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的基础知识(2)
油脂的基础知识

油脂基础知识
第一章
油脂综述
第一章
油脂综述
第一节
油脂的分类
油脂的来源十分广泛, 种类繁多。油脂分类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利用油 脂。因此在分类方法上, 要反映油脂的来源和甘三酯脂肪酸的组成。目前, 油脂的分 类, 通常按来源、 形态、 脂肪酸组成和干燥性能 (碘值大小) 等进行。
一、 按来源分类
按来源天然油脂可分为五大类: (一) 水产动物油脂 这类油脂来自水产动物, 其中海产动物油及鱼肝油的产量最大, 还有海豚油和抹香 鲸的头油等。 (二) 陆上动物油脂 主要来自陆上动物脂肪。这类脂肪主要是猪脂、 牛脂和羊脂等。 (三) 乳脂 取自于家畜的乳汁中, 最重要的是牛和羊乳脂。 (四) 植物油脂 取自植物的种子、 果肉及一些谷物种子的胚和麸糠中。这类油脂种类最多, 产量最
— #,* —
第一章
油脂综述
酸外, 还含有长链的不饱和脂肪酸, 双键数可多达五、 六个 (例如 !"# 和 $%#) 。属于这 类油脂的有鱼油、 鱼肝油、 海兽油 (鲸鱼) 等。 水中动物油的储藏稳定性差, 它们可食用和药用, 氢化后也可用于制皂、 涂料及配 合饲料。 (十) 羟基酸类 这类油脂主要是蓖麻油。它是唯一含有大量蓖麻酸和少量 &、 ’(—羟基硬脂酸甘 三酯的油脂, 因此许多方面不同于其它油脂: 不可食用, 也不用于制皂; 是优良的润滑油 生产原料; 经催化脱水可转化为共轭酸油脂, 类似于桐油或奥的锡卡油。脱水蓖麻油可 广泛用于防护涂料的生产。
#, ( —十碳二烯酸) 是二共轭脂肪酸, 具毒性, 具有三个双键的共轭酸。梓油中的桕酸 (!
故这种油也不能食用。除桐酸、 桕酸外, 本书所介绍的干性油脂中都不含共轭酸。 干性油的特点是: (或共轭酸) 为主, 油酸及饱和酸含量少。 ! " 这类油脂中所含的脂肪酸以亚麻酸 时在 !"(,!* + !"(,-* 之间, 桐油可高达 !"/#!* 左右。 #" 它们的折光指数最高。$#%& ’ - " 相对密度较大。.#%& (& 时为 % " *- + % " *(。 容易氧化变质, 聚合增稠后呈凝胶状。 ( " 稳定性差,
油脂基础知识课件

1
课程目的
1、了解油脂工艺流程 2、初步掌握各种的油脂及作用
2
炼油工艺流程
常压塔
原油
燃油 减压塔
精制塔 除蜡装置 加氢精制塔
最终产品 基础油
油渣 油渣
溶剂
溶剂
氢 传统工艺: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补充精制 现代工艺:加氢补充精制、加氢处理、加氢降凝(裂化、异构化)
• 通常所有的液压油中至少有一种添加剂,有一些油可含多达10~ 12种添加剂。
• 内燃机油(按重量计算)通常含10~20%的添加剂,工业润滑油 中的含量较低, 约为1~4 %。
8
抗泡剂
目的──防止在润滑油中形成泡沫。
使用──机器中易受到搅拌的部位所使用的润滑油中应加入抗泡剂。 这些部位易产生泡沫,特别是当有污染存在时,更易产生泡 沫。如果少量泡沫就会引起机器故障的情况下也应使用抗泡 沫剂。
• 液压油的其他功能
密封 传递控制动力 绝缘
13
液压油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和处理措施
可能存在的问题: 1. 泵磨损/内部油品泄漏/油品耗尽; 2. 冷油器工作不正常;放气孔堵塞; 3. 不正确的油品粘度;油品粘度过高/过低; 4. 过滤装置堵塞;油流不稳定; 5. 油品品质恶化;油品收到磨损碎屑和灰尘污染;油泵吸入端漏气; 解决方法: 1. 检查实际的泵流容量和效率; 2. 纠正系统问题并清洁系统;检查并清洁通气孔和过滤装置; 3. 检查油品质量和环境; 4. 根据需要添加安装新过滤器;检查并调整冷油器.
