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综述
小建中汤的功能主治

小建中汤的功能主治简介小建中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黄芩、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中药组成。
它具备广泛的功能主治,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本文将介绍小建中汤的功能主治以及适用的人群。
功能主治小建中汤具备以下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小建中汤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因火热引起的疾病。
例如,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炎和急性扁桃体炎等。
2.利湿健脾:小建中汤中的白术和茯苓等中药有利湿健脾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脾胃不适、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宽中止痛:小建中汤中的黄芩具有宽中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脘腹疼痛、痢疾腹泻等症状。
4.调理气血:小建中汤中的人参和甘草等中药有调理气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体虚气短、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症状。
适用人群小建中汤适用于以下人群:1.口腔溃疡患者:小建中汤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帮助治疗口腔溃疡,缓解溃疡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2.咽喉炎患者:小建中汤对咽喉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咽喉疼痛、红肿等症状。
3.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小建中汤的清热解毒作用有助于缓解急性扁桃体炎引起的咽喉不适、发热等症状。
4.脾胃不适者:小建中汤的利湿健脾作用适用于脾胃湿热型疾病,如脾胃不适、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等症状。
5.脘腹疼痛患者:小建中汤的宽中止痛作用可缓解脘腹疼痛,适用于因湿热引起的痛证。
6.体虚气短者:小建中汤中的人参和甘草有调理气血的作用,适用于体虚气短、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症状的人群。
使用方法小建中汤的使用方法如下:1.口服:每次服用10克小建中汤,每日3次。
2.煎服:将10克小建中汤放入适量清水中,煎煮15分钟,取药液去渣,分次温服。
注:使用小建中汤时,应根据具体症状和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剂量和服用次数。
注意事项在使用小建中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对本方剂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3.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小建中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小建中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小建中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 芍药3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枣12枚【用法】水煎,汤成,去渣,纳饴糖60g 再加热使其溶化,温服,1日3次。
【主治】中焦虚寒,脾虚肝乘,腹部挛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质淡嫩,脉象弦涩。
【证析】此方以腹痛为主证,属于中焦虚寒,脾虚肝乘机理。
腹痛喜冷为热,喜温属寒;拒按属实,喜按为虚。
腹痛喜温喜按,既是虚寒现象,也是肝木侮土辨证依据。
通过按摩可使疼痛暂时缓解,证明不是内脏实质性病变而是经隧失去和柔呈现的痉挛性疼痛。
这种标在脾、本在肝的病变机理,称为肝木侮土。
【病机】中焦虚寒,肝木侮土。
【治法】温中补虚,柔肝缓急法。
【方义】中焦虚寒,肝木侮土,治宜温中补虚以建中阳,柔肝缓急以解挛急。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
方中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辛甘化阳,温中补虚;芍药、甘草、大枣、饴糖酸甘化阴,柔肝缓急,共呈温中补虚,柔肝缓急之效。
用于上述腹痛机理,确有疗效。
上述解释限于腹痛机理,但此方作用并不限于调理肝脾,还有调理明阳之功。
方中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补气温阳;芍药、饴糖补血益阴,既可双补气血,也即调理营卫阴阳。
由于肺脾主乎卫与气,心肝主乎营与血,故可用于心脾、肝脾、心肺同病,或心阴心阳两虚证候,体现调理阴阳之法。
此方按阴阳两虚解释的根据何在?根据有二:①观其所治都是阴阳不和。
②此方由桂枝汤加味而成,桂枝汤有调和营卫之功,营为阴,卫为阳,和营卫即所以和气血,和气血即所以和阴阳。
故桂枝汤外证得之可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可化气调阴阳,所不同处,仅病位有表里之分而已。
此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自然可以调和阴阳。
营卫不和机理仲景曾明确指出是因营弱卫强所致。
治疗之际须着眼于使卫不强,营不弱,营卫才得和谐。
两方用药虽然大体相同,却有侧重。
桂枝汤所治的营卫不和,病位在表,着眼于外邪相加形成的卫强,故用桂枝、生姜之辛以散外邪,邪去而卫不强矣!此方所治的阴阳不和,病位在里,着眼于内伤虚损形成的营阴不足,故倍芍药、加饴糖以增强补阴力量,阴充则阴阳和矣!同而不同,学者留意。
