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马克思的早期文本(Marx's Early Writings)

合集下载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课件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课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德法两国称为德法战争,是普鲁士为 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是由法国 资产阶级反动派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而告终。
《共产党宣言》
(结合书本100页内容回答)
时间
1848
作者
马克思 恩格斯
①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主要 内容
②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 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 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③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的革命作用
④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 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4)1849年,马克思在伦敦写出了《资本论》等著作。
马克思贫病交加完成《资本 论》第一卷,以唯物史观的 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 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 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 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 富和发展。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 全球范围举行果“千年思 想家”网上评选。马克思 高居榜首。
(6)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 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国际 (结合书本101页内容回答)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结合书本101页内容回答) 巴黎公社社员墙
(2)184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 工人运动。
1843年,在巴黎,马克思结 识恩格斯,然后一起讨论各种 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恩格斯 不仅成为马克思思想、事业上 志同道合的战友,在经济上也 给予马克思很多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19年)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19年)
第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 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
;在家网赚 在家赚钱的项目 网上免费赚钱项目 https:// 在家网络赚钱 从网上赚钱 在家挂机赚钱 致富网赚 如何在家赚钱 ;
耒耜器械 北登阗颜 申生去大军二百里 盗贼并起 孔子曰 不教而诛谓之虐 虐政用於下 高四五丈 大月氏西君大夏 流於泉 博平君薨 天不可与虑 赐爵关内侯 民一级 诸吕作乱 孝文虽不尽听 何事不成 箭不苟害 黎民未济 被阿谀之讥 〕《大禹》三十七篇 端遇竟宁前 迁延再拜奉印绶 忠臣茂功莫著於伊 周 元王遣於郢客与申公俱卒业 其法为有兵乱 不爱民力 未必贤也 建置朔方 是月 《待诏金马聊苍》三篇 权柄之重 将三百人 子安民为郎中右曹 争大体 朕之腹心也 居车师故地 出入不当其次 营平守节 功名次赵充国 神爵降集 捕得虏各数十人而还 自度无罪 诸客 见之皆拜 吕媪怒吕公曰 公始常欲奇此女 莽曰沟搜 诏曰 数敕有司 莱山祠月 莫能来 诏曰 朕执德不固 四月孟夏 上疑之 是信是使 引者 筛土筑阿房之宫 足履六尺 適庶乱 《谷梁》以为愍公宫也 不能杀身报德 求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廷平 坐则侧席 怀禄耽宠 不幸为贼臣所杀 多遣使 来贡献 天子器之 朱旗乃举 尚未肯决 又欲起礼乐 遂终专权 甚则有火灾 四人相谓 郁成 何故而反 良曰 陛下起布衣 刺文绣 招摇纪於周正 炎炎者灭 吾犹人也 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 素习关中俗 诚可畏惧 於莘 崇侯与之为恶则行 天之去就 教督以所不及 以征不服 不 顺於天 明年 废適立庶 惠此黎民 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 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 然起穷巷 历年兹多 重伤大臣 谕以封峦 当斩 工不下机 一直五十 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发之不顺 而吏未

《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解读

《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解读

understanding on person,beyond Feuerbach’S the concept of natural person,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alienation,to perfect a far-reaching impact
human ownership can make the
being on the basi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freedom.Third,by”On the Jewish question”,Marx has enriched people’S
第三部分则指出了《论犹太人问题》的局限性与现当代意义。该文本的局限 性在于片面地将经济因素认为是阻碍犹太人获得解放的根本原因,明显将问题简 单化,其次,与后期导言相比,还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第三,忽视了 犹太人自身的优势。就其现当代意义而言,该文本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和学术素养 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犹太人问题; 政治解放;市民社会 分类号:
同时,我也要向这两年来给予过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学院领导、老师和同 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伴我度过了两年充实而难忘的时光。尤其要感谢 路日亮老师、林建成老师、施惠玲老师、田立年老师在论文开题以及评审阶段给 我的指导和修改建议,是你们无私的指导为我能够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奠定了良 好的基础。在此,我还要向我的好友刘海亭、刘龙飞、韩乐田、王灵伦表达我真 挚的谢意,是你们在这两年共同生活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带给了我数不尽 的愉悦和欢乐。
Hegel Youth Movement.ne second is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During the 1 9th century,30-40,Hegel Youth Movement launched a new ideological liberation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1、原著:T 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

