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发表时间:2016-03-14T14:44:10.1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作者:张礼泰

[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266700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取代了以往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人文性得到有效的关注……这些变革,使原本沉闷窒息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令人感到欣慰。但在这些转变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反思: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这些道理教师们都能接受。但在实验中,一些教师在转换角色时不适度地由以前的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并且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新的危机,那就是将教师的作用过分淡化。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演员来演,可是也并不是不需要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当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偏颇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就应充当好导演的角色。

二、强调人文教育,忽视了语文课的工具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有些老师的语文课之所以不受学生的欢迎,就是因为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现在语文创新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矫枉过正,不大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这种做法的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的养成为归依的课”。由此可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

2.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离开了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和虚心倾听,任何解读都毫无价值可言。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领悟文本的意义,形成语文素养。

三、只追求提问的形式,不讲究提问的艺术

在教学思路上,教师要把握好主问题的设计,讲究提问的艺术性。有关“主问题的设计思路”,中学语文教研员余映潮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此不妨摘录如下仅供借鉴:

“主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关系到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精粹的“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形成波澜,酿造高潮。

因此,奋斗在一线的教师要吃透新课标,务实求真,做到恰如其分,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之间能够贴心交流的精神乐园,成为孩子们放飞希望、自由翱翔的理想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