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涉及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起源于古代,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域之一。
它研究骨骼、肌肉、关节等外部结构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中医骨伤科学以中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学问。
中医骨伤科学包括了骨科和外科两个方向。
骨科主要是用于治疗与骨骼、关节、肌肉、腱、韧带等有关的疾病和损伤,如骨折、脱臼、关节半脱位、软组织损伤等。
外科则主要是针对与皮肤、软组织、血管、神经等有关的疾病和损伤,如创伤、疮疡、瘢痕、痈肿等。
中医骨伤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
首先是望诊,包括看伤口的位置、大小、深度、血肿、皮肤颜色等。
此外,还可以观察病人的姿势、行走、站立以及肌肉、关节活动是否正常等。
第二是闻诊,骨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增温、出血,以及软组织的酸痛、压痛等刺激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医生可以通过闻声来判断伤势是否严重。
第三是问诊,医生会询问病人的伤情、伤后症状及感觉以及病史等,来了解病情的具体情况。
最后是切诊,中医医生通过手指摸压原发性发病部位和相关的穴位,看其按压痛不痛、发热和肿块等情况,有助于确诊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灸、推拿、拔罐、膏敷、贴药、熏灸等等。
其中,针灸和推拿是中医治疗骨伤疾病的两种重要手段。
针灸是利用特定的针具,刺穿人体特定的部位,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用手按摩、揉捏、拿捏、搓摩等手法,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解除疼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和熏灸则是通过刺激穴位上的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贴药和膏敷则是将中药制作成膏剂或贴剂,贴在伤处,以达到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
中医骨伤科学与西医骨科学的区别在于它的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解读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解读
摘要:
1.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简介
2.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主要学习和就业方向
3.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优势和挑战
4.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正文:
一、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简介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是一门结合中医学和骨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中医治疗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中医骨伤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骨伤疾病防治和人民健康事业的需求。
二、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主要学习和就业方向
1.学习方向: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医骨伤基础理论、中医骨伤诊断学、中医骨伤治疗学、中医骨伤康复学等课程,同时还会学习一定的西医骨科学知识。
2.就业方向: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骨伤疾病的防治、康复和科研工作。
三、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优势和挑战
1.优势:中医骨伤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特别是在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功能锻炼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受到广泛认可。
2.挑战:与西医骨科学相比,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相对滞后,治疗方法和
技术设备相对落后。
此外,社会对中医骨伤科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有待提高。
四、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什么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什么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人体骨骼系统的疾病,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中医骨伤科学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1. 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中医骨伤科学专业首先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学说、基本概念和方法论。
了解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建立起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2. 解剖学知识中医骨伤科学需要对人体骨骼系统具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人体骨骼的构造、解剖和生理特点。
了解骨骼系统的组织结构、关节、韧带、肌肉等,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3. 病理学知识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习了解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知识,包括骨折、脱位、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
通过学习病理学知识,能够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和诊断。
4. 临床技能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习中医临床技能,包括诊断和治疗技能。
学习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医推拿、针灸、草药等治疗方法。
通过实践和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对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5. 中药学知识中医骨伤科学专业需要学习中药学知识,了解中药药性、功效和配伍原则。
学习常用于骨骼系统疾病治疗的中药方剂,掌握中药的药物学知识。
6. 康复治疗知识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习康复治疗知识,包括骨骼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原则和方法。
学习功能锻炼、物理疗法、按摩和膏方治疗等康复方法,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7. 临床实习与实践中医骨伤科学专业需要进行临床实习与实践,通过参与实际诊疗工作,进行病例观察和诊治实践,提升临床操作和综合能力。
总结来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习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病理、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培养对骨骼系统疾病的综合诊断和康复治疗能力。
中医骨伤科学

麻醉(麻沸散)、手术 (刮骨疗毒)以及在方 药和养生等方面均有较 大的成就。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时期)
• 晋:葛洪: 《肘后救卒方》
下颌关节脱位的治疗 颅脑损伤的诊断 血管损伤的记录
危重创伤早期处理的方法
详细和科学的记录了临床实际经验,对开放创伤 和骨折脱位治疗的独创,使骨折的治疗发生了变革。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1.系统地整理了元以前的伤科成就, 并且有了很多创新和发展,使骨折 和关节脱位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日益 完善。 2.首创脊柱骨折治法—悬吊复位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悬吊复位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 宋、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促进了医学理论
•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 金 疮 病 诸 候 ”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腕伤病诸候”
对骨折创伤及其并发症的病源和证候有较深入的 论述,对骨折的处理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治疗方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基本治疗方法 • 固定方法
将“形不动则精不流”的治疗 观点,运用到骨折固定疗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建立诊疗常规 • 基本治疗方法 • 对整复手法贡献
总结了历代手法治疗骨折脱位的经验。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导言中医骨伤科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涵盖了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理论及临床实践。
本文将对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进行分析。
就业方向1.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中医骨伤科门诊工作,担任中医骨伤科医师。
–参与病人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开展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骨伤科疗法。
