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者与老禅师的人生哲理
感悟人生的哲理故事

感悟人生的哲理故事感悟人生的哲理故事篇一无相禅师在行脚时感到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于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以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
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居无定所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含笑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届时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看破红尘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请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青年说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完全离开水面又车不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已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
”青年听后,欢喜不已地说:“禅师您这一席话,真使我长知识了。
”感悟人生的哲理故事篇二徒弟去见师父:“我终于悟了!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几十年,我全错了,可以再也不去想,只当那段日子根本不存在。
”“嗯。
”师父说,“好极了!明天到山下的花店,买一把晚香玉来,要直直地去,不必绕路。
”“但不绕路就得经过风化区呢!”徒弟急着说。
“你去买花就是了。
”师父挥挥手。
花买回来了,一入晚,馨香就四面泛滥,整个屋子都芬芳了。
“是照我嘱咐的,去那家花店买的吗?”师父问。
“是。
”“经过了风化区吗?”“经过了,过了两次。
”“你不是去买花吗?怎么到了风化区呢?”师父眼里闪出寒光。
“但是不经过那个风化区,就买不到花。
”徒弟急忙解释。
“过那种脏地方,花还能香吗?”“香,香!您没闻到吗?比刚买的时候还香呢!”“这就是了。
你不经过以前那段日子,哪里能有今天。
甚至可以说,你没有迷失的痛苦,哪能有寻得的欢喜?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永远有那段过去,你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
禅师的哲理故事

禅师的哲理故事禅师的哲理故事2篇有时候小故事里面藏着大道理。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禅师的哲理故事,欢迎阅读。
1、禅师的哲理故事:倒掉心头的那杯水一位年轻人去向慧然禅师叩问人生的意义。
禅师不说话,只是向桌上的杯子里倒水。
水溢出了杯子,禅师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年轻人实在忍不住了,说,杯子里的水早就满了,大师为何不停下来呢?禅师一笑,说,你的心就像这个杯子,如果你不把心头的这杯水倒掉,无论我对你说什么,又有什么用呢?我们每个人心头都有一杯水,这杯水或重千钧,或轻似羽,全在每个人的心境,就看你懂不懂得倒掉它。
倒掉心头那杯水,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南唐后主倒不掉烟花万重,落得个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刘皇叔倒不掉桃园结义,落得个白帝托孤,玉殿虚无……柳三变倒掉功名这杯水,却有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绝唱;陶渊明倒掉官场的浮华,却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有时候,倒掉的是一杯水,得到的却是一片海。
芸芸众生凡人多,红尘萦于心,琐事缠于怀,心头那杯水的滋味,甜也有、酸也有、苦也有、辣也有,都属正常。
问题是,该倒掉时就倒掉。
人的一生,要做的事情太多,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如何让那么多的白天和黑夜过得愉快而充实?黑格尔说,既然生活是琐碎的,那么就让我们谈哲学。
我的'意思是,让心头的那杯水常换常新,方能映能出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出门寻春不见春,脚步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枝头春色已十分。
”不必去苦苦寻找春色,只要倒掉心头那杯水,春色自然满心间。
2、禅师的哲理故事:让心先过当一个年轻人要禅师说出如何做才能取得成功时,禅师指着寺庙里的一棵大树说,如果你能在十分钟内爬上去,我将告诉你答案。
年轻人看看大树,便立即脱去厚厚的外套,开始攀爬。
可几个小时过去了,年轻人累得气喘吁吁,也不曾到达大树的顶端。
年轻人索性不辞而别灰溜溜地回家了。
第二天,年轻人扛着梯子早早走进寺庙,他不费吹灰之力就爬到了大树上面。
禅师的智慧的哲理故事

禅师的智慧的哲理故事前言禅师是一位智慧而深思熟虑的人,他以简洁而富有意义的话语传达了无数道理和哲理。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分享几个禅师的哲理故事,希望能够启发您的思考和生活。
故事一:蝴蝶与花朵有一天,禅师走在花园里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他微笑着说道:“蝴蝶和花朵之间是一种美妙的共生关系。
蝴蝶在花朵上停留片刻,从它们身上获得食物和滋养,而花朵则借助于蝴蝶传播自己的花粉,实现繁衍。
互相依存的关系正是大自然智慧的体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世界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网络。
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和珍惜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尊重和合作他人,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故事二:断舍离的智慧有一次,一位学生来拜访禅师,他向禅师诉说了自己的困境:“我感到生活压力很大,我总是担心失去一些东西,无法放下。
”禅师听到后微笑着说:“生活就像一个房间,你需要明智地选择将什么放入其中,将什么抛弃。
只有通过断舍离,你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所困扰,追求无尽的欲望和物质财富。
然而,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简化生活,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专注于内心的需求和价值。
故事三:静心冥想的力量一位学生问禅师:“禅师,您常常强调静心冥想的重要性,但我总是无法静下心来。
”禅师微笑着说:“想象一下湖面,当湖面平静如镜时,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底的景象;而当湖面波澜起伏时,你却无法看到湖底。
同样,当你的内心平静时,你将更容易看到内心深处的智慧和真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通过冥想和思考,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答案。
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外在的挑战和困扰。
故事四:珍惜当下的时光有一天,禅师看到一位年轻人焦虑不安地走来走去。
禅师问他:“年轻人,为什么你如此焦虑和忧虑?”年轻人回答:“禅师,我总是想着未来的事情,担心自己的成就和未知的风险。
”禅师微笑着说:“你看到的只是树的上层枝叶,而忽略了树根的牢固。
禅行者人生感悟

