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戏曲

合集下载

导游资格证考试:华东地区导游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导游资格证考试:华东地区导游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导游资格证考试:华东地区导游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1.徽剧是()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A.评剧B.京剧C.豫剧D.湘剧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安徽被称为中国戏曲之乡,地方戏种现存()。

A.10余种B.20余种C.30余种D.40余种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A.黄梅戏B.徽剧C.花鼓戏D.话剧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安徽省因境内有皖山、()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A.战国B.春秋C.汉代D.齐国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

A.贵州B.湖南C.安徽D.吉林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安徽省人口()。

A.6902万B.6903万C.6904万D.6905万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安徽省面积约()平方千米。

A.12万B.13万C.14万D.15万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安徽省会是()。

A.合肥B.池州C.亳州D.铜陵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二、多选题(共17题,共34分)9.福建是多种宗教并存的省份,传统的四大宗教有()。

A.全真教B.佛教C.道教D.伊斯兰教E.基督教正确答案:BCDE本题解析:福建省是多种宗教并存的省份,传统的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此地均有较悠久的传播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全省佛教寺院和僧尼总数均居全国汉族地区前列。

10.关于安徽地理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A.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B.居中靠东、沿江通海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C.南邻江西,北靠山东,省会为合肥D.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E..地处中国东北部本题解析: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省会为合肥。

3.4-安徽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

3.4-安徽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2:历史沿革
古文化遗址。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出30万~4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在蚌埠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双墩遗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这些文化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清康熙六年(1667年),设安徽省,辖庐州府(今合肥)、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凤阳府、徐州府、广德府、和州府、滁州府。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境解放,设皖北、皖南行署区两个省级行政18区。1952年8月,皖北行署区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政府,并将省会设在合肥。1983年,安徽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合肥、蚌埠、安庆等8个地级市。1987~2000年,增设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巢湖、亳州市、池州、宣城9个地级市。2011年,撤销地级巢湖市。




【历年真题】:
【2017年真题·多选】安徽省地跨( BCE )流域,被称为江淮大地。
A.黄河B.淮河
C.长江D.海河
E.新安江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分,回答错误0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让学生进行真题训练,从而加深对知识点掌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处:黄山市黄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池州市九华天池风景区;
国家地质公园13个,包含黄山、齐云山、大别山(六安)、天柱山等。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9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安徽江河湖泉兼有。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

安徽黄梅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大全

安徽黄梅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大全

安徽黄梅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大全黄梅戏早期叫黄梅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形成于安徽、湖北、江西相邻地区的民间歌舞,吸收古老戏曲青阳腔等,以安徽安庆地区为中心发展而成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

黄梅戏大戏基本上由小戏,折子戏发展起来的。

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四个历史阶段。

前三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大辞店》《过界岭》《告经承》《告坝费》等。

早期黄梅戏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着重自然生活的模拟,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

当时黄梅戏演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和手工劳动者。

服装道具和锣鼓也是临时拼凑,往往是演到那里就向那里的观众商借。

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基本上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长于抒情,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富有浓郁的民间乡土风味,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也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大全】。

安徽地方戏庐剧

安徽地方戏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合肥周边也有人称“小倒戏”,是我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

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它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等唱腔发展而成的。

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以六安、芜湖和合肥为中心的上、中、下三路,即三个流派。

由于它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1955年3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倒七戏”正式更名为“庐剧”。

庐剧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个部分,主调富于叙事,也可抒情,用于表现较复杂的戏剧感情;花腔曲调绝大部分是民歌小调,一般曲式固定,反复演唱。

传统庐剧唱腔没有丝、管乐器伴奏,只有锣鼓。

早期庐剧表演比较简单,基本唱一段舞一段,舞蹈动作一般不结合剧情。

这种状况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改变,庐剧的表演方式和台词也更加丰富。

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赴京演出了传统剧目《休丁香》、《借罗衣》和《讨学钱》等,赢得首都各界的好评。

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徐志纯)。

安徽戏曲旅游文化:文南词

安徽戏曲旅游文化:文南词
——
第 七 文章 南第 词五 节

各 地 剧 种 闻 香
徽 戏 曲 百 花 开

目录
contents
0
02
03
1












文南词
除了安徽本土发源的戏曲外,也有不少传自外地却落地生花的戏曲,文 南词就是这一类戏曲,文南词又被称为文词戏、文词腔,是流行于安徽省东 至县、宿松县等地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的名称来源于它的主要唱腔文词和 南词,最早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大约在清末民初的时候,由当 地的逃荒艺人传入安徽。
课程内容与职业结合
安徽戏曲安徽得占地利,各种戏曲艺术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下融合吐纳, 孕育发展出众多地方声腔。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显示,目前,安徽仍 有30余种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活跃在舞台上,花鼓戏、含弓戏、嗨子戏、 坠子戏、文南词等都深受百姓喜爱。了解安徽地方戏曲的发展和文化特色, 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地学习安徽历史人文。
课程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安徽戏曲各地剧种文化,其主要 包括花鼓戏、含弓戏、嗨子戏、坠子戏、文南词等的演化传承和风格特点。 每一部分内容值都值得大家仔细品味。
思考题
最后,为大家留下一个作业,“请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完整观看一部 安徽地方戏曲。第七源自本 章 结文章 南第

