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危机

合集下载

国际金融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第十一章
2.内部不均衡也会影响到外部均衡目标的实现
任何追求内部均衡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有可能 破坏现有的外部均衡条件,从而造成国际收 顺差或者逆差。
11.2 国际收支理论
11.2.1 国际收支失衡原因的一般分析
1.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
如:经济周期----需求----进口-----国际 收支
2.经济结构的制约
进口商品结构----国内市场需求----外汇支出 出口商品结构----国际市场需求---外汇收入
资本净流出额F与名义利率负相关,可以写成F=F(i)。 根据国际收支差额B=T-F,可知当国际收支平衡时,必然 满足:
(11.3)
pX epM (Y ) F (i)
F(i) F
45°
X-M=F
i
BP
O
Y
pX-ep*M(Y)
X-M
13
5.IS-LM-BP均衡点
IS、LM、BP三条曲线交于一点,从而确立了可以实现产品市 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同时均衡的实际收入—名义利率。在 E点,整个开放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见图11—4)。
2、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M s L(i) K (Y ) P
L(i)

M LK P
i
O
45º
K
LM
Y K(Y)
8
3.IS-LM的均衡点
i
这一点上的实际收 LM
入—名义利率组合可以保
E
证实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
场的一般均衡。
IS Y
4.BP曲线
• BP曲线代表国际收支平衡。 • 由于大部分对外经济联系最终总要反映为外汇市场 的交易行为,因此可认为,BP曲线代表了外汇市场供求 平衡。 • 国际收支平衡可以理解为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和金 融账户差额之和为零。

国际金融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第十一章

(3) cyclicalns that people lost their jobs as a result of business-cycle fluctuations.
3. Inflation Goals
• Those who are particularly harmed by inflation are business owners, saver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eople who pay the largest portion of taxes. • Policymakers, therefore, include maintaining low and stable inflation, in addition to attaining high growth in per capita real income and minimizing cyclical unemployment rates, as a part of their definition of internal balance.
2. Employment goal
Governments and central banks intended to reduce size and volatility of worker unemployment rates. The unemploy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frictional, structural, and cyclical unemployment.
Chapter 11. Economic Policy With Fixed Exchange Rates
Fundamental Issues

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
霍特莱认为,由于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能力是有限的。在金本位制度下它 受黄金准备的限制;在采取不兑现的纸币条件下,为了稳定汇率和防止国际收 支逆差的过度扩大,也不能无限扩张信用。这样,当信用扩张到达一定程度后 ,银行迟早要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而相反地采取紧缩性的信贷政策,这就导致 危机和继之而来的累积的衰退过程。设若信用紧缩现象不发生,商业周期的繁 荣阶段将无限延长这种理论是把经济周期的原因完全归结于现代的货币信用制
纯货币危机理论的最基本的特征是把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说成 是纯货币现象。这种理论不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之唯一 充分的原因,在于银行系统周期地扩张和紧缩信用,而且认为危机 之所以产生,完全是由于繁荣后期银行采取的紧缩性信用政策造成 的。它认为只要在繁荣后期银行继续扩张信用就能防止危机的爆发 。纯货币危机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英国的霍特里(R.Hawtrey, 1879~1971)和货币主义的创始人弗里德曼。
纯货币危机理论的论点:
纯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只用于零星支付,流通 的主要工具是银行的信用。由于银行体系有通过乘数作用创造信用的功能,因 而作为主要流通工具的银行信贷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当银行体系采取降低利率 、放松信贷以及收购有价证券等扩张性的信用政策时,由于商人所运用的资本 大部分来自银行信用,所以银行利率的轻微变动,商人最为敏感。利率降低, 商人将增加向银行的贷款,以增加其对生产者的订货,于是引起生产的扩张和 收入的增长,收入的增加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市 场繁荣和企业家的乐观情绪促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兴旺,由此引起货币流 通速度的增加,造成累积的信用扩张和经济高涨。
许多经济学家后来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第一代 货币危机理论。该理论从一国经济的基本面解释了货币危机的根源 在于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如果一国外汇储备不够充足 ,财政赤字的持续货币化会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并最终引发货 币危机。当宏观经济状况不断恶化时,危机的发生是合理的而且是 不可避免的。它比较成功的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拉美货币危 机。

