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十六单元区域经济发展第2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课件

合集下载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 新人教版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 新人教版

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考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核心知识再现]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①气候2(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东北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①大米生长期长;②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③昼夜温差大;④冬季气温低;害虫不能越冬,作物病虫害少。

东北地区春季出现涝灾的原因。

提示 ①冬季积雪量大;②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大;③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7·合肥一模)读“2015年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完成(1)~(3)题。

(1)京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场需求减少 B .水热条件变差 C .高铁运输便利 D .生产成本提高(2)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错季蔬菜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夏季气候凉爽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昼夜温差大 ④土壤肥力高 ⑤水资源丰富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3)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 .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 B .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C .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 D .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解析 第(1)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京津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会增大,但同时用地、用工成本增加,导致当地种植面积萎缩。

第(2)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较冀北高原水资源更丰富;冀北高原海拔高而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少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多为冲积扇而土壤更肥沃。

[配套K12]2018年高考地理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

[配套K12]2018年高考地理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

第二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读下表,回答1~2题。

导学号 70292356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率的经验数据①工业化发展必然会促进城市化②到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对城市化贡献度增大③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在后工业化时期非常紧密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 [解析] 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服务业对城市化贡献度的增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紧密到松弛的过程;工业化会促使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必然会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2.结合下图分析,我国的城市化特点是( B )A .1978~1986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较快B.中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C.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工业化后期的均值D.我国区域之间的城市化发展相差不大,比较均衡[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1978~1986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缓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仍低于工业化后期的平均值;我国区域之间的城市化发展相差较大,不均衡。

(2017·福建质量检测)就业人口密度即单位面积中某一行业就业人口的多少。

下图示意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2000年和2009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导学号 702923573.与甲地相比,乙地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 )A.地价较低B.历史悠久C.交通便捷D.原料充足[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由图可知,甲地位于上海,地价较高,乙地离上海较远,地价相对较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区位选择与其发展历史关系不大;乙地交通通达度不如甲地;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其进行区位选择时主要考虑的是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原料是否充足。

4.图中所示的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密度的变化,将导致( A )A.城市化水平提高B.高新技术产业发展C.第一产业产值降低D.环境人口容量增大[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十六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十六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

第十六单元区域经济发展第2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选择题(2017·皖北协作区联考)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和几亿人生活改善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

”珠三角的城镇化三十年,尊重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从低成本的发展路径,向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型,为全国城镇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探索和经验借鉴。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城市化对区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用地生产活动密度减少B.城市植物光合作用减弱C.地表径流变化幅度减小D.生态环境容量加大2.目前下列产业能更好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是( )①第一产业②第二产业③第三产业④高新技术产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由于该区域城市化的大力发展,农业向集约化的城郊农业发展,所以其生产活动密度会增加,A错。

城市发展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光照强度会减弱,光合作用会减弱,B对。

城市地面的硬化使得地面径流变化幅度加大,C错。

城市的发展,会使区域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环境容量应该减小,D错。

第2题,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故C对。

答案:1.B 2.C(2017·安徽淮南模拟)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

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3~5题。

3.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D.④4.该国最可能是( )A.美国B.中国C.巴西D.日本5.该国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A.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工业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动力导向型工业解析:第3题,1960~197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减少的不多,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很快,说明其他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快,总就业也增长,排除B、C;1980~199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都迅速增长,也反映这一时期就业人口增长快。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第35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第35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 35 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
最新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 考纲 解决措施。 1.以文字材料和模式图为背景, 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 命题 化的过程。 方向 2.结合区域图或景观图,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 产生的问题及治理措施等。
答案:1.A 2.A
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2018· 盐城中学一模 )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 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甲、乙两图分别为长江三角洲 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 读图 回答 1~2 题。
(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 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
1.2000 年到 2012 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 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2.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 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A.休闲旅游业 C.农贸批发业 B.高端金融业 D.房地产业 )
城市群 ;对外来人 ___________ 口加强管理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
制订城市发展规划,
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 加强规划 加强交通、通信、环 ――→ 与管理 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 环境污染 问 放量大,___________ 环境污染 的治理 题日益显露出来 ___________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新人教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选择题1.(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聚集效应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题。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增强B.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聚集效应C.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大城市聚集效应减弱D.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解析注意纵坐标的变化,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先增强后减弱,选项A、B错误;都市圈的形成减弱了城市聚集效应,选项C正确。

逆城市化出现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选项D错误。

答案 C(2016·山东济南期末)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2~3题。

2.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3.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A.资源短缺B.劳动力短缺C.环境质量下降D.农产品供应不足解析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第3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是环境质量下降。