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一)“入手的”问题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主题演讲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主题演讲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主题演讲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学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不仅在时间上有所区分,而且在主题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阶段以及这些阶段的主题。

1.1 早期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主要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些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历史、经济和哲学等方面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关的概念和观点。

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方面。

1.2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写作《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等阶段。

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关于资本主义剥削的揭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等方面。

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是指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后,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变革。

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流派,并在各个国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在这个阶段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政治经济问题的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和理论创新等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演讲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演讲是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针对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和理论进行的演讲活动。

这些演讲旨在传达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思想,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主题演讲。

2.1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演讲这类演讲主题主要集中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演讲者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发展,阐述其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基本原则,使听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2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的演讲这类演讲主题主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现实政治经济问题上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课件-讲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课件-讲义
——《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
请阅读下列历史素材(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资本主义周期性 经济危机,从此大约每隔十年将要发生一次;1847年 爆发的经济危机已变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世界近代史》
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七千台,几乎有 14000人要靠慈善机构救济才能生存,而当地总人口 才21000人。
——《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
★工通业过革阅命读极以大上推历动史了素资材本和主课义文经内济容的,发 展请。分资析本马主克义思制主度义的诞弊生病的日经益济暴基露础。。
请阅读下列历史素材(二)
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 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 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请阅读下列历史素材(二)
马克思早在大学期间就接受了辩证法和 唯物主义思想。他利用《莱茵报》主编的身 份,更深入地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1843年他来到巴黎,深入研究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直接参加工人 团体的活动,并保持密切联系。
恩格斯于1842年来到英国纺织工业中心 曼彻斯特,利用空闲时间和工人交往,密切 注视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
精品jing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课件
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BBC 举行民意测验,请人们评选二十世纪 最伟大的思想家。
BBC宣布,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 牛顿和达尔文分列其后。
一百多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 那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那样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 像她那样敢于汲取人类社会不断累积 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请阅读下列历史素材(二)
早期工人自发的捣毁 机器的“卢德运动”

第二讲导论(二)

第二讲导论(二)

(一)转变期(1844年以前) 1844年4月—8月,马克思在巴黎写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手稿》如果说是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转变期的结束,那么它也 可以看作是马克思确立新的文艺观美学观的开始。 (二)确立期(1844——1857)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 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开始了他们前无古 人的伟大合作。他们合写了《神圣家族》。 (三)成熟期(1857——1872) 马克思在50和60年代最伟大的功绩是完成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1857年到1858年5月间, 他写了第1个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 稿》,即通常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四)总结期 (1872——1895)
六、列宁(1870-1924)
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列宁 (英语Vladimir Ilich Lenin) (1870年4月22日 ——1924年1 月21日),马克思和恩格斯事 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 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 袖。原姓乌里扬诺夫生于伏尔加 河畔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 斯克)。


二、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演进
1、保尔· 拉法格 第一个在法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和研究文学现象的 人 《浪漫主义的根源》; 2、弗· 梅林 第一位真正的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 《莱辛传奇》 等; 3、普列汉诺夫 俄国第一位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领域 的先驱者 ; 4、列宁 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 阶段 ; 5、毛泽东 毛泽东文艺思想

二、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 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马克思 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 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2008年国外马克思主义著作索引(英文)

2008年国外马克思主义著作索引(英文)