词五

——
安 徽 各戏 地曲 剧百 种花 闻开 香 来
一、历史溯源
1850年前后,宿松县出现了灯歌、灯舞,后来演变成灯戏,文南词就是在这种 曲艺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1947年,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 落到了至德县青山乡的梅塘村,也就是现在的东至县境内。算命糊口,放牛为生, 放牛之时,浅吟低唱,教会了村里的青年唱文南腔。在此基础上,文南词结合本土 特色,融合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等戏曲艺术,并和宿松县当地的灯戏结合, 逐渐从田间地头走向台前幕后,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后与时俱进不 断发展,在1978年,现代戏《喜事》、《印》在安庆戏曲会演中荣获音乐创作、表 演、导演等诸多奖励。而在1982年,现代戏《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得了音 乐奖和表演奖,由此契机,该剧种被正式称为文南词。

黄梅戏详细介绍

黄梅戏详细介绍

黄梅戏详细介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分为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

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的妆容和服饰也极具特色。

妆容重眉眼,通过不同的眉形和眼妆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

服饰则结合了剧情和时代背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且注重细节的处理,以增强舞台效果。

在表演方面,黄梅戏注重演员的身段和动作。

演员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姿态,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黄梅戏也善于运用虚拟的表演手法,如以桨代船、以鞭代马等,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众多,如《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天仙配》讲述了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其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的唱段广为流传。

《女驸马》中冯素珍为救李兆廷,女扮男装冒名赶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的情节扣人心弦。

《牛郎织女》则描绘了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以及他们被银河阻隔的凄美遭遇。

黄梅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过去,它曾是民间的小戏,游走于乡村田野之间。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梅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一方面,它保持了传统的艺术特色,传承经典剧目和表演技巧;另一方面,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新作品。

同时,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黄梅戏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传承方面,黄梅戏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的观众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黄梅戏的了解和兴趣相对较低。

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

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
5
地位和现状
❖ 地位: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现状:21世纪以后,凤阳县高度重视对凤阳花鼓这 一充满浓郁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进行保护与 传承,于去年9月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敲凤阳花鼓, 唱经济大戏”的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 。
❖ 目前,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已经趋于衰亡,其中蕴涵 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份珍贵的 民间艺术遗产,需要保护。
8
简介
❖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 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 民间小戏。
❖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 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 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 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 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 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 演员: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 兰、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10
余秋雨及其夫人—马兰
❖ 马兰 第六届“金鹰奖” 最佳女主角奖(主演黄 梅戏电视连续剧《严凤 英》)
❖ 马兰 第四届全国戏曲 梅花奖(主演莎士比亚 戏《无事生非》)
11
唱腔伴奏
❖ 唱腔: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 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 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 “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 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 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 “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 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安徽地方戏 黄梅戏

安徽地方戏  黄梅戏

安徽地方戏----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那还是近代的事。

在这段时间内,他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而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在剧目方面,黄梅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同时,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缘于此,黄梅戏又分为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平词体系。

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

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在学习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

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名花鼓小锣、双条鼓,为两人表 演剧种
➢流行域:凤阳、怀远 ➢起源于明代,以凤阳县民间小曲为
基础形成 ➢“东方芭蕾”(周恩来)
• 淮北梆子
➢原名“沙河调”、“沙河梆子” ➢流行于淮北地区 ➢由河南梆子发展而来
作业:介绍安徽的民俗风情
• 1.根据书本知识或其他资料,以PPT形式介绍安徽的民俗风情 • 2.分小组进行,课堂展示,每组10分钟,所有组员上台展示 • 3.分数=小组整体分数(50分)+个人表现十五
➢贵池傩戏:“戏曲活化石” ➢贵池被誉为“中国傩戏之乡
• 黄梅戏
➢原名“采茶戏”、“黄梅调”,又称 “怀腔”
➢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严凤英的“天仙配”,让黄梅戏声誉
大振 ➢法国影评家杜勃安叶赞誉《天仙配》、
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 唱腔
• 庐剧
• 徽剧
➢多声腔古老剧种,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青阳腔) ➢徽剧的先声:徽州腔(吸收了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四大声
腔的特点)
➢徽剧音乐的组成部分:唱腔、曲牌、锣鼓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无石不成班” ➢程长庚:“京剧鼻祖”、“徽班领袖”
• 傩戏
➢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 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 表演特征的古老剧种
第二节 地方戏曲
戏曲之乡,大小剧种约20种左右
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阳腔、岳西高腔、徽剧、庐剧、黄梅戏、泗州戏、 徽州目连戏、池州傩戏、凤阳花鼓
• 目连戏
➢黄山市各地及附近各县的古老剧种, 盛行于祁门、石台
➢内容:源于佛教经典故事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明代徽人郑
之珍创作):最完整最权威的演出本 ➢具有乡土气息
➢旧称“小捣戏”、“稻季戏” ➢流行范围: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
和大别山区 ➢题材和唱腔来源于民间 ➢唱腔分主调和花腔
• 泗州戏
➢旧称“拉魂腔”,板腔体系音乐 ➢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 ➢流行于淮北及淮河沿岸地区 ➢最大优势:故事情节来源于基层,
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特点:明快、爽朗、粗犷、有力
• 凤阳花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