分散剂 控制油泥及清洁 分散炭粉从而降低
油的稠化
粘度指数改进剂 容易输送 更快供应油到运行的部位 低温抗磨 增加高温粘度
7
粘度指数改进剂 容易输送 更快供应油到运行的部位 低温抗磨 增加高温粘度
油脂基础知识

图 例
油酸
亚油酸
二、脂肪酸的基本知识
脂肪酸按结构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酸按结构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按不饱和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单 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按空间结构可以 分为顺式和反式
■
常见的饱和脂肪酸
C6.0 己酸 C8.0辛酸 C8.0辛酸 C10.0癸酸 C10.0癸酸 C12.0月桂酸 C14.0豆蔻酸 C12.0月桂酸 C14.0豆蔻酸
C22.0山嵛酸 C22.0山嵛酸 C24.0木焦油 C24.0木焦油 C16.0棕榈酸 C18.0硬脂酸 C20.0花生酸 C16.0棕榈酸 C18.0硬脂酸 C20.0花生酸
■
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
C12.1 月桂油酸 C18.2亚油酸 C18.2亚油酸 C14.1豆蔻油酸 C14.1豆蔻油酸 C18.3亚麻酸 C18.3亚麻酸 C16.1棕榈油酸 C16.1棕榈油酸 C22.1芥酸 C22.1芥酸 C18.1油酸 C18.1油酸
三、油脂的基本知识
1.油脂概述 1.油脂概述
A.概述:天然油脂来源于植物或动物(陆地动物或 概述:天然油脂来源于植物或动物( 海产动物) 海产动物),它们的分子结构主要是脂肪酸甘油 酯或称为甘油三酸酯, 酯或称为甘油三酸酯,实际上它们是由一个甘油 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组成。 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组成。 B.特点:不溶于水,但却溶于绝大多数的有机溶剂, 特点:不溶于水,但却溶于绝大多数的有机溶剂, 并且密度低于水。 并且密度低于水。 C.主要成分:油脂中总重量的95%以上是甘油三酸 主要成分:油脂中总重量的95% 酯,其余由单甘油酯或二甘油酯、磷酯、甾醇、 其余由单甘油酯或二甘油酯、磷酯、甾醇、 脂肪醇等组成。 脂肪醇等组成。
植物油脂理化检验—植物油脂基础知识(粮油食品检验技术课件)

2.等级标准参数指标(大豆油)
2.等级标准参数指标(菜籽油)
3.等级与质量 ➢ 从等级指标参数看等级质量。
本讲主要内容
0.前言 1.甘油酯 2.脂肪酸 3.植物油脂中的其他成分
0.前言 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 从化学成分上来讲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 油脂是烃的衍生物。油脂是一种特殊的酯。 我们生活中的油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一分 子甘油与三分子高级脂肪酸脱水形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 以下介绍日常生活中食用油脂的主要成分
本讲主要内容
1.国家标准等级划分 2.等级标准参数指标 3.等级与质量
1.国家标准等级划分
1.国家标准等级划分
1.国家标准等级划分 ➢ 我国植物油脂是在油脂种类内划分等级的。 ➢ 油脂等级一般分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为高级。 ➢ 同种(如大豆油)油脂按照加工及精炼程度(国家标准相
应指标)确定等级。
2.脂肪酸 (2)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越少,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 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 游离脂肪酸过高,则可能会导致人体肠胃 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 游离脂肪酸多少用酸价来衡量,酸价是油 脂的质量指标。
3.植物油脂中的其他成分 (1)类脂 类脂,就是“类似脂肪”的意思,曾作 为脂肪以外的溶于脂溶剂的天然化 合物的总称。植物油料中的类脂主 要有磷脂、甾醇、蜡。
3.植物油脂中的其他成分 (2)酚类化合物 (3)粘蛋白 (4)色素 (5)维生素 (6)其他无机成分
1.甘油酯
丁酸 发酵
。
甘油酯是血脂肪的成分之 一,扮演贮存与输送的角 色。甘油酯和胆固醇,都 是造成动脉硬化的危险因 子。
2.脂肪酸 脂肪酸在油脂中的存在 (1)脂肪酸与甘油化合形成甘油酯。
油脂行业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1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的属性,不涉及其分子组成和化学组成的改变。
