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果果关注本地首例违规添加亚硝酸钠食品安全公诉案件,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查询整理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阅读上表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为___。

(2)食盐是日常调味品,亚硝酸钠有毒,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从宏观的角度看,是由于这两种物质的_____不同。

(3)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两种氮的氧化物和水,请你写出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常被误作食盐食用而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有一包外观酷似食盐的固体,结合表中信息,如何鉴别它是亚硝酸钠还是氯化钠______(包括选取的试剂、方法、实验现象和结论,只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答案】易溶于水,熔点为271℃,沸点为320℃,熔点低等元素组成2NaNO2+2HCl=NO↑+NO2↑+2NaCl+H2O 取少量放在金属片上加热,若先熔化则为亚硝酸钠;或取少量溶于水,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为氯化钠,若有浅黄色沉淀则为亚硝酸钠;取少量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若变红则为亚硝酸钠,否则为氯化钠;或取少量溶于水,用pH试纸测定,若pH>7为亚硝酸钠,若pH=7,则为氯化钠【解析】【分析】【详解】(1)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为:易溶于水,熔点为271℃,沸点为320℃,熔点低等;(2)食盐是日常调味品,亚硝酸钠有毒,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从宏观的角度看,是由于这两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不同,氯化钠由氯元素和钠元素组成,亚硝酸钠有钠元素、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NaNO2+2HCl=NO↑+NO2↑+2NaCl+H2O;(4)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常被误作食盐食用而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有一包外观酷似食盐的固体,结合表中信息,鉴别它是亚硝酸钠还是氯化钠方法是:取少量放在金属片上加热,若先熔化则为亚硝酸钠;或取少量溶于水,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为氯化钠,若有浅黄色沉淀则为亚硝酸钠;取少量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若变红则为亚硝酸钠,否则为氯化钠;或取少量溶于水,用pH试纸测定,若pH>7为亚硝酸钠,若pH=7,则为氯化钠。

【化学】人教版中考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复习练习(含解析)经典

【化学】人教版中考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复习练习(含解析)经典

【化学】人教版中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复习练习(含解析)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我们的生活中。

在粮食、豆类,蔬菜、肉类、蛋类等食物中,都可以检测出一定量的亚硝酸盐,蔬菜中一般都含有硝酸盐,含量高的是茎叶类蔬菜、其次是根茎类蔬、然后是瓜类蔬菜,它们在煮熟后如果久置,硝酸盐就会被分解为亚硝酸盐。

大剂量的亚硝酸盐能够将人体内血红素中的铁元素由+2价氧化为+3价,从而使其失去携氧能力,引起全身组织缺氧,即产生亚硝酸盐中毒。

当体内+3价铁血红蛋白达到20%-40%就会出现缺氧症状,达到70%以上可导致死亡。

亚硝酸盐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使用,是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的,而且它对预防致命的肉毒梭菌中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和许多国家都批准把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以防止食品腐败,改进肉类颜色。

亚硝酸盐与肌肉中的乳酸作用会产生亚硝胺,亚硝胺不稳定易分解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肌红蛋白结合产生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制品产生稳定的红色。

为了测定煮熟后的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研究人员选用白菜进行了测定,实验1温度为20℃,实验2温度为13℃,实验中分别取放置2、4、6、8、10、12、24小时的熟白菜汁3滴,滴入1滴稀硫酸,再滴入2滴0.03%高锰酸钾溶液,若溶液的紫红色褪去,表示含有亚硝酸盐,实验记录见表: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高锰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填化学式)(2)亚硝酸盐使人体中毒的原因______。

(3)下列有关亚硝酸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A煮熟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逐渐分解为亚硝酸盐B温度越低,熟蔬菜中亚硝酸盐产生的速率越快C亚硝酸盐与肌肉中的乳酸作用产生亚硝胺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我国规定食品中禁止添加亚硝酸盐(4)根据实验现象,你对一次吃不完的熟蔬菜的建议是______。

【答案】KMnO4它能将人体内血红素中铁元素由+2价氧化为+3价,从而使其失去携氧能力,引起全身组织缺氧 AC ①低温下贮存;②尽早食用【解析】【详解】(1)在高锰酸钾溶液中,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故填:KMnO4;(2)大剂量的亚硝酸盐能够将人体内血红素中的铁元素由+2价氧化为+3价,从而使其失去携氧能力,引起全身组织缺氧,即产生亚硝酸盐中毒;故填:它能将人体内血红素中铁元素由+2价氧化为+3价,从而使其失去携氧能力,引起全身组织缺氧; (3)A .煮熟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逐渐分解为亚硝酸盐,故A 正确;B .冰箱内蔬菜亚硝酸盐含量低于常温下亚硝酸盐含量,则说明低温保存剩菜能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温度越低,熟蔬菜中亚硝酸盐产生的速率越慢,故B 错误C .亚硝酸盐与肌肉中的乳酸作用产生亚硝胺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C 正确;D .我国规定食品中可以按照国家标准添加适量的亚硝酸盐做防腐剂,故D 错误。

