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小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研究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之存储器存储器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按照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和缓冲存储器。
主存储器可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只读存储器( Read Only Memory,ROM )是一种只能读取数据的存储器。
在制造过程中,先将数据转成电路,并制成光罩( Mask ),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一并制造完成,其数据内容在制造后就不能更改,只能读不能写,因此得名。
后来为了与其他新种类的 ROM 区别,又称为“光罩式只读存储器”( Mask ROM )。
此存储器单位制造成本最低,制造后也不需花工夫刻录,但每次需生产一定的数量以上。
适用于内容固定不变、需大量生产的产品,例如电脑或嵌入式设备中的开机启动,字形表,电子游戏机程序与卡带等。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Programmable ROM,PROM )其内部有行列式的镕丝,可依用户(厂商)的需要利用电流将其烧断,以写入所需的数据及程序,镕丝一经烧断便无法再恢复,亦即数据无法再更改。
可抹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可利用高电压将数据编程写入,但抹除时需将线路曝光于紫外线下一段时间,数据始可被清空,再供重复使用。
因此,在封装外壳上会预留一个石英玻璃所制的透明窗以便进行紫外线曝光。
写入程序后通常会用贴纸遮盖透明窗,以防日久不慎曝光过量影响数据。
一次编程只读存储器( One Tim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OTPROM )内部所用的芯片与写入原理同EPROM,但是为了节省成本,封装上不设置透明窗,因此编程写入之后就不能再抹除改写。
电子式可抹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之运作原理类似EPROM,但是抹除的方式是使用高电场来完成,因此不需要透明窗。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

计算机的核心─CPU1.CPU的简介和历史发展CPU的外部组成:控制单元,存储单元(寄存器,缓存),逻辑运算单元。
CPU的外部组成:芯片,金属壳(保护CPU,增加散热面积),引脚(固定CPU,连通电路)。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处理计算机中的所有数据,使计算机完成各种功能,并使各部件协调工作,决定了计算机的整体性能。
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构成。
寄存器组用于在指令执行过后存放操作数和中间数据,由运算器完成指令所规定的运算及操作。
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1971 Intel 4004,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1974 Intel 8008,第一个8位的微处理器;1974 Intel 8080,第一个真正的微处理器;1978 Intel 8086,16位微处理器;Intel 80186;1982 Intel 80286;1985 Intel 80386,新一代32位核心微处理器;1993 Pentium(奔腾);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CPU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
CPU 从最初发展至今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64位微处理器,基本上可以说个人电脑的发展是随着CPU的发展而前进的。
1971年世界第一台微处理器Inter 的4004出现,内部集成2300个晶体管;1978年Inter16位处理器8086和与之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8087同时推出;1979年Inter8088推出,内含27000个晶体管,外部数据总线减少为8位,也首次运用于IBM PC中,预示微机时代即将来临.1982年Inter又推出了16位的80286,内部晶体管13.4万个,时频由最初的6MHZ升为20MHZ;1985年32位处理器80386推出,时频达到12.5MHZ 以上;1989年集成120万晶体管的80486出现,时频90MHZ,性能比386提高了4倍;1993年奔腾时代来临,奔腾1,世界上第一台586级处理器,310万晶体管,时频200MHZ;1996年奔腾Pro,550万晶体管,理速度是一代的2倍;同时第一次采用2级内存,同年奔腾MMX推出,L1缓存加倍;1997年,奔腾Pro与MMX结合,奔腾2出现,性能大大提高;1998年奔腾3出现,一级缓存2KB,二级缓存512KB,安全性能大大提高;2000年奔腾4推出,主频超过1.7GHZ.之后又出了双核,四核.Inter处理器的发展就代表了CPU的发展,其中不乏其他公司产品,如AMD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指令系统相关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指令系统相关论⽂ 计算机是⼀门应⽤⼴泛、使⽤⾯积⼴、技术含量⾼的⼀门学科和技术,⽣活中的任何⼀个⾓落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活中的⽆处不在需要我们了解和清楚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指令系统相关论⽂,希望⼤家喜欢! 计算机组成原理指令系统相关论⽂篇⼀ 《基于专业规范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 摘要:以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为指导,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从以专业规范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法和丰富教学⼿段等⽅⾯进⾏了探讨和实践。
分析实验教学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编实验设计,加强实验教学过程指导,提⾼实验教学效果。
以专业规范为指导,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提出了新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规范;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开始进⼊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及技术的应⽤更加⼴泛深⼊,计算机学科传统的专业优势已经不再存在。
社会和应⽤对学⽣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与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家们指出,未来10~15年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窗⼝期、关键期。
为此,⾼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和满⾜社会需求培养多类型⼈才的重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必须正视问题,积极思索与变⾰,重新审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向,与时俱进地推进计算机专业教育改⾰。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门专业主⼲课程。
课程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组成和⼯作原理、相互联系和作⽤,最终达到从系统、整机的⾓度理解计算机的结构与组成,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但从整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对学⽣专业素质培养的⾓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与学,还应当提⾼学⽣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知能⼒和设计能⼒,强化实践意识与能⼒,培养创新理念与能⼒,激发学⽣⾃主学习、主动探索前沿知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总结网工一班王金龙学号:1104031012一.计算机系统概述从体系结构上来看,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那么这些不同的计算机谁好谁坏?如何评价?所以,还需要我们了解计算机性能评价指标和相关参数,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CPU时钟周期、主频、CPI、CPU执行时间;MIPS、MFLOPS等。