如状态、颜色、气味、密度、沸点、熔点、冰点、蒸汽压、导电率、导热率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分子化学组成的改变的性质在化学反映中才表现出来。
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2什么是物理转变?什么是化学转变?物理转变是没有新的物质形成的一种转变类型。
在发生物理转变时,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并非改变。
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汽,水变成冰,盐溶介于水,油从原料中压榨、浸掏出来,油溶解在轻汽油中等等。
物质通过物理转变后还可通过物质的方式使其答复到开始的状态。
当冰加热时就又变成水;水蒸汽冷凝又变成水了。
化学转变是有新的物质形成的一种转变类型。
当发生化学转变时,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都改变了,不能以一样的物理方式使其回到开始的状态。
质变成其要紧的特点。
如碳燃烧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同时发出光和热;油脂加碱加热后变成香皂、甘油和水。
因此,化学转变也叫化学反映,化学转变可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取代等反映形式。
3简述溶液、溶剂、溶质三者的关系?三者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溶液=溶剂+溶质溶液指液态的混合溶液;溶剂指能溶解某种物质的液态物质;溶质指能溶解于某种液态溶剂中的物质,溶质可为固体(如盐溶解在水中),也可为液体(如油脂溶解在轻汽油中)。
4溶液的浓度有几种表示方式:浓度是指在必然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量的多少。
表示方式有:(1)重量百分浓度。
100克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重量百分浓度。
用数学式表示为:溶质重(克)重量百分浓度= ————————————×100%溶质重+溶剂重(克)浸出工艺中盐水罐内的盐溶液的浓度确实是用重量百分浓度表示。
(2)体积百分浓度。
100毫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或毫升数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体积百分浓度。
用数学式表示:溶质(克或毫升)体积百分浓度=—————————————×100%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毫升)浸出工艺中混合油的浓度确实是用毫升表示的体积百分浓度。
食用油脂基础知识

引起食用油脂变质的因素:日光的照射、含水过多、 较高的环境温度、空气中的氧、食用油脂中的杂质, 以及包装容器的种类和包装容器是否清洁等。 食用油脂的变质主要是食用油脂的酸败。
食用油脂基础知识
食用油脂的储存保鲜
食用油脂应储存在通风阴凉处,避免高温,避免 日光照射,控制食用油脂中的水分。 注意清洁卫生,以免食用油脂被微生物污染。 避免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尽量使用油脂与空气隔 绝。 避免使用含有铜、铁、锰等元素的容器,以及易 被氧化的塑料用具。
食用油 脂的分 类
植物油脂 这类油脂主要从植物的种子中提取得来,通 常呈液体状态。
动物油脂 这类油脂主要从动物的脂肪组织中提取出 来,一般呈固态或半固态。
再造油脂 这类油脂是根据食品加工的需要,以各种天 然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经提练、氢化、酸化等方法 加工处理后制成的油脂。
食用油脂基础知识
食用油脂在烹饪中的作用
烹饪原料
传热作用 调色、赋香作用 滋润作用 起酥作用 造型作用 乳化作用 涨发作用
食用油脂基础知识
食用油脂品质鉴别的指标
气味 一是在盛装油脂的容器开口的瞬间用鼻子挨近容器口,闻其气 味;二是取一两滴油样放在手掌或手背上,双手靠拢快速摩擦至发热, 闻其气味;三是用不锈钢勺取油样25克左右,加热到50℃左右,闻其 气味。 滋味 方法是用玻璃棒取少许油样,点涂在已漱过口的舌头上,辨其 滋味。 色泽 正常植物油的色泽,除小磨香油允许微浊外,其他种类的油脂 要求色泽清淡,清亮透明,无沉淀,无悬浮物。国家标准规定色泽越浅, 质量越好。 透明度 一般用插油管将油吸出用肉眼即可判断透明度.分出是否清 晰透明、或微浊、或混浊、或极浊、有无悬浮物、悬浮物有多少等。 5.沉淀物 一般用玻璃管插入底部把油脂吸出,即可看出有无沉淀 物或沉淀物的多少。
高三化学油脂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三化学油脂总复习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而化学油脂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高三阶段,化学油脂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化学油脂知识,下面对高三化学油脂总复习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化学油脂的组成化学油脂主要由甘油酯和脂肪酸组成。