2008年国外马克思主义著作索引(英文)吕增奎编译1.《马克思主义与犯罪学:批评与手段》Marxism and Criminological Theory:A Critique and a Toolkit / Mark Cowling. New York: PalgraveMacmillan, 2008.2.《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印度政治》Marxism, Socialism, Indian Politics / Randhir Singh. Delhi: Aakar Books, 2008.3.《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From Marxism to Post-Marxism / G?ran Therborn. London London: Verso Books, 2008.4.《俄国的马克思主义:1879-1906年的主要文献》Marxism in Russia: Key Documents 1879-1906 / ed. Neil Harding, tr. Richard Taylor.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5. 《西班牙的马克思主义对苏联共产主义:西班牙内战期间的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Spanish Marxism versus Soviet Communism: A History of the P.O.U.M.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 Victor Alba and Stephen Schwartz. Transaction Books, 2008.6.《后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巴西劳工党研究》Post-Marxism and Politics: The Case of the Brazilian Workers’ Party / Carlos Pessoa. VDM Verlag, 2008.7. 《马克思主义、批评、对话》Marxism, Criticism, Dialogue / Terrence Hawkes.Routledge, 2008.8. 《马克思主义、法西斯主义与极权主义:激进主义思想史上的三个篇章》Marxism, Fascism, and Totalitarianism: Chapter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Radicalism / A. James Greg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9.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1917-1932年》Soviet Marxism and NaturalScience: 1917-1932 / David Joravsky. Routledge, 2008.10.《世界劳工协会与萨帕塔:关于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历史的对话》Wobblies and Zapatistas: Conversations on Anarchism, Marxism andRadical History / Staughton Lynd and Andrej Grubacic. PM Press, 2008.11.《马克思主义与阶级分析》Marxism and Class Analysis / AndreBeteil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8.12.《乌托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Utopianism and Marxism, Second Updated Edition/ Vincent Geoghegan. Peter Lang Publishing, 2008.13. 《霸权与教育:重访葛兰西、后马克思主义与激进民主》(Hegemony andEducation: Gramsci, Post-Marxism, and Radical Democracy Revisited / DebSandra Bloodworth. Melbourne: Socialist Alternative, 2008.28.《伦理的马克思主义:解放的绝对命令》Ethical Marxism: The CategoricalImperative of Liberation / Bill Martin. Chicago, Ill.: Open Court, 2008.29.《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危机》Marxism and Environmental Crises / DavidLayfield. Arena Books Ltd, 2008.30.《曼海姆与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Mannheim and Hungarian Marxism / JosephGabel. Somerset, N.J. : Transaction, 2008.31.《马克思主义、政治与文化》Marxism, Politics and Culture / GregorBenton. London: Routledge, 2008.32.《早期萨特与马克思主义》The Early Sartre and Marxism / Sam Coombes. NewYork, NY. : Wien Lang, 2008.33.《东方的马克思主义和其他论文集》Eastern Marxism and Other Essays / S.N. Nagarajan, T. G.. Jacob, and P. Bandhu. Ootacamund: Odyssey, 2008.34.《马克思主义与教育理论》Marxism and Educational Theory: Origins andIssues / Mike Cole. London: Routledge, 2008.35.《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从恩格斯到阿尔都塞》Marxism & ScientificSocialism: From Engels to Althusser / Paul Thomas. Milton Park:Routledge, 2008.36.《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印度政治:左派的观点》Marxism, Socialism, IndianPolitics: A View from the Left / Randhir Singh.Delhi: Aakar Books, 2008.37.《当代社会科学中的阶级和政治:“马克思主义光线”及其文化盲点》Class and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 “Marxism Lite” and Its Blind Spot for Culture / Dick Houtman. New Brunswick, N.J. : Aldine Transaction, 2008.38.《殖民地的自由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Colonial Liberalism and WesternMarxism / Stuart Macintyre London: SAGE, 2008.39.《马克思》Marx / Martin McIvor. London: Continuum, 2008.40.《马克思与法律》Marx and Law / Susan Easton. Ashgate, 2008.41.《马克思恩格斯传》Marx & Engels: A Biographical Introduction / ErnestoGuevara. Melbourne: Ocean Press, 2008.42.《马克思的价格和利润哲学》Marx’s Philosophy of Price and Profit / ed.Sunil Chaudhary. New Delh: Global Vision Pub., 2008.43.《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 Michael A. Lebowitz and A. P. Thirlwall.Palgrave Macmillan, 2008.44.《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的意义:介绍与分析》Marx and the Meaning of Capitalism:Introduction and Analyses / Stanley Bober. Palgrave Macmillan, 2008.45.《马克思的经济学:分析与应用》The Economics of Karl Marx: Analysis andApplication / Samuel Hollander.