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总结
中医骨伤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中医骨伤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一、引言作为一名中医骨伤科医生,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秉持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此,我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1. 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中医骨伤科相关理论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筋伤学、中医骨病学等。
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为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技能培训:参加各类中医骨伤科技能培训,如中医正骨、中医推拿、针灸等。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治疗。
3. 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国内外中医骨伤科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技术进展。
通过与同行交流,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三、临床工作1. 诊断准确: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四诊合参,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提高诊断准确率。
对于骨折、脱臼、关节炎等疾病,能够做到及时、准确诊断,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治疗有效:根据患者病情,灵活运用中医正骨、推拿、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能够发挥中医特色,寻求最佳治疗方案,为患者减轻病痛。
3. 康复指导:关注患者康复过程,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病情恢复。
同时,注重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四、科研与教学1. 科研工作:积极参与中医骨伤科领域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通过科研,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2. 教学工作:承担中医骨伤科教学工作,培养新一代中医骨伤科人才。
通过教学,传播中医骨伤科知识,传承中医文化。
五、总结过去的一年,我在专业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医骨伤科重点总结

中医骨伤科重点总结第一篇:中医骨伤科重点总结手法运用原则:早早期合理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小,痊愈快,功能恢复好稳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同时注意体位适当准对局部解剖、伤病性质、移位方向确切掌握,动作要准确,用力适中,避免不必要动作巧手法要轻柔,以省力有效为度。
切忌粗鲁,以免增加新的损伤。
手法的作用:整复移位、消肿止痛、活络舒筋、保健强身功能锻炼的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濡养患肢关节筋络,促进骨折迅速愈合,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扶正祛邪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骨折合并伤和并发症:合并伤:1.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并发症:1.早期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ARDS,MODS 2.晚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关节僵硬骨折愈合:1.血肿机化期 3周内2.原始骨痂形成期 4-8周3.股价改建塑性期8周后骨折临床愈合标准:1.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4.在解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平举1kg重物达1min,下肢能徒步行走3min,并不小于30步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为临床愈合日期骨性愈合:1.具备临床标准的条件2.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1.年龄2.健康情况3.骨折断面的接触4.断端的血运5.损伤的程度6.感染7.治疗方法的影响骨折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锁骨骨折整复及“8”字绷带固定法整复方法: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腹伸肩。
固定方法: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绕过患侧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包扎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要点(1)外伤史(2)关节活动痛(3)弹响与交锁(4)麦氏征阳性(5)MRI等影像学诊断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型不完全骨折Ⅱ型完全骨折,无移位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干骨折移位方向:1.上1/3骨折:近端屈曲、外旋、外展,远端向上、向后、向内2.中1/3骨折:近端外展屈曲,近端向内上方移位,故多向前外突起成角3.下1/3骨折:远端向后。
中医骨伤理疗科工作总结

中医骨伤理疗科工作总结
中医骨伤理疗科是中医传统理疗的重要分支,主要针对骨伤病症进行治疗。
在
这个领域,医生们通过中医理论和技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在中医骨伤理疗科工作,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不懈的努力,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我想对这段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中医骨伤理疗科的工作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
经验。
只有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临床经验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治疗水平。
其次,中医骨伤理疗科的工作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耐心。
患者在接
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医生的耐心倾听和解释,这样才能增强患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有助于医生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治疗效果。
