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石灰吟》《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教学这课,感悟至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

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

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

其实这种教学思路是在最传统的解词、释义、串句屡遭失败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

我现在明白了“斟酌”“推敲”两个词的含义。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

后来领导的点拨让我懂了,成功的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

我把诗人背景资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让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

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

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教学相长,是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实践中摸索、探求,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竹石》本首古诗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1.故事导入,初步了解诗人。

这个环节用故事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读诗、学诗的欲望,给本课开了一个好头。

2.学会按节奏读诗并知道诗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我安排了听录音环节,学生听后画出节奏,并汇报,最终确定诗的节奏,然后按照节奏练读,汇报读,当学生把诗读熟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古诗的意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说课稿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而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一首名为《石灰吟》的古诗。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这首古诗的魅力所在,并通过适当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

《石灰吟》是唐代杨炯所作,是一首咏史古诗。

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石灰烧制的情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首古诗共有十四首,其中包含了许多描述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生动而有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诗《石灰吟·千古寒灰》。

这首诗以“千古寒灰”,描绘了石灰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久远的历史痕迹。

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诗人表达了对古人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还用到了“焰尽而灰寒未冷”这样的形象语言,形容了石灰的持久性和不易磨灭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这首诗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开头,以一种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制作石灰的艰苦过程。

通过重复的声音效果和精准的押韵,使得整首诗字字珠玑,读来声情并茂,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烈火熊熊的气势。

这首诗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表达了为了生活奋斗不息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三首诗《石灰吟·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

这首诗通过对东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豪和坚守。

诗中用到了“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这样的直接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东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使得诗歌充满了青春与朝气。

这首诗以独特的写法,发掘了东方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东方人民坚守传统,勇敢创新的精神。

通过对以上三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石灰吟》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所在。

首先,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和押韵来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其次,在内容上,诗人借助古人石灰烧制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赞美,并以东方文化为背景,传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是六下第四单元第10 课的教学内容。

其中,《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的写作内容和表达情感都比较相似。

因此,将这两首诗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采用由扶到放的形式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

《石灰吟》和《竹石》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很多学生早已熟读成诵。

如何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积极调动学生原有的古诗词阅读经验,学习新的阅读策略呢?笔者想到了当下媒体上比较流行的转化与演绎策略——将古诗转化为一幅画,辅之以其他的表现手段演绎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于是,一个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微型项目就诞生了——“2022‘阅美’系列活动之中华经典诗词赏析少儿作品征集活动”。

从课前谈话——曹植《洛神赋》转化与演绎的示范,到课堂伊始任务情境的创设、解决问题方案的商讨,再到共同完成《石灰吟》学习任务群,最后到阅读策略的迁移——《竹石》的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只在需要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关键处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古诗词听说读写等相关能力因为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变得有价值。

从苏教版教材的《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到统编教材的《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从“读懂一首诗、认识一个人”亦步亦趋式的精致化教学到如今大开大合式的沉浸式体验教学。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的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着圆月,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教学效果1.抓叠词,知其意,悟诗理。

首先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寒食》一诗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生“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

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悟”为主。

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

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小结: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写景
何当金络脑,抒情 施展才华
快走踏清秋。为国立功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古诗三首之《马诗》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马诗》,下面我将 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 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 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 理解去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1.如你有满腔热血、众多才华你最想干什么?(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2.出示马的图片,更直观表达今天要学的内容与马有关。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文意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2.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示范读。
2.后两句:幻灯出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⑴解释:“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⑵翻译: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 野上,任意驰骋。
3.质疑: 讲到这,不禁要问几个问题 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快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 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何当”设问领起,这是作者的希望) 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感慨,期盼希望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 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10古诗三首文本分析《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歌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希望骏马在广阔天地里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期望。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骑马奔驰,传达出企盼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之意。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以石灰作喻,表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志向。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人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并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古诗意境的前提。

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和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前提,在学生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理解古诗内容,分析每首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4.揣摩诗歌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疏通诗歌《马诗》大意。

3.体会《马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马诗》的诗意,感受古诗中所写的马的特点,体会古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

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

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

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

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

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