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在长时间的演变中,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 古代华夏文明时期: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农耕文明,出现了“仰韶文化”等。

这时期的良渚文明规模可观,表现了较为发达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

2. 周朝至秦汉时期:在周朝和秦汉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特征开始显现,包括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礼乐制度、史书编纂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和转变,各种思潮纷呈,佛教在中国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歌、绘画、文言小说等艺术形式逐渐繁荣。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朝是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唐诗宋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茶文化和书院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政治背景对文化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例如明代的文艺复兴和清代的文化保守。

5. 近现代时期:19世纪后,中国面临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
各种思潮和文化倾向出现,包括康梁思想、维新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并行、交杂的多元与异质。

今天,中国文化正在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传承和
创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和融合世界其他文化的精华,展现出充满活力和影响力的多元文化面貌。

中国人文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人文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人文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一、古代文明中国人文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文字,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形式,为后来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文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不断,思想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孔子、老子、墨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人文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文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人文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则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和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人文文化。

四、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文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了李白、杜甫、苏轼等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如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等都是在唐宋时期出现的。

五、近代变革近代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文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列强的侵略战争,国家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同时,西方文化也逐渐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如鲁迅、胡适等,他们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六、现代发展现代发展是中国人文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国家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中国人文文化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为中国人文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铜车马(秦)
度同制
魏国布币
西周钱币
齐国刀币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 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 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 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春秋、 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马融等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 玄学兴起 • 道教创制与佛教
传入 • 儒、玄、道、佛
相与激荡
五、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玄学
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 基础发展出的哲学, 它的宗旨就是贵无, 它的最高主题就是对 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 思考。
王弼注《老子》
其他文化成就:
• 科技 • 医学 • 文学 • 书法 • 绘画 • 石窟艺术
兰亭序(局部)
2、书法
欧阳询《化度寺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张旭《终年帖》
李邕《李思训碑》
魏晋南北朝建筑麦积山石窟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举制度 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
(一)原始宗教:自然崇 拜、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二)原始艺术:陶塑、 陶绘、原始雕刻、岩画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 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区。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的交替和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和青铜器,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多神论阶段,各地的诸子百家各有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而到了秦汉时期,儒家的思想得到普遍推崇,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修身养性、慈悲为怀,与儒家的仁义道德相互交融,形成了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

同时,道教的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宗教信仰。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是繁荣的大唐盛世,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来自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唐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

而宋朝则是以科技发展为特点,科学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陆羽的《茶经》等文化成果也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演变。

明朝推崇文人学士,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科举制度的兴起培养了大量的文人,文化教育得到广泛普及。

同时,明朝也传入了西方的文化,如基督教、天文学、医学等。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紧随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面临着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冲击和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了“胶州八诗”、戊戌变法等改革方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

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成为热点。

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了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始终保持了其独特的特色。

它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历经朝代政权更迭,逐渐形成了深厚而丰富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如 古建筑、古村落、古战场等,保 持其历史原貌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一、发展历程1.古代时期(公元前5000年-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逐渐奠定,包括了古代先民们的宗教、哲学、文字、礼制、音乐、绘画等方面。

这些元素对后来的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的兴起与鼎盛(公元前汉代-明清时期)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流派,几乎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了孝道、仁爱、格物致知等,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与融合(公元前汉代-现代)佛教和道教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开启了对宇宙本质的思考,对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则发展成为一种追求长生不老、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4.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现代)明清时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迎来科技文化的繁荣,哲学与科学的融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2.天人合一3.礼仪文化4.倫理与道德5.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推崇是与众不同的。