甘油酯是由甘油与脂肪酸通过酯键结合而成的,而脂肪酸则是由碳链、羧基和甲基组成的有机物。
化学油脂的组成对其性质和用途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化学油脂的分类根据来源,化学油脂可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
动物油脂主要来自于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如牛油、猪油等;而植物油脂则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如大豆油、橄榄油等。
根据饱和度,化学油脂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的碳链中所有碳原子都与氢原子饱和连接,不饱和脂肪酸则碳链中存在双键或三键。
三、化学油脂的性质化学油脂的性质与其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饱和脂肪酸的化学油脂通常为固体状态,如牛油;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化学油脂通常为液体状态,如橄榄油。
由于不饱和脂肪酸中存在双键或三键,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油脂变质。
此外,化学油脂还具有溶解性、燃烧性等特点。
四、化学油脂的应用化学油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化妆品工业等领域。
在食品工业中,化学油脂常用于调味品、烹饪油等;在制药工业中,化学油脂常用于制备药物的胶囊、乳剂等;在化妆品工业中,化学油脂常用于制造护肤品、彩妆品等。
五、化学油脂的加工与利用化学油脂的加工是将油脂原料经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性。
常见的加工方法包括热压榨法、冷压榨法、溶剂提取法等。
化学油脂的利用主要包括食用、工业和能源等方面。
在高三化学的学习中,化学油脂是一个相对容易掌握的知识点,但也需要动手实践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进行一些实验,如脂肪酸的提取与分析实验、油脂的检测与鉴别实验等,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油脂的知识。
此外,还需要掌握化学油脂的命名、化学方程式的写作等基础技巧。
高中化学必修2 课时第7章第4节 油脂高一化学精品讲义

油脂【学习目标】1、掌握油脂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熟悉植物油和动物油的差别2、掌握油脂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油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干知识梳理】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1、油脂的组成(1)油脂:由高级脂肪酸与甘油[丙三醇:CH2(OH)—CH(OH)—CH2(OH)]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属于酯类化合物(2)组成元素:C、H、O2、油脂的结构3、分类(1)根据状态(室温下)①植物油脂通常呈液态,称为油,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的甘油酯②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称为脂肪,含较多饱和脂肪酸成分的甘油酯【微点拨】油和脂肪统称为油脂(2)根据烃基是否相同①简单甘油酯:油脂结构中,R、R′、R″为同一种烃基的油脂称为简单甘油酯②混合甘油酯:油脂结构中,R、R′、R″为不同种烃基的油脂称为混合甘油酯【微点拨】天然油脂大都是混合甘油酯4、常见高级脂肪酸:组成油脂的高级脂肪酸种类较多,但多数是含有16~18个碳原子的直链高级脂肪酸名称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结构简式C15H31COOH C17H35COOH C17H33COOH C17H31COOH5、油脂的存在我们日常食用的牛油、羊油等动物脂肪,还有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植物油,都是油脂。