国际金融重点笔记11-14章

国际金融重点笔记11-14章

第十一章开放宏观均衡与国际收支调节和汇率制度选择[选择]开放经济的宏观均衡分析通常使用的模型是IS-LM-BP。

[选择]由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平衡,称为货币性失衡。

[选择]代表满足产品市场供求均衡的实际收人与名义利率组合的曲线是IS曲线。

[选择]代表国际收支平衡的实际收入与名义利率组合是BP曲线。

[选择]国际收支平衡是指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之和为零。

[选择]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点是LM曲线与IS曲线、BP曲线的交点。

[选择]如果是大国经济,我们希望采用的汇率制度是浮动汇率制度。

[选择]由于国民收入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不平衡。

[选择]改变国内外支出在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分布格局,以此调节国际收支差额和国内总供求对比状况的政策是支出转移政策。

[选择]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货币将导致该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选择]一般来讲,对于开放效果在固定汇率政策下实现内外均衡的最佳选择是财政政策。

[选择]研究经验表明,在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市场非理性的投机活动很容易造成汇率错位,即汇率超调。

[选择]当传闻货币供给存在意外扩张时,投机者会产生悲观的通货膨胀预期,结果抛售本币力度大于货币扩张所引起的本币抛售程度,从而使本币贬值程度超过正常水平,这是汇率的随波效应。

[选择]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货币局制度。

[选择]允许市场汇率围绕中心平价更大幅度地波动的汇率制度是钉住平行幅度。

[选择]将本币发行权一并放弃,直接使用其他货币作为本国流通中的法定货币,这种行为称为美元化。

[选择]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选择]关于BP曲线说法正确的是若利率弹性为零,则BP曲线垂直于横轴、若利率弹性无限大,则BP曲线垂直于纵轴、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大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则BP曲线比LM曲线平坦。

[选择]属于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的是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概述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危机等的总称,一般是指一个国家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剧烈动荡和混乱,对实物经济的运行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它表现为金融领域所有的或绝大部分的金融指标急剧恶化,股市暴跌,资本外逃,信用遭到破坏,银根奇紧,利率上升,银行发生挤兑,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官方储备大量减少,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本息,货币的对内对外大幅度贬值等。

所谓国际金融危机,是指国际金融领域所发生的剧烈动荡和混乱通过支付和金融操作,或通过金融恐慌心理迅速传导到相关的国家或地区,而使有关国家或地区的金融领域出现剧烈动荡和混乱金融危机的分类1.以金融危机的影响地域来划分国内金融危机区域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2.以金融危机的性质、内容来划分货币市场危机资本市场危机金融机构危机(银行业危机)综合金融危机:表现为上述几种危机的混合体3.以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系统性金融危机非系统性金融危机⑴货币市场危机又称货币危机,是指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钉住汇率安排的国家,由于其国内经济变化没有配合相应的汇率调整,导致其货币内外价值脱节,通常表现为本币价值高估,由此引发的投机冲击加大了外汇市场上本币的抛压,其结果是外汇市场上本币大幅度贬值,或者该国金融当局为捍卫本币币值而动用大量的国际储备干预市场或大幅度提高国内利率。

⑵资本市场危机指某些国家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由于国内外原因,导致价格在短期内大幅度下降。

资本市场危机与货币市场危机具有联动作用,资本市场危机可以导致货币市场危机,而货币市场危机同样可以导致资本市场危机。

⑶金融机构危机又称银行业危机,指某些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出现大量不良债权或巨额亏损,导致破产倒闭或支付困难。

其影响极易扩散,引发社会对各类金融机构的挤提风潮,从而严重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金融概论》

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金融概论》
吸收方法仅仅处理贸易差额问题,国际收支的完整理论还需要补充资本账 户变化的理论。(David Vines,2018)
五、国际收支的货币方法 国际收支的货币方法是一种强调货币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一国国际 收支余额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被理解为传统封闭经济货币理论向开放经济
的一种拓展。 为了考查国际收支的货币方法的主要含义,这里给出一个简化的模型。该 模型考虑一个处于充分就业的小国,该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假设该国与外国 的产品和资本市场完全一体化。完美的套利决定本国产品和金融资产的价格。 由于专注于货币市场,因此国际收支的货币方法包含了货币供给过程和货 币需求函数的明确规定。令代表货币供给,H代表高能货币存量,m代表货币
Swan,1956)。例如在充分就业下的贸易差额改善要求保持产出不变,降低 吸收。这就需要支出转换政策和支出调整政策配合,因为两种政策都会影响产
出和吸收。Johnson(1956)巧妙地表达了这一点。
令合意的贸易差额增加值为,产出保持不变,本币贬值,政府支出改变。
求解可得:;。
这个结果表明,本币贬值个单位,本国政府支出变化,就可以达到在产出 不变,改善贸易差额的政策目标。
2.非抵补的利率平价 非抵补的利率平价(UIP)假设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石。 它提供了本币计价资产的利率,外国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利率,两种货币即 期汇率的预期变动率之间的一个简单关系。 与抵补的利率平价中的远期汇率不同。从第t期看,k期后的即期汇率是未 知的。因此,持有未套期保值的外币头寸的吸引力,就要评估的概率分布。非 抵补的利率平价条件假设持有本币资产的回报率等于持有未套期保值的外币头 寸的预期()收益率。
当用代数表示时,令和表示在时间t,投资k期,且以本国和外国货币计价 的资产的利率。假设间t的k期远期汇率,即在当前商定的在第k期进行外汇交割的汇率。