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工2枚芍药18g 生姜9g 胶饴200ml 上前5味,以水1400ral,煮取600ml,去滓,内胶饴,温服200ml,日服三次。
(功效}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主治]虚劳发热,洒淅恶寒,腹中拘急,心悸而烦,四肢酸痛,脉沉涩或缓弱;虚寒腹痛,症见脘腹拘急疼痛,时痛时缓,按之则适或减,心悸而烦,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脉沉涩虚弱无力;产后或经后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欲按,心悸多梦,手足心热,脉沉涩无力。
(临证加减) 1。
本方加减治胃脘痛:药用饴糖18g,芍药12g,桂枝6g,炙甘草3g,生姜9g,大枣4枚。
每日1剂,水煎去渣后加饴糖溶化,温服。
寒重加蜀椒;气滞加广木香;便溏加白术;体虚乏力加黄芪、党参;产后体衰,腹痛不止加当归;便血加地榆、槐花;呕血加白芨、侧柏叶;吐酸加瓦楞子、乌贼骨。
本组均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国医论坛,1988,c+,:22] 2.本方加味治疗乙型肝炎:药用桂枝、饴糖、黄芪、丹皮、麦芽各lOg,白芍、板蓝根各25g,干姜、甘草、薄荷各6g,肉桂粉3g(冲服),白术、茯苓各15g。
每日工剂,连服工0剂后,隔日1剂,疗程半年。
[中级医刊,1990,c2s,:6] 3.本方加味治疗蛔虫性腹痛:以小建中汤加川椒、乌梅,服药2剂时腹痛消失,或有蛔虫排出。
[江西医药,1964,c4,;203] 4。
本方加川椒、乌梅、雷丸、使君子治蛔虫腹痛.5.本方加乌贼骨、公丁香、制附子治十二指肠溃疡(虚寒者)。
6.本方加鹿角胶、龟板胶、熟地治脊髓空洞症;本方加鱼鳔胶、熟地、当归、丹参、生黄芪等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7。
本方加制附子,小茴香治痛经(虚寒者)。
8。
本方加白头翁、川连治寒热交错痢疾。
9.本方加当归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急者,名当归建中汤。
[千金翼方] 10.本方加前胡、细辛、黄芪、橘皮、人参、当归、茯苓、麦门冬、半夏、去饴糖。
经方: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

经方: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小建中汤【原文】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以甜故也。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伤寒)2、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3、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4、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5、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6、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剂量】1、来自桂枝汤。
芍药要是桂枝的两倍。
芍药和桂枝等量时就是桂枝汤。
饴糖1两半。
2、桂枝15克,芍药30克,生姜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30克,饴糖30克【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姜饴糖【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时机】1、最多见到的是小孩子:很皮,不吃饭,鼻子中间是黑的(因为里面是寒的),专门治疗肠比较冷的状况;2、腹中虚寒的痛,即喜按。
拒按的腹痛不可用此方;3、肝虚时,“上工治未病”的治肝实脾;4、印堂处青色,或者有青筋。
【禁忌】1、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应用】1、虚劳腹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疫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2、虚寒性的胃溃疡、一般的腹痛等;3、小建中汤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虚劳的一个处方。
这个虚劳你可能看到的外症,小孩子的气喘,怎么病那么多,还有呢小孩子每天出去运动太阳一晒就昏倒,怎么晒个太阳也昏倒,这种就是虚劳。
4、瘦子要长胖、厌食(减肥的要吃桂枝汤)。
【说明】1、温补缓急是补药,身体虚用小建中汤,便得以补养。
临床上最常见在小孩子身上,脾胃虚寒,不吃饭,养不大,瘦巴巴,因为里面有饴糖,不仅可以补养,还好吃,甘味就能养脾胃,胃口就会开,长的就好。
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建中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其主要成分是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和大枣。
1. 温阳祛寒:小建中汤的成分中包含有温阳之药,如桂枝和附子,可以温暖体内,祛除体内寒气,改善寒症状。
2. 祛湿止泻:小建中汤可用于治疗湿寒泄泻症状,如腹泻、腹胀、恶心等。
桂枝和附子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缓解肠道湿寒。
3. 消食理气:小建中汤还能促进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胃脘胀闷等消化不良症状。
生姜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能帮助消化食物。
4. 舒缓情绪:小建中汤中的甘草具有舒缓神经和安抚情绪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焦虑、烦躁等症状。