最后,中医骨伤理疗科的工作需要医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在治疗过程中,医
生需要与其他科室的医生、护士、康复师等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服务。
只有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患者的康复目标。
总的来说,中医骨伤理疗科的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收获的工作。
通过这段时
间的工作,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也学会了更多关爱患者的方法。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中医骨伤科工作总结及计划

中医骨伤科工作总结及计划中医骨伤科是一门以传统中医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手法为基础的临床学科,主要针对骨骼及相关软组织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作为一名中医骨伤科医生,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一直致力于学习和实践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和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这里,我将对自己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未来的计划。
首先,过去这段时间里,我坚持不懈地学习了中医骨伤科的相关知识。
通过深入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我对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还参加了相关的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通过这些努力,我掌握了一定的中医骨伤科诊断和治疗技术,能够较好地应对常见的骨伤科问题。
其次,我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注重与患者沟通,详细了解其疾病病史、症状表现等信息,并通过中医疾病辨证论治的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我善于运用针灸、推拿、康复等手段进行治疗,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同时,我还注重病后的康复和预防工作,对患者进行骨伤科相关的指导和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自我康复能力。
通过这些工作,我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和信任,也提高了自己的医疗水平。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中医骨伤科领域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首先是诊断能力方面,中医骨伤科的诊断依赖于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对医生的要求较高。
因此,我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其次是治疗手法的丰富性。
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手法多种多样,针灸、推拿、中药等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疗效。
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这些治疗手法,以应对不同的临床情况。
另外,中医骨伤科的学科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精准化诊疗、科学化管理等。
我希望通过参加学术研讨和继续深化学习,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制定了以下计划:首先,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深化对中医骨伤科的理解。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参加学术研讨会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诊疗水平。
其次,加强实践能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环者,称为骨折2.脱位:关节遭受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3.石膏临界点:指石膏的硬化、定型阶段,一般需要10~20分钟。
4.骨骺损伤是小儿和青少年骨骼发育停止以前的一种特殊损伤。
5.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称骨折畸形愈合。
6.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7.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并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8. 弹性固定:脱位后,骨端位置改变,关节周围未撕裂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位置上,对脱位关节作被动运动时,虽有一定活动度,但存在弹性阻力,当除去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复到原来的特殊位置。
知识点1.小夹板最初记载在葛洪《肘后救卒方》。
2.现存最早的骨科专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诸病源候论》对伤科学的描述,清创疗方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为后世清创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4.华佗的贡献:发明了麻沸散,施行于剖腹手术、刮骨术,还创立了五禽戏,似今练功疗法,可运用于骨伤科疾病之康复。
5.直接暴力引起骨折的特点:多为横断骨折火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间接暴力引起骨折的特点: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
6.骨折的内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骨骼病变。
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疲劳骨折。
7.骨折的类型: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为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骺分离、压缩骨折。
移位的方式: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8.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
中医骨伤业务总结范文

一、前言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骨伤科在治疗各种骨伤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了总结过去一年的中医骨伤业务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现将我科中医骨伤业务工作总结如下。