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8.46.《论终结:马克思、福山、霍布斯鲍姆、安德森》Ends in Sight: Marx/Fukuyama/Hobsbawm/ Anderson /Gregory Elliott, London: Pluto Press; Toronto: Between the Lines, 2008.47.《更新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的对话:开端》Renewing Dialogues in Marxism andEducation: Openings / ed. Anthony Green, Glenn Rikowski and Helen Raduntz. Palgrave Macmillan, 2008.48.《鬼魂的划界:论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Ghostly Demarcations: ASymposium on Jacques Derrida’s Specters of Marx / Michael Sprinker.London: Verso Books, 2008.49.《多元文化的动力学与历史的终结》Multicultural Dynamics and the Ends ofHistory / Re?al Robert Fillion.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2008.50.《马克思在伦敦:图片集》Marx in London: An Illustrated Guide / Asa Briggsand John Callow.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2008.5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 Bertell Ollman, Modern Library, 2008.52.《马克思的<大纲>:150年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Karl Marx’s Grundrisse:Foundations of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150 Years Later / Marcello Musto.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53.《如何阅读马克思》How to Read Marx’s Capital / Stephen Shapiro. Londonand Ann Arbor: Pluto, 2008.54.《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后的新视角》Rereading Marx: New Perspectivesafter the Critical Edition / R. Bellofiore and Roberto Fineschi.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8.55.《马克思与现代性:主要读物与评论》Marx and Modernity: Key Readings andCommentary / Robert Antonio and Ira J. Cohen. Blackwell Pub., 2008.56.《斯大林主义阴影下的葛兰西和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政治理论和实践》Gramsciand Trotsky in the Shadow of Stalinism: The Pol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pposition / Emanuele Saccarelli.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57.《葛兰西、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现代王子与裸体国王》Gramsci,Politic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odern Princes and Naked Emperors / Alison J. Ayer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58.《葛兰西与全球政治:霸权与反抗》Gramsci and Global Politics: Hegemonyand Resistance / Mark McNally and J. J. Schwarzmantel London: Routledge, 2008.59.《再见,社会主义先生!》Goodbye Mr. Socialism / Antonio Negri and RafValvola Scelsi. 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2008.60.《历史时代的挑战和重负:21世纪的社会主义》The Challenge and Burden ofHistorical Time: Social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Istva?n Me?sza?ro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8.61.《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旧理想的新宣言》Beyond capitalism & Socialism:A New Statement of An Old Ideal: A Twenty-First Century Apologia forSocial and Economic Sanity / Tobias J. Lanz. Norfolk, Va.: Light in the Darkness Publications, 2008.62.《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寻找第三条道路》Whither Socialism: Quest for a ThirdPath / K. K. Sinha, Uma Sinha, and Priyam Krishna. New Delhi: Serials Publications, 2008.63.《真实的委内瑞拉:21世纪社会主义的形成》The Real Venezuela: MakingSoci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 Iain Bruce. Pluto 2008.64.《麦克弗森: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困境》C.b. Macpherson: Dilemmas ofLiberalism and Socialism / WilliamLeiss.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8.65.《市场与社会主义:中国和越南的经验》Market and Socialism: In the Lightof the Experiences of China and Vietnam / Ja?nos Kornai and Yingyi Qia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8.66.《定额的恐怖:从列宁到斯大林的国家安全》Terror by Quota: State Securityfrom Lenin to Stalin / Paul R Gregory. NewHaven,Con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67.《列宁主义的轮廓》Contours of Leninism / Nandan Maniratnam. Chennai:Bharathi Puthakalayam, 2008.68.《团结的辩证法:劳动、反犹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Dialectic of Solidarity:Labor, Antisemitism,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 / Mark P. Worrell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08.69.《法兰克福学派视野中的全球化、民主和法律》Frankfurt School Perspectiveson Globalization, Democracy, and The Law / William E. Scheuerman. New York: Routledge, 2008.70.