禅行者人生感悟
人生如一场旅行,在这场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和事。
走得快些的人,能见到更多的风景;走得慢些的人,会有更多的时间品味风景。
而作为一名禅行者,我在这个旅途中领悟到了许多感悟: 1. 悟出一份宁静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我们时常会被各种吵闹所打扰,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宁静。
然而,当我们学会了禅行,学会了静下心来,我们会发现一份真正的宁静。
这份宁静,不是外在的环境所能带来的,它存在于内心深处。
2. 悟出了内心的坚定
禅行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耐心。
当我们前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这时候,内心的坚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将内心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才能够持之以恒的走到最后。
3. 悟出了感恩
在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每一个路过的行人,每一个风景,都值得我们好好感恩。
感恩这些人和事,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
4. 悟出了一份平和
在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绪,而最终,能够平静的面对这些情绪,才是我们迈向内心平和的关键。
内心平和,能让我们更加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5. 悟出了自我
在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深入的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也能够更好的改变自己的不足。
总之,在禅行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领悟到更多的人生感悟。
这些感悟,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更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
禅师哲理故事三篇

禅师哲理故事三篇篇一:禅师的回答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到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自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篇二:一位禅师和武士故事发生在一位日本禅师和一位日本武士之间。
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哐”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
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篇三:给耳朵安一个筛子有个年轻人脾气暴躁,听到一点点风吹草动、闲言碎语就要生气,禅师好意规劝,他却冲着禅师大骂,禅师不以为忤,反而笑眯眯地为他沏茶,一股股茶香扑鼻而来。
望着禅师专注而陶醉的样子,年轻人忍不住问道:“您是如何修炼到这个境界的呢?”禅师指指自己的耳朵说:“我给它安了一个筛子,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话就像面粉一样往里漏,而那些不中听的话就像石子一样被挡在外面。
”他听了,朝禅师拱拱手,起身告辞。
回到家,他向朋友借钱开了家火锅店,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已是身价过亿的大老板。
面对,他说:“给耳朵安个智慧的筛子,命运就不会在别人流言蜚语的海洋里倾覆,而是稳稳地在自己的手心里化蛹为蝶。
人生的禅理小故事

人生的禅理小故事第1篇:禅道人生的哲理小故事高僧与弟子一位高僧即将涅??,他的一位得意弟子跪拜在高僧面前问道:“师父,您离开我后,我应该怎样活呢?”高僧反问道:“你跟随我修行求道,为谁活呢?”弟子回答道:“师父,我跟随您修行求道,首先为自己活,然后为他人活,尔后为众生而活。
”高僧说道:“你不是明白了吗?”弟子困惑道:“师父,我不明白你这话的意思。
”高僧说道:“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而活,永恒地活在众生的心中。
”高僧说完这番话便安息了。
弟子跪拜在地,凝望着高僧的形体,崇敬不已。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造就的人生往往也是如此——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而活,永恒地活在众生的心中。
小沙弥与老和尚有一次,一个小沙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道:“师父,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呢?”老和尚回答道:“努力修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
”小沙弥说道:“师父,您这是说,一个人只要具有大的心量,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吗?”老和尚*道:“并非如此。
”小沙弥困惑不已道:“这是为什么呢?”老和尚说道:“一个人只有不断地修行,努力扩大拓宽自己的心量,让自己具有足够大的心量,才会努力去积累与之相当的能量。
如果心量不大,即使有机会积累能量,也不会放在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人生的禅理小故事1,一朵花的禅理弟子爱好打扮,每天都要在这方面耗费太多的时候。
一日,禅师问弟子:“一朵花有多大?”“有的如指头大,有的如拳头大,有的如巴掌大,顶大的,也不过脸盆大吧。
”弟子说。
“哪花香有多大呢?”禅师再问。
“花香怎么是多大呢?”弟子不解。
“哦,我是指花香能传播多大的空间?”禅师说。
“有的可以溢满整个房间,有的可以溢满一个广场,如有风,有的花香可以传到几里地开外。
”弟子说。
“几里地有多少个脸盆大呢?”禅师说,“如果把花香比作花的灵魂,那么,一个生命灵魂的*芳,永远比它漂亮的形体传播得更长远,影响得更深广。
老庄与禅宗中的人生智慧

