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诗词的起即发端;承即承上启下;转即意转;合即结尾。
)元代杨载《诗发家数》云:写绝句的方法,要委婉、曲折、回环、删繁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起承两句写起来困难,起句平直为好,承句从容承接。
第三句是关键,如能婉转变化,那么第四句就如同顺水推舟了。
律诗也一样,首联为起、颌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古风、长律篇幅较长。
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
每段都有起承转合。
词虽然是长短句。
但章法同样。
如果两片小令词,上片起、承。
下片写转、合。
换头也就是过片处犹为重要。
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冯延己的《归自瑶。
何处笛》,上片的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
是起句。
竹风檐雨寒窗滴。
是承句。
下片的离人数岁无消息。
是过片、是转句。
今白头、不眠特地重相忆。
是合句。
一:起笔。
起笔很重要,关系到全篇的入题。
关系到能否引人入胜,引起共鸣。
从切入主题的角度分明起、暗起、和反起几种。
1:明起。
即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给人直截了当的感觉。
如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
很明白、直接的切入主题。
2:暗起。
即笔不切意切题。
起笔虽直入本题,但字面上不表现出来。
只是暗寓题意。
如:刘禹锡《玄都关桃花》起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暗写桃花美丽而富有吸引力。
看花的人川流不息。
刘翰《立秋》起句:乳鸦啼散玉屏空。
用鸦暗寓秋凉季节的冷清和萧瑟。
3:反起。
先从题意的反面写起,然后再转正题。
如朱淑真《落花》起句。
不写落花的条件和场景,却写连理枝头花正开。
承句才写落花的原因。
明起、暗起、和反起。
常常采用的:一是平铺直叙、轻飘淡然的或明白如话的平起手法。
如金昌绪《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
王建《新嫁娘词》中的三日入厨下。
二是突然,出人意料的突起手法。
如李白:白发三千丈;岳飞:怒发冲冠。
三是发人深省。
耐人寻味的设问手法。
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崔颢的君家在何处?等等。
或明白,或暗寓,或反向切入主题,为作品发端。
《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

《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包括:起承转合的概念、作用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通过学习起承转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古典诗歌的美,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及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并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概念、作用,并通过例诗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自主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起承转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的概念与作用2. 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3. 例诗分析4. 课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并说明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登鹳雀楼》起承转合分析:起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落日的景象;承句:“黄河入海流”补充了落日的背景;转句:“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合句:“更上一层楼”实现了愿望,展现了壮阔的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际分析诗歌时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诗歌鉴赏小组活动,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1. 起。
- “床前明月光”,这一句非常直白地开启了全诗。
就像我们晚上睡觉,突然一睁眼,看到床前有一片明亮的月光。
这是一个很简单又很抓人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了一个有月光的夜晚场景之中。
2. 承。
- “疑是地上霜”,顺着前面看到月光的情景,诗人开始发挥他的想象了。
他可能刚睡醒,迷迷糊糊的,看到那白白的月光,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呢。
这一句是对第一句的承接和进一步的描写,把那种朦胧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了。
3. 转。
- “举头望明月”,这里开始转折啦。
前面还在疑惑是不是霜呢,现在突然抬起头来,看清了原来是明月。
这个转折很自然,从疑惑到确定,从看地上到看天上。
4. 合。
- “低头思故乡”,最后一句就把整首诗合起来了。
看到明月,就低下头思念起故乡。
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总是和思乡联系在一起的。
前面的月光、疑霜、望月,都是为了最后这一句思乡之情做铺垫,就像一路引着读者走到了诗人思念故乡的内心深处。
1. 起。
- “白日依山尽”,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起句。
太阳沿着山慢慢落下,给人一种很开阔的感觉,就像电影里的大远景镜头,一下子把整个画面展开在我们眼前,有山有落日,画面感超强。
2. 承。
- “黄河入海流”,承接上一句,从山上的落日转到了黄河向着大海流去。
这就像镜头从山上慢慢拉到黄河,沿着黄河的流向,一直到大海。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句把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了出来,和前面的落日景色相呼应。
3. 转。
- “欲穷千里目”,这里突然一转。
前面都是在描写眼前的景色,这一句就从写景转到了诗人的想法上。
想要看得更远,想要穷尽千里之外的景色,这是一种很积极向上的心态转变。
4. 合。
- “更上一层楼”,最后一句完美地合上了全诗。
既然想要看得更远,那就再上一层楼吧。
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上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有一种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力量。
而且这句也和前面的景色描写相融合,有一种站得越高,看到的山河越壮观的感觉。