《停滞不前的伦理学:列维纳斯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和主体性》Ethics at AStandstill: History and Subjectivity in Levinas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 / Asher Horowitz. Pittsburgh, Pa.: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2008.71.《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新论》New Essays on the Frankfurt School ofCritical Theory New Edition / ed. Alfred J. Drake. Cambridge Scholars Pr Ltd., 2008.72《阿多诺与海德格尔:哲学问题》Adorno and Heidegger: PhilosophicalQuestions / Iain Macdonald and Krzysztof Ziarek.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73.《阿多诺》Adorno / O’Connor, Brian. Routledge 2008.74.《阿多诺:主要概念》Theodor Adorno: Key Concepts / Deborah Cook.Stocksfield: Acumen Pub., 2008.75.《灾难之后的荷尔德林:海德格尔、阿多诺、布莱希特》Ho?lderlin after TheCatastrophe: Heidegger, Adorno, Brecht / Robert Savage. Rochester, N.Y.: Camden House, 2008.76.《四位犹太人在帕纳塞斯山上的对话:本雅明、阿多诺、舒勒姆与勋伯格》FourJews on Parnassus: A Conversation: Benjamin, Adorno, Scholem,Scho?nberg / Carl Djerassi and Gabriele Seethal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77.《处在十字路口的阿多诺》Adorno at the Crossroads / Arne De Winde andBart Philipsen. Eekhout: Academia Press, 2008.78.《阿多诺:经验的复兴》Adorno: The Recovery of Experience / RogerFoste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8.79.《萨特与阿多诺:主体性的辩证法》Sartre and Adorno: The Dialectics ofSubjectivity / David Sherma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8.80.《美学与艺术品:阿多诺、卡夫卡、李赫特》Aesthetics and the Work of Art:Adorno, Kafka, Richter / Peter De Bolla and Stefan H Uhlig.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8.81.《动荡时代的哲学:冈奎莱姆、萨特、福柯、阿尔都塞、德勒兹、德里达》Philosophyin Turbulent Times: Canguilhem, Sartre, Foucault, Althusser, Deleuze, Derrida / Elisabeth Roudinesc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82.《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的政治概念》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 in MaxHorkheimer and Ju?rgen Habermas / A. Marinopoulou. Athens: Nissos Academic Pub., 2008.83.《意见体系:从霍布斯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困境》The Opinion System:Impasses of the Public Sphere from Hobbes to Habermas / Kirk Wetters.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884.《印度和西方视角中的意识:商羯罗、康德、黑格尔、利奥塔、德里达与哈贝马斯》Consciousness: India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Sankara, Kant, Hegel, Lyotard, Derrida & Habermas / Raghwendra Pratap Singh. New Delhi: Atlantic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 2008.85.《在自然主义和宗教之间:哲学文集》Between Naturalism and Religion:Philosophical Essays / Ju?rgen Habermas. Cambridge, UK; Malden, MA: Polity Press, 2008.86.《分裂的西方》The Divided West / Ju?rgen Habermas and Ciaran Cronin.Cambridge: Polity, 2008.87.《伊斯兰与西方:与德里达的对话》Islam and the West: A Conversation withJacques Derrida / Jacques Derrida, Mustapha Cherif, TeresaLavender Fagan,and Giovanna Borradori.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88.《我就是那种动物》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 / Jacques Derrida andMarie-Louise Mallet.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8.89.《德里达著作选》Jacques Derrida: Basic Writings / ed. Barry Stocker.NewYork, NY: Routledge, 2008.90.《论意识形态》On ideology / Louis Althusser. London: Verso Books, 2008.91.《通过拉康和齐泽克看乔伊斯:探索》Joyce through Lacan and Z?iz?ek:Explorations / Shelly Brivic.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8.92.《后现代哲学中的基督:吉亚尼·瓦迪摩、勒内·吉拉尔与斯拉沃热·齐泽克》Christ in Postmodern Philosophy: Gianni Vattimo, Rene? Girard and Slavoj Z?iz?ek / Frederiek Depoortere. London: T & T Clark, 2008.93.《齐泽克与海德格尔:技术资本主义问题》Z?iz?ek and Heidegger: The QuestionConcerning Techno-Capitalism / Thomas P. Brockelman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2008.94.《齐泽克的存在论:超验唯物主义的主体性理论》Z?iz?ek’s Ontology: ATranscendental Materialist Theory of Subjectivity / Adrian Johnston Evanston, Il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8.95.《幻见的瘟疫》The Plague of Fantasies/ Slavoj Z?iz?ek. London: Verso Books, 2008.96.《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 / SlavojZ?iz?ek. New York: Picador, 20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马克思的早期文本(Marx’s Early Writings)博士论文(Distinction of Nature Philosophy of Demokritus and Epikurus)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

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1839年,马克思开始研究古代哲学,当时的马克思具有无神论思想,因此伊壁鸠鲁这位古代杰出的思想家的哲学,尤其是其关于人与周围世界关系问题的理论,激起了马克思的极大兴趣。

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即1839年写作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之后,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以及古希腊哲学的兴趣有增无减。

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马克思写作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以作为计划中对古希腊罗马哲学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部分。

同时,马克思将此文作为申请哲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

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授予博士学位。

马克思还计划将此文发表,为此他写了献词和序。

但不知因何原由,当时未能发表。

直到1902年,此文才第一次 (删节后)发表于《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裴迪南·拉萨尔的遗著》第1卷 (斯图加特版);1927年,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注集》第l卷第1分册 (国际版第一部分),署名为"哲学博士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此文现收录于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1982年)。

马克思选择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

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晚期希腊的政治生活极端缺乏民主和自由,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论只有向内以求得身心安宁,不为外物所纷扰,在抽象的哲学外衣下表达反抗现实、否定现实的政治思想。

而当时普鲁士国家的政治状况与晚期希腊有些相似。

这样,青年黑格尔派就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了与他们强调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共同语言。

除此之外,马克思重视古希腊哲学还有自己的考虑:第一,马克思希望通过考察自我意识,找到一种定在中的自由,找到意识与现实的关系;第二,马克思希望借助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宗教,因为当时的普鲁士封建专制国家与宗教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与保护。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由两个献词、两个序言,以及两部分正文和附录的片断所组成的。

序言对整个论文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了研究伊壁鸠鲁学派等晚期希腊哲学的意义,即"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表明了马克思坚持无神论的政治目的。

第一部分论述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揭露和反驳了哲学史上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误解;第二部分以原子学说为重点,揭示伊壁鸠鲁原子理论的内在矛盾,分析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论证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附录批评了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论战,维护了伊壁鸠鲁为无神论所作的辩护。

概而言之,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强调了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对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虽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同为原子论者,但是两人又有着较大的区别,即伊壁鸠鲁在继承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同时也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马克思强调了自我运动的辩证原则,批判了哲学史上对于伊壁鸠鲁哲学及整个晚期希腊罗马哲学的通俗看法。

对伊壁鸠鲁哲讲究、为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尤其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的学说奠定了基础。

(一)批判考察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于德谟克利特及晚期希腊哲学,哲学史上早有定论。

西塞罗说:伊壁鸠鲁在他特别夸耀的物理学中,完全是一个门外汉,其中大部分是属于德谟克利特的,在伊壁鸠鲁离开德谟克利特的地方,在他想加以改进的地方,恰好就是他损害和败坏德谟克利特的地方。

普罗泰戈拉说:伊壁鸠鲁从整个希腊哲学里吸收的娃错误的东西,而对其中真正的东西他并不理解。

莱布尼茨也说:伊壁鸠鲁抄袭德谟克利特,"而伊壁鸠鲁又往往不能从他那里抄袭到最好的东西"。

伽桑狄不如上述几个人极端,他把伊壁鸠鲁从教会神父们和整个中世纪所加给他的禁锢中解救了出来,但他也仍然没有真正理解伊壁鸠鲁哲学的意义。

黑格尔也是一样,他认为晚期希腊哲学是仅仅高出感性,还没有达到理性认识水平的自我意识哲学所以以往的哲学家都倾向于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抄袭和庸俗化。

而马克思认为,晚期希腊哲学无疑是一种自我意识哲学,上述定论是一种偏见。

马克思在介绍了哲学史上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看法之后说:有一种老生常谈的真理,说发生、繁荣和衰亡形成一个铁环,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都包含于其中,并且必定要绕它一圈。

所以说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极盛之后,接着就衰亡了。

不过,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致死不同。

这就是沈在马克思看来,晚期希腊哲学正是英雄之死,是希腊哲学的发展和完成,'提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呵。

马克思指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教导的是同一间科学,并且采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方式,但是在一切方面,无论涉及这门科学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应吼或是涉及思想与现实的一般关系,他们都是截然相反的。

这是因为,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同时也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具体地讲,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一种垂直下落的直线运动,完全遵循一种必然性,即"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必然性是命运,是法律,是天意,是世界的创造者。

物质的抗击、运动和撞击就是这个必然性的实体鸣。

必然性是宇宙的主宰。

而在伊壁鸠鲁看来,"被某些人当作万物的主宰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宁肯说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则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叼。

