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思想史全套精品课件

中国社会思想史全套精品课件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 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 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 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 是何 。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宋国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 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 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 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 兴殷商,国泰民安,四方 来朝,表现出热烈庄重的 祭祀氛围和虔诚的祝愿。 《玄鸟》以简炼的笔墨勾 画殷商史事。 • 这里也显示了神权思想和 敬德意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商时期社会思潮总结
• 1、神权和专制思想
• (1)神权思想 •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 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天有如父亲,下面的王是儿子, 众民更在其下,所以要听从上天,听于神示。王则自有天命。 • (2)王有专制的权力 • “予告汝训汝”, “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下民的言论权受到钳
2、《尚书》中《盘庚》
•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 “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 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 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従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 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 绥四方。” 盘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 “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王 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従 康。”……
盘庚迁都

殷墟宫殿复原图
大禾方鼎

续 2、《尚书》中《盘庚》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7)[58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7)[58页]

第一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
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 洪秀全的妇女解放思想 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洪仁玕的近代化思想 洪仁玕的近代社会福利观
洪秀全其人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 (1814年) 出生,卒于同治三年 (1864年), 出身于农 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 一边读书。18岁后开始做 乡村塾师,同时多次 参加科举考试,但均名落孙山。他痛恨政治腐败, 科场黑暗,从 此与科举仕途决裂。1843年, 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 《劝世良言》 而开 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在传教过程中, 与地主团练发生冲突,使洪秀全逐渐由 “传教者” 转变为农民革命领袖。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其次,要想实现 “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就必须实现土地 公有,将一切土地按 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各户农民耕种: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 则迁此处。凡天 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 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 荒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 寡则分寡。”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从内容上看,作为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包括了政治、军事、 文教、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具有全方位特性。其理想社会论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首先,洪秀全理想天国的基本原则可以用 “四有二无”来加 以概括,即: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二、洪秀全的妇女解放思想
在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洪秀全则借助基督教的平等理论,突 破了封建 “夫权”的枷锁,提出了一系列带有男女平等色彩 的主张和措施。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48)[4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48)[46页]

二、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的“仁”是一 个抽象的概念,很难一言以蔽之。“仁”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从不轻易说谁是 “仁人”。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 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 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总和。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的各项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都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 角色,就要按照这种社会角色所应持的行为你标准去与对方交往。孔子还认为,在 这些人际交往的准则中,最重要、最爱基本的是“孝”和“悌”。家庭生活中形成 的孝悌观念,将影响人的一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本色。
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 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结 构,不是西方式的“团体格 局”,而是一种“差序格 局”,是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 人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 的分子一般大家在一个平面 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 愈推愈薄,社会范围是一个 根据死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第二节、孟子的社会思想
性善论 论社会交往准则 论社会分工 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 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式
孟子其人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26)[95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26)[95页]

