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2.3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高二地理2.3课本参考答案班级 姓名 组名方法总结: 流域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思维方法,如下图所示:第48页活动1.河流梯级开发主要是对河流水能的开发。
在河流径流量较稳定、丰富的河段,河流落差集中、水急滩多河段,依地势高低依次建设多个水电站,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能,同时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等综合效益,这样的河流开发方式叫梯级开发。
田纳西河通过梯级开发在径流量大、落差较大的集中河段建多个大坝,修建多个水库,既开发水能,同时也在汛期通过大坝多次拦蓄洪水,降低洪峰,延缓洪峰对下游的冲击从而起到防洪的作用。
第49页活动(1)田纳西河流域确定工业项目的依据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能源资源水能和煤炭,吸引了大量高耗能工业(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部门),同时也考虑了流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该流域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塑胶、机电、纺织、服装等部门。
(2)……(1)田纳西河流域给我们的启示:种植业方面:因地制宜,地尽其力,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种植的农作物;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变废为宝,发展农业生产。
林业方面:将林业当做产业来进行发展,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收到了其他环境效益,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
在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时,将林业建设同畜牧业的发展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
(2)发展水产养殖业,以湖养人;就近安置移民,开发洞庭湖流域的水能,利用水电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机会,发展当地经济。
……第50页活动1.我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对我国的启示有:(1)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防止工作中的扯皮现象。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做到治理与开发并重。
(3)应加大开发力度和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
(4)开发中注重环保,从长远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业。
田纳西河流域为什么冬春季节降水多我国东南部地区和美国东南部地区虽然同处亚热带,气候都有季风性的特点,但由于亚洲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海陆对比最为强烈,亚洲东南部季风性最显著。
高中地理必修3图册——参考答案

地理图册必修Ⅲ参考答案专题一第一节(1)乌拉尔乌拉尔大高加索(2)漫长而曲折,多半岛、岛屿、海湾和海峡(3)交通(战略)(4)逐渐减少东南(5)碰撞(挤压)(6)③地为热带雨林景观,④地为热带沙漠景观。
第二节(1)A: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 B:西部的大西洋沿岸地区(2)大气环流: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受西风带控制范围广;地形:南北两端为山脉,中部为平原,有利于西风的进入;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3)A 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冬汛;农业生产类型:地中海农业(花卉、水果、蔬菜等种植)B 河流水文特征:流量终年比较稳定;农业生产类型:乳畜业(4)自西向东民居外墙厚度增加。
主要原因是自西向东气候的大陆性增强,冬季气温降低,温差增大。
第三节(1)棉花气候温暖,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2)乳畜气候比较湿冷,不利于农作物成熟,而牧草则能较好的生长(3)小麦热量(积温)(4)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夏季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热量条件好水源(5)美国缺少大面积种植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热带农产品的气候条件,因此需要进口。
第四节(1)AC (2)2℃ 1000mm (3)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越多(4)东部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5)西部第一、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五节(1)西电东送(西煤东运)冬季华北地区冬季气温低,电力(煤炭)的需求量大。
(2)南水北调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华北(京津唐)地区严重缺水,而南方(长江流域)则水资源有余。
(3)先从日本转移到韩国,再从韩国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专题二第一节(1)莎车古城、皮山古城、麻扎塔格古戎堡、园沙古城、喀拉墩古城、里克古城、尼雅古城、安迪尔古城、且末古城、楼兰古城、米兰古城(2)遵守法律法规,合理规范地开展各种生产活动;科学利用、合理开发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在生态危急地区可以采取生态移民;优化农业结构等措施。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CO2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A.开垦沼泽B.开发水能C.保护雨林D.退耕还湖1题,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增加清洁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进而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结合图示可知应为①环节。
第2题,图示⑤表示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人类应保护绿色植物,尤其是热带雨林。
2.C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旱涝灾害对米价指数的影响。
读图,完成3~4题。
3.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B.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北移C.高纬度地区取暖能耗减少D.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减少4.为了应对全球变暖,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 ℃以内,并争取把气温升幅限制在1.5 ℃之内。
要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目前比较合理的是()A.全部使用清洁能源B.提高煤炭消费比重C.植树造林,缓解升温D.全面限制工业发展3题,自1950年以来,气温逐渐升高,这会使得有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而有的地区动植物数量会减少,故A项错;气温升高会使农作物分布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南半球向南移动,故B项错;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取暖能耗减少,故C项正确;由于气温升高,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增加,故D项错。
第4题,为缓解全球变暖,植树造林,缓解升温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做法。
4.C下图为西伯利亚某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浓度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
读图,完成5~6题。
5.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原因是()A.冬季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取暖,排放CO2多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呼出CO2多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6.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A.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C.高山的林线下移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5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冬季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取暖,排放CO2多;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特有的缺点是()A.黑暗B.低温C.缺氧D.海冰破坏2.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具有的优点是()A.能显示先进的技术B.资金投入大,风险高C.地价便宜,搬迁人口少D.隐蔽性好3.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A.建人工岛城B.海水淡化工厂C.海洋调查潜艇D.海底隧道2.D3.D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新建了一系列大桥,加快了各地人员、物资的交流。
据此完成4~6题。
4.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通行()A.旅游大客车B.公交大客车C.集装箱卡车D.水产冷藏车5.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S”形设计,使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
这一设计思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海啸B.赤潮C.潮汐D.寒潮6.苏通大桥是目前已建成的最接近入海口的长江大桥,它创造了“最深桥梁桩基础”“最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四项世界纪录。
这样设计有利于()A.提高南北陆路运量B.确保“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C.稳定河口水文特征D.抵御台风侵袭4题,由材料信息可知,东海大桥由上海南汇通往洋山深水港,而洋山深水港主要进行集装箱运输,因此东海大桥主要通行集装箱卡车。