–可以选择进入大型综合医院、中医骨伤科专科医院或民营中医骨伤专科医疗机构就业。
2.科研与教育工作:–从事中医骨伤科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中医骨伤科学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可以选择从事大学、研究机构、医学院校的科研教学工作,培养中医骨伤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人才。
3.参与骨伤康复机构和运动场所的工作:–从事骨伤康复机构的康复师、运动场所的指导员等职业。
–可以为骨伤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中医骨伤科康复指导,协助患者恢复功能。
就业前景分析1.基础医学与中医骨伤科学研究的融合:–随着现代医学对于中医药学的认可和重视,中医骨伤科学的研究也获得了更多关注。
–中医骨伤科专业毕业生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及大学等多个领域具备广阔的就业机会。
2.人们对中医骨伤科治疗的认可度提高:–随着人们对传统治疗的需求增加,对中医骨伤科治疗的认可度也在提升。
–中医骨伤科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提供中医骨伤科疗法来满足患者需求,并因此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3.社会老龄化趋势:–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增加,骨伤科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
–中医骨伤科专业毕业生在应对老年人骨伤科疾病的防治方面将具有巨大的就业机会。
4.医师队伍结构需求:–随着医疗领域的发展,对综合能力较高的中医骨伤科医师的需求将会增加。
–中医骨伤科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术上具备优势,将能够满足医师队伍结构的需求。
结论中医骨伤科专业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传统治疗方法的认可度提高,中医骨伤科专业毕业生将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也为中医骨伤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医骨伤科学书

中医骨伤科学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骨伤科学的书籍推荐:
1. 《中医骨伤科学》- 杨绍勤
这本书是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医骨
伤学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
2. 《中医骨伤学》- 周任团、冯石铭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病因病机、诊断和治
疗方法,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3. 《中医骨科学》- 邱久铭、欧阳德任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骨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疾病诊治,内容
包括骨伤科学、关节疾病和脊椎疾病等方面。
4. 《中医骨伤应急互助手册》- 徐张顺
这本书是一本实用的中医骨伤科学指南,介绍了中医应对急
性骨伤的紧急处理方法,涵盖了各类骨折、脱位等伤害的处理。
5. 《中医骨科学教程》- 于立军、蔡亚军
这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骨科学知识的教程,包括中医骨
伤科学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讲解,以及常见病例的分析。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医骨伤科学的书籍推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请注意,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需要深入学习,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中医骨伤科学书籍

中医骨伤科学书籍
以下是几本关于中医骨伤科的科学书籍:
1. 《中医骨伤科学》作者:朱虹翔、朱南松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包
括中医经络学、骨伤科基本理论、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2. 《中医骨伤科学丛书》作者:赵鸿翔、卢方容
该丛书包括多本专著,涵盖了骨折、脱臼、关节损伤、软组
织损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3. 《中医骨伤科学》作者:李新华、赵敬修
该书讲述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包括针灸、
推拿、草药等综合治疗方法,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在骨折、脱臼、关节病变、软组织损伤等方面的应用。
4. 《中医骨伤科学》作者:赵森生
该书从中医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系统地介
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并通过丰富的病例分析,加深对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解。
这些书籍都是较为综合性的中医骨伤科学著作,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医在骨伤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_2022年学习资料

第三章-临床检查-·第一节损伤的症状体征-·第二节骨病的症状体征-·第三节四诊-·第四节骨与关 检查方法-·第五节影像学检查
第一节损伤的症状体征-一、全身情况-严重损失之后,由于气滞血瘀,或瘀血停聚积瘀-化热,或因血容 减少等原因导致全身症状的出-现。-二、局部症状体征-一一般症状体征-●-1、疼痛;2、肿胀青紫 、功能障碍-二特殊症状体征-1、畸形2、骨擦音3、异常活动4、关节与-空虚5、弹性固定
外因-外力损伤-外感六淫-邪毒感染
外因-·1、外力损伤-●-a直接暴力;-b间接暴力;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c肌肉过度强烈收缩; d持续芳累.如长时间劳损或姿势不正确的操作-·2、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外感六淫可 起筋骨、关节疾患,导致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3、邪毒感染外伤后在感染毒邪,或邪毒从伤-口乘虚 入,瘀而化热,热盛肉腐,附骨成脓,-脓毒不泄,蚀筋破骨,则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感染,-出现各种变证
切诊-一、脉诊-一浮脉-轻按应指即得,重按之后反觉脉搏的搏动力量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见于新伤瘀肿、疼痛刷烈或兼有表征时。-二沉脉-轻按不应,重按始得,一般主病在里,内伤气血,多见 腰脊损伤疼-痛。-三迟脉-脉搏至数缓慢,每息脉来不足4至,一般迟脉主寒、主阳虚,多见于伤-筋挛 、Al血凝滞等症。-四数脉-每息脉来超过5至以上。数而有力,多为实热;虚数无力者多属阴虚。-多 于一般损伤发热。-五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多见于胸部挫伤,血实气奎及妊娠-期。 六涩脉-指脉形不流利,细而迟,艰涩如轻刀刮竹,多见于气滞血瘀。
问诊-一、询问一般情况-1.主诉-2.问受伤的原因-3.问伤势-4.问受伤的时间-5.问跌仆、 挫、扭捩、堕坠以及询问暴力的性-质、方向、情绪-6.问损伤的部位和各种症状,包括创口情沉-7. 全身情况-二、问过去史、家庭及音-三、听入臼声-四、听筋的响声a关节摩擦音;b肌腱-弹响声与 发音;c关节响声。-五、听啼哭声-六、听创伤下皮下气肿的捻发音-七、闻气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第一章:发展史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正确包扎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损伤部位外伤:皮、肉、筋、骨、脉损伤内伤:气血、脏腑、经络损伤性质急性损伤: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慢性劳损:劳逸适度或体位不正确,导致外力长期累积于人体所致的病证损伤时间新伤:是指2~3 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旧伤:宿伤,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受损部位破损情况闭合性损伤: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受到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皮肤黏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受伤程度轻伤、重伤职业特点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理化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1. 损伤的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2. 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第三章诊断一.损伤的症状体征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2.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二.骨病的症状体征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2. 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三.骨与关节检查法1. 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
0 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2. 临床检查方法用途: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手法: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3.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中立位0°法、邻肢夹角法第四章治疗方法一.药物治疗1、内治法分期:初期:伤后1~2 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
