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地理高一知识点大气受热

地理高一知识点大气受热

地理高一知识点大气受热大气受热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地球大气圈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形成等方面。

本文将以地球大气层受热为主题,探讨大气受热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大气受热的原理地球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会部分被大气层吸收,部分被反射和散射,最终达到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会使其升温,释放出热能。

这种通过辐射和热对流传递能量的过程称为大气受热。

二、大气受热的影响因素1. 纬度分布: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偏转,地球不同纬度上每天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

太阳辐射的垂直角度越大,单位面积上接受到的辐射量越多,因此赤道地区的受热量更高。

2. 季节变化:地球绕太阳运动形成了四季的变化,这导致了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不同地区的角度和时间发生变化。

在夏至时,太阳的高度角最大,直射地面的辐射能量最强,而在冬至时,太阳的高度角最小,辐射能量减弱。

3. 地形和海陆分布: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陆分布会对受热产生影响。

陆地的比热容和热导率较小,容易受热;而海洋的比热容较大,热传导能力较强,所以海洋的受热相对较慢。

此外,山脉、高原等地形也会影响热量的分布和传递。

4. 云量和气候变化:云层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遮蔽作用,云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地面的受热量。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受热,例如冰川消融会导致反射能量减少,地表温度升高。

三、大气受热的影响1. 气候影响:大气受热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形成。

受热不均匀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差异,进而形成了赤道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不同的气候带。

2. 气流和水循环:大气受热导致了空气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气流的运动。

这种气流运动将热量和水汽从赤道地区运输到其他地区,进而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和水循环。

3. 气象变化:大气受热的不均匀分布会引起气象现象的发生和变化。

例如,热带地区的大气受热强烈,会产生强热带风暴和季风;而高纬度地区的大气受热较弱,会出现极地气团和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

2018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热力作用

2018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热力作用

第一节 大气的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根本热源:大气的直接热源:2.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形式——吸收、反射、散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影响因素: (3)大气的削弱作用随时间、纬度而变化①随时间变化: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

②随纬度变化: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

4.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的存在。

(1)大气温室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大气的温室效应的三个过程: 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1.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实例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1)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大小:等压差(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等压距(等压线越密)越小,风速越大。

2.等压线图上的风向(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①受力状况:图中F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F2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②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近地面的风与风力的大小①受力状况:图中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的共同作用②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风的形成中的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或风向基本一致)——影响风向、风速(增大风速);(2)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3)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减小风速);四.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1.基本气压场:低压、高压、低压槽、高压脊、鞍部2.等压线图的应用(1)确定风向与风力①风力: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大气层受到外界热量输入,导致气体分子热运动加剧的过程。

根据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大气受热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并应用于多个领域。

一种典型的大气受热过程是日照辐射。

太阳辐射热量进入大气层,其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导致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增加,气体温度升高。

这种过程在气象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用于解释地面气温的变化和预测天气情况。

另一种应用是大气对流过程。

当地表受热后,空气与地面接触受到加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

因此,密度较大的冷空气下沉,密度较小的热空气上升,形成热气流的垂直循环。

这种对流过程在地球上形成了热带气旋和大气环流系统,对气候和气象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还可以扩展到环境科学和能源领域。

在环境科学中,研究大气受热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原因和机制。

在能源领域,利用太阳辐射加热空气,可以实现太阳能的利用和光热发电,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重要现象。

通过对其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气候、天气和能源等方面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支持。