老庄与禅宗中的人生智慧作者:易中天老庄哲学和禅宗解决的都是人生问题。
老子的观点我认为可以这样说,物竞天择,弱者生存。
一个人要活得好,要能够成功,要怎么样呢?要软一点、要柔一点、要弱一点,要把自己放得低一点,越放得低,生命力越长久,就越能够成功。
庄子的观点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
你感到自由你就是自由的,你觉得幸福你就是幸福的,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去作标准。
老子、庄子、禅刚好是一个辩证法的发展关系。
没有执迷的心思,人就自由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禅宗出现以后,一直为中国知识界所喜爱的原因。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题目,因为我们现在每个人都面临着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问题。
而在我看来,老庄哲学和禅宗解决的都是人生问题。
禅宗虽然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但是这个宗派很特别,这个宗派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变成了一种中国式的佛教。
而这个宗教里面产生出来的哲学,我个人认为就是一种人生哲学,而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是上承老庄的,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道家学派。
那个时代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世界文明的黄金时代。
物竞天择,弱者生存老子、庄子、禅宗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有什么区别?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老子留下的人生智慧,我觉得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弱者生存”。
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它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个世界竞争很激烈,所有的生命体都在竞争,所以要与时俱进。
老子的观点是:天择物竞,弱者生存。
谁能活下来、谁是适者——最弱的。
“老子”的意思翻译过来是老先生,这个老先生是谁?学术界到现在也说不清楚,但是《太平御览》有个故事,说这个老先生,他也有先生,他也有老师,他的老师叫商容,故事后面说了一句:商容者不知何许人也。
这个故事说什么呢?说有一天商容病重了,老子这时候还是学生,老子就去看他,知道老师差不多要往生了,商容对老子说:“好,你看看我嘴巴里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
”“那你再看看我的牙齿还吗?”“不在了。
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

禅师哲理故事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人生路上,你是不是常被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困扰?生活的迷茫、职场的紧张有时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到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自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故事发生在一位日本禅师和一位日本武士之间。
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哐”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
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有个年轻人脾气暴躁,听到一点点风吹草动、闲言碎语就要生气,禅师好意规劝,他却冲着禅师大骂,禅师不以为忤,反而笑眯眯地为他沏茶,一股股茶香扑鼻而来。
望着禅师专注而陶醉的样子,年轻人忍不住问道:“您是如何修炼到这个境界的呢?”禅师指指自己的耳朵说:“我给它安了一个筛子,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话就像面粉一样往里漏,而那些不中听的话就像石子一样被挡在外面。
”他听了,朝禅师拱拱手,起身告辞。
回到家,他向朋友借钱开了家火锅店,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已是身价过亿的大老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游者与老禅师的人生哲理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云游者来到龙山寺,请求一位老禅师收其为徒。
老禅师说道:“你如果能够坚持每天做好三件事,我就收你为徒。
”
云游者问道:“哪三件事呢?”
老禅师说道:“你每天将自己的被子折叠得整整齐齐,将寺庙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将寺庙里的一日三餐饭菜做得漂漂亮亮。
”
云游者答应了老禅师所提的要求,老禅师便收留他为徒弟。
云游者在寺庙坚持做了一个月,觉得自己在寺庙煮饭打扫卫生,既枯燥无味,又没有什么有用的造化,就想离开寺院。
云游者便去向老禅师辞行,言道:“师父,您每天让我做煮饭打扫卫生的打杂之事,这对我修行求道有什么益处呢?你还是让我下山吧。
”
老禅师说道:“我首先让你修炼培养良好的人生习惯,这是追求美好人生的基点,也是修行求道的基础。
只有具备良好的人生习惯,修行求道才能事半功倍;只有树立良好的
习惯,修行求道才能有大成就;只有树立良好的习惯,人生才能美好如愿。
你怎么能说没有用呢?你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人生习惯,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遂心如愿。
你现在就下山吧。
”
云游者听了老禅师的这番话,幡然醒悟,彻底理解了老禅师的良苦用心。
他立即跪拜在老禅师面前,请求老禅师宽容自己的鲁莽过失。
自此以后,云游者安心地跟随老禅师在寺院里修行求道,最终成了龙山寺一位著名的高僧。
良好的人生习惯,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