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中期:伤后3~6 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后期:伤后7 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 ,调理脏腑,补益气血。
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总之,初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益血、强壮筋骨为主。
2. 用药用方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
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损伤可复元活血汤;腹部尊尚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用血府逐瘀汤或身痛逐瘀汤加味。
归尾兼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选移。
乳香并麦药,骨碎以补之;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随;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脘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要续断,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肢;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大便如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如阻塞,车前木通提;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
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
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苎麻烧存性,桃仁可累累;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
二.手法1. 正骨手法:拔伸(欲合先离,离而复合)、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杆2. 理筋手法的功效: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解除痉挛,理顺筋络、通利关节,松解粘连、通利关节,通经活络、祛风散寒,夹板固定(重点)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①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②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二.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 适应症:①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
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 禁忌症: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3. 夹板材料:可塑性、韧性、弹性、吸附性与通透性、质地宜轻、能被X 线穿透三.扎带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顺序为中间、远端、近端四.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①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②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③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防止压迫性溃疡发生。
④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
⑤定期进行X 线检查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练⑦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
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可解除夹板固定。
五、骨牵引:骨牵引又称直接牵引,系利用骨圆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直接通过骨骼而抵达损伤部位起到复位,固定与休息的作用。
第五章创伤急救1、现场急救五大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2、急救的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3、创伤救护的步骤: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并积极预防和治疗休克等并发症。
4、急救基本技术:心肺复苏术,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包扎,固定,搬运。
各论第六章骨折概论1、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2、病因病机:1)外在因素:直接暴力(骨折多在在同一平面),间接暴力(一般发生在骨力学结构的薄弱处,分传达暴力和扭转暴力等,骨折多在不同平面)、肌肉牵拉,累计应力。
2)内在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骨骼本身的病变3、骨折移位: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短缩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4、骨折的分类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单纯骨折、复杂骨折(合并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3)根据骨折线形态分类: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儿童,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和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相似)、嵌插骨折(常见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裂缝骨折(颅骨、肩胛骨)、骨骺分离、压缩骨折(脊柱、跟骨)4)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①稳定骨折:复位后经过适当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压缩骨折等。
②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5)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类:新鲜骨折(2-3 周内),陈旧性骨折(2-3 周以上)6)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骨折前骨折部位有病变: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8) 骨折移位的分类: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4、骨折的诊断要点:1. 病史:有外伤史。
2. 临床症状:局部可见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3. 体征:局部压痛,纵轴叩击痛,畸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是骨折特有的体征。
4. 辅助检查:X线检查。
CT、MRI检查。
5. 骨折的局部情况:(1)一般情况: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2)骨折特征:① 畸形②骨擦音③异常活动(只要一种出现)6. 骨折的合并伤和并发症: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压力状况改变,可引起关节软骨面损伤,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7. 骨折并发症中的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病原因和好发部位: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
8. 骨折并发症之周围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对掌;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9. 骨折并发症之损伤性骨化的好发部位: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
10. 骨折的愈合过程(瘀去、新生、骨合):三期:血肿机化期(骨折后 3 周内)、原始骨痂形成期(后4-8 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8 周以后)11.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1)临床愈合标准:(第2、4 项的测定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 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功能复位的标准 :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 15° 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 1/3 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 3/4 左右长度 :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 2cm ,成人缩短移位不超过 1cm 。
畸形愈合 :骨折发生重叠,旋转和成角而愈合。
上肢骨折一. 锁骨骨折 多发生在 中 1/3 处,尤以幼儿多见 。
骨折后,内侧段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 ,外侧段由于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的牵拉而向 前下方移位 。
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骨折往往向上成角(以颈腕吊带保护,限制活动2-3 周)。
较大儿童或成人需复位, 常用“∞”字绷带固定 4-6 周。
二.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老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高。
多因跌倒时手掌或肘部先着地,传达暴力所引起。
1. 解剖:肱骨外科颈位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是解剖上的薄弱处,故易发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