人教版中考化学专题训练 化学科普阅读题经典

人教版中考化学专题训练 化学科普阅读题经典

人教版中考化学专题训练化学科普阅读题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1)萌萌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平时自己的衣物总是自己清洗,她发现用湿手取少量洗衣粉时感觉到手发烫,原因是洗衣粉溶于水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

生活用水在净化过程中常用_____________吸附色素和异味,一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阅读文字,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安全火柴的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和玻璃粉等,火柴杆上涂有少量的石蜡,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

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①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红磷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红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氯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与硫在点燃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硫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石蜡(C25H32),石蜡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最终使火柴杆着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汽车发动机是将空气与汽油(设汽油主要成分为:C8H18)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成良好的混合气,被吸入汽缸,经压缩后由高压放电点火燃烧而产生热能,高温高压的气体作用于活塞顶部,推动活塞作往复运动,从而产生动力,发动机再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经过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含有NO、CO等有害气体。

试着回答下列问题:①尾气中的NO是在发动机中高压放电或者高温的时候经过化合反应产生,试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A.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B.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C.反应前后Co3O4质量改变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③汽车尾气中的NO可以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CO与NO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其中单质为组成大气最多的一种成分,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放热、活性炭、煮沸(2)① 4P+5O22P2O5②2KClO32KCl + 3O2 ↑③ S+O2SO2④C25H32+33O2点燃16H2O+25CO2(3)① N2+O22NO② C ③ 2CO+2NO N2+2CO2【解析】试题分析:(1)因为取少量洗衣粉时感觉到手发烫,所以可以判断洗衣粉溶于水放热;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故生活用水在净化过程中常用吸附色素和异味;一般可以通过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2)①红磷燃烧:4P+5O22P2O5;②氯酸钾分解:2KClO32KCl + 3O2 ↑;③氧气与硫在点燃条件下反应:S+O2SO2;④引燃石蜡(C25H32),石蜡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C25H32+33O216H2O+25CO2(3)①因为NO是在发动机中高压放电或者高温的时候经过化合反应产生,所以可推知,反应物应是氮气和氧气,故方程式为: N2+O22NO;②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是催化剂,所以质量应该不变,所以C错误,③经分析:CO与NO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其中单质为组成大气最多的一种成分,所以单质是氮气,化合物自然就是一氧化碳,方程式为:2CO+2NO N2+2CO2考点:物质溶于水的放热现象,水的净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纯碱的用途非常广泛。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② 分离提纯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答案】(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22:5(4)溶液变为黄色(5)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1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1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人教版1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除夕的夜晚,烟花在空中绽放,绚丽无比。

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主要用于典礼或表演中。

烟花和爆竹的组成类似,其中都包含黑火药。

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一定条件下引燃会发生剧烈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由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的混合气,同时释放大量热。

由于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爆炸。

在军事上,黑火药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等。

制作烟花的过程中,还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它们使烟花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

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

发色剂是一些金属化合物,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例如,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物质在火焰上灼烧时会发出黄色光芒;含钙化合物会发出砖红色光芒;含铜化合物会发出绿色光芒。

因此,人们常通过燃放烟花来烘托节日气氛,但由于黑火药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⑴黑火药是一种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⑵黑火药爆炸时,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的其它产物中一定含__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

⑶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⑷灼烧时发出绿色光芒的化合物可能是________(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答案】混合物 K、S(写全给分) 2Mg+O22MgO CuSO4(含铜化合物且化学式正确即给分)【解析】(1)由题意,“黑火药”主要是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等多种物质组成,它属于混合物;(2)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燃烧是与氧气反应;故爆炸时,产物中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一还含有钾、硫元素,符号为:K、S;(3)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方程式是:;(4)含铜化合物灼烧时会发出绿色光芒;可能是硫酸铜。

2.科普阅读热敏纸双酚A(Bisphenol A,化学式C15H16O2)白色针状晶体。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人教版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有删改)。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指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在食品中加入的化学物质。

食品添加剂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它可以是天然物质,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物质;把它加入到食品中是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同时也能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品种达到25000种,它们都可以食用。

但是,像三聚氰胺、孔雀石绿、苏丹红等物质却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因为它们是化工原料。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了各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用量。

