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能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 光合作用的生活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能量转换。
2.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光合作用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 + 6H2O + 光能→C6H12O6 + 6O23. 光合作用的生活应用: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5.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6.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介绍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格尔曼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贡献。
7. 光合作用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8. 光合作用的实践操作:观察植物叶片,了解叶绿体的分布和功能。
9. 光合作用的检测:学习使用碘液检测淀粉,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10. 光合作用的拓展:了解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领域,如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工厂等。
11. 光合作用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利用光合作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12. 光合作用的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3. 光合作用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光合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基于科学史和探究的“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第37卷第5期2021 年中学生物学Middle School BiologyVol.37No.52021文件编号:l 〇〇3 - 7586(2021)05 - 0072 - 03基于科学史和探究的“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刘冲(浙江省宁波中学浙江宁波315100)1教材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 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五节的主要内容。
本节的 教学重难点是光反应、碳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本 节内容抽象、过程复杂,以往的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 为主,但这种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往往穿透力不够,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因此笔者尝试以 科学史为素材进行探宄式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 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 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生物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 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不仅 能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能让学 生从中学习和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培 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光合作用的研宄史堪称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科 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进行课堂探宄教学的很好素 材。
笔者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对光合作用科学史 进行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处理,并利用科学史创设 探宂情境,层层推进提出科学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学生的思维跟随科学家一起参与到探索过程中,促进 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逐步构建光合作用概念。
学生 通过亲历科学探宄的过程,体会科学家们富有创意的 思维过程和巧妙的实验方法,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 乐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科学探宂能力。
2教学目标①通过一系列探宄活动,能运用物质与能量观,阐明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形成光合作用概念,并 能以图示的形式表达。
②通过阅读科学史,分析科学家遇到的问题,能 提出假说和实验设想,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掌握科 学探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 模型,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建模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光合作用过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通过三段实 验资料的分析,阐明光反应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实验、 提取信息、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同时也知道控制单一 变量、对照等实验设计的原则。
设疑激趣,创设情境,由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例研究综
现------”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诗
全面反映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通过朗读小诗, 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产所、动力等。
小组阅读材料 1,讨论并推导出相关的结论:在光 照条件下,叶绿体产生了【H】和氧气。
小组阅读材料 2,讨论并推导出相关的结论:在光 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合成 ATP。
节的知识性很强,学生要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去审视植物
生命现象的实质,也为学习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奠定应、暗反应过
程,比较二者区别和联系;(2)小组合作完成光合作
用的过程简图;(3)总结总反应式,概述光合作用的
概念。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资料并从中提取、分析、 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光合作用过程》
称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
二节第一部分内容。该部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
与难度都是很高的,由于涉及到植物生理和部分生化方
面的知识,而且较为微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再 教材分析
加之“光合作用的过程”为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整
处理相关信息;(2)学会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
情感目标:(1)通过对叶绿体和光合作用关系的
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通过科学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2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整合,将光合作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倾听的能力。
4.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撰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作用的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2.选做题(任选一题):
(1)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撰写实验报告。
(2)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绿色植物,了解它们的光合作用特点,以及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实验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光合作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演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6CO2 + 6H2O +光能→ C6H12O6 + 6O2。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基本组成,为学习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
1.书面作业:
(1)请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及基本过程,要求文字表述准确、条理清晰。
(2)分析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3)列举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解释它们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践作业:
(1)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了解它们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光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互助精神,但分工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普遍具有环保意识,但可能对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5)总结:通过思维导图、小组汇报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理作用,是植物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将其原理应用于教学设计的方式。
一、光合作用原理1.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是一种细胞呼吸的反应。
它是靠叶绿素等色素的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的。
2. 在光合作用中,光能被叶绿体中的叶绿体色素(主要是叶绿素)吸收,光合色素分子被激发后,释放出高能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逐步转移,产生ATP和NADPH。
3. 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叶绿体内膜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得光合电子传递链激发,产生了足够的电子能量,将ADP和NADP+还原成ATP和NADPH。
4. 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2和H2O经过多道酶促反应,最终合成葡萄糖和氧气。
这些有机分子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和原料。
二、光合作用应用教学设计1.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叶绿素的作用,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光合作用的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动画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光合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地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
3. 进行实地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或者田野,观察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生长情况,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影响。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在自然界的作用。
4. 利用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的研究项目,比如设计光合作用模型或者开展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共同学习、讨论,更深入地了解光合作用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其对自然生态和植物生长的兴趣,启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光合作用不仅是生物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愿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光合作用原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2.教师引导: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3.学生回答: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反应和暗反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4.教师总结:强调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过程,尤其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互关系。
2.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利用模型、动画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光合作用的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5.引导学生关注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什么?