5. 改善血液循环:小建中汤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运行畅通,缓解手脚冰凉、四肢无力等循环系统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小建中汤属于辛温之剂,用于寒湿内蕴、阳气不足之症状较为适用,对于其他类型的病症需要谨慎使用。
同时,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经方心裁(176)小建中汤:崩漏、经期过长、经行胃痛、胎动不安、妊娠腹痛、后胃痛呕吐--马氏妇科

经方心裁(176)小建中汤:崩漏、经期过长、经行胃痛、胎动不安、妊娠腹痛、后胃痛呕吐--马氏妇科小建中汤【原文】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10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102)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4.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组成与用法】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医案】1.崩漏初诊:2005年7月20日。
薛某,34岁,月经提前7天,于7月12日来潮,至今9天未净,经量多,色暗红,夹血块。
倦怠乏力,怕冷,后尻下坠,无腹痛。
平素月经28~30天一潮,经量不多,6天净。
生育史:1-0-0-1,放置宫内节育环。
舌质淡嫩,苔薄腻,脉软。
治法:温经益气止血。
方剂:小建中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饴糖(冲)30g 炮姜5片大枣6个党参15g 荆芥炭10g 仙鹤草30g 赤石脂15g 补骨脂10g 阿胶(烊冲)10g,3剂。
二诊:2005年7月23日。
阴道出血已净,精神好转,后尻坠除,舌脉如上。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
(2)慢性盆腔炎。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7剂。
千古名方小建中汤,调脾胃补气血疗效非凡

千古名方小建中汤,调脾胃补气血疗效非凡小建中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个调脾胃补气血的千古名方。
这个方子叫小建中汤,建是建立的意思,中是中焦中气,小建中汤是建立恢复中气的意思。
脾胃又是气血化生之源,小建中汤帮助人体建立中气之后,气血也会补足。
小建中汤:桂枝15g,白芍30g,生姜15g,大枣4枚,炙甘草10g,饴糖(麦芽糖)50g。
小建中汤适合的人群:•①虚弱众生。
•②皮肤发黄。
•③一动就汗出就疲劳。
•④平时胃口还比较差。
•⑤吃东西量比较少,不多。
•⑥面色一般,光泽不明显。
•⑦慢性病后期消瘦掉肉。
•⑧体魄小,体魄差。
这些常见的表现,几乎是一喝小建中汤就管用,就见效。
儿童如果体质虚弱,有个特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孩子吃东西容易吃伤胃,而小建中汤既能缓急又能补胃。
有好多孩子即挑食又偏食,还爱吃零食,你就给他喝小建中汤,它里面就有糖,甘甜的,它既可以补脾胃,瘦巴巴的小孩可以吃得圆鼓起来。
有些人看到食物都没欲望了——喝小建中汤,因为脾主欲。
脾虚就喝小建中汤,补中益气,儿童面黄肌瘦无力、疲倦看是很难治,其实就是补中气,气血上升了就好了。
一般一年吃上两三次,小建中汤一次的话,用个3到5剂,凡事记住喝小建中汤,春夏秋冬节令交换的时候喝最好。
现代研究发现就是在这个节气交换的时候,老年人体质最弱。
那么就在节气交换的时候来两剂小建中汤。
凡是四五十岁以上几乎都可以喝,节气交换的时候,喝了它,爆热你不会中暑,爆冷,你不会低头,小建中汤功劳也。
【原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放入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证提要】消瘦,乏力,腹中痛,心中悸而烦,或衄,或手足烦热,或失精,或咽干口燥者。
【适用病证】以下病证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慢性腹痛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下垂、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神经症、慢性腹膜炎等。
小建中汤综述

方剂学大作业之小建中汤班级:09中药本姓名:钱婧学号:0911*******目录一、方剂介绍 ........................................... - 2 -二、方解 ................................................... - 3 -三、附方 ................................................... - 3 - 【比较】 ............................................... - 4 -1.小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 - 4 -2.小建中汤与大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比较........................................................ - 4 -3.与桂枝汤比较................................. - 4 -四、临床应用(现代运用) ................... - 4 - 【内科应用(病例)】 ......................... - 5 - 【妇科应用(病例)】 ......................... - 6 - 【消渴症应用(病例)】 ..................... - 7 -五、附注 ................................................... - 7 -六、相关文献 ........................................... - 8 -七、参考文献 ........................................... - 8 -八、个人感想 ........................................... - 8 -一、方剂介绍【方名】小建中汤【出处】《伤寒论》【分类】温里剂-温中祛寒【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药方用法看,黄芪建中汤为: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而小建中汤为:水煎,去渣,加入饴糖溶化,日分三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