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吴帆古人写诗讲究章法,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份。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加以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他认为,起承转合之间有着辩证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和“转”皆兼顾“起”与“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因此,这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一、所谓的“起”,就是指诗的开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开头上煞费苦心,故有“风头”之说。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事起,或以景起。
无论哪种“起”法,都力戒平淡无味,力求笔势突兀,达到振起全篇的作用。
总的说来,“起”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一是开门见山,直奔题旨。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概括登楼所见的景色,将“江山如画”收于笔端。
再如“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登太白峰》)描述自己在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太白峰顶,交代时间、地点、事由。
二是倒戟而入,笔势轩昂。
此法即运用倒装手法。
如王维的《观猎》一诗中“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如果按照因果顺序关系,应先说“将军猎渭城”,然后才说“风劲角弓鸣”,但这样显得平淡直率。
改用倒装起首。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写狩猎时的风呼声、弦呜声,彼此相应,再推出狩猎的主角将军,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三是奇句夺目,一见而惊。
清代李笠翁《闲情偶记》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
”所谓“奇句夺目,指的是起句警策有力,令人耳目一振。
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开头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用参差的句式、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在岁月流逝中的追求和苦闷,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李白的《蜀道难的》开头 “危乎高哉”;韦庄的《菩 萨蛮》的开头“人人尽说江南好”。
•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 式更为普遍。 示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 切合"迂回"起式。
这首词表达作者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 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 凉氛围,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的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 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 恰如欧阳修在《笔说· 峡州诗说》所说:"若 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 颇工。"
• 明君词 陈昭 跨鞍今永决, 垂泪别亲宾。 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 唯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 (注)明君即王昭君;塞:边塞。 尾联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人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通过它将王昭君对汉地无 尽的思念和在胡地的孤寂和盘托出,同时寄托诗人 对王昭君处境的叹惋和同情。
寒食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本诗写于宋太祖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 之和郑起都被贬到边远的地方做小官。 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 人“断魂”的原因有哪些?
• 示例(二)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பைடு நூலக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起承转合的概念,掌握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会分析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起承转合结构进行简单的古典诗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意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结合实际诗歌进行分析。
a. 起句:点明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b. 承句:对起句进行展开,承上启下。
c. 转句:转折情感,引出诗意。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4. 举例讲解: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详细讲解其起承转合结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起承转合结构,创作一首简单的古典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定义2. 起承转合作用3. 起承转合相互关系4. 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答案:a. 起句:描绘夕阳西下,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奠定豪迈的情感基调。
b. 承句:展开对壮丽景象的描绘,承上启下。
c. 转句:通过“欲穷千里目”,转折情感,引出诗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起承转合在其他文学体裁中的应用,如散文、小说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起承转合的定义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古诗中的起承转合

古诗中的起承转合1. 古诗中的起承转合,那可真是妙啊!就像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起得多么沉重,让我们一下就感受到了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哀。
接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一步承接了这种悲伤情绪。
然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转,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战争的残酷。
最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完美收尾,让人对诗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啊!2. 你知道吗,古诗中的起承转合太有意思啦!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简单几个字就把我们带进那个场景。