第5题,钱塘江潮水汹涌,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可以减少潮水对桥梁的冲击作用,确保大桥的安全。
第6题,从题目所给的苏通大桥创造的四项世界纪录可以看出,苏通大桥的设计主要考虑坚固性和安全性,由此可以判断D项正确。
5.C6.D读下图,中间多边形表示一岛国,完成7~8题。
7.在该图所示区域,该国的权利和义务不包括()A.开发水域自然资源B.管辖人工岛屿建设C.管理其他国家航行D.顾及其他国家的权利8.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范围小于领海B.该区域范围应从领海基线起算C.其他国家不得在其上空自由飞越D.所属国对该区域享有领海所包括的所有主权8.B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同时也是整个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3.16平方千米。
[高二政史地]湘教版地理必修三22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高二政史地]湘教版地理必修三22课本活动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f6081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70.png)
高二地理2.2课本参考答案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P43活动的参考答案•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将失去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使鸟类迁徙,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
•2.洞庭湖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使得生物物种繁多,有些物种是我国所特有的生物物种,有的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
洞庭湖因生物物种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湿地水分的蒸发,能增加湿地附近的空气湿度,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水,减小气温日较差,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
P44-45活动的参考答案1、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②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③河湖密布,水产养殖业发达④种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⑤劳动力充足。
2、(1)(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人口增长快,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围湖造田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故出现围湖造田现象。
(2)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和收入;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日益严重;航道断航时有发生;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加剧了洪涝灾害,恶化了生态环境,从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短缺,这是事实。
但是湿地有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湿地本身又具有产出作用,能产出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料供人类使用。
若把湿地当作耕地后备资源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远远大于未开垦的湿地,是得不偿失的短期利益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做法,应当禁止这种不正确的做法。
4、图2—10的含义是过度性捕捞,破坏了湿地的生产能力。
图中渔民用小船和细网在河中捕鱼,连非常小的鱼苗都捕了上来。
这种做法会使河湖海中的鱼的繁殖能力下降,导致鱼产量下降。
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应当采取休渔制度,限制网捕等措施,以保证鱼类的再生产能力,满足人类的后来需要。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实惠版)第一章 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
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P4 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
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
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
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
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
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列景观图片,完成1~3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A.①B.②C.③D.④3.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水土流失的是()A.①B.②C.③D.④1题,当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图示①是森林破坏,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气污染,④是垃圾污染,③④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第2题,如果人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就会造成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图示①过度砍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
第3题,图示②河流含有大量的泥沙,是该河流域内水土流失的结果。
2.A3.B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B.城镇化问题严重C.生活贫困化加剧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5.下列环境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A.矿产枯竭、荒漠化B.盐碱化、物种减少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因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第5题,矿产枯竭、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主要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5.B图1为北极地区景观图,图2为不合理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图1图26.图1反映了图2中的环境问题的是()A.②B.③C.④D.⑤7.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能有效减缓()A.②④B.④⑤C.①②D.①④6题,图1反映了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地区冰雪覆盖面积变小,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恶劣。
地理必修三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参考答案地理必修三参考答案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地球与地图、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等内容。
本文将对地理必修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生命之源。
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都与地理位置有关,而地图则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地球的重要工具。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的赤道稍微膨胀,两极稍微扁平。
地球被赤道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被本初子午线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缩小和简化,通过图形、符号和文字等形式来表达地理信息。
地图分为平面图和球面图两种类型,其中平面图是将地球的表面展开到一个平面上,球面图则是将地球的表面展示在一个球体上。
二、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地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拥有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
地球上的生命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和陆地生态系统。
大气圈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
大气圈不仅提供了人类和动植物所需的氧气,还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和保持地球的温度平衡。
水圈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它不仅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基本需求,还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区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态服务。
三、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是地球表面下的一片神秘领域,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不均匀,陆地地壳相对较厚,而海洋地壳相对较薄。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一层,它由固态和半固态的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这使得地幔内部的岩石呈现出流动的特性,形成了地球上的地壳板块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实惠版)第一章 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