如作为甜味剂的“甜蜜素”,其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如下表所示。

甜蜜素(C6H11NHSO3Na)是白色固体,味甜,外观与蔗糖相似,甜度为蔗糖的40~50倍,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其熔点是265°C,分解温度约280°C,无明显现象。

蔗糖的熔点是186°C,在190—220℃的较高温度下,蔗糖发生反应,最终形成黑色物质。

目前,97%的食品中使用了各种添加剂,可以说,食品添加剂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1)苏丹红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食品添加剂。

(2)某检测员在100g某品牌九制话梅中检测出1.01克的甜蜜素,判断该话梅中甜蜜素是否超标,并写出判断依据__________。

(3)鉴别甜蜜素和蔗糖的方法是_________。

(4)下列关于选购食品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只选择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B.关注食品营养表中添加剂的品种和用量C.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以免摄入过多的添加剂D.只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不在乎是否含有添加剂(5)我们是否需要食品添加剂?说明理由。

(任选A或B作答,若两个均作答,按A计分。

)________A.需要的理由是。

B.不需要的理由是。

【答案】不是超标,判断依据是:100g中添加1.01g甜蜜素相当于1000g中添加10.1g,10.1g〉8.0g,超出1000g话梅中甜蜜素的最大使用量。

人教版中考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复习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复习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复习练习(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本文由网络文章改写)。

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等,因剥开蛋壳后胶冻状的蛋清中常有松针状的结晶或花纹而得名,是一种我国传统风味食品,口感鲜滑爽口,色香味均有独到之处。

中医认为,松花蛋性凉,对牙痛、眼痛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由于松花蛋会有一股碱涩味,在吃松花蛋的时候可以加入少量的姜醋汁。

松花蛋是用料泥包裹鸭蛋、鸡蛋等加工而成。

料泥是由生石灰、纯碱、食盐、红茶、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等原料与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制得。

料泥制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的强碱(NaOH、KOH)经蛋壳渗入到蛋清和蛋黄中,与其中的蛋白质作用,致使蛋白质分解、凝固并放出少量硫化氢气体和氨气。

同时渗入的碱还会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进一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沉积在凝胶态的蛋清中,便出现了朵朵“松花”。

而硫化氢气体则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发生改变,蛋清呈特殊的茶褐色、蛋黄则呈墨绿色。

下图表示松花蛋腌制时间与其中蛋清和蛋黄的pH的变化关系。

很多人在平时生活中都非常喜欢吃皮蛋瘦肉粥、凉拌松花蛋,专家提醒这种食物少吃无妨,却不能过多食用。

其一,松花蛋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变质,导致营养价值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其二,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铅(国家规定松花蛋中铅含量需小于0.5mg/kg)。

微量铅很容易被儿童吸收,导致铅中毒。

其三,剥开皮的松花蛋1至2小时内一定要吃完,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会快速繁殖,此时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松花蛋时加入少量姜醋汁可以除去松花蛋中______________味。

(2)料泥制作过程中会生成强碱NaOH和KOH,钾元素来自于原料中的_________。

生成NaOH的过程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及解析

【化学】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及解析

【化学】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及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2016年1月29日《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首次将从空气捕获的二氧化碳用氢气将其转化为甲醇,同时有水生成。

该研究即可除去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生成的甲醇还能作为汽油的替代燃料。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找到合适的均相催化剂。

此次研究人员开发出在高温下不会分解的金属钌催化剂,稳定性好,可重复使用。

(1)图1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①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除生成甲醇(CH4O)外,还生成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化合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甲醇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②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

(填序号)A 该技术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B 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碳C 该技术有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D 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2)在加油站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的原因是_____,试从微观角度解释:_____。

(3)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生成物中的化合物有_____种,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写出化学式)。

②请写出甲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用序号作答)a.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自身的质量不变;b.反应过程中,自身的性质不变;c.反应过程中,自身的化学性质不变;d.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自身的质量不变。

【答案】3H2+CO2复合催化剂CH3OH+H2O ﹣2 AC 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在点燃时易发生爆炸 分子在不断运动 2 H 2O 2CH 3OH+3O 2点燃2CO 2+4H 2O ac【解析】【分析】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催化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组成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甲醇和氧气在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人教版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② 分离提纯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答案】(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22:5(4)溶液变为黄色(5)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② 分离提纯;① 确定结构;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温度和溶剂;(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5:22:5;(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黄色;(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说法正确的是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考点:科普知识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一段时间以来,网传隔夜菜、肉类腌制品不能吃,是因为含亚硝酸盐。

对于亚硝酸盐大家有众多疑问。

疑问一:亚硝酸盐是什么东西?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NaNO2),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咸味,易溶于水。

