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准确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ppt.

1.答案:猿声. 2.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 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 第二首 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 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 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 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 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 步,罗袜生尘。”
商调· 黄莺儿 赠燕
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 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 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 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 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 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答案】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 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 惜衰败的感情。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① 【宋】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②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释】①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苏苏州西 南。苕溪:指湖州。②吴宫:春秋时吴国宫殿遗 址。 (1)赏析首句“细草穿沙雪半销”的妙处。(4分) (2)全诗重点写了梅花这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4分)
(1)运用了细节描写,写雪融化了一半,细 草从沙土里露出了头(2分),突出草预报 春的消息之早,点明了时令,暗含着作者 的喜悦之情。(2分) (2)以虚写实(2分)。夜色掩映,竹树掩映,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形态,而是写了 梅花的香气,抒发了作者对梅的赞赏之情。
(2分)
春日怀秦髯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的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的解题技巧“表现手法”1①用典定义:有引用前人诗句和借用历史故事两种。
作用:引用古诗:增加里诗歌的包容量;引用诗词:使文章典雅、大气。
典例分析:【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解】: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这首诗歌里面的典故是很多的~典故这些就是要从平时学到的诗歌里面多积累,懂得变通和灵活应用就可以啦~让我们看一看答案是什么吧!【答案】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例子>1.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拓展】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人都已经亡故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小知识】典故的类别1.引用前人语句。
【回归课本,教考结合】讲透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等。
(一)衬托与烘托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式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做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考点对接教材】01蜀道难(选必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问题】诗人借助艺术想象,运用衬托手法,极写势高危,请加以分析。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极写山势高危 ,蜀道难行,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02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必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如何区别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这样几大类: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对比,联想,通感,双关,顶真(顶针),互文,回环以及移情.表现手法的话应该就是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一、描写技巧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或环境的直接描述进行的直接描写。
(也叫实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如:林逋《山园小梅》的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色、香两大特点正面描写小梅的“风情”,颔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借禽蝶的反应侧面描写小梅的“风情”。
两联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了山园小梅的孤傲形象,也抒发了诗人孤傲清高的情怀。
(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三)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换届的细致描写。
【高考例题】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ān)持取、捻弄。
1、“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是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的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答案】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做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何准确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问题突破
学案7
【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本
学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案
栏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自我诊断
学案7
答案 ①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
本 学
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②反衬。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
案 栏
(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
目 开
之悲。
关
自我诊断
学案7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本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学 案
李彭
本 学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案 栏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目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开
关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
用。(★)
自我诊断
学案7
问题反思
本
学 在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方面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
案
栏 目
提示 略。
剖析 答“借景抒情”,虽然抓住了原诗两大基本内容或关系,
开 关
但因对“景”“情”逻辑关系上理解不够精准而误判。当“景”
与“情”构成相反关系时一般要答的是“乐景衬哀情”或“反
衬”,而不是“借景抒情”。
问题突破
学案7
问题二 分析不到位 现场答案一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剖析 该答案虽然把表现手法判断准了,迈出了答题的可喜 一步,但在分析时不到位,或者说在进一步判断“反衬”上 缺乏深入。因为该诗运用了两次反衬。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
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
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古诗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难点。
难在哪里?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
而表达技巧是一个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构成的复杂知识网络。
其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无多大问题,但对表现手法的判断较困难,失分较多。
因此,准确地讲,考生之难,难在第一步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上。
本学案希望能在这一点上给考生以帮助。
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盱眙[注]常建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注盱眙:今省市盱眙县,诗人曾任盱眙尉,属于九品小官。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景抒情,诗人借在黄昏时的所见所闻抒情;视听结合,黄昏时的大雁栖息在平静的沙湾,驿站里听到鸡叫声。
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时,应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等。
本联运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实际上作者是在借景抒情。
结合本联中的“雁”字和尾联中的“乡国”和“羁旅”,可分析出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山鹿虔扆①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
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yǐ):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
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
②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
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比。
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
②反衬。
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助以动衬静来创造清幽的意境。
“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幽静;“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心的凄清寂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怀髯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反思在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方面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略。
问题突破:【问题剖析】“自我诊断”第4题问题一表现手法判断不准现场答案一虚实结合。
前三联写自己现实中的所见所闻,为实写;最后一联,想象友人所做之事,为虚写。
虚实结合,将作者的思念之情写的更加深刻。
剖析对该题误判为“虚实结合”的考生很多。
手法判断错了,下面的分析自然也会错,不可不慎。
该答案误判有二:一是“最后一联”不都是“虚写”,只是尾联末句用的“想象”,其实整个尾联才是“虚实结合”;二是不会从关系中理解手法。
关系即诗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尤其是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
原诗材料分为两部分,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怀人,应立足于这样的关系组合中判断,而不是割裂诗歌容上的有机联系,生硬地往“虚实结合”上套。
现场答案二剖析答“借景抒情”,虽然抓住了原诗两大基本容或关系,但因对“景”“情”逻辑关系上理解不够精准而误判。
当“景”与“情”构成相反关系时一般要答的是“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而不是“借景抒情”。
问题二分析不到位现场答案一剖析该答案虽然把表现手法判断准了,迈出了答题的可喜一步,但在分析时不到位,或者说在进一步判断“反衬”上缺乏深入。
因为该诗运用了两次反衬。
现场答案二剖析该答案手法判断准确,两处反衬分析到位,但用“情意悠长”来回答这种手法的作用显然大而化之。
王夫之说: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关键是“倍”字,意即“反衬”手法的作用是“更突出”“更强调”。
问题三审题不准,答题不清现场答案一剖析该答案属审题不准。
表达技巧题审题上一个重要容是“定量”,即确定题干要答出“技巧”的数量。
要求答“一个”,若答成了“两个”,即便其中“一个”答对了,该题也不能得分。
原题干中的“最大”一词告诉你只能“定量”一个。
现场答案二剖析该答案在答题上完全不顾整体,只抓住其中一点就下结论。
原诗题要求判断的是整首诗,而不是其中一句、一联。
该答案的错误很明显。
在判断一联或一片的表现手法时极容易出现这种以部分代替整体的问题。
参考答案反衬。
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著,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破解之道】1.要加强对表现手法的动态认识。
虽说对表现手法的种类、特点有所认识,但毕竟停留在静态上,要在具体诗歌中看它是如何使用的,使用的特征是什么。
尤其要对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的各自特点、相互联系和区别加以动态认识,以便准确判断。
2.强化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意识。
实际答题中,不少问题来自审题答题方面,如审角度、审围、审数量等审题要求,需要在实战中强化训练。
【趁热打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一、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反衬三种表现手法的再强化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两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乐景写哀情。
通过绿、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白沙渡真山民[注]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南宋遗民,亡国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
山民,即山野之民。
通观全诗,这首诗重点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运用了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置身自然的怡然之情、对家园故国的思念以及亡国的哀痛。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意[金]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注了了: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虚实结合(以虚写实)。
诗中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
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该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衬。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彩反衬深林的幽暗。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①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地名,在长安西北。
公元756年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
②都市:唐都城长安。
“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想象)。
描写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诗人心中的哀痛之情。
7.阅读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然后回答问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