油脂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脂肪和某些植物的种子、果实中【微点拨】①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但它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②油脂是甘油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③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不能选择油脂作萃取剂,因为它们之间能发生加成反应【对点训练1】1、下列关于油脂的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B.R1、R2、R3一定相同C.若R1、R2、R3都是饱和烃基,称为简单甘油酯D.若R1、R2、R3都是不饱和烃基,称为混合甘油酯二、油脂的性质1、物理性质:油脂的密度比水的小,黏度比较大,油脂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油熔点较低,脂肪熔点较高【微点拨】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熔点的影响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E的氧化物等油溶性色素存在所致。每种植物
油有其正常的颜色范围和数值。
2、280℃加热试验
主要用来鉴别磷脂含量多少的一种简易方法。油 脂中磷脂含量多时,经加热后产生絮状沉淀物, 油脂酸败时,油色则变深或变黑。国家强制性标 准规定,大豆油的280℃加热试验,无析出物; 加热后黄色值不变,红色增加值小于0.4。四级油 允许有微量析出物,加热后黄色值不变,红色增 加值小于4.0,蓝色3、。
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可以用酸值来表 示,也可以直接采用脂肪酸的含量(质量分数)
表示。由于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种类较多,因此
应根据不同油脂的特点,以其中所含主要的游离
脂肪酸为代表来表示其含量。对于一般的植物油,
习惯上多用游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表示
4.酸值 影响油脂酸败的因素: ① 水杂:水杂高,酸败快,成品油要求水、杂均在 0.05%以下; ② 温度:温度愈高酸败愈快。由试验得出在100℃ 以下一般每升高10℃其速度增加一倍,110℃的 氧化速度是90℃的2.5倍; ③ 光线:辐射光线可更快地加速氧化,特别是紫外 线的照射,所以储存油脂要尽量避光; ④ 金属离子:微量金属离子如Fe、Cu等可迅速加 快氧化,其中以Cu影响最大
6、碘值 是测定脂肪或脂肪酸不饱和程度,是油样在规定的
操作条件下于100克油脂发生加成反应所需要的碘
的克数。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IV值越高。
按碘值不同分为不干性一级菜籽油以及低熔点 的棕榈 油。(低熔点的棕榈油再做冷冻试验的时候 一般将 油样加热到120度保持5分钟,以确保其充分 融化) 对一级豆油,要求0℃的条件下储存5.5小时, 澄清透明。二、三、四级大豆油没有要求。
浸出油溶剂残留量 食用油脂的制取多采用浸出的方法。浸出溶剂是以 六碳烷烃为主要成份的六号溶剂或正己烷,溶剂内 含有烷烃、环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化合物,其中 芳香烃毒性较大,烷烃毒性较小,主要作用于人的 中枢神经,使神经细胞内的类脂物质平衡失调。国 家强制性标准规定,一、二级不得检出,三、四级 溶剂残留量不得超过50 mg/kg(50ppm)
谢谢大家!
棕榈油国标
食用精炼棕榈油 比重 (50℃/25℃水)0.902~0.909 折光指数 (50度℃) 1.449~1.445 碘价,gl/100g 44~60 皂化价,mgKOH/g 190~209 透明度50℃澄清透明 气味、滋味 气味、口感良好 色泽(罗维朋比色槽133.4mm)≤Y30、R3.0 水分及挥发物,% ≤0.05 杂质,% ≤0.05 熔点,C 33~39 酸价, KOH/g ≤0.20 不皂化物,% ≤1.0 过氧化值,meq/kg ≤10
4.酸值
是中和1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KOH的毫 克数。是油脂的精炼程度和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 之一。除米糠油和椰子油可能由于油料中本身游 离脂肪酸含量高外,酸价高说明油脂精炼程度较 低,或由于某种因素如温度较高、含水量过多、 含有某些金属离子或长期存放与空气接触氧化,
导致油脂劣变。酸价高的油脂不宜储存食用。
棕榈油国标
食用精炼棕榈液油 比重(40℃/25℃水)0.893~0.905 碘价,gl/100g ≥54 皂化价,mgKOH/g 188~207 透明度40℃澄清透明 气味、滋味 气味、口感良好 色泽(罗维朋比色槽133.4mm)≤Y30、R3.0 水分及挥发物,% ≤0.05 杂质,% ≤0.05 熔点,C ≤24 酸价, KOH/g ≤0.20 不皂化物,% ≤1.0 过氧化值,meq/kg ≤10
第一部分:油脂检测指标与分析 第二部分:油脂国标
食用植物油中涉及的技术指标主要有: 1. 色泽 2. 加热试验 3. 烟点 4. 酸值 5. 过氧化值 6. 碘值
7、冷冻试验 8、熔点 9、浸出油溶剂残留量
1、色泽
植物油通常是呈现淡黄色或淡绿色等不同的色
泽,这是由于胡萝卜素、叶绿素、叶黄素、维生
鉴别油脂分类的方法: 1、感官检验 2、冷冻试验 3、碘价 4、脂肪酸组分分析