第一节 李觏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李觏的社会思想
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论礼的社会功能 论社会控制 论社会治理
李觏其人
李觏 (1009—1059年),字 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 (今江西省 南城县)人,出身 于小地主家庭, 少年时家境已衰败。曾两次应试不中, 晚年由范仲淹等推荐为太学助 教, 后为直讲,故被称为 “李直讲”。 李觏一生以教授为业,曾在南城立学, “为之 师,四方来学尝数百人”, 又创立盱江书院。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版) 主编:王处辉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第五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五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在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并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 想格调,他对中国 人性理论的发展,在于他对前人的几种人 性论加以综合,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 学说。
一、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李觏认为,只有韩愈的性三品之说才是最为正确的,最能反 映现实社会中的人性。他对中国人性论的发展,正是以韩愈的 相关理论为基础的。 韩愈论人性有三品,其中大多数人属于 “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社会化。李 觏则在此基础 上,又把人分为五类:
二、论礼的社会功能
第四,论作为行为规范的 “礼”。 李觏把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 “礼”又称作 “法制”。其内容 包括 “礼乐刑政”,而 其中的礼居于核心地位,乐、刑、政 皆统一于礼,而且是同出于礼而辅助礼的。
二、论礼的社会功能
第五,论礼与其 “三支”、“四名”的关系。 “三支”就好像人的手足—样,是 “同生于人而辅于人者 也”。 如果没有手足,头部和胸腹部都不能动弹,只有 “手 足具而人身举”。同样的道理, “三支”对于礼的关系是: “三支立而礼本行”,故他认为 “三支”是 “礼之用”。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
人的社会化:管仲的社区教育观
» 管仲一方面认为四民定居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有助 于青少年社会化,因为社区中阶层相同,文化模式一致,可以互 相暗示,模仿,不致发生行为失范。
» 如士在同一社区,“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 农在同一社区可互相探讨学习种田技艺,也可以互相传授经验, 商谈讨作买卖.
---
人性论 :孟子的性善论
» (1)关于人性的主义:“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人的自然属性不是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才是性。
» (2)人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自然属性人与动物都有,而社会属性如仁义礼智之类 则只有人才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无论士农工商,子弟则同处相应的社会环境中“少而习焉,其心 安焉,不见异物之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 不劳而能。”其目的是避免社会流动,保持稳定。
---
人的社会化:孔子的学校教育观
» (1)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 (2)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
天命观神学论商代以德配天因为天命无常作事无愧于人周代至周公天民皆重一方面认为周王受命于天必须敬天而且必须有德行敬德另一方面又认识到民的重要性牧野之战认为牧民如子顺应民心让人民顺从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知已疾苦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第一讲:绪论
•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参考书 • 什么是社会思想史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13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4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
1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3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4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35)[6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35)[64页]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到稍后的阮籍、嵇康时期,则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 想 宣战了,再到向秀、郭向时期,则更进而以注疏 《庄子》 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了。这就是所谓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玄学既然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思想体系而与儒学对称,自有其 不同于儒学的自身 特点,这就是以 “道”为思想核心,以 “贵无”为主导倾向,将 《老子》、 《庄子》、 《周易》 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二节 何晏、王弼社会思想 第三节 阮籍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嵇康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 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 “独尊”的社会条件,儒学能否适 应新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存 在与发展,已成 为当时儒学以及整个思想界面临的新问题。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在这 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 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王弼其人
王弼 (226—249年),字辅嗣,魏 国山阳 (今河南焦作)人,有年仅24岁。 “当 何晏风徽鼎盛之时,有不世之天才王 弼出,始树立清谈之宗风,开玄学本体论 之端绪,合儒道第一义而为形之上学”, “由生生化化之宇宙观,而至于处世接物 之人生 哲学,治国平天下之政治理论,皆 为此体用一如之大机大用一以贯之,实中 国文化上 一种至高无上之境界,广大精微, 圆融无间,诚伟观哉”。他是汉末党锢八 骏之一 王畅的玄孙,清流自由之士王粲的 侄子,因此这个早熟的思想家,其学虽谓 创新,实 承家学,复遭际时会,秉天纵之 才,集时代之大成。由于他的思想学说深 得何晏赏 识,遂被并称为 “何王”。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53页PPT