二、业务开展情况1. 诊疗技术过去一年,我科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骨伤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引进了多项先进诊疗技术。
如: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牵引复位、中药熏洗、针灸、推拿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骨伤疾病的治愈率。
2. 手术技术我科在手术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如: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微创手术等。
这些手术技术的开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减轻了患者痛苦。
3. 学术交流与合作过去一年,我科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多家知名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通过学术交流,我科医护人员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诊疗水平。
三、存在问题1. 人才队伍建设虽然我科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内外先进医院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今后,我科将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
2. 设备设施我科在设备设施方面还有待完善。
为满足临床需求,我们将继续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诊疗水平。
3. 中医药研究与应用在中医药研究与应用方面,我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后,我们将加大中医药研究力度,提高中医药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四、今后努力方向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
2. 完善设备设施,提高诊疗水平。
3. 深化中医药研究与应用,发挥中医药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4.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总之,过去一年,我科在中医骨伤业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工作总结7篇

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本年度,中医骨伤科作为医院重点专科,全体医护人员秉承“以人为本,以病为先”的原则,团结协作,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质量,努力提升专科技术水平。
以下为本年度的工作总结。
二、专科建设成果1. 技术能力提升:本科室积极响应医疗技术发展潮流,强化中医药特色,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本年度的手术总量同比去年增长XX%,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XX%以下。
尤其在复杂骨折、关节置换等高难度手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2. 诊疗方案优化:结合临床实践,不断优化中医骨伤诊疗方案。
通过引进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结合传统中医手法和现代医学技术,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案,有效提高了治愈率及患者满意度。
3. 学科建设推进: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康复科、疼痛科等科室紧密合作,共同推进骨伤患者的全面康复。
同时,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成功申报多项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三、医疗服务质量改进1. 医疗服务流程优化:简化患者就医流程,实行预约制度,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首诊负责制执行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 患者安全管理加强:严格执行医疗安全制度,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完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流程,提高医疗质量。
全年未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和纠纷。
3. 健康教育普及: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提高患者对骨伤疾病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全年累计受益患者超过五千人次。
四、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1. 人才梯队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骨干等方式,不断提高科室整体实力。
本年度有X名医生获得高级职称,X名医生完成进修学习。
2. 学术活动丰富: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和学术进展。
鼓励医护人员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全年举办及参与学术会议XX次。
3. 团队建设凝聚人心:加强团队建设,定期开展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中医骨伤科学临床医案总结

中医骨伤科学临床医案总结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各种骨骼和关节疾病。
在中医骨伤科学临床实践中,医生们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中医理论指导,结合临床经验,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医案总结。
1. 肩周炎患者女性,年龄40岁,主要症状是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寒湿侵袭所致。
采用温通络气、祛寒湿的中药治疗,辅以针灸疏通经络,推拿舒筋活络。
经过几周的治疗,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也有所恢复。
2. 跌打损伤患者男性,年龄25岁,因跌倒导致手骨骨折。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外伤所致,导致气血瘀滞。
采用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中药治疗,辅以针灸促进骨折愈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手骨愈合良好,功能也基本恢复正常。
3.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女性,年龄50岁,主诉腰痛、下肢放射痛。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肾虚导致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