四:油脂国标
大豆油国家标准(GB 1535-2003)
质 量 指 标 质量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大豆原油 气滋味 无气味、口感好 气味、口感良好 具有大豆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 ,无异味 透明度 澄清、透明 澄清、透明 —— —— —— 色泽(罗维朋133.4mm)—— —— ≤ Y70R4.≤ Y70R6. —— 色泽(罗维朋25.4mm) ≤Y20R2.0 ≤ Y35R4.0 —— —— —— 水分及挥发物(%)≤0.05 ≤0.05 ≤0.10 ≤0.20 ≤0.20 酸值(mgKOH/g) ≤0.20 ≤0.30 ≤1.0 ≤3.0 ≤4.0 过氧化值(mmol/kg) ≤5.0 ≤5.0 ≤6.0 ≤6.0 ≤7.5 烟点 ≥ 215℃ ≥205℃ —— —— —— 不溶性杂质(%) ≤0.05 ≤0.05 ≤0.05 ≤0.05 ≤0.20 含皂量(%) —— —— ≤0.03 —— —— 加热试验(280℃) —— —— 无析出物,罗维朋比色黄色值不变,红 色值增加小于0.4 微量析出物,罗维朋比色黄色值不变,红色值增加小于4.0 ,蓝色值增加小于0.5 —— 冷冻试验(0℃5.5h) 澄清、透明 —— —— —— —— 溶剂残留量(mg/kg)浸出油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50 ≤50 ≤100 溶剂残留量(mg/kg)压榨油不得检出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5、过氧化值
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试样中的游离碘,每千克试样中
过氧化物的物质的毫摩尔数为过氧化值。油脂与空
气中的氧发生氧化作用所产生的氢过氧化物、醛、
酮等氧化能力较强,这些物质在酸性的条件下容易
氧化I,与碘化钾作用后,定量的游离出碘,以硫代
硫酸钠标液滴定
过氧化值:氢过氧化物是油脂初期氧化程度的标志。 氢过氧化物对人体健康有害,过氧化值高的油脂不宜 食用,过氧化物是油脂开始酸败的标志,它是油脂酸 败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过氧化值随油脂的酸败而增 加这一趋势是有一定局限的,超过这一局限反而下 降,严重酸败的油脂过氧化值反而降低,其原因是当 油脂严重酸败时,过氧化物的分解速度会大于它产生 的速度。
菜籽油国标GB1536-2003
油脂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透明度 澄清透明 澄清透明 气味滋味 无味 气味良好 具有油脂本身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色泽C罗维朋(133.4mm槽)Y20R4 Y35R4 Y35R4 Y35R7 水份及挥发物%≤ 0.05 0.05 0.10 0.20 杂质%≤ 0.05 0.05 0.05 0.05 酸价mgKOH/g≤ 0.2 0.3 1.0 3.0 过氧化值mmol/kg≤ 5 5 烟点℃≥ 215 205 冷冻试验℃冷藏5.5h 澄清透明 加热试验280℃ 黄不变红增加小于0.4 允许微析出黄不变
大豆油国标
特 征 指 标 卫 生 指 标 折光指数(n40) 1.466~1.470 标准名称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砷,mg/kg ≤0.1 相对密度(d2020) 0.919~0.925 标准号 GB 2716-1981 铅,mg/kg —— 碘值(gI/100g) 124~139 酸价 ≤4 黄曲霉毒素B1,ppb ≤10 皂化值(mgKOH/g) 189~195 过氧化值,meq/kg ≤12 溶 剂残留量,mg/kg ≤50 不皂化物(g/kg) ≤15 羰基价,meq/kg ≤20 食品添加剂 按 GB 2760规定 脂肪酸组成(%) 十四碳以下脂肪酸 ND~0.1 亚油酸 C18:2 49.8~59.0 豆蔻酸 C14:0 ND~0.2 亚麻酸 C18:3 5.0~11.0 棕榈酸 C16:0 8.0~13.5 花生酸 C20:0 0.1~0.6 棕榈一烯酸 C16:1 ND~0.2 花生一烯酸 C20:1 ND~0.5 十七烷酸 C17:0 ND~0.1 花生二烯酸 C20:2 ND~0.1 十七碳一烯酸 C17:1 ND~0.1 山嵛酸 C22:0 ND~0.7 硬脂酸 C18:0 2.5~5.4 芥酸 C22:1 ND~0.3 油酸 C18:1 17.7~28.0 木焦油酸 C24:0 ND~0.5
3.烟点:是油脂在空气中被加热时对其热稳性 进行衡量的指标之一。烟点的产生是由于存 在一些沸点相对较低的物质而引发的,如游 离脂肪酸、甘一酯、不皂化物等。一般精炼 程度低的油脂的烟点远低于色拉油及高级烹 调油。国家标准规定一级油的烟点为不低于 215℃,二级油的烟点为不低于205℃
广告商宣传的无油烟锅是真的是油不产生油烟吗, 而为什么还不粘油? 那是因为无油烟锅的表面增加了螺纹,很好的增强 了锅的导热性,控制了油温,而且还可以在锅的表 面产生一层水蒸气,真正实现了物理不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