中国社会思想史53页PPT

第六章儒学反思的谶纬化 “谶”“纬”之风 谶纬政治的现实需求 儒学谶纬化的理论动力 儒学的谶纬化 儒学谶纬化的终结
第七章儒学反思的抽象化(形而上学化)
玄学的浸润与儒学反思概念的抽象化
佛学的风薰与儒学反思方式的纯化
P3
理学的兴起与儒学反思的体系化构造
第一讲儒学社会的概念
相关概念的质疑 一个新的视角 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
中国
社会
思想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ocial thoughts
W W W . E - S H I P .C O M
主要章节内容
绪论:儒学精神的三个命题及其合理化路径
儒学社会及其主导精神
儒学反思的三个命题
儒学反思的内在规定性
儒学精神的合理化路径
第一章儒学反思的场域
远古社会中的“巫文化”
部分西方研究者运用的概念 资本主义的情结
P7
相关概念的质疑之二:“传统社会”的概念质疑
“传统” “传统社会”
P8
一个新的视角:儒学社会
西周—春秋战国 —汉武革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前儒学社会 儒学社会…… 儒学社会的解构…………后 儒学社会
P9
儒学社会
一种理想的社会类型
P11
儒学精神
儒学的基本精神或基本理念是指,在前儒学社会以及儒学 社会发展过程中贯穿于整个儒学发展过程的、不变的基本 要素。
儒学精神是精义儒学、经典儒学以及解释儒学的最大公约 数。
如果不仅就其理论形态而言,而且考虑到儒学在实际生活 中的意义,那么儒学精神可以进一步被表述为三个相互联 系的命题或要素:
P4
相关概念的质疑之一:封建社会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处世态度
“早熟”的中国社会思想之现代意义
• 中国社会思想的起落轨迹 • 全球化与“世界性的战国时代”。资源争
夺:世界大战—经济实力较量 • 全人类的共同生存。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
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 • 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前提——人与人(国
与国)的相处规则 • 民主人权与德治天下的权衡。(非洲)
• 宗法制完善 • 嫡长子继承制 • 亲亲、尊尊 • 周王朝“兴灭继绝”
周代宗法制
•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 由它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形成为我国奴隶社会 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充分 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
制传统、科层制官僚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文化自觉
• 什么是“文化自觉”?
–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明白 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联系 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 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
• 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概念:忠君、天人 合一、差序格局、
讨论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亲土眷国、中 庸中和、天人合一、刚健有为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之处:和平、宽厚、 知足和适可而止、和谐(人与自然、人与 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统一性(政治、思想、民族、文字)、 • 连续性(政治理念的连续性、学术思想的
中国社会思想史
绪论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具体内容--以孔子为例
• 社会化(人性)--诗 • 社交、处世—修己 • 社会互动—礼 • 家庭—孝悌 • 组织团体—信 • 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
• 社会控制—信食兵; • 社会整合--礼、仁; • 社会问题—贫富 • 社会模式(社会改造) • 社会不平等(民生)--

如何看待古代社会思想
• 古今社会思想有传承,有进步; • 差异巨大:
– 人性善恶问题基本不谈了,谈人性化;组织意 义大于家庭,组织生存问题突出;价值多元化, 法律意义突出
• 联系古代社会思想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 • 联系思想家的具体背景,出身、经历 • 联系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的思想
思想贡献
• 什么样的作为可以称为贡献?促进历史发 展和人类进步,发展和进步的涵义?人类 福利?
• 发现发明、制度创新、思想观点 • 指南针、郡县制、科举制、德治天下、仁
者爱人 • 中原文明的贡献使中原文明长期雄踞亚洲;
近代西方发达国家也因其贡献雄踞世界。 (参见讲义)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
• 4页、21页 • 一: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之一 • 二:研究中国现实必须了解传统中国。加
夏商简史
• 从禹到桀,共传十四代、十七王。夏王朝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统 治了约五百年左右。
• 从汤到纣,商共传十七代,三十五王,存 在了约六百年。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 世纪。
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 夏朝已经有了文字。文字是文明时代的重 要标志之一
• 夏朝已经有了——礼 • 礼——社会制度、行为规范 • 夏代已经有了宗教迷信,并用于维护统治。
强“适切研究”了解中国人的“文化特质”
研究方法
• 指导性方法——要历史的看问题、 要阶级 的看问题、 要逻辑的看问题
• 技术性方法——国别法 阶段法 学派法 人 物法 著作法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文化特质
• “适切研究”与“文化特质” • 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 文化核心——价值和规范。 • 以人为中心、差序格局、一盘散沙、专
宗教统一化
• “绝地天通”原始宗教改革的内容、实质和 原因?
• 讨论——社会产生社会思想的必然性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 神话也和别的艺术一样,是反映一定的社 会生活
• 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感生说、羿、大禹、 廪君、精 卫填海、夸父追日 。
• 中国古代神话反映了哪些社会思想——圣 人主义、救世主义、整体主义、神的重要 性不足、爱情不重要、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 社会思想是何时产生的? • