褪色;英法士兵先是咳嗽继而喘息,甚至死亡,部分逃到高高的山上的士兵活了下来;战场上的武器锈迹斑斑。

这就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化学战。

(1)推测氯气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是o(2)推测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o(3)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o(材料2)氯气可用于制备多种消毒剂。

①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型杀菌消毒保鲜剂。

②漂白粉是一种广泛普及的杀菌消毒漂白剂,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其水溶液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HC1O],HClO起到杀菌、消毒、漂白的作用。

(1)①中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102,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材料1】(1)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刺激性气味)(2)毒性、与金属反应(氧化性、漂白性、腐蚀性)(3)17【材料2】(1)+4(2)Ca(ClO)2+H2O+CO产CaCO3J+2HClO【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叙述可知,【材料1】(1)氯气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是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刺激性气味);(2)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毒性、与金属反应(氧化性、漂白性、腐蚀性);(3)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的原子中,具有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材料2】(1)①中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1O2,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可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故为+4价;(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H2O+CO2===CaCO3J+2HClO。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

习主席在三亚考察时指出,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我们应予以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

①海水淡化的常见方法有_____(至少答一条)。

②海水制镁工艺中,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为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④我国著名化学家_____创立了联合制碱法,极大优化了纯碱Na2CO3的生产工艺。

⑵我国有9900多万公顷盐碱地,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分为滨海盐渍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区、荒漠及荒漠草原盐渍区、草原盐渍区四大类型。

盐碱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寸草不生。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有些地区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此即"返盐"季节;有些地区到了秋季,土壤中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人们将上述现象俗称为“春泛盐,秋泛硝”。

根据上述信息,试回答下列问题:①由图2可知,50℃时,两者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

②将40℃等质量的NaCl和Na2SO4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③40℃时,将25gNa2SO4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Na2SO4的_____溶液。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④结合图2中的溶解度曲线,试解释“秋泛硝”的原理_____。

⑤盐碱地也是一种珍贵的土地资源,许多科技工作者正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治理盐碱地的工作中,目前已有许多可喜的实质性进展。

下列方法措施中,不能改良盐碱地的是_____(选填序号之一)。

化学科普阅读试题及答案

化学科普阅读试题及答案

化学科普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多少?A. 6B. 8C. 16D. 18答案:C2.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碱?A. 氢氧化钠B. 氢氧化钾C. 硫酸D. 氨水答案:C3. 铁在空气中锈蚀的主要原因是?A. 氧气B. 水C. 氧气和水共同作用D. 温度答案:C二、填空题4.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中表示水的化学式:______。

答案:H2O5.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C + O2 → CO2三、简答题6. 请简述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答案: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一个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而另一个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

7. 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答案:水是生命之源,因为它是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参与细胞的构成和代谢过程。

水还参与了生物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

四、计算题8. 已知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2SO4,求其相对分子质量。

答案: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氢)+ 32(硫)+ 4×16(氧)= 98。

五、实验题9. 描述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

答案:将一根燃烧的木条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燃烧更加旺盛,说明氧气支持燃烧。

六、论述题10. 论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化学方法可以处理和净化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化学还可以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环境。

最新 化学科普阅读题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 化学科普阅读题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化学科普阅读题单元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除夕的夜晚,烟花在空中绽放,绚丽无比。

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主要用于典礼或表演中。

烟花和爆竹的组成类似,其中都包含黑火药。

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一定条件下引燃会发生剧烈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由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的混合气,同时释放大量热。

由于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爆炸。

在军事上,黑火药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等。

制作烟花的过程中,还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它们使烟花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

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

发色剂是一些金属化合物,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例如,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物质在火焰上灼烧时会发出黄色光芒;含钙化合物会发出砖红色光芒;含铜化合物会发出绿色光芒。

因此,人们常通过燃放烟花来烘托节日气氛,但由于黑火药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⑴黑火药是一种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⑵黑火药爆炸时,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的其它产物中一定含__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

⑶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⑷灼烧时发出绿色光芒的化合物可能是________(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答案】混合物 K、S(写全给分) 2Mg+O22MgO CuSO4(含铜化合物且化学式正确即给分)【解析】(1)由题意,“黑火药”主要是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等多种物质组成,它属于混合物;(2)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燃烧是与氧气反应;故爆炸时,产物中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一还含有钾、硫元素,符号为:K、S;(3)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方程式是:;(4)含铜化合物灼烧时会发出绿色光芒;可能是硫酸铜。

2.科普阅读热敏纸双酚A(Bisphenol A,化学式C15H16O2)白色针状晶体。

最新 化学科普阅读题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 化学科普阅读题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化学科普阅读题测试题及答案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炼草成油不是梦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产生大量CO2,同时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

为了有效改善生态,有的国家利用富含纤维素的草本植物、可食用作物(包括玉米、大豆、甘蔗)为原料,制造草油。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但是并非长久之计,因为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满足发达国家对液态燃油的需求。

其实,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到农业废弃物,再到“能源生物”,这些原料耕作成本低、产量大。

这些植物都能够在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它们的种植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作物的生长。

放眼全球,每年可利用上述物质能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 600亿桶原油,已超过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

纤维素类草本植物能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在2011年,第一个商业化生物燃料炼制厂已建成。

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就要到来。

(1)开发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当今能源发展方向,其原因是_____(写一条)。

(2)生物燃料的能量来源于自然界中的_____能。

(3)纤维素类草本植物能转化为乙醇,乙醇属于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草油的大量使用可缓解温室效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写一条)。

(5)推动草油业的发展,可提高周边农户的收入,给出你的建议_____(写一条)。

【答案】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太阳可再生C2H5OH+3O2点燃2CO2+3H2O 草油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在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多种植能制作草油的作物【解析】【分析】【详解】(1)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以开发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当今能源发展方向。

(2)生物燃料的能量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太阳能。

(3)纤维素类草本植物能转化为乙醇,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点燃2CO2+3H2O。

2024年中考化学综合测试—科普阅读题

2024年中考化学综合测试—科普阅读题

2024年中考化学综合测试—科普阅读题1.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空气中含氧气的体积约为21%,这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怎样才能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呢?我们知道,任何液态物质都有一定的沸点。

科学家们正是利用了物质的这一性质,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升温。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的沸点(-183℃)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了。

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氧气加压到1.5×104kPa,并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利用这种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利用这种膜进行多级分离,可以得到含90%以上氧气的富氧空气。

聚合物膜是膜分离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膜材料。

聚合物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和机械强度,可根据不同的气体分子大小和形状进行调整。

在氧气分离中,聚合物膜可以选择性地通过较小分子的氧气,而阻隔较大分子的氮气和其他杂质气体。

通过调整膜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可以获得不同的氧气分离效果。

(1)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升温,继而分离出氮气剩下液态氧。

这是利用了氧气和氮气的(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不同而进行分离。

(2)聚合物膜分离空气富氧的技术中,空气中分子的种类(填“改变”或“不变”)。

(3)聚合物膜的孔径(填“>”或“=”或“<”)氧分子的直径。

2.氨燃料发动机2023年11月30日,我国首台中速大功率氨(NH3)燃料发动机点火成功,发动机单缸功率可达208kW,氨能最大占比可达85%,相比于传统的柴油发动机,可降低碳排放80%。

氨燃料发动机是指用氨作为主要燃料的发动机,氨气是一种无色的具有强烈气味的气体,容易液化存储,液氨在发动机中与氧气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对环境保护非常有利。

氨气的制取途径很多(如图所示),通过使用来源于风能和太阳能的电能制备氨,以及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和由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制备氨,是氨氢这种“无碳”燃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4年中考化学精选压轴题:科普阅读题

2024年中考化学精选压轴题:科普阅读题

2024年中考化学精选压轴题:科普阅读题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食醋是一种调味剂,除含醋酸3%-5%外,还含有少量如乳酸、葡萄糖酸、琥珀酸、氨基酸、维生素B、钙盐、亚铁盐等营养成分。

醋酸的化学名称为乙酸(CH3COOH),纯净的乙酸又叫冰乙酸。

乙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对人体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食醋生产有完整的发酵酿造工艺,为保证其所含营养成分全面,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冰乙酸为原料直接勾兑生产。

(1)乙酸的物理性质有(任答一条)。

(2)食醋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填离子符号)。

(3)不使用冰乙酸配制食醋的原因是。

(4)食醋能软化鱼骨和鸡蛋壳,原因是醋酸能与(填化学式)反应。

(5)从微观角度解释香醋(一种食醋)酸香扑鼻的原因。

(6)①食盐水①食醋①纯碱溶液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填数字序号)。

2.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的照明。

在实验室里,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再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油。

在空气中,用小刀切下绿豆大小的一块,切开后银白色的金属表面迅速产生了白色物质氧化钠,但该过程不会发生燃烧。

再取一大块冰,在其表面挖一个较深的抗(如图)。

用遥控车将钠放入冰坑底部,刹那间,冰火两重天的壮美奇观瞬时产生,钠变成了一个大火球,噼里啪啦看巨响,火光四射,火花飞溅。

燃烧殆尽,观察到冰块上裂纹纵横交错。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阅读材料得出钠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写一点即可)。

(2)钠不能保存在水中的原因是。

(3)冰坑周围裂纹纵横,说明反应过程(填“吸热”或“放热”)。

3.计时器中的化学时间对人类极为重要,它渗透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科学实验、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的各个领域。

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发明了用石片刻制成的“日晷”作为计时器。

到了铜器时代,又发明了用青铜制的“漏壶”,取代了“日晷”。

15世纪末出现了铁制发条,利用其弹力逐渐松开时产生动力,为钟的小型化及怀表、腕表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最新 化学科普阅读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