学习完整本书对书中的主要知识点有了大概的认识,简单的概括可以将整本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的表示和运算数据表示这部分要掌握进位进数制及相互转换的方法、真值和机器数的各种表示等。
定点数的运算方面要掌握位移运算、加/减运算、乘/除运算、溢出概念和判别方法。
浮点数要掌握浮点数的表示及加/减运算。
(2).存储器这部分在复习时要建立起计算机存储系统的整体概念,计算机存储系统可以看成是Cache-内存-外存三级结构,大家要掌握存储器的分类及各类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复习的重点是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和虚拟存储器。
(3).指令系统在指令系统知识点中,我们要掌握指令的格式(包括指令的基本格式、定长操作码指令格式、扩展操作码指令格式)和各种寻址方式,还要能够区分数据寻址和指令寻址的区别。
另外一个就是CISC(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和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我们要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4).中央处理器这部分要掌握CPU功能、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等。
在微程序控制器考点中,今年新增加了对微命令格式的考查。
(5).总线总线就是一组进行互连和传输信息(指令、数据和地址)的信号线,我们要掌握总线的基本概念,总线的分类,以及总线的组成和性能指标(例如,各类总线的宽度会影响哪些部件的性能等)。
其次,就是要掌握总线仲裁方法(包括集中仲裁方式和分布仲裁方式)和总线操作和定时(包括同步定时方式和异步定时方式)。
最后,就是要对总线的标准有所了解,总线标准主要规定总线的机械结构规范、功能结构规范和电气规范。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2)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2)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篇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方法研究》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学生普遍感觉难学难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的多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课程不以某种类型的计算机为模型,而是从原理上介绍计算机各部件的结构、功能和原理,理论性强、概念多、知识抽象,与学生们一贯认知的PC机有较大差别。
有的学生提出,每堂课老师都介绍那么多新名词很难接受;有的学生把这门课程当作文课程来学,认为只要考试前突击背题就能通过;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是应用程序开发,硬件原理根本没必要掌握。
针对这些偏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一般来说教学目标主要是:熟悉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掌握冯诺依曼计算机的总体结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简单的硬件系统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研究具体硬件模块的原理,更要强调对硬件结构的设计思路以及系统级的认知。
3 注重联系科学施教《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其他课程一样,需要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良好的课堂互动,来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要想把纷繁复杂的概念,各种设计完全理解,就不能孤立地研究各个知识点,需要联系地看问题。
3.1 把握课程间的联系《计算机组成原理》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计算机导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汇编语言》、《高级程序设计》等先修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在本门课程中都有所体现,与《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后续课程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

合肥学院课程综述论文题目系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科系12级计本(3)班学生姓名程浩帆2014 年 5 月 6 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摘要计算机从产生到现在不过短短60多年。
但它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各角落,现在人类的生活如果离开了计算机是难以想象的,而对于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综述论文主要讲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实际应用,以及学习的心得体会。
基本要求是使我们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习计算机设计中的入门性知识,掌握维护、使用计算机的技能。
【关键词】 CPU 总线存储器指令系统控制单元(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本书突出介绍计算机组成的一般原理,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即采用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详细讲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
通过对计算机系统概述、系统总线、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中央处理器、控制单元的深入剖析和详细讲解,使得我们可以更形象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从总体看全书共分为4篇,第1篇(第1、2章)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发展及应用;第2篇(第3、4、5章)介绍系统总线、存储器(包括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系统;第3篇(第6、7、8章)介绍CPU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计算机的算术逻辑单元、指令系统、指令流水、RISC技术及中断系统;第4篇(第9、10章)介绍控制单元的功能和设计,包括时序系统以及采用组合逻辑和微程序设计控制单元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措施。
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计算机的原理有个整体的概念,这将有助于我们以后能够更好的与计算机打交道。
同时在以后工作中,我们遇到的计算机的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在这本书中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和应用。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本书中主要讲到常用的组合逻辑器件,如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编码器、ALU的原理;常用的同步时序电路,如寄存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数字化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数据表示,检错纠错码;数据的算术与逻辑运算,运算器的功能、组成与设计;典型机的运算器实例。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篇一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摘要摘要:在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制订实验课件的开发方案,并针对该课程几个重难点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内容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知识体系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与过去的小规模集成电路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它已经是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高校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各功能部件,对每个部件在整机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应需完成的任务进行学习[1]。