-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学生讨论: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形成统一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的观念。
4.通过学习光合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小学科学科学教学设计通过植物生长观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小学科学科学教学设计通过植物生长观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一、引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植物的生长观察来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长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与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与需要的条件。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与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植物种子或小苗。
2. 透明的花盆或瓶子。
3. 直尺、铅笔、纸张等。
4. 充足的阳光或人工光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学生一些问题,引起他们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思考,如:“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植物是怎么生长的?”、“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等等。
2.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放置一株植物在透明的花盆或瓶子中,围绕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学生需要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例如植物的生长速度、茎叶颜色的变化等。
3.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植物生长情况,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例如,可以将一小部分植物遮断光线,观察它们与正常生长的植物的差异。
此外,还可以探究不同光线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进行实验按照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植物的大小、颜色、根的长度等来比较被遮断光线的植物与正常植物之间的差异。
5.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思考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并产生氧气和葡萄糖。
六、知识拓展通过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观察,可以拓展学生对其他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
七、课堂评价为了检查学生对于光合作用的理解程度,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选择题、填空题或解释题来进行课堂评价。
八、总结通过植物生长观察,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成都市玉林中学吕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学习内容。
第4节的教学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小节。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继《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习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而有简短地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角度,简述光合作用的实质。
技能目标
1.尝试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
2.尝试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H2O中的氢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情感目标
通过模仿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成功的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按照学案实施流程和教师的引导,首先可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有关段落,简要寻找、梳理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知识要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理解、注重比较并学会归纳知识要点。
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注意方法的介绍、学情的关注和适时点拨。
特别注重通过图解的认识、列表的比较,认清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化学反应
发生的部位和条件等,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中,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伴随着的能量转换过程,以便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
2.光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尝试用化学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PPT同步显示以下内容(物质变化动态显示)
(1)场所: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
(2)反应条件:光、光合色素、酶
(3)物质变化(要点)(边归纳边板书):
①水的分解:
2H2O → 4[H]+O2
②ATP形成:
ADP+Pi+能量(光能)ATP
(4)能量转变:
光能→ATP中储存的化学能
(强调ATP形成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
注意与前学“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联系)提出问题,巩固知识:
光反应阶段共有几种产物?去向如何?
安排阅读:
教材P.104“暗反应阶段”两个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填空。
提出、思考并讨论问题:
1.暗反应的场所在何处?
2.暗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尝试用化学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PPT同步显示以下内容(物质变化动态显示)
(1)场所:叶绿体基质
(2)条件:ATP、[H]、酶
(3)物质变化
①CO2固定:CO2+C52C3
②C3的还原:2C3+[H](CH2O)+C5
ATP ADP+Pi
(4)能量转变:
ATP中化学能→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提出问题,深入思考:
1.在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部位)是怎样的?ADP 呢?
(强调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2.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了二氧化碳的供应,叶绿体内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什么?
比较归纳、填表完成认识
光反应与暗反应并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而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并指
六、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暗反应
光
①2H2O → 4[H] + O2
②ADP+Pi+能量(光能)ATP ① CO2+C52C3
②CO2的还原:
二、光合作用的实质(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特点上考虑)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又是很难处理的一节常规课。
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科组各位老师的共商、合作,再次尝试了怎样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备学情、备方法的课案设计(包括教案、学案和课件)中。
通过在不同教学班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调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力图更具体地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从而基本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重点在知识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和小结(如“光合作用列表比较”填写内容当堂检查;课堂练习“选择题”正确率的及时统计和错因分析等)。
本节课案的设计,试图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讲式的学习为教师带着学生主动探究式的有效学习。
这一教学思路和行为的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设计采用了设计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科书的自主阅读,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深入分析和总结,从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教师的“导”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开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设计与使用,又使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了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本节课还恰当地利用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在引导学生尝试像科学家那样去设计实验、去作理性的思考,提高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例如,在“同位素标记法”再次应用中,从教科书中的“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扩展到“用含有3H的水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氢原子的转移途径”,使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得到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具体实施,也暴露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习题没有进行成效显著的及时处理,信息反馈做得不够,导致知识的巩固和过手落实略显欠缺。
又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相对繁难的化学知识,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学的重心和落点,都是值得继续向同行们学习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