采用补肾壮腰、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辅以针灸调理气血,推拿舒筋活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腰痛明显减轻,下肢症状也逐渐消失。
4. 骨质疏松患者女性,年龄60岁,主要症状是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肾虚所致。
采用补肾壮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辅以针灸促进骨折愈合。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的骨密度有所提高,骨折也愈合良好。
5. 青少年骨骼发育不良患者男性,年龄15岁,主要症状是身材矮小、骨骼发育不良。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先天不足所致。
采用补益气血、壮骨健身的中药治疗,辅以针灸促进生长发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身高有所增加,骨骼发育也有所改善。
中医骨伤科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能够有效地治疗各种骨骼和关节疾病。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结合其他医学科学的诊疗手段,取得更好的疗效。
希望中医骨伤科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
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
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
这种情况,称为弹性固定。
2.创伤性关节炎:由于关节软骨面被损伤,造成关节面不平整,或整复操作不当,关节之间关系未完全复原,日久导致部分关节面磨损,活动时引起疼痛。
后期可发生关节退行性变和骨端边缘骨质增生。
3.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的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4.骨擦音:骨折时,由于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檫而产生,一般在检查骨折局部时,用手触摸可感觉到。
5.异常活动: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好像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为假关节活动。
6.关节盂空虚:构成关节的一侧骨端部分,完全脱离了关节盂,造成关节盂空虚,表浅关节比较容易触摸辨别。
7. “方肩”畸形:肩部失去正常圆钝平滑的曲线轮廓,多见于肩关节脱位。
8.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9.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10. 功能对位: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矫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以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要求。
11. 反常呼吸:多根肋骨双处骨折时,骨折部胸廓失去支持,产生浮动胸壁,吸气时因胸腔负压增加而向内凹陷,呼气时因胸腔负压减低而向外凸出,恰与正常呼吸活动相反,故称为反常呼吸。
12. 肘后三角:肘部的三点骨突标志是肱骨内、外上髁及尺骨鹰嘴。
伸肘时这三点成一直线,屈肘时这三点形成一等边三角形,故称“肘后三角”。
13. 颈干角: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所形成的角度称内倾角,又称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14.前倾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间的连线所形成的角度,称前倾角或扭转角,正常在12°~15°之间。
15. 结节关节角: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形成的夹角,称之为结节关节角,正常值为30°~45°。
16.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坏死,最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17.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变形或狭窄并引起马尾及神经根受压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者。
18.腰椎间盘突出症: 系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
19.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骼而引起的炎症称化脓性骨髓炎。
20. 血源性骨髓炎: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经血流传播至骨骼者称血源性骨髓炎。
21.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关节内或关节附近的骨折或脱位,因损伤严重,急救固定不良、反复施行粗暴整复手法和被动活动,使血肿扩散或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之间,血肿机化后,通过附近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然后钙化、骨化,在x线照片上可见到骨化阴影,常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脱位时损伤了关节附近的骨膜并与周围血肿相沟通,随着血肿机化和骨样组织形成,可引起骨化性肌炎。
好发于肘、膝、肩等处。
)22. 端挤:内外侧移位用端挤手法。
操作时,医者-手固定骨折近端,另-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方向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迫。
23. 5“P”症:①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②苍白(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④肌肉瘫痪(Paralysis);⑤无脉(Pulselessness)。
24.踝穴:内、外、后三踝构成踝穴,而距骨居于其中,呈屈戌关节。
25. 布朗-色夸综合征:脊髓半侧损伤也称布朗-色夸综合征,浅感觉传导束进入脊髓后先交叉再上行,而深感觉传导束则先上行后交叉,因此伤侧出现运动和深感觉丧失,但痛、温觉仍然保存,触觉稍减退。
而对侧仍有运动和良好的深感觉,但痛、温觉丧失,触觉稍减退。
骨折的病因有哪些?分为外因和内因。
(1)外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及疲劳骨折;(2)内因包括年龄和健康状况、骨的解剖结构位置和结构状况、骨骼病变等。
试述肌力测定标准?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Ⅰ级肌肉有微弱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在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
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后脱位的鉴别要点是什么?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后脱位,肘部均呈靴形畸形。
但是:肱骨髁上骨折断端可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关节后脱位则有弹性固定感。
肱骨髁上骨折时,肘后肱骨内、外上髁与鹰嘴突三点关系仍保持正常;肘关节后脱位时,肘后三点关系异常。
简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X线表现。
Ⅰ期:股骨头轮廓无改变,多在负重区出现囊性变或“新月征”。
Ⅱ期:股骨头轮廓无明显改变,负重区可见密度增高,周围可出现硬化带。
Ⅲ期:股骨头出现阶梯状塌陷或双峰征,负重区变扁,有细微骨折线,周围有骨质疏松征象。
Ⅳ期:髋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扁平、肥大、增生,可出现向外上方半脱位或脱位。
髋臼边缘增生硬化。
简述有移位股骨颈骨折下肢畸形的特点。
伤肢外旋、缩短,髋、膝关节轻度屈曲。
囊内骨折足外旋约45°~60°,囊外骨折则外旋角度较大,常达90°,并可扪及大转子上移。
简述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异同。
①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均多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全身并发症也大致相仿。
②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肿胀明显,有广泛的瘀斑,压痛点多在大转子处,预后良好。
③股骨颈骨折瘀肿较轻,压痛点在腹股沟中点,属囊内骨折,愈合较难。
④X线照片可明确诊断和骨折类型。
股骨干上、中、下1/3骨折断端移位机理是什么?①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端因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以及其他外旋肌群的牵拉而产生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段由于内收肌群作用则向后、向上、向内移位。
②股骨干中1/3骨折时,两骨折段除有重叠畸形外,移位方向依暴力而定,但多数骨折近段呈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因内收肌的作用,其下端向内上方移位,无重叠畸形的骨折,因受内收肌的影响,而有向外成角的倾向。
③股骨干下1/3骨折时,因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
如何选择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牵引方法?(1)垂直悬吊皮肤牵引:适用于3岁以内的儿童;(2)皮肤牵引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病人;(3)股骨髁上牵引适用于中1/3骨折或远折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4)股骨髁牵引适用于上1/3骨折和远侧骨折段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5)胫骨结节牵引适用于上l/3骨折和骨折远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
简述胫骨下l/3骨折造成迟缓愈合和骨不连的原因。
胫骨的营养血管由胫骨干上1/3的后方进入,在致密骨内下行一段距离,而后进入髓腔,胫骨下1/3又缺乏肌肉附着,故胫骨中、下段发生骨折后,往往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良,而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简述胫腓骨骨折造成创伤性关节炎的原因。
正常人的踝关节与膝关节是在两个相互平行的轴上运动,若胫腓骨骨折发生成角和旋转移位,必然破坏二轴心的平行关系,既影响步行和负重功能,并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简述肩关节周围炎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①肩关节周围炎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都可出现肩臂部疼痛,但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肩关节活动尚可,且无肩臂部压痛;而肩关节周围炎则无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肩关节活动受限,肩臂部压痛明显。
②肩关节周围炎的肩臂部疼痛与神经走行无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肩臂部疼痛与颈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
③肩关节周围炎X线检查多为阴性;神经根型颈椎病X线片多出现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等变化。
简述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临床鉴别要点?①冈上肌腱炎发病缓慢,肩外侧渐进性疼痛,上臂外展60°~l20°时肩部疼痛剧烈。
检查时压痛点在肱骨大结节处或肩峰下压痛,“疼痛弧”征阳性;②肩峰下滑囊炎主要表现为肩峰下疼痛、压痛,但当肩外展至90°时原肩峰下压痛处压痛不明显或消失;③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疼痛、压痛以肱骨结节间沟为主,肱二头肌抗阻力屈肘时疼痛加重。
王某,女性,65岁,摔倒手腕受伤诊断:右桡骨下端骨折。
伸直型。
病因病机简析:患者跌倒时,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着地,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骨折远段向背侧和桡侧移位,桡骨远段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减少或完全消失,甚至形成相反的倾斜。
整复及固定方法:患者坐位,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先顺势拔伸2~3分钟,待重叠移位完全纠正后,将远段旋前,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复位。
若仍未完全复位,则由两助手维持牵引,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段尺偏掌屈,即可达到解剖复位。
固定时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扎上三条布带,最后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固定时间:4~5周。
张某,女,78岁。
摔倒屁股着地股骨转子间骨折(1)患者的诊断:右股骨转子间骨折(顺转子间型)。
诊断依据:①右髋部着地受伤史;②右髋部疼痛,右下肢外旋、缩短畸形,右大转子处深压痛,叩击患肢足跟时髋部痛甚;③X线片示:自大转子顶点起斜向内下方至小转子处有一骨折线。
(2)初期治疗方案:采用牵引复位法整复,左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行左股骨髁上牵引,使骨折的移位矫正并固定,牵引重量6~8kg。
中药内服:以行气消瘀,消肿止痛为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鼓励患者早期在床上进行全身锻炼,嘱患者每天做踝关节屈伸运动与股四头肌舒缩锻炼。
徐某,男,63岁,摔倒屁股着地股骨颈骨折(1)诊断:右股骨颈骨折。
(2)治疗:首选在电视x光机下手法复位并用多根钢针或螺纹钉内固定。
(3)骨牵引复位法:置伤肢于外展中立位,施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或股骨髁上骨牵引,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l/7,牵引2~3天后,观察X线片,如果骨折远端已复位,再将伤肢置于外展内旋位以纠正向前成角畸形,使断面紧密接触,将牵引改为体重的1/10左右以维持牵引;如果骨折远端尚未牵下,则加大牵引重量,在一周内使之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