1 课程特点及教学任务“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它在先导课与后续课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课程地位决定其知识范围广、知识容量大、更新速度快以及难度高的特点[2]。
因此在本课程中,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使学生在校园内接触到的是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本科专业必修的硬件课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初步设计方法,了解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组成原理。
教学要求可以按照高、中、低分为三个层次,即“掌握”、“理解”和“了解”:“掌握”即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并且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对相关的应用、初步设计等问题做出分析和解答;而“理解”要求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内容对相关问题做简单的判断分析;“了解”则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3]。
2 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常规的课程知识体系都要求具备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完整性。
不过相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的课程来说,上述也提到该课程的特点决定将其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科学性标准作为需要主要把握的课程特性,而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做适当的调整。
计算机组成原理参考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参考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全国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它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计算机组成原理参考论文篇一《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然后提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实验教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安排实验教改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current computer composition principle experim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eaching computer organization,and then propose a computer composition principl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ideas,and finally summarized.Key words:experimental teaching;computer organization;experimental arrangement;experiment Reform 本文主要阐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创新设计模式为主要指导思想,将硬件描述语言、先进的EDA开发工具和技术引入实验中,逐步更新传统硬件实验中的陈旧内容、模式及其实验平台,将成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一个发展趋势。
改进后的计算机组成实验将实用性、技术的前沿性和实现实验的趣味性很好地结合,对课程的内容有很好的对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综述论文题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系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5年5月20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内容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且极其重要的课,作为本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这门课中的知识,还要深入理解掌握这门课。
论文分为六个方面,第一,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从宏观方面阐述这门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领域,第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从知识单元进行解读这门课,第三,叙述这门课在实际当中的应用,第四,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自己的思考与观点,第五,结语,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及将要做的阐述清楚,第六,写出自己完成这篇论文查阅的资料即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硬件结构 CPU 控制单元正文(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计算机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要不断更新自己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剖析了五大功能部件(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的机理,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强实践性,内容多,知识面广。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1、2章)、概论,第二篇(3-5章)、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第三篇(6-8章)、中央处理器,第四篇(9、10章)、控制单元。
第一章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层次结构,详细介绍了冯 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第三章介绍了系统总线,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本章是按连接部件的不同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通信总线三类进行详细介绍的。
接着讲述了总线的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时间特性)及性能指标(总线宽度、带宽、时钟同步/异步、总线复用信号线数、总线控制方式等)和总线标准。
总线的结构:单总线结构、双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总线控制方式:判优控制和通信控制,总线的结构和总线控制学习重点。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存储器、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并能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高速、自动的完成程序或数据的存储。
具体内容包括:存储器的分类、存储器的分层结构、半导体随机存储器的组织、只读存储器、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主存储器的校验、多体交叉编址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的基本原理、cache和主存之间的地址映射、磁表面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CPU的结构和功能第五章主要介绍输入输出系统,讲述了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概况和组成,I/O设备与主机的三种联系方式:立即响应方式、异步工作采用应答信号联络、同步工作采用同步时标联络。
