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与“权力”的辨析
高中语文词语辨析

⾼中语⽂词语辨析词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义词语辨析⼜往往是词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下⾯店铺给你分享⾼中语⽂词语辨析,欢迎阅读。
⾼中语⽂词语辨析(⼀)保障/保证【保障】强调保护(⽣命、财产、权⼒),使不受侵犯和破坏。
【保证】指担保,确保既定的要求标准,不打折扣。
【例句】(1)资本主义的两党制不过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种⽅法,它绝不能保障劳动⼈民的⾃由权利。
(2)该校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每⼀个教师有⼀定的时间进修业务,提⾼专业⽔平。
包含/饱含【包含】是事物本⾝所含有的意思。
【饱含】是充满的意思。
【例句】(1)⽂章的这⼀段落包含着好⼏层意思。
(2)他的胸中饱含着对祖国⼤好河⼭的热爱。
必须/必需【必须】副词,表⽰事实上情理上必要;⼀定要。
在句⼦中作状语。
【必需】动词,⼀定要有,不可少。
在句⼦中可作谓语中⼼语、定语。
【例句】(1)他们只⽤了⼀年多时间、四万多元资⾦,就添置了各种必需的设备,建起了⼀座⼩化⼯⼚。
(2)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任务提到⾸要地位。
暴发/爆发【暴发】是突然发作,如⼭洪暴发,可引申为发财得势之意,多含贬义;【暴发】不能带宾语。
“爆发”本指⽕⼭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如⽕⼭爆发,可引申为⼒量、情绪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爆发”可以带宾语。
【例句】(1)1919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2)⼭洪暴发给⼈民⽣命财产造成了很⼤的损失。
摈弃/抛弃【摈弃】有抛弃意,但多⽤于抽象。
【抛弃】多⽤于具体。
【例句】(1)摒弃旧观念,接受新思想。
(2)为了⾦钱,他抛弃了家庭,这种做法为⼈唾弃。
波及/涉及【波及】强调影到;【涉及】强调关联到。
【例句】(1)对伊战争所耗费的⼤量军费开⽀必然波及美国经济的发展,继⽽引起全球经济的震荡。
(2)这起案件涉及好⼏个⼈。
不⽌/不只【不⽌】是超出⼀定数量或范围,动词。
【不只】是不但的意思,属连词,⽤在递进关系得复句中。
【例句】(1)他恐怕不⽌六⼗岁了。
词语辨析(适用公考)

词语辨析1.攫(jué)取:掠夺。
攫,抓,夺。
2. 寒伧(chen):寒酸,破陋.贫穷.不体面。
3. 艳羡:十分羡慕。
4. 自惭形秽: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形秽,形态丑陋,引申为感到自身的缺点或者不足。
5. 面面相觑(qǜ):互相望看,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偷看。
6. 怨天尤人:指遇到不顺心的是时责怪别人。
尤,责怪.归罪。
7. 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沽,买。
8.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9. 尴尬: 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②(神色.态度)不自然。
10. 惬(què)意:满意.称心.舒服。
11. 癖(pǐ)好:对某种事物特别爱好。
12. 咂摸(zā mo):仔细辨别。
13.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14. 弥留:病重将死。
15. 敕(chì)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16. 不经之谈:不合情理,近乎荒诞的言论。
17. 放诞:放纵,不守规范。
18. 嫡(dí)亲:血统接近的(亲属)。
19. 乖张:偏执.不驯服.与众不同。
20. 犄角之势:把军队分驻几处,作战时互相支援,这种形势叫做“犄角之势”。
犄角,原指捕鹿的时候,有人抓住鹿的角,有人扭住鹿的脚,协力合作。
21. 国色天香:形容美丽出众。
22. 萍水相逢:像浮萍在水面上碰着一般,偶然见面。
23. 诟(gòu)骂:辱骂。
24. 汗涔涔(cén):形容汗水不断的流下。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25. 窥伺(sì):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机会。
(多含贬义)。
26. 回光返照:比喻人临死前精神忽然兴奋的现象,也比喻旧事物灭亡之前暂时兴旺的现象。
29. 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
30. 悲恸(tòng):非常悲哀。
31.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2. 谂(shěn)知:深切体会,深知。
政治学原理(全)

C、关系说 《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 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
【2】权力含义★ 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强制力和控制力。
【3】权力形成的条件
权力双方力量的不对等,使得一方能够控制另一 方,强制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如果双方力量处于均衡状态,那么,双方互不具 有对对方的权力。 在力量极不对等的情况下,弱势一方或许会对强 势一方产生影响力,影响对方的决策和行动,但这构 不成权力。
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含义 (一)关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决策和政策
(二)政治学的含义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政治学与哲学 2、政治学与经济学 3、政治学与法学
政治权力集团之外的其他团体如果试图分享最高 权力,必须经过政治权力的许可。
【3】范围:特定区域
政治权力都是有其作用范围的。 政治权力如果超出自己的作用范围,就会与别的政治 权力发生碰撞。 政治权力碰撞的结果是冲突。 政治权力在自己的作用范围内不发生作用便是失职。
在相邻的政治权力之间的空白地带管理难度增大。
代表人物: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
“人类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 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林彪之类如上台,搞点资本主义很容易。” “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 产 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 走!”
(二)政治的定义? 1、主体:是否只是国家机关或政治团体? 2、内容:是否所有的公共管理都是政治?
中职春考语文易错近义词辨析

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
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
亦同“辨证”第一义。
哺养:喂养,使长大。
抚养:抚育、照料并教养。
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决不至于不知道”。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如“决不致犯错误”。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如“常年产量200斤”。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下来。
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地迈着步子”。
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稳健”、“为人~”。
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如“~认真,从不马虎”。
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伺候[ci.hou]: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窜改: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历史、理论、政策等。
度过: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用于有水面的空间;难点、危机、困难时期。
法制:名词,法律制度。
法治:名词或动词,依法终古治国的思想、方法妨害:使受损害。
如“妨害健康”、“妨害要表达的义理”。
妨碍:使不能顺利进行,如“妨碍交通”、“妨碍政策的实施”。
分辩:辩白、解释,如“不由分辩”、“不和你分辩”。
分辨:区分辨别。
肤浅:人的(学识)浅,对事物理解不深。
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不切实。
公文中常用错的词语辨析

公文中常用错的词语辨析一、容易混淆的词组1、截止、截至。
“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为止或停止,“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时候。
二者不能混用。
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止”,即在计时点上,所进行的事情已经完结或基本完结;后者则不强调事情的完结,强调的是该计时点上的事态。
2、制订、制定。
“制订”是指创制拟定,“制定”是指定出。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方案、计划等的形成过程,而后者则强调法规等的定型和拍扳定案。
3、权利、权力。
“权利”是指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应享受的利益,后者则单指政治强制力和支配力,不一定包括利益。
4、以至、以致。
“以至”是指事物扩展、延伸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效果,“以致”是指事态发展所形成的结果。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至”用于事物程度的升级,而后者用于原因导致的后果。
5、急待、亟待。
“急待”是指紧急待办,“亟待”是指极须,急迫待办。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后者则更强调意义重要性。
另外,亟待还包含问题的严重性已达极点,否则不宜用“亟待”一词。
6、决不、绝不。
“决不”是指决心不,“绝不”是指绝对不。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就本身而言,强调的是意志上的控制,多用于表决心或表示心愿;而后者是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不管人的主观意志如何,虽然也适用于自身,但多适用于对普通对象作出限制规定。
7、记取、汲取。
“记取”是指记住,“汲取”是指吸取。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强记;后者强调在加工、提高基础上的吸取。
二者适用对象和情况有所不同:对自己或内部的事或现成的经验教训,多用记取;对他人或外部的经验教训、营养等,则用汲取。
8、检察、监察。
“检察”是指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监察”是指监督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
检察与监察的区别有三:第一,方式不同。
一个是审查,一个是监督。
近义词辨析高中

近义词辨析高中1.暴发·爆发二者都有突然发展的意思。
“暴发”强调突然性,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还指洪水、疾病等突然发作。
“爆发”强调爆炸性,既可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战争、运动、力量、情绪等,如“~~政变”“怒火~~”“~~力”。
2.必需·必须“必需”,动词,指一定要有的,必不可少;“必须”,副词,指事情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
3.窜改·篡改二者都有改动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
“窜改”指文字上的改动;“篡改”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也指曲解理论、政策等。
4.法制·法治“法制”指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治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5.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6.分辨·分辩“分辨”指分清辨明;“分辩”指用语言辩白。
7.工夫·功夫“工夫”指时间、空闲时间、时候。
“功夫”也可以指前者的意思,但一般指本领、造诣。
8.勾通·沟通二者都有使双方相通的意思,但感情色彩不同。
“勾通”是暗中串通、勾结的意思,含贬义;“沟通”是使两方能通连的意思,不含贬义。
9.化装·化妆“化装”,一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二指改变装束、容貌,假扮。
“化妆”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10.检查·检察“检查”指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察”指检举核查,考察。
11.交纳·缴纳两词都有交付的意思。
“缴纳”,意思是交出,交付,着重于履行义务,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交纳”一般指向政府或上级团体交付规定数额的实物、金钱,着重指下级向上级主动的自愿的付给。
12.朦胧·蒙眬二者都有模糊不清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
“朦胧”,形旁为“月”,表明与“月亮”有关,其意义为: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话语“权利”抑或“权力”辨析与再认识

©学术大视野THE SCHOLARLY VIEW话语“权利”抑或“权力”:辨析与再认识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云霞【摘要】在对话语权的研究中,对“权”一词有多种解释,包括权利论、权力论、权利与权力统一论等。
这些理解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会影响话语交流的平等性、交互性,不利于话语的有效传播,容易引发对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误读,不利于中国在交往关系中提升话语权。
对于话语权,应将其界定为一种基于话语传播或实践力量而产生的话语的影响力,是动态的过程,其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表现为情感或价值上的认同。
【关键间丨话语权权利权力意识形态领导权影响力【中图分类号】G122/G206 【义献标识码】A【DOI 】10.16619/ki.rmltxsqy.2020.30.023话语权在已有研究中的界定和解读话语权(power of discourse)—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于1970年在 其发表的演说《话语的秩序》中提出来的。
其后,话语权成为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 关系学等诸多学科及实践中常用的专业词汇。
根据对话语权的不同理解,学者们对话语权的含义分别做 了不同的界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 利。
例如,对已有事态的解释权、对自我利益要求的申诉权、对违法违规的举报权、对欺骗压迫的抗议 权、对政治主张的阐发权、对虚假事件的揭露权、对罪恶事实的控诉权、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权等,都属于话语权。
111第二种观点认为,话语权是一种权力。
如有人认为话语权是一种影响他人的权力,也有人认为是公 民以话语的方式自由表达诉求、影响他人、社会乃至政策决策的权力、手段。
在一些研究中,为了界定杨云霞,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 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关系。
字词辨析与改错

