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基础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01 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模.式(mú) 探索.(suǒ) 孜.孜不倦(zì)B.汲.取(xí) 儒.家(rǔ) 根深底.固(dì)C.埋没.(mò) 关键.(jiàn) 不言而谕.(yù)D.肇.事(zhào) 彷.徨(páng) 格物致.知(zhì)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解析: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B项缺少主语,去掉“在……下”或“使”;C项“大概”和“左右”重复。

)4.下列加点的词能否删除?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不能删除。

“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而并非全部学生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

(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能删除。

“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

“近”是接近,但不到一百分,去掉后就成了考试都得一百分,与实际情况不符。

九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目标】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难点)【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去。

(重点)【情感目标】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地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

无论是事例,还是人物,都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

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典范。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导入二在网络报纸上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

出现“高分低能”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发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字词积累:(1)字词形音:(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丁肇.中(zhào)朱熹.(xī)论.(lún)语华裔.(yì)儒.(rú)家彷.(pánɡ)徨.(huánɡ) 中庸.(yōnɡ)(2)词语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治理好家庭。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并勾画不懂的地方)。

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文题目)课文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提升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提升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读书求知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0分 3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阔绰.(cuó)倔.强(jué)胆怯.(qiè)无边无垠.(yín)B.哽咽.(yè)残垣.(yuán)秀颀.(qì)潜.滋暗长(qián)C.反省.(xǐng)绽.出(zhàn)不屑.(xiè)锲.而不舍(qì)D.祈.祷(qí)嶙峋.(xún)束.缚(shù)不屈不挠.(ná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教晦旁骛断章取义重蹈覆辙B.发窘抽噎前仆后继黎明百姓C.隔膜惘然刻骨铭心恼羞成恕D.谮害戳破恃才放旷豁然贯通3.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

(4分)张()失措()然无存晴天霹()转弯()角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半山腰的松柏根深蒂固,才显得枝繁叶茂。

B.这次的成功,让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以免重蹈覆辙。

C.这个人的出现吓了他们一跳,于是锤声戛然而止,钳中夹着的铁块也失落在地。

D.他得知自己的罪行已被揭发,面对前来拘捕的警察,不由得义愤填膺。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A.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二十三四岁左右。

B.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小题。

(16分)遗憾也美丽①微笑很美妙,泪光中的微笑呢?美丽很动人,遗憾中的美丽呢?我轻轻叩问人生,怀着几分迷茫。

②人从一个未知来到这美丽的星球,然后又回归另一个未知;人生的短暂与唯一,可能是宇宙间最大的遗憾。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着去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新课标版)

莒镇中学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课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型:阅读序号:时间:授课人教师寄语:学贵在有疑,不疑学则不彻。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预习导学1、什么是“格物致知”?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精讲释疑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引导点拨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练习巩固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____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5.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参考答案六、达标检测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2)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2.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基础版,教师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基础版,教师版)(新版)新人教版

一、积累与运用1.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A.袖手旁观断章取义强聒不舍与日具增B.怒不可遏世外桃园盛气凌人重蹈复辙C.格物致知直接了当相提并论不言而喻D.一抔黄土化为乌有豁然开朗廓然无累【答案】D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攫.取(jué)参.差(cān)孜孜不倦吹毛求疵B.芳馨.(xīn)栈.桥(dài)豁然开朗格物致知C.恣睢.(suī)惘.然(wǎng)袖手旁观根深蒂固D.荫.庇(yìn)笨拙.(zuō)咬文嚼字揭斯底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本题要从字音和字形两方面来判断。

试题分析:辨识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辨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结合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

A项中“参”读cēn,B项中“栈”读zhàn,D项中“拙”读zhuō,“揭”为“歇”,答案为C。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找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2分)A.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预计,“五一”3天小长假,地铁2号线发送乘客总数将近百万人次左右。

B.为了增强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了解诗歌的一些体裁知识,是很必要的。

C.中国驻菲大使馆要求菲方立即释放被扣渔民,归还渔民财产,杜绝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侵权行为,不要采取任何挑衅行为。

D.长沙铜官窑曾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瓷窑,开创了中国陶瓷彩绘的先河,对世界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D【解析】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所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是其中的几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讲)(提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讲)(提升版,