最新 化学科普阅读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

最新化学科普阅读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I、吕布兰法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1)碳酸钠俗称__________。

(2)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索尔维法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

原理如下: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ΔNa2CO3+CO2↑+H2O。

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实验完毕后,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实验记录如下:加热时间/min t0t1t2t3t4t5剩余固体质量/g未记录15.313.711.910.610.6请回答下列问题:(3)装置图中,饱和NaHCO 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4)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______(5)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 2时NaHCO 3固体的分解率是________(已分解的NaHCO 3质量与加热前原NaHCO 3质量的比值)(精确到0.1%)。

若加热前NaHCO 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 ,上述计算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6)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② 分离提纯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答案】(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22:5(4)溶液变为黄色(5)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② 分离提纯;① 确定结构;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温度和溶剂;(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5:22:5;(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黄色;(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 说法正确的是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考点:科普知识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灭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目前市场上的灭火弹主要以干粉为主。

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

超细干粉灭火剂单位容积灭火效率是哈龙灭火剂的2-3倍,是普通干粉灭火剂的6-10倍,是七氟丙烷灭火剂的10倍以上,是二氧化碳的15倍;超细干粉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ODP)为零,温室效应潜能值(GWP)为零,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对保护物无腐蚀,无毒无害;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同时,超细干粉灭火剂储存期限可达10年,不需频繁更换及维护。

“灭火弹”具有两种引爆方式供使用者选择,一种是拉发式(又称主动式),用力拉出拉索后延时七秒钟即爆炸;另一种是引燃式(又称被动式),使用时只须撕开封皮掏出超导热敏线用力投入火场即可。

在扑灭森林大火时,由于人员多,接受灭火弹使用方法培训的专业人员少,因而应该选用引燃式超细干粉灭火弹,这种灭火弹只要投入火场,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能显著减少扑救人员的伤亡。

而在应用于其它方面的灭火,则可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比如一些狭小场所或投挪不准的失火点、火灾场所会导致灭火弹滚动而不易被火苗点燃灭火弹的情况,适宜于使用拉发式灭火弹。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____(2)下列关于超细干粉灭火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 是灭火效能最高的一种灭火剂B 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为零C 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D 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NaHCO 3,遇热时NaHCO 3会分解生成Na 2CO 3并放出CO 2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4)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灭火时,适用于使用____(填“拉发式”或“引燃式”)灭火弹(5)“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请你对预防森林火灾提一条建设性意见____【答案】干粉灭火弹 ABC 323222NaHCO Na CO +H O+CO Δ 拉发式 禁止火种(严禁烟火)【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短文可知,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2)A 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故选项正确;B 超细干粉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ODP)为零,温室效应潜能值(GWP)为零,故选项正确;C 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故选项正确;D 超细干粉灭火剂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故选项错误;故选ABC 。

(3)碳酸氢钠遇热会分解成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323222NaHCO Na CO +H O+CO Δ ;(4)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灭火时,适用于使用拉发式灭火弹,引燃式灭火弹需要用力投入火场;(5)“森林防火,人人有责”,预防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就是禁止火种(严禁烟火),还可以建立防火隔离带,建立森林火灾的预警网络系统等。

3.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通常CO 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 着火,不能用CO 2熄灭”他们决定探究CO 2与Na 反应的产物。

[提出猜想]CO 2与Na 反应可能生成4种物质:C 、CO 、Na 2O 、Na 2CO 3[查阅资料]①Na 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常温下与O 2、H 2O 等物质反应。

②Na 2O 是白色固体,与H 2O 反应生成NaOH 。

③向氯化钯(PdCl 2)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1)实验记录序号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和解释(2)实验反思①实验记录②中,E中出现浑浊,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②装置C内装的药品是_____,若无该装置,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_____;③检验第4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_____。

【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碳一氧化碳碳酸钠Na2CO3+Ca(OH)2=CaCO3↓+2NaOH排除空气中氧气、水的影响浓硫酸水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解析】【详解】(1)实验记录:①A中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水,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②D中Na剧烈燃烧,产生白烟内壁附着黑色固体,说明有碳产生,白色固体可能是Na2O、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根据“向氯化钯(PdCl2)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G中产生黑色沉淀,说明产生一氧化碳;③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反应产物还有碳酸钠,因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氧化钠不能;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2)实验反思①实验记录②中,E中出现浑浊说明D中原有的空气已经排尽,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水和钠反应,排除空气中氧气、水的影响;②装置C内装的药品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若无该装置,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水;③Na2O是白色固体,与H2O反应生成NaOH。

检验第4种物质(即氧化钠)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证明有氧化钠,反之没有。

【点睛】认真阅读题目中[查阅资料]的内容,该部分的信息往往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

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

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

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

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

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

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

(见表一和表二)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

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

(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

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 B.煤 C.酒精 D.石油(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

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