I/O设备与主要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书上后面就这几种方式展开详细叙述,并对这几种方式进行了比较,程序查询方式特点是接口电路简单、CPU和I/O设备一直处于串行工作状态,CPU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全程监控,所以CPU的工作效率不高。
程序中断方式特点是CPU执行程序与I/O设备做准备是同时进行的,节省了I/O设备准备就绪前的那一段时间,CPU效率相对与程序查询方式提高了。
DMA方式的特点是I/O设备直接与主存交换信息而不用占用CPU,CPU的效率又进一步提高。
通道方式节省了CPU对外设控制与管理的时间,CPU的效率再一次提高。
第六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运算方法,利用二进制数分别表示定点数和浮点数,然后详细介绍它们的加减乘除运算。
第七章主要介绍的是指令系统,讲了机器指令、操作数类型及操作类型,十种寻址方式(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隐含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基址寻址、变址寻址、相对寻址、堆栈寻址,指令格式分析及设计。
第八章主要介绍了CPU的结构和功能,讲了CPU的结构、功能、指令周期、中断系统。
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控制单元的功能,讲了微操作的命令的分析,取指周期、间址周期、执行周期、中断周期进行详细分析,控制单元的功能。
第十章主要介绍控制单元的设计,先介绍组合逻辑控制单元的分析与设计,在讲微程序的分析与设计。
(三)对存储器探究(一)主存储器主存储器是存储器的一种,它是计算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在计算机的处理过程中,用来存放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和程序,通常我们又称为内存,其英文名称是Memory。
内存也是一种集成电路做成的芯片。
现在多数计算机的主板上都提供专用的内存插座,我们可以选择合适容量的内存芯片,方便地将其插在主板上,给系统使用。
在计算的使用中,关于内存的方方面面通常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趣的话题,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初学计算机的人经常把计算机内存和计算机的硬盘搞混,因为它们都用兆(M)这个容量单位来表示大小。
实际上,计算机的硬盘是一种外存设备。
内存根据使用的功能不同分为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简称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
(1)ROM只读存储器(ROM)是不能改变存储内容的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多用来储存基本输人输出系统(BIOS)的内容,BIOS系统记载了计算机的配置,为各种数据在计算机设备间的传输提供帮助、ROM接插在主板卜,是主机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又称可读写存储器,是内存的一种,在计一算机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重要场所当我们在计算机中要建立任意新文件或对磁盘上的文件进行操作时,CPU会发出指令,将要处理的内容拷贝到RAM中,当完成操作后,文件又会被拷贝回磁盘,或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
或通过网络传送出去……随机存取存储器就像一块电子黑板,我们通过对RAM的访问,可以实现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提供给我们的所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读”和“写”。
“读”代表输人、检索、获取数据等操作;“写”代表存储、索引、修改等操作,因此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又被称为可读写存储器。
(二)外存储器正如前面介绍的,内存是采用集成电路制作的芯片,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但是由于体积和造价的原因,一般内存的容量只有几兆字节,另外,内存必须依赖电流来存储数据,所以内存中的数据无法长久保存,于是人们研制了可以长久保存数据的另一类存储器.这就是我们在本节中将要介绍的外存储器,外存储器的代表是磁盘,包括软盘和硬盘。
不管是软盘还是硬盘,都是利用磁化原理保存数据的,数据保存在软盘或硬盘的磁盘盘片上,数据的读写通过磁盘驱动器完成。
(1)软盘软盘是计算机使用者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的存储设备、当我们购买财务软件时,财务软件是保存在软盘上的,当我们对会计软件的数据进行备份、进行读写。
(2)硬盘硬盘是一种快速高容量的存储设备,也是计算机运行的必需设备,我们今天应用的大多数软件和数据是保存在硬盘上的,硬盘的工作原理类似于软盘,因为它们都是利用磁化原理保存数据。
从外观上看,硬盘是个封闭的铁盒子,在其内部,包括磁盘盘片、磁头、控制电路等装置。
硬盘的盘片是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所以被称为硬盘。
硬盘盘片和驱动设备封装在一起,在封闭的条件下工作,这是硬盘区别于软盘的主要特点。
硬盘内部包括许多张磁盘面,一般要达到11张甚至更多,所以硬盘比软盘拥有更大的容量。
(三)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实际上,存储系统层次结构主要体现在缓存-主存和主存-辅存这两个层次上,如上图所示。
显然CPU和主存缓存都能直接交换信息;缓存能直接和CPU、主存交换信息;主存可以和CPU、缓存、辅存、交换信息。
缓存-主存层次主要解决CPU和主存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缓存速度比主存高,只要将CPU近期要用的信息调用缓存,CPU便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信息,从而提高访存速度。
主要解决存储系统的容量问题。
速度比主存低,而且不能和CPU 直接交换信息,但它的容量比主存大得多,可以存放大量暂时未用到的信息。
当CPU需要用到这些信息时,内容调入主存。
(四)高速缓冲存储器在多体并行存储系统中。
由于I/O设备向主存请求的级别高于CPU访存,这就出现了CPU等待I/O设备访存的现象,致使CPU空等一段时间,甚至可能等待几个主存周期,从而降低CPU的工作效率。
为了避免CPU与I/O设备争抢访存,可在CPU与主存之间加一级缓存,这样,主存可将CPU要取的信息提前送至缓存,一旦主存在与I/O设备交换时,CPU可直接从缓存中读取所需的信息,不必空等而影响效率。
Cache的基本结构(五)相联存储器相联存储器既可按地址寻址,又可按内容寻址,为于传统存储器区别,又称为按内容寻址的存储器。
相联存储器的每个字有若干字段组成,每个字段描述了一个对象的属性,也称一个内容。
(四)心得体会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作为计算机学科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虽然如今的计算机行业千变万化,各种高新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不断发展,但是原理和基础都离不开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它是各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从体系结构的角度认识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随着现在嵌入式软件方向的发展,需要的知识不仅仅需要编码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对硬件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增加了我们在硬件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对软件,硬件方面的许多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超越自己。
(五)结语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各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的艰难发展历程,这门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一切技术的最基本,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好的。
在这次课程综述论文过程中,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资料,让我深刻认识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受益匪浅。
(六)参考文献1、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高建生、莫正坤《计算机组成原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3、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科学出版社第三版4、张钧良《计算机组成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