“疑是地上霜”,承接得自然流畅。
“举头望明月”,哇,这一转变,让情感升华了。
“低头思故乡”,这结尾,真的太绝了,谁读了能不被触动呢?3. 哎呀呀,古诗中的起承转合魅力无限呀!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起得清新自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么美的承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转,增添了生活气息。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让人好想也留在那宁静的地方。
4. 古诗里的起承转合,那真是神奇的存在呀!瞧瞧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哇,画面感一下就有了。
“黄河入海流”,接着就把气势展现出来。
“欲穷千里目”,这一转变,多有追求啊。
“更上一层楼”,简单四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厉害吧!5. 嘿,古诗中的起承转合可真不简单呢!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秦时明月汉时关”,这起句多有历史的厚重感。
“万里长征人未还”,承接得让人感慨万千。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一转,充满了希望。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结尾,霸气十足啊!6. 古诗中的起承转合,那可是相当精彩呀!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多么轻松的开始。
“处处闻啼鸟”,延续着这种氛围。
“夜来风雨声”,这一转变,让人有些意外。
“花落知多少”,让人不禁有些怜惜,这就是起承转合的魅力呀!7. 哇塞,古诗中的起承转合真的超厉害呀!像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这起句就充满了紧张感。
古诗赏析-起承转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的原则
承句和转句都是必须对偶的,而起句和合句 可以对偶也可以不对偶
起——直接写登高所见之景,手法独特,奠定 哀愁的基调。
诗人登临上高处,上看‘风急天高’一幅秋高 气爽生动画面。接着听到的猿猴的哀叫。这个 “哀”字,把诗人兴致登临的心情带进了悲伤 的情绪。紧接着诗人由高处转向低处的江面。 “渚清沙白”,沙洲的水是清的,水外的沙是 白的。这是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使整个内 容丰富多彩。
合——登高为排解愁苦,反而更加愁苦,国 难家愁的主旨得以深化。
诗人备尝颠沛流离之苦,这国难与家愁,更 使诗人感到自己一事无成,两鬓皆秋。这一 杯浊酒也因染病而断。本来是登高望远来排 闷,却因见景而惹恨添悲,更增添了诗的艺 术感染力。
我们从通篇来看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笔 法上错落有致。
首句就如同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 体现;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 空作雨声”的妙处。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 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 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 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 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末句以景结情,请赏析其妙处。
(1)明月照耀,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而又朦胧隐约; (2)苍凉景色与作者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 (3)末句融情入景,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
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是诗的精华所在。
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1、绝句的起承转合
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
如:唐·李绅《悯农》(之一)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
(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
(合)
第一句是起,起事--春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时间(也暗含地点)、事件。
第二句是承,承续首句写出:(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像种子一样的粮食。
一二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倒,其思想内容还是较为具体的话,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承下去,或具体实在地写来了。
第三句,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由眼前的一粒粟、万颗子,一垄田、一畦地的春耕秋收的“点”,联想到整个天下春耕秋收的“面”,使诗意由此及彼、推而广之,
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四海无闲田”是说:全天下的田地都耕种了,也都取得了种“一粒粟”得“万颗子”好收成。
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民以食为天。
”前三句诗,春种也好,秋收也好,不使有“闲田”也好,夜以继日、辛辛苦苦的耕作,全是为了“盘中餐”这个“吃”的问题。
然而,最终结果怎样呢?--“农夫犹饿死。
”作者卒章显其志,和盘托出了诗的“悯农”主题。
全诗共四句,起承转合,自然顺畅,清晰有序。
一首小诗,起承转合,不仅表现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更揭露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2、律诗的起承转合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
律诗“首联”也叫“起联”。
“颔联”承笔衔接。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
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杨戬《诗法家数》又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
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颈联运用进一层转,实仍写安史之乱严重后果尾联结以衰老,通体呼应,和谐一致。
转笔推开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胸襟开阔,遂成千古名句。
尾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文气舒荡,活泼自然,转笔呼应,跌宕有致、珠联璧合。
反转是从反面着笔,前后对比,产生反差,造成奇趣。
如王安石的《示长字君》。
尾联即合,方法多样,不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