答案 2.B 3.C(经典题)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

下图中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完成4~5题。

4.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5.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解析第4题,从Ⅲ走廊的位置可看出,其有别于Ⅰ、Ⅱ走廊的有利条件是临长江,故水运便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9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9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二十八页,共45页。
第二十九页,共45页。
高考(ɡāo kǎo)常考的 类图示之(二 十四) 产业(chǎnyè)结构图的判读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 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 状图、曲线图、饼状图、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第三十页,共45页。
第三十一页,共45页。
第三十二页,共45页。
第三十三页,共45页。
第三十四页,共45页。
在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时,一般要把握三点: 即三“要”和三“看” 一要结合图例,看三次产业比重的构成(如图4) ⇓ 二要对比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看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 (如图1) ⇓ 三要抓主导产业,看其内部的变化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 世纪 90 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第四十三页,共45页。
(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有(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第四十四页,共45页。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 重大,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小,而且呈现下降趋势,城市化水平较高, 应为经济发达省区,从而确定为江苏省。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省在 1995 年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所以 D 正确。第(3)题, 该省的工业发达,二、三产业产值增加超过第一产业;再就是工业化、 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也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考点 2 工业化与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图 16-2-3
【典例 2】读我国甲、乙两个三角洲略图(图 16-2-4),回答 (1)~(2)题。
图 16-2-4 (1)下列与甲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发育不相关的因素是( )
A.地形平坦,气候宜人
C.矿产资源丰富
B.科技力量较雄厚
D.水陆交通便利
提取信息:图中陆地轮廓和“黄海”“东海”等地理信息, 判断甲为长江三角洲。
提取信息:①甲地区:对外开放;②乙地区:大城市扩散。 思路整理:①甲地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沿海地区外
资驱动型→珠三角地区。
②乙地区→大城市扩散,带动乡镇企业发展→苏南地区典 型模式。 答案:A
(2013 年山东菏泽质检)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 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此完成 1~2 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 业分别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原料密集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 现在( )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乡交错分布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显 A.①②③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B.②③④
三、问题与对策 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⑨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 ⑩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⑪____________________ ⑫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⑭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强规划与管理 ⑬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16.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16.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件新人教版

-6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整合构建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 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下图所示。
-7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8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时 间 优 势 劣 势 1979—1990 年 第二阶段 1990 年以后
问 题 对 策 产业升级面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 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临困境 城市建设相 构建城市群: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 ,构建以香港、广 对落后 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 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市制定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交通、 题日趋严重 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策优势、侨乡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 贫乏 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9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第一阶段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 结构调整,为劳动密集型和 背 景 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 出路 主导产 劳动密集型产业 业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 在全国 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 的地位 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1.A 2.C
解析
关闭
答案
-11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真题探究 (2012江苏卷,13~14)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 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 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 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2题。
力发展第三产业。 1.D 2.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1. (2015· 高考北京卷)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 地域联系密切。 读图,回答问题。
2014 年 7 月,在北京市延庆县召开的第 11 届葡萄大会上,延 庆与张家口市怀来县签订了葡萄产区合作协议,打造 “ 延怀河 谷· 葡萄酒乡”品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简述“延怀河谷”协同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3)题,增强工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要着力发展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为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强工业对农业产业 化的带动作用,就要着力发展原料导向型工业,以利于农产品的 深加工。安徽省处于中部经济地带,中小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比较 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符合区域特征和要求。综合上述分析,选项 A 正确。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05 年以来,安徽省城镇人口比 重迅速上升,为 35% ~ 43% ,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30%~70%),故选 B。第(2)题,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 化幅度较小,故排除选项 A;1995 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经 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在不断加大,导致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口多 于第二产业,故排除选项 B;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 加,不利于安徽省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排除选 项 C;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既符合产业结 构调整的实际,又对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故选项 D 正确。
考点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 产业基础 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 珠江三角洲地 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 规划与管理 。
2.问题与对策
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工业发展 条件的比较
[以练促记] 下图示意我国沪宁杭城市群,读图完成(1)~(2)题。
)
B.中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 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劣势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 世界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 背景 业结构调整, 为劳动力密 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 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 寻找新的出路 主导 产业 在全国 的地位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 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 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 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 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规范训练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分析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2.掌握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3.理解区域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区域合作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条件,实现资源的优 化配置,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等。 答案: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扩大生产 规模,延长产业链;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收入;缩小区域差异。
2.2013 年 1 月 17 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 规划》 ,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 区。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 2007 和 2010 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②国家的 对外开放 (2)有利的地理条件
政策。
①完善框图,认识珠江三角洲的良好区位
②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以练促记] 下图表示安徽省 1985~2010 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 化。读图,回答(1)~(3)题。
(1)2005 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 C.后期阶段
(1)该城市群竞争优势大的原因在于( A.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早 B.劳动力成本低 C.水资源丰富 D.教育发达,人才优势突出
)
(2)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产业饱和,亟待转移升级 B.传统产业为主,创新能力差 C.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 D.发展资金不足
)
解析:第(1)题,我国最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粤、闽两省 的部分沿海城市;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珠江三角洲、 长株潭、成渝等南方地区的城市群,水资源也很丰富;该地经济 发达,教育水平高,相对我国其他地区人才优势突出。第(2)题, 沪宁杭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科技领先、城市等级结构合 理的地区。该城市群产业发展早、发展程度高,现在已经极为饱 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空间小,所以鼓励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并 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说出 2007~201 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据图可知,与 2007 年相比,2010 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 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推动了 当地城市化发展。 答案: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 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 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答案:(1)B (2)D (3)A
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 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时间 优势 1979~1990 年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 贫乏 第二阶段 1990 年以后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 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 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