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关于历史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

关于历史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

关于历史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关于历史的读书心得篇1我从下半年开始,我参加了历史远程教育培训。

在学习中,先后听取了多位专家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

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施的初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具体环节进行着诸多思考。

以下是我对历史课程的体会和感悟:1、要确立新观念、转化角色。

更新观念、转化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

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

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讲授力求新颖,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

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艺术教学活动。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4、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5篇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5篇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5篇a;中华民族素有学习历史、重视历史、撰写历史的优良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是国内外最大的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专业研究机构,已走过近60年的历程。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下面就是带来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1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来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印象,体会到作者负笈海外转换视角、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良苦用心。

鉴于读得有些散漫,而中国历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长,其间奥妙玄机,非著说之人一册黄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册之人一时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识之,进而揣测作者或是没有言尽,宽宥鄙人亦是体尝有限。

故此,作者以宏观综合论之,鄙人从小我主观臆想,读史于此册,品读在其外,随着零星感悟,简要、散漫作一读书笔记。

一、本书架构及史学观点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旨在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由于负笈海外,授课对象是非本族的异国子民,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与西欧史及美国史有了幅度与层次上比较的基础上再加以研究。

对既成事实、不可逆转的史实,更多专注于考虑其积极意义及前后连贯的出处,而不以个人之恩怨爱憎当作历史转折点。

不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促成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鄙人在阅读“安禄山的反叛”、“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

或许这些观点在历史课本中有所提及、野史小说中早有影射,不敢确说是作者首创或独创,但确是鄙人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态、道德意识去读史,改作因循本书倡导的“大历史”似的叙述、点评去理解一段历史,体会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等其他因素对于历史、社会、国家演进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作用于当时、广泛影响于后世的。

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

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

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篇1】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历史课。

学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也没有间断过。

但一直以来都未能形成一个人类历史的全景图。

中国史里无世界,世界史里无中国。

不知道秦皇汉武与何人欧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国与世界何时开始的。

最近阅读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着《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弥补了以往的疑惑。

该书把世界历史分为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世界”。

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今天,全球范围内人类之间,动物之间和植物之间的混合仍在继续”。

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种终将混同。

不同人种之间的精子与卵子并不拒绝合作,正如酒精与水倒在一起变成你仲有无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初国际性的竞争舞台是现在的中东地区,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兴衰轮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无百日旺花无百日红,还没有那个王朝能够维持百年霸权。

现在的老大美国1914年也才刚刚有力量趁着欧洲内讧,扎紧自己的篱笆。

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他后来居上,其中有没有规律?从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史。

最初的引领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

他们通过对美洲大陆的掠夺和通过新航路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大量财富,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国立衰败。

由于大量财富流入,导致国内物价大涨,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工业得不到发展。

最终被西北欧的荷兰、英国控制了经济命脉。

并在其国力衰败之后,取代了其对海上航线的垄断。

趁着欧洲大陆之间的攻伐不断,闷声大发财的英国后来居上。

一方面内部工业革命提供了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把英语这个岛国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语言的宝座。

当时世界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欧洲,欧洲对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面对欧洲的霸权,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割裂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找安慰,“回到美好的从前”。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地作记录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

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

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

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

《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

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

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在阅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籍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
和深远影响。

通过读书,我了解到古代文明的辉煌和智慧,也看到
了历史上的荣辱兴衰。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前途。

在读史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人类
的镜子,通过历史的镜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起起落落,可
以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历史也是人类的教科书,通过历史的
教训,我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另外,通过读史书,我也看到了历史的深远影响。

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今天的社会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的智慧和经验也可以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籍,我深刻感受到了
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历史,我们可以
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历史是我们的镜子,也
是我们的教科书,让我们珍惜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
发展铺平道路。

中国历史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

中国历史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

中国历史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中国历史学习篇1开篇先要说句实话,虽然都说“文史哲不分家”,然而我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文科生,历史却是相当的不好,甚至常常会被工科的孩子爸爸嘲笑。

各种朝代乱入,年代不清,人物混淆,事件蒙昧,甚至连一条历史线都捋不清楚,一到乱世的时候就糊涂掉了,贻笑大方。

那么,到底为何开始读,读了四个月到底感觉怎么样,我今天动动笔,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一、读史的引子想着孩子还小,接触历史实在有点过早,脑袋里形成一条时间线?感觉有点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直都没真的动心思搞历史。

此前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孩子读完了《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这套书呢,主要是由中国最传统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少数民族故事、名著故事等组成,还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历史故事。

孩子对历史故事异乎寻常的兴趣令我惊讶。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里提到的七八个“三国故事”竟然成了她们的大爱,于是找来《三国演义》又补着讲了一些,她们说比《西游记》还好听,真让我这个从小不读《三国》的人醉了。

随着《最美》的展开,孩子们渐渐了解到了李世民、朱元璋、岳飞、张骞、班超、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对历史朝代问得越来越多,我就开始琢磨着要用一套历史书来接《最美》的班了。