表现在原子身上,就是原子在垂直下落时,还会发生偏斜运动,在偏斜运动中,原子之间产生冲厂击、排斥和碰撞,产生物质世界。

从而,伊壁鸠鲁把偶然性引入了原子的运动当y中。

正是因为两人中一个只看到了必然性,一个却看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并·存,所以,他们两人的哲学性质就大相径庭,"一个是怀疑论者,另一个是独断,论者"。

马克思还认为,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区别还在于,德谟克利特是一位机"械原子论者,是注重经验科学和实证科学的怀疑论者,是 "哲学家中的科学尽家》o;而伊壁鸠鲁是能动原子论者,是轻视经验知识、以感觉判断一切、安于;内心宁静的独断论者,是自我意识哲学家。

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二者简单等可。

也不能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拙劣翻版。

(二)探求"定在中的自由"马克思认为,"原子偏斜说"不仅仅是把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区别开来的标志,它还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马克思指出,虽然伊壁鸠鲁牵强附会地解释物理现象,宣扬抽象个别性的自我意识,虽然这个偏斜运动的学说受到过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的蔑视,但在承认原子偏离直线这一点上,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是不同的。

马克思说,德谟克利特把由原子的相互排斥和冲撞所产生的旋风看作是必然性的实体,即他在排斥中只注意到原子的物质方面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原子的观念方面,按照观念方面,在原子中一切和别的东西的关系都被否定了,而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

这就是说,按照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处于直线下落运动中的原子,就只是单纯的物质规定性和相对性定在,只具有物质性而丧失了形式性、个体性,难以实现原子的本质。

这也就是说,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的联合只是一些机械的、表面的联系。

相反,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却不是建立在这种机械的唯物论和盲目的必然性之上,因为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偏斜中,由于偏离直线、偏离必然性,与其他原子冲击、碰撞,产生万事万物,使形式的规定性显现出来了,这就既实现了原子自身的物质性,又实现了原子自身的形式性、个体性,原子就是物质性与形式性、自然性与能动性的综合,从而实现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实现了原子的本质。

伊壁鸠鲁正是通过原子的偏斜运动,把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原子论改造成为了能动的原子论,把仅仅局限于客观形式和直观形式的原子改造成为了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从而具有自由的原子,原子变成了单个的自我意识的象征。

这是潞抵子偏斜说"的哲学意义所在。

""" 。

卜胰子偏斜说"的社会实践意义在于,马克思认为,偏斜运动就是订自由意·";志",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人同原子一样,只有在 "偏斜"、"碰·U" 与另一个人发生关系时,他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才会否定自己的纯自抵性丁"从而成为自然性与社会存在、物质性与自我意识的综合。

"所以一个人,兴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还不楚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

但是要使作为人的大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真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欲堕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

no但是,马克思既不赞成伊壁鸠鲁退回心灵、逃嬉现实的消极做法,也不同意青年黑格尔派抽象谈论自我意识、把自我意识无限夸大的论点。

马克思批评道:"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坤的自由。

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o马克思强调的定在中的自由,是社会交往申的自由,而不是任意的自由。

(三)强调哲学与现实的联系马克思同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一样,强调自我意识。

但是,马克思又不同意他们把自我意识仅仅看作一个纯粹的主观精神,把自己限制在自我意识之中的做法。

马克思强调自我意识与现实、哲学与世界的联系。

他说:"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no;又说:"哲学已经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汪视着外S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说与世界的阴谋发生了瓜葛,从透明的阿门塞斯王国走出来,投入那尘世的苗林丝的怀抱No。

哲学要走出仅仅属于自己的理论王国和意志王国,而《当哲学作为意志反对现象世界的时候……它成为世界的一个方面,于是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就与它相对立。

哲学体系同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反映的关系……它的内在的自我满足及关门主义被打破了。

那本来是内在之光的东西,就变成为转向外部的吞噬性的火焰。

于是就得出这样的结果: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no。

这就是说,马克思要求,哲学要转化为行动,与生活结成完整的统一体,以便克服自己内在的缺陷,并实现自己的彻底性;同时,生活也要与哲学相结合,以使生活理性化,从而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和 "哲学的世界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