的权柄或职权,一般是国家机关或有关部门 负责人所具有的。 ϒ 权利:侧重于被规定可以享受的利益,一般 权利: 是广大民众所具备的。
截至与截止
ϒ 10月11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量达到18亿人次 ϒ ()昨天,我国铁路旅客运输量达到18亿人次 ϒ “截止”含有“停止”的意思,从用法上来说,后
)
ϒ A.因地制宜 不屑置辩 巧妙绝纶 ϒ B.郑重其事 改邪归正 威武不屈 ϒ C.别具匠心 世外桃源 政通人和 ϒ D.抑扬顿挫 纵横决荡 急中生智
ϒ 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ϒ
)
ϒ A.自圆其说 通宵达旦 专心致志 ϒ B.漠不关心 咳不容缓 与时具进 ϒ C.丰衣足食 川流不息 垂头丧气 ϒ D.恹恹欲睡 争相斗妍 赫赫有名
[毕竟◇到底] 毕竟◇到底 毕竟
ϒ 新方法
试验成功了 ϒ 姜还是老的辣,这个人这样难缠 说服了 ϒ 这部书虽然有缺页, 是珍本
ϒ 都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
叫你给
ϒ 但“到底”还表示经一番曲折后才实现的情 “到底”
况。
[品味◇品位] 品味◇品位 品味
ϒ 节目的艺术()较高 ϒ 他经过细细(),才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 ϒ 品位:指物品质量,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 。 品位: ϒ 品味:尝试滋味;品尝;仔细体会。 品味:
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原则地安排配置, 多指上级安排任务。 ϒ “布置”指在一些活动中作出安排,多指具 布置” 体的安排、配置等。
[淡泊◇淡薄] 淡泊◇淡薄 淡泊
ϒ 淡泊明志 ϒ 浓雾渐渐地()了 ϒ 他对象棋的兴趣逐渐() ϒ “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淡泊” ϒ “淡薄”①(云雾等)密度小;②(味道)不浓;③(感情、 淡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利”不是“权力”
山东临沂市郯城一中马久正
“权利”和“权力”这两个概念,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频频出现。
不止是学生不甚明了,就是一些专家也会不慎出错。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历史必修①第37页写道:“《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第90页最后一段这样叙述:“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立法权。
这次大会后,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
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代表人民行使权利
..的实施。
”笔者认为,
..或监督权利
文中三个加着重号的“权利”当为“权力”之误。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权利属于法律上的概念。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版《法学词典》第267页对“权利”是这样定义的:“义务”的对称。
①法律上关于权利主体具有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
如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某种权益,权利人有权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义务),在必要时可请求有关国家机关(法院、行政机关)以强制性的协助实现其权益。
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一方有权利,他方必有相应的义务,或者互为权利义务。
②泛指社会组织规定的权利。
如工会章程规定其会员的权利。
此种权利不具有法律意义,是各社会组织赋予其成员享有参与或从事该组织某种事项的行为能力。
权力则属政治上的概念。
自古至今,中外学者对权力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
什么是权力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将权力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活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
而对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来说,权力是“预期效果的产生”。
以上几种对权力的解释虽然着眼点不同,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权力”的特性,即:权力是一种力量,借助这种力量可以或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的预期局面和结果。
权利与权力是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
第一,享有者范围的大小不同。
作为政治意义
上的权力,是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的,其享有者的范围是特定的;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法律权能和利益,其享有者的范围是广泛的。
第二,两者得以实现的前提不同。
“权利”是一种请求他人合作的利益,其实现必须以别人履行义务为前提;而“权力”则是要求他人执行自己命令的利益,其实现以权力执行者掌握足够的强制力为前提。
第三,两者包含内容的广泛性不同。
权利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等。
权利往往并不限于法律的规定,法律所规定的一般也只是基本的权利;权力的内容是严格以法律的规定内容为限的,超出了法律的规定范围,即构成对于其他权力或者权利的侵犯,即构成违法。
第四,两者行使的可选择性不同。
权力不仅是享有者在职责范围内有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而且意味着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它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放弃,否则就是渎职或失职;而权利虽是法律规定或保护其享有者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法律要求其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其权利有的可以放弃或转让。
如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继承人有权接受遗产,也可以放弃继承。
权利和权力又是不能完全割裂的两个概念。
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
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权利,它涉及氏族内部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是那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别,也无法分别的。
而权力的情形则不同,在最初是没有权力的存在的。
由于人的认识发展和社会的逐步生成,就逐步产生了一些社会公共事务需要一定的人来担任和完成。
当初总是由氏族首领来进行的,是全体氏族成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委托首领来进行的。
于是,根据全体氏族成员的委托和信任,他就享有了对于氏族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力量。
这种力量也就是最初的权力。
第二,权力是为维护权利而产生的。
在私有出现,权利义务逐步分离以后,权利就不时遭到侵犯。
如果完全听由受害者自由复仇,就难免会导致混乱。
而且一旦遇到受害者是弱者,复仇也就会成为困难。
为了防止因自主复仇导致的混乱和保护弱者,就必须要产生一种公共权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弱者,使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保护权利中,首先保护的当然是有产者的权利。
具体地说,首先是奴隶主的权利。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权力和权利的阶级性。
第三,权利优位于权力。
由于权力是来源于权利的,也由于权力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实现权利,相对于权利,权力就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
谁要背离了这一点,也就是对于权力的反动和对于权利的否定。
权利和权力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权力既可以充当权利的保护神,也可能蜕变成权利的
刽子手。
在英国,还早在13世纪,崇尚自由和权利的英国人就通过斗争把国王的权力约束在以《大宪章》为代表的法律的可控范围之内,使得专制王权与人民权利达到了暂时的妥协与平衡。
17世纪后,相信“君权神授”的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却不断加强王权专制,利益的天平急遽向膨胀的权力一端倾斜。
日益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捍卫权利与专制王权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终于在1689年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在《权利法案》中,国王是“权利”对立物“权力”的化身,而不是作为权利主体的普通公民。
作为普通公民的国王,其权利应当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不应受到限制和剥夺。
法案限制的是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国王的权力,因为不受限制的国王权力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国王的斗争,其实质就是权利和权力的斗争,是法治同人治的斗争。
资产阶级的胜利,就是权利的回归,是权利和权力在新的基础上的新的平衡。
所以说,人教社教材中“限制国王的权利”实为“限制国王的权力”之误。
在苏维埃俄国,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
这些苏维埃的领导岗位,无疑是被赋予了无产阶级专政权力的国家机构,而不是一般的社会组织,他们代表人民的意义只是说明国家的阶级属性,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代理;他们行使“权利”的行为和这种“权利”的实现并不需要明确的对方以履行义务相配合,而是被赋予了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执行力量;他们的“权利”既不能放弃也不能转让,否则就意味着这些人的渎职、失职;这种“权利”的行使不以具体明确的法律权益为目标,而是要代表全体人民全面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显然,这里的“权利”已经超越了我们能够理解的权利,置换成“权力”才能体现教材的本意。
在经过了漫长的权利缺失时代后,我们更容易感受到权利的价值。
然而现实社会中,权力和权利又无处不是如影随形地存在着。
我们不能漠视权利,也不能忽视权力。
两者应当共生于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社会中,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两个车轮。
“权利”是好东西,“权力”也是好东西。
不好的是“权利”和“权力”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