11第十一章国际金融

11第十一章国际金融

※第十一章国际金融第一节国际收支一、国际收支的内容(一)国际收支的定义1、国际收支是反映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把一国的国际收支,即一定时期内的公积金经济交易,按某种适合于经济分析的需要编制出来的报表。具体来说,是一国根据交易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和帐户,并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对一定时期内的根据经济交易进行系统的记录,对各笔交易进行分类、汇总而编制出的分析性报表。简言之,即系统记录一国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项目及金额的统计表。(二)国际收支的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的标准构成:.1、经常项目:(1)货物(2)服务(3)收益(4)经常转移.2、资本和金融项目:(1)资本项目: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2)金融项目: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官方储备.(3)误差和遗漏项目:二、国际收支调节(一)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1、偶然性因素:一次性的国内外突发事件常使一国的出口收入下降或进口支出上升。如:气候骤然变化、骚乱、军事事件。此类冲击具有不可抗性、暂时性。2、周期性因素:各国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不同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具有同步性,此类失衡有所减轻;主要发生在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身上。3、结构性因素:一国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⑴产品供求结构失衡:本国产品的供求结构跟不上国际市场产品供求结构的变化本国的国际收支将发生这种长期性失衡。⑵要素价格结构失衡:本国要素的价格变动使本国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渐削弱甚至消失,也将导致本国贸易赤字的长期存在。4、货币性因素: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变动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如:货币发行过多——→成本、物价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逆差——→利率下降——→资本流出增加、流入减少——→逆差5、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赤字的影响:盈余的影响:(三)国际收支的调节:1、自动调节机制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纸币流通的固定汇率条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纸币流通的浮动汇率条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2、调节政策(1)外汇缓冲政策:指一国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借资金来抵消超额外汇需求或供给。融通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赤字,简便易行。1.(2)财政和货币政策:当一国出现赤字时,可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货币政策: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2.汇率政策:运用汇率的变动来消除国际收支赤字。本币贬值,奖出限入。3、直接管制:对国际经济交易采取直接干预。(1)外汇管制(2)贸易政策