由此开始了历史故事的讲读。

二、市面上若干儿童历史读物的简单介绍1、《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一开始对这套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毕竟是步印大社出品的名牌,但也许是孩子小了点,这套在应用起来不能说很理想,至少不适合做启蒙读物。

先来说说《写给》的优点:一是图片精美,纸张高级。

大社出品的质量是没说的,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很多不错的图片,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的照片,在讲到具体朝代时看看,非常有现场感。

二是属于主题式串讲,围绕一个时代,突出几个观点,把多个故事串在一起,引发思考,结尾还会有思考题。

三是篇幅短,适合孩子自己看。

再来说说《写给》不适合启蒙的问题,主要是不以故事切入,太过于像“教材”,趣味性不强,每一件事都是浮光掠影,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霸王别姬”之类的,也都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缺少故事的前后铺垫和渲染性,所以也难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情化的理解。

历史教师读书心得12篇

历史教师读书心得12篇

历史教师读书心得12篇1. 《中国历史概述》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过程,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浅出,让我对历史事件的背后逻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将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串联起来。

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世界历史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3. 《历史的教训》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回顾和分析,指出了历史给我们的一些宝贵教训。

这些教训对我们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启示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4. 《历史的奥秘》这本书揭示了一些历史上的谜团和未解之谜,让我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历史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提升了我对历史研究的热情。

5. 《人类简史》这本书以一个宏大的视角,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人类进化、文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讲述,让我重新认识了人类和历史的关系。

6. 《反思历史》这本书挑战了我对历史的认知和观念,作者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提醒我们对历史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价。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不断从中发现新的意义。

7. 《历史的故事》这本书通过讲述历史上一些有趣的故事,将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通过这些故事,我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也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

8. 《历史背后的人物》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的介绍,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对于教学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案例。

9. 《历史的文化》这本书以文化为线索,探讨了历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我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

10. 《历史的视角》这本书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剖析和探讨。

通过对多角度的分析,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动因和影响。

11. 《历史的经验》这本书总结了历史给我们的一些宝贵经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让我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历史底蕴。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承载
着无数英雄豪杰的壮举和智慧。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对中国古代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古代政治方面,我了解到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了解到了
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在经济方面,我了解到
了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古代人民的生活方
式和社会结构。

在文化方面,我了解到了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
成就,以及古代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不仅仅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更重
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更好地
认识现实,更好地把握未来。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保
持对历史的热爱,不断汲取历史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我也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历史读书心得篇一:读书心得之历史读史可知兴替吉林亚新“分享知识,传递书香”活动读书心得一代圣君李世民曾说过: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不错,历史就是一面兴衰的镜子,大到一个国家生存灭亡,小到一个人的善恶美丑,都可以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和为人之道。

翻开长河般的历史画卷,从三皇五帝到溥仪退位,从庄园制到资本主义,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在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我用了十多天的业余时间阅读了《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中的《历史》读本,在其中我了解认识到了很多知识与道理。

其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方面介绍激起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我明白了任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行为都必将被洪流所湮没。

仰望中国历史的长河,从三皇五帝的禅让制到后来延续了上下四千年的世袭制,华夏经历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

促成这个转型的主要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

他横扫寰宇,灭六国而成一统,统一完善各种制度。

虽然功绩显赫,可他却不知体察民间疾苦,大兴土木。

阿房宫、万里长城等建筑劳民伤财,民间积怨极深,便有了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天下也云集响应。

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仅仅数十年间便土崩瓦解。

可见无论多么高高在上的领导要是丢失了群众这最基本的根基都将背历史所淘汰。

与秦始皇恰恰相反的正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

他体察民情,知人善用,对己要求严苛,对人虚心纳谏,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盛名远播,中国的经济与文化迅速复苏,并得到了“前无古人”般的发展。

可见“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是真理之至。

在这两个截然不同君主之间,还有一位争议颇深却又不得不说的皇帝——隋炀帝杨广。

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荒淫无度、残暴无比、穷奢极欲的帝王,他的斑斑劣迹不胜枚举,但是他有两件事我觉得应该标榜。

第一是修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修成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为什么却为杨广留下了骂名,也许真的如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诗中所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炀帝开凿运河是对的,但是乘龙舟游玩却让他功亏一篑。

第二是开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初期是选拔人才相对公正的方法和程序,打破了原有士族阶级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使得普通人可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功名梦。

这两点都是隋炀帝不该被后人遗忘的功绩!由此可见,历史已经过去,但是我们后人在学习研读历史时应该求真务实,结合主观客观,把事物一分为二的去比较学习,不可随波逐流。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任何想去违背和倒转历史的人或事都将被碾碎淘汰。

但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所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所以我们当以平常心去对待历史,以谦虚心去学习历史,戒骄戒躁,踏实求真的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篇二: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来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印象,体会到作者负笈海外转换视角、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良苦用心。

鉴于读得有些散漫,而中国历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长,其间奥妙玄机,非著说之人一册黄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册之人一时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识之,进而揣测作者或是没有言尽,宽宥鄙人亦是体尝有限。