它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各种火腿、酱卤肉等熟肉类食品加工,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mg/kg,肉类 3mg/kg。

疑问二:亚硝酸盐的“毒”从何来?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效应,它被吸入血液 1~5 分钟后,就已经分解。

亚硝酸盐在胃中酸性环境下,易与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产生致癌物。

当摄入维生素 C 时可以阻止致癌物产生。

疑问三: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超标吗?实验人员准备了清炒菠菜、清炒芹菜和小白菜炒肉,三种菜各自被分成 6 份,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各保存一半。

实验人员分别取 1 小时后、6 小时后、20 小时后的剩菜,经过捣碎、提取、离心、过滤,取出汤汁。

通过比色法逐一测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 20 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但都远未超过国家标准。

疑问四:摄入多少亚硝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 0.2 mg。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蔬菜、肉品里面几乎都含有亚硝酸盐。

有数据显示,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 80%来自蔬菜。

如果你体重 50 kg,即使一次性吃 2.5 kg 蔬菜也是安全的。

因此,将亚硝酸盐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B.常温储存及冷藏储存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增加趋势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4)亚硝酸钠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实验室一般用亚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来制取 N2。

N2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 H2部分化合生成 NH3。

如图为制取少量 NH3的装置(获取 H2的装置已略去):①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时 N2和 H2的质量比____________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 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 NH3极易溶于水):_________。

③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④用实验方法证明确实有 NH3生成________。

【答案】+3 价每千克体重 0.2mg ABC N2+3H2△2NH314:3;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 D 中的水时产生气泡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反应结束后,取少量 D 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解析】(1)亚硝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

氧元素显-2价,设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1+x+(-2)⨯2=0,解得x=+3;(2)从题目信息可知,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 0.2 mg;(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有题目信息可知,“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正确;B、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 20 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正确;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正确;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错误。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mg/kg,肉类 3mg/kg。

(4)①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②反应时 N2和 H2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比,即28:(2⨯3)=14:3;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 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 NH3极易溶于水):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 D 中的水时产生气泡;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④证明确实有 NH3生成的实验方法:因为NH3极易溶于水,故反应结束后,取少量D 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

3.阅读短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燃料电池(Fuelcell),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最早于1839年由英国的Grove发明。

燃料的选择性非常多,包括纯氢气(H2)、甲醇(CH3OH)、乙醇(CH3CH2OH)、天然气,甚至于现在运用最广泛的汽油,都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

这是目前其他所有动力来源无法做到的。

而以燃料电池做为汽车的动力,已被公认是二十一世纪必然的趋势。

2017年,我国共有8个品牌的10款车型燃料电池汽车在产,总产量为1272辆,2018年国产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超过3000辆。

燃料电池是以特殊催化剂作电极使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因其不需推动涡轮等发电器具,也不需将水加热至水蒸气再经散热变回水,所以能量转换效率高达70%左右,足足比一般发电方法高出了约40%;优点还不只如此,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一般方法低许多,且水又是无害的生成物,所以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装置。

燃料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溶液和外部电路4部分组成,其正极和负极分别通入燃料气和氧气(空气),负极上燃料气放出电子,外电路传导电子到正极并与氧气结合生成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离子通过电解质转移到负极上再与燃料气进行反应,最后形成回路产生电能。

与此同时,因为燃料自身的反应及电池存在的内阻,燃料电池也要排出一定的热量,以保持电池恒定的工作温度。

右图是甲烷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1)燃料电池是将_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

A 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等B 燃料电池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

C 氢燃料电池汽车所需要的H2可电解水生成。

D 燃料电池都要排放CO2气体(3)写出甲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甲烷燃料电池释放能量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化学 D 2CH 3OH+3O 2点燃2CO 2+4H 2O CH 4+2O 2+2KOH 催化剂K 2CO 3+3H 2O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短文:燃料电池(Fuelcell ),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可知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A 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等,正确;B 据短文可知,燃料电池做为汽车的动力,已被公认是二十一世纪必然的趋势,燃料电池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正确;C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燃料电池汽车所需要的H 2可电解水生成,正确;D 、氢燃料电池不会排放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

(3)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32222CH OH+3O 2CO +4H O 点燃; (4)甲烷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通入燃料甲烷的一极为电源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由于电解质溶液呈碱性,则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432CH +10OH -8e CO +7H O ═,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22O +8e +4H O=8OH ,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钾,两式相加得到总反应方程式为:42232CH +2O +2KOHK CO +3H O 催化剂。

4.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在离地面约25km 高空处有一层厚度极薄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臭氧(O 3),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