文人雅士是文化精英的代表,他们以文学、艺术和哲学作为表达自己才华的途径,追求内心的清雅、淡泊,崇尚自然与真理。

文人雅士精神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自身价值观与审美追求。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并且为中国民族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代甲骨文
王懿荣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 成熟文字,字形结构复 杂、语法完备,目前所 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 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 一。
一条完整的卜 辞,包含有叙 辞、命辞、占 辞、验辞四部 分。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 殷人的知识体系:
一、把握外部世界的星占历算之学 二、整顿人间秩序的祭礼仪轨之学 三、洞察人类自身的医药方技之学
❖ 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殷人东渡美洲 设想
❖ 美国学者迈克尔·芤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 第一个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奥尔梅克文 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接近中国古代文献中 记载的大风暴发生时间,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 自殷商。
❖ 迈克尔·芤在一篇1967年发表的论文《圣洛伦 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奥尔梅克 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
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 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被发现。在 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 土的甲骨文,已发现 的有10多万片甲骨, 其中有更多的是占卜 后没有刻上字的甲骨 片。
龟甲刻辞与灼后的卜兆
甲骨四堂
罗振玉 王国维 董作宾 郭沫若
号雪堂 号观堂或礼堂 字彦堂 字鼎堂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商周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 夏之历史多不可考,孔子尝屡言之。《礼 记·礼运》篇:“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 祀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论语》: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太 史公著《史记》,于当时所传夏代之书,亦 多疑词。
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 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 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全华北的形势看, 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 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浮沉 而已。
——张光直下述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是指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
龙纹
凤鸟纹
动物纹
兽体变形纹 几何纹
人物画像
其他纹饰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 文明发展:甲骨文,青铜器,典策,殷都
《淮南子·本经训》: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半坡记号陶文 成熟的文字优势,使商文化成为中国古文化主流
❖ 文化观念:
殷人重鬼与周人重礼 尊神重巫,其观念中 的神是“帝”或“上
帝”;
❖ 文化活动:
祭祀,卜筮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
记·表记》 商代的王,是全国最高宗教领袖。 巫氏世相殷室。
❖ 在中国,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最早提出殷人 东渡美洲的可能性。后来郭沫若也相信殷人东 渡美洲。
❖ 近年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教授许辉 的《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学者王大 有等的《图说美洲图腾》进一步阐明殷人东 渡美洲论的根据。
❖ 墨西哥也出土青铜人头像,相貌和华夏人相似。
❖ 奥尔梅克的玉圭刻着和甲骨文类似的图形 。。
——张光直
《左传 · 宣公三年》: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 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墨子 · 耕柱》: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 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 人受之。”
“问鼎”
禺方鼎
商代青铜文化
司母戊鼎,1939年安阳 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 重833千克,是中国目前 发现最重的青铜器。 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 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 工作。
夏商周之关系
周夏 商
❖ 殷商神本文化: • 《诗经 ·商颂 ·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
商。”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主要从事游牧
农业,都城多次迁徙;
殷人尚田猎尚武,《殷商贞卜文字考》:“卜辞中所 贞之事,祀与田猎几居其半。”
《尚书序》:“自契至成汤八迁。” 张衡《西京赋》:“殷人屡迁,前八后五。” 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
青铜器多动物纹样,古代以动物纹样为主的艺 术实在是通天阶级的一个必要的政治手段,它 在政治权力之获得与巩固上所起的作用,是可 以与战车、戈戟、刑法等等统治工具相比的。 古代王朝之占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独占的象征。 青铜器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政 治权利斗争上的必要手段。
铸鼎象物是通天工具的制作,那么对铸鼎原料 即铜锡矿的掌握,也便是从基本上对通天工具 的掌握。三代王都屡迁的目的是对铜矿和锡矿 的追求。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 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 锡5%,其硬度就提高 为 68度;加锡10%, 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 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 提高。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
中华第一刀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 物,发现于甘肃省 东乡族自治县林家 村距今约5000年左 右的马家窑文化遗 址。它的含锡量在6 %~10%之间,已 达到青铜所要求的 合金比例。刀长 12.5厘米、宽 2.4厘米。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共传十七世、三十王,历时六百年左右。在 商朝,早期华夏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其主要代表是青铜 文化和甲骨文。
豕尊
( “乳虎卣” )
虎食人卣
四羊方尊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商代青铜文化
《左传》:“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 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 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 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 便是政治的权力。
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 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 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 丁—帝乙—商纣
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称为商朝的 前期,约二百余年。盘庚迁殷后,商朝 各方面获得大发展,武丁(1250年—前 1192年,盘庚的侄子 )在位的五十多年, 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 “武丁中兴”。
❖ 奥尔梅克人跟华夏人一样喜爱玉器。
❖ 奥尔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头图案和商朝玉器 上的虎头图案,惊人地相像。
周人的文化维新


丰—镐
利簋
西周礼乐文明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 内底有铭4行33字,记 周武王征商,日在甲子, 清晨岁星当头。这与 《尚书》、《淮南子》 等文献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