2018届浙江高考地理(选考1)2.3.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8届浙江高考地理(选考1)2.3.1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干回顾·自主固基
真题训练·体验感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知识梳理
对点演练
一、逆温 1.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 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图中最有利于 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近地面空气对流越旺盛,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当逆温 形成时,近地面大气的对流困难,大气层结构稳定,有利于雾霾天气 的形成。读图可知,只有①图中不存在逆温层,最有利于空气对流 和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主干回顾·自主固基
真题训练·体验感悟
-6-
知识梳理
对点演练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干回顾·自主固基
真题训练·体验感悟
-7-
知识梳理
对点演练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 反射 、吸收、散射。 (2)削弱作用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 量,平流层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大过程。 ①地面增温过程: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升温。 ②大气增温过程: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 大气逆辐射 ③大气保温作用: 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 ↓ 大气逆辐射←大气升温←大气吸收
主干回顾·自主固基
真题训练·体验感悟
-8-
知识梳理
对点演练
特别提醒(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 本热源。(2)太阳是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3) 大气逆辐射并非只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并且白天辐射比晚上 更强。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左右,并不 是在夜晚。(4)特别注意当二氧化碳增多时,各环节的变化,削弱(吸 收、反射、散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宇宙外的太阳辐射不变。(5)由于太阳辐射随 太阳高度发生日变化,因此地面温度也具有日变化,在传递过程中 有时会导致地面温度比大气温度低的现象,产生逆温。逆温最严重 时为黎明前,其不利于大气对流运动,可能加剧大气污染。

2018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4-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热点难点突破)

2018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4-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04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第1~2题。

1.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B.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C.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的概率【答案】1.D 2.B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

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图1),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图2)。

据此完成第3~5题。

3.“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B.便于采光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D.便于室外空气流入4.室内大厅中央水池的主要作用是( )A.储存生活用水B.增加室内湿度C.美化居室环境D.冷却大气温度5.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 )A.从四周流向水池B.从水池流向四周C.中央为上升气流D.四周为上升气流【答案】3.D 4.D 5.B正压大气是一种假设的大气状态。

在这种大气中,等压面和等温面在所有高度上都相重合。

斜压大气更接近实际情况,指等压面和等温面出现交角的情况。

下图是北半球1月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的斜压大气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6~7题。

6.图中M地正东方向吹(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7.根据M地附近的大气状态判断,M地可能( )A.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B.是位于华北平原的某城市C.位于地中海沿岸D.位于台风中心【答案】6.A 7.B奥兰治河以南的荒漠化地区称为南纳马夸兰(图甲),有种类丰富的多汁植物和多肉植物(图乙),这些植物只在雨季开花(每年8月中旬到9月中旬),但壮观的开花景象最长只能维持两个月时间,通常时间会很短。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7.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7.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编辑ppt
3.两大地理意义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 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图中C)将部分热量还给 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 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编辑ppt
一、知识判断 1.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于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相对 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云层吸收了大部分的 太阳辐射。(×)
编辑ppt
4.春末秋初,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5.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午 夜0时。(×)
编辑ppt
二、规范用语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术语、用语 1.术语
答案: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水平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编辑ppt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编辑ppt
讲基础·整合知识01 抓重点·掌握规律02 做考题·打造能 01
编辑ppt
编辑ppt
1.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图中A)。 (2)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图中B)。 2.两大过程 (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 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
编辑ppt
(3)分析太阳能的分布 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 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
编辑ppt
【典例1】 (2014·安徽文综)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 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 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题。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大气与气候 高频考点7 大气受热原理的运用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大气与气候 高频考点7 大气受热原理的运用

7 大气受热原理的运用(2018·海安中学调研)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2018·南通调研)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临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1所示,图2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A.削弱大气逆辐射B.削弱太阳辐射C.增强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辐射4.图2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018·邗江中学月考)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完成5~6题。

5.图中曲线中( )A.①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B.②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D.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6.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A.云量增加B.气候变暖C.环境污染D.植被破坏一般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而气温状况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

据图文材料回答7~8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共28页文档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共28页文档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8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பைடு நூலகம்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参考答案】1.A 2.C
解题必备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
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
的地面辐
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气温升
高,全球
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气候较为干旱→
晴天多、阴
雨天气少

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学霸推荐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气温上升。

有专家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2℃—5℃,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据此回答1—2题。

1.二氧化碳能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是因为
A.大气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B.二氧化碳能够大量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C.大气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把太阳辐射传给地面
D.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周测)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
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
B.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
C.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的概率
答案
【答案】1.B 2.D
【答案】3.C 4.B
【解析】3.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起到杀菌、杀虫作用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C正确。

4.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也不会影响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B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