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P4 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
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
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
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
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
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
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
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
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
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
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
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
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
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
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
教材P8“思考”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处理信息,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
微博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也能夜以继日地全天候工作。
可见遥感不仅仅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教材P9“思考”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右图:(1) 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器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地理位置;(2)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3)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4)汽车在GPS卫星信号引导下到达目的地。
教材P11“思考”1、在教材图1.11所示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能用到的数据包括:地区综合地图数据、医疗资源分布数据、城市道路交通数据、传染病种数据等。
2、地理星系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优势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城市的各种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最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
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析软件的应用来加以保证的。
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环境管理,为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灾害监测、规划决策等。
教材P12“活动”1.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则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统计)。
2.(1)可以得用全球定位系统。
(2)用地理信息系统。
(3)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
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4)接警——确认出事地点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5)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第一章问题探究(P13) 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扼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突出优势。
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欧洲,非洲,西亚与东亚,大洋洲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
新加坡这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
从与东南亚诸国的相关位置刊,新加坡克称为“物产集散地,货物转运站”。
从惟独位置看,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风光优美。
2. 新加坡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领土面积狭小,分散,劳动力缺乏,市场狭小。
3. 影响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选择的地理条件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的条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进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有关的工业部门4. 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其他有利因素东南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5. 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新加坡本来是以港口商业服务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的地位及热带海岛风光,又发展了交通与通信,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和旅游的扩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6. 新加坡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新加坡是个城市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可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有限,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7促进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的地理条件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累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第二章教材P17“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植被蒸腾减弱,空气变干澡,降水减少,从而导致地面变干澡,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
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教材P20~P21“活动”活动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过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以热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敏感区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活动2:从图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增加草场的压力,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活动工: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作面积以致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5蓄洪防旱、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来看,过度的开荒破坏力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已由原来的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转变为半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
湿地面积缩小,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气温增高,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面临着日益贫瘠的危险。
6、对我国停止对三江平原的开发,切实保护湿地这一开发对政策变化的理解在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后,带来的是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土壤沙化,盐碱化问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也在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逐步趋于恶化:面对现状,为了让三江平原这块湿地发挥它应有的生态效益,并可持续地为人类所拥有,国家对短期美的经济效益作出让步,这符合世界环境保护组织提出的倡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可让三江平原这块湿地发挥她更大的生态价值。
第三章教材41页“思考”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有很大的比重,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很小;在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占有较大的比重;我国的石油,水电比重在世界小;世界的核能所占比重较大,我国的核能所占比重很低。
2.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甚至煤炭的消费比重还有可能增加。
这使得山西的煤炭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必将会加速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
活动第43~45页“活动”1.课文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1)输出煤会减轻当地环境的污染;输出电会增加本地的环境污染,而减轻使用地的环境污染,每一种方式对生产地和使用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从输出成本来看,输电成本低,而输煤成本高;(3)山西缺水,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