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
噎膈(贲门失弛缓症)
李某,女.24岁,1987年6月6日就诊。于6个月前觉吞咽梗阻,食后呕吐,时轻时重。轻时,吞咽于食因难;重时,稀饭、开水均难咽下。伴胸胁疼痛,失眠易怒。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今日因吞咽梗阻,食后呕吐加重,而来就诊。刻下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舌质淡嫩,苔少而干,脉细弱。辨证:中焦虑寒,脾胃失健。治法:温中补虚,健脾强胃。小建中汤主之: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内科应用(病例)】
胃脘痛(胃粘膜脱垂)
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就诊。胃院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常饿时胃皖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痪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白芍18克,桂枝6克,炙甘草12克,生姜3片,大枣15枚,饴糖45克(来行经腹痛,第一、二天痛剧,开始血量少,待三日血量渐多而痛稍减,色谈有块,周期尚准。平素喜暖畏寒,体倦乏力,不耐劳累,经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药,以求暂安。此次行经少腹痛剧,虽已过十余天,少腹仍绵绵作痛,时有发胀,舌淡苔白,脉细而迟,此系中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胃阳虚,寒积作痛,宣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给予小建中汤,连进10剂后,适值经再至,此次疼痛大减,末服止痛片,又续服20余剂,再次行经,疼痛未作。
小健中汤主要是用来温中补虚,组成是芍药,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饴糖。
不同在于小建中里的饴糖,温中补虚。桂枝汤是调和营卫
四、临床应用(现代运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功能性发热属于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也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及消渴症等。具体应用如下:
【配伍特点】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禁忌】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二、方解
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消渴症应用(病例)】
张某,男,64岁。患者自1987年3月始有口渴,小便频数等症,后逐渐加重,至1987年9月份,每昼夜饮水量竟达4000多毫升,小便约20次,多次化验尿糖、血糖无异常,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消渴症”,住院治疗两天,症状无改善。1988年4月23日就诊: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口渴、小便频数清长,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综观脉证,此乃脾阳亏虚,运化失常。治宜温阳健脾,予小建中汤。
桂枝30g,白芍60g,炙甘草、大枣、生姜各10g,馅糖l00g
8剂后,症状消失,再做食道钡餐检查数次,均末发现异常。
【妇科应用(病例)】
月经不调
刘某某,女,17岁。症状:面色淡黄心悸,月经量少色淡,40余天来潮一次,经行腹痛绵绵。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喉干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乏力,呼吸气弱,大便稀,小便清长,脉弱无力,舌质淡红无苔,证属脾土虚弱,生化无权,以致血虚亏损。治拟补中强脾,脾旺则能生血。用小建中汤:
2.
大建中汤是建立脾胃之阳气,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既建立脾胃之阳气,又建立脾胃之阴气,只是以前者为主而已。
从方剂组成来看,大建中汤乃纯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剂;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虽然都以甘温为主,皆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但由于方内有甘酸之药,所以尚有补益脾胃阴气之作用。
3.
桂枝汤的组成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治疗外感虚证,即外感表虚,有头项强痛,汗出,恶风。如果是内证,桂枝调和营卫,解肌发表,通阳化气,芍药平肝止痛,敛阴止汗,甘草生姜大枣都是调和之用。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三、附方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比较】
1.
从功效上看,黄芪建中汤为温中祛寒。而小建中汤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 剂 学 大 作 业
之
小 建 中 汤
班级:09中药本
姓名:钱婧
学号:
一、方剂介绍
【方名】小建中汤
【出处】《伤寒论》
【分类】温里剂-温中祛寒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