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五版)教学课件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五版)教学课件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在复苏阶段,投资继续增长,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日 益增多,工人的就业人数也日益增多。社会购买力 开始提高,物价缓慢回升,市场容量逐渐扩大。工 商企业的活跃,增加了对借贷资本的需求,从而推 动了信用事业的扩展。市场容量扩大,资本周转加 快和企业利润增加,又推动资本家进一步扩大生产。 这样,社会生产就逐渐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当 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 段就进入了高涨阶段(也称作繁荣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 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 界限。”
必须明确,资本主义制度下之所以不可避免地爆发 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 巨大增长超过了人民大众的绝对需要,而仅仅是因 为它超过了人民大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生产过剩的危机,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 盾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造成的。它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也是资本主义 制度的必然伴侣。如果资本主义不是把生产用于获 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是用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 物质生活状况,那就不会有危机发生了。但这样一 来,资本主义也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只要存在 着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就不会放弃剥削,资本主 义的深刻矛盾就无法得到解决,工人阶级和其他劳 动人民就不能摆脱经济危机这种社会灾难。斯大林 说得好:“要消灭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
在高涨阶段,生产迅速扩大,市场不断扩充,物价 稳步上涨,利润急剧增长,投资大量增加,新的企 业不断建立。随着生产的迅速扩大,产品数量急剧 增加,商业异常活跃,信用关系普遍扩展。这时, 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在资本主义经济走向繁荣的过程 中,却早已埋藏下了危机的种子。
在危机阶段,许多工商企业由于商品销售困难而不 能按期偿还债务,又会引起整个资本主义支付关系 的紧张,引起货币信用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克鲁格曼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保 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79年提出的,它是西方关于 货币危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这一模型以小国开放经济为 分析框架,以钉住汇率制度或其它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分析对 象,分析了以放弃固定汇率为特定特征的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克鲁格曼认为,在一国货币需求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国内信 贷扩张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从而导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而产 生危机。但是,他在分析中采取的非线性形式导致了固定汇率崩 溃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后来弗拉德(R·Fload)和戈博 (R·Garber)于1986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因此,这一模型又被 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戈博模型。
4.银行挤兑论
戴蒙德和戴维格认为,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其基本功能是将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资 产,但正是这种功能本身使得银行容易遭受挤兑。
5. 道德风险论
克鲁格曼认为,在由政府免费保险且又监管不严的情 况下,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很强的从事风险投资的欲望 而很少考虑投资项目的贷款风险。
1837年恐慌 1929年大崩溃 19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990年代日本资产价格泡沫崩溃 1992-1993年欧洲汇率制的黑色星期三 1994-1995年墨西哥经济危机 1997-1998年 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2001-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紊乱。 戈德斯密斯的定义:金融危机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的倒闭数 等的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
(二)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1. 货币危机 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 出现持续贬值,或迫使当局进一步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 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 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 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 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它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 系统的危机。
1929-1933 年执行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量的减少会 降低产出、收入和就业水平,因而才导致这场大危机。
2. 金融不稳定假说
海曼·明斯基认为投资者怎样形成和运作资金流是关键, 如果资金流不能正常运作,金融体系就不稳定,就会导致 金融危机。
3. 银行体系关键论
托宾认为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关键作用。在过度负债 状态下,如果银行能够提供贷款,就可以避免债务——通 货紧缩过程。
3. 外债危机 一国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 所欠外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资本市场危机 当人们对于金融资产价格、整体经济的信心 急剧丧失时,人们会在短时期内采取一致的行动,抛售各种 资产特别是有价证券,导致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历史
1637年郁金香狂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当时 由鄂图曼土耳其引进的郁金香球根异常地吸引人,引起大众 抢购,导致价格疯狂飙高,在泡沫化过后,价格仅剩下泡沫 时的百分之一,让荷兰各大都市陷入混乱。
1720年密西西比股灾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倒闭,给伦敦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701—1714年,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争夺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和海 上霸权而进行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期间,南海公司同意 承担战争造成的巨额国家债务,以牟取在南美地区贸易中的垄断 地位。但是,尽管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西班牙仍然维持着其 在南美殖民地的贸易特权,南海公司继续增加承担更多的债务。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 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 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 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 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1.2 银行业危机
(一)银行业危机的界定 IMF 专家肯特和代崔加克 提供的判断依据:(1)银行系
统的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10% (2)援助经营失败 银行的成本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3)银行业的问题 导致了大规模的银行国有化。(4)出现范围较广的银行挤 兑,或者由政府采取存款冻结等措施以应付危机。 只要出现了上述四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即构成银行业危机。 (二)银行业危机的理论解释 货币政策失误论 弗里德曼对1929-1933年大危机中银行业恐慌的分析,认 为导致金融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政策失误。
但是,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信用扩张政策与外 汇储备和货币危机之间究竟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就信用扩张 与外汇储备的关系而言,如果我们假设一国在一段时间内执 行了信用扩张政策,比如一年,从而导致外汇储备的有限流 失,那么这一结论无疑具有较大的可信性。但是,这并不等 于说该国必然会发生货币危机,因为在这里货币危机的爆发 是以外汇储备消耗干净、从而使政府失去调控汇率的能力为 条件的。为了满足这一条件,如果我们又假设,一国因“持 续”采取了信用扩张政策,从而“直接”导致外汇储备不断 流失并最终下降为零,最后迫使该国政府不得不放弃固定汇 率,听任本国货币随市场供求而贬值,那么,这一假设显然 太简单化了,也缺乏现实性。
第11章 国际金融危机
第11章 国际金融危机
11.1 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11.2 银行业危机 11.3 货币危机 11.4 外债危机 11.5 资本市场危机 11.6 金融危机的传导、预警与治理
11.1 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的严重
11.3 货币危机
(一) 货币危机的含义 货币危机主要发生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它是指市场参与者
通过外汇市场进行抛售等操作,最终导致该国固定汇率制崩 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带有危机性质的事件。一般短期内 汇率变动幅度超过 15%~20%,就可以成为货币危机。
(二) 货币危机的解释
1.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宏观经济基本因素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