第四单元读书求知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复习论证方法的有关知识。

☆课堂探讨☆要点一:论证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探究活动】论证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教师释疑】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讨论明确】【课堂提升】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4分)一个哲学命题①我小时住的小镇土只有两位理发师,自然,他们各自的发型当然只能由另外一名理发师理出来。

所以,头发干净整洁的那名理发师的技术显然比不上那名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因为他的发型就是由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理的。

②这样一种生活现象却隐藏着一个哲学问题。

“头发于净整洁”和“头发乱糟糟”都是我们看到的现象,理发师各自拥有的理发技术才是问题的本质。

很遗憾,儿时的我尚未练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头发干净整洁的理发师的技术是最好的。

③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一个河边钓鱼的老头,竞能辅佐姬昌、姬发父子兴周灭商;一个容貌丑陋、放荡不羁的酒鬼,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一个终生潦倒,混迹于烟花柳巷的公子哥,竟然是开创一代词风的大词人柳永。

如果不是有史记载,有据可查,我们很难想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反之亦然。

一个衣冠楚楚、相貌俊俏的帅哥,也可能有着阴险和狡诈的内心,比如秦桧,比如阮大铖。

④于是,常有人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待人处事切不可以貌取人。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喜欢以长相、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打扮来判断一个人。

这个毛病,是老祖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惯,也是我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人性弱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4*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难点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1.从指导学生拟阅读提纲入手,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通过举大量科学家的事例和通过讨论,弄清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

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

但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

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

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

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

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提升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提升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读书求知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泯灭/抿嘴散漫/散文数不胜数/数见不鲜B.汲取/吸收伎俩/歧视相形见绌/咄咄逼人C.钻探/钻研相当/相声为人处世/为虎作伥D.遒劲/劲头憔悴/纯粹含辛茹苦/莘莘学子2.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一是“趣味”。

B.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C.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D.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我们必须及时应对并随时发现日本某些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挑衅举动。

B.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深受各国读者喜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在于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D.马航MH370客机失联后,马政府的搜救态度一开始就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泛滥关注。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10分)品味瑕疵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

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

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

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

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

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

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

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读书求知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0分 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甘成为任人宰割
....的民族。

B.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

C.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D.风小心翼翼
....的吹过来,唯恐弄乱了他的头发。

2.从下面的A组中至少选用至少两个词语,B组中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不少于三句)关于初中生活的话,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4分)
A组:茁壮鞭策丰硕津津乐道春华秋实沥尽心血抑扬顿挫神采飞扬
B组:无论……都……既……又……虽然……但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发展到了今天,谁也不能否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转这个简单的事实。

B.她的遗物、遗言无不渗透了对中国的深情。

C.难道能否认《红楼梦》不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吗?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20分)
从容淡定
①“从容淡定”这词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

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无不表现出“从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怀。

③从容包含着从大、从深、从远之意;从容也是一种自由,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从容不迫”地不断迈进。

④淡定就是一种修养。

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

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淡定也证明一种能力——深思熟虑以扬长避短,内省自知以有进有退,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选择。

⑤淡定是一种真正的领略和彻悟。

表现为“八风吹不动”。

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并非说“东西南北八面来风”。

“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别人称赞还是诽谤,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

⑥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

有人天生就是“悠着来”,遇事比别人慢半拍;有人与生俱来就是“风风火火”,容不得一丁点儿耽搁。

这在管理学上叫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智商。

但能否真正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

时下,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还存在,有些人一心想着不付出或少付出却期待大回报,所以办起事来恨不能急吼吼、风火火地让满世界都知道,同时暗中还斤斤计较着什么,都想如古话所说的“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谁都不想为那巍巍青山做点儿什么。

说到底,还是缺失“从容淡定”的健康心态。

⑦近代胡适是公认的渊博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

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可说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他还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

⑧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华文化巨匠,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们怎么看待他,他始终都坚持“从容淡定”。

他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文中作者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从容淡定”需要哪些条件?(4分)
具体说说文章第六段引用古话“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的作用是什么?(6分)
结合个人实际,说说你对文章结尾“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