故此,作者以宏观综合论之,鄙人从小我主观臆想,读史于此册,品读在其外,随着零星感悟,简要、散漫作一读书笔记。

一、本书架构及史学观点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旨在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一)由于负笈海外,授课对象是非本族的异国子民,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与西欧史及美国史有了幅度与层次上比较的基础上再加以研究。

(二)对既成事实、不可逆转的史实,更多专注于考虑其积极意义及前后连贯的出处,而不以个人之恩怨爱憎当作历史转折点。

(三)不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促成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文字摘自自序篇,稍作整理)~ 鄙人在阅读“安禄山的反叛”、“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

或许这些观点在历史课本中有所提及、野史小说中早有影射,不敢确说是作者首创或独创,但确是鄙人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态、道德意识去读史,改作因循本书倡导的“大历史”似的叙述、点评去理解一段历史,体会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等其他因素对于历史、社会、国家(朝代)演进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作用于当时、广泛影响于后世的。

自序篇中,作者还曾自问对美国学子讲解中国历史的意义,史实讲解(以韩非、李斯、始皇等为例),“与他们日后立身处世有何用场”?作一中外比较(以女皇为例),“尚有何实用之处”?于是阅读过程中,鄙人亦自追问,现阶段捧册读史的目的意义何在,究竟如何读史方能进益的问题也萦绕不去~二、读史,开眼与壮怀本书自华夏文明起源至近代中国景象作一行串讲,特点是宏观看去,择要点说。

随书穿越,朝代更迭、烽火硝烟、分合之势、民族聚散的转换都在须臾之间,几百年换作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人流群众幻作嬉笑怒骂的脸谱闪过,有秉承的共通之处,也有相异相左的发展。

读史读得人百感交集,时而心潮澎湃慷慨激昂,时而怅然若失默默无语。

一些大事件,揽得天时地利人和,机缘巧合顺势发生或无可避免,一些大人物,受命艰险危难,乱世逐鹿问鼎,盛世大笔擘划,有的光耀伫立、有的黯然离去,波澜壮阔中感受世事无常、时事造人造物;一些奇物件,大到奇绝的建筑构造小到精细的生活琐碎,教人赞叹劳动者的聪慧与神工;一些对立融通的思想,儒、法、道、墨等各家并举,佛说禅学、基督天主、伊斯兰等各家宗教信仰,包罗万象,交互辉映,争鸣冲撞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光彩来……当即豁然开朗有所顿悟,一来知识积淀当是慢慢打开了眼界和胸怀的,穿越今古,跨越民族,交汇智慧,拓展思想。

再者,有道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若读史读得清醒,是否亦可提点当下呢?或有补足和进益之功。

三、游历,丰富且印证读史过程中,突然想起“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警语来。

比如文中读到“从画像砖看汉代社会”、“西湖与南宋”、“蒙古人的插曲”等篇章时,因为曾经游历身临其境,亲见过、触摸过、聆听过、体味过,感觉就较其他更真实而亲切,旧景、人物、故事都可以对上号,再回味历史品读作者点评时,条理更清晰,印象更深刻,或是丰富或是印证或是异议,更易得到共鸣或形成辨识,甚至生出更多遥想和猜度……因此,窃以为读史学史可分四个阶段:初为史实识志阶段,其后博览深入阶段,再者游历丰富阶段,最后致用开创阶段。

四、读史、观史、研史很久没有耐下性子阅读以史实为依据,并加以专业评判的历史读物了,相较一些历史小说、野史传奇,本书读起来有些艰涩,翻翻停停好多回。

一遍读下来,除了对中国大历史进行史实梳理和印象加深外,关于作者的一些新角度观点或综合考量评价虽然让人新奇,作为读者的体悟不足、尚处于一知半解,这或许跟标新立异野史印象已先入为主有关,也间或鄙人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知识积累不足或综合视野狭窄的因素。

如此,倒也促成另一番感悟。

史实虽已既定、不可逆转,但随着研读之人知识拓展、视野拓宽、阅历丰富、境遇变化等,是可以常读常新的。

于是乎,读史,知识是奠基,尊重客观是基础。

观史者,可随个人喜好憎恶品读一段历史,逐渐深入一段体悟,在苍茫天地间、滚滚史轮下寻找共鸣与抚慰。

而研史者,礼学心诚,治学严谨,理当作客观解读、综合评判、正确指引,有根有据,有礼有节,有的放矢。

五、学史致用于无形过去的历史虽不可能重新来过,却可以通过尚存的元素、历代史家的评说解读、滚滚后浪推前浪的深深积淀,启发后世之人。

今人置身于自然天地之间、历史长河之流,辨识,理解,思考,终可体味渺小与伟大、积极与消极、扎根与流浪、坚持与放弃的奥妙,蕴藏在“殊途同归”与“过程无可比拟”两种价值理念背后的追求差别。

尔后懂得漫漫长路上下求索间,把眼界放得更宽敞,把胸怀放得更宽大,放下身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当下,勇敢尝试大胆创新,用今天去绘就明天的光彩~内容简介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

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不以道德论史,不以考据为文,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处尢见黄仁宇独到的史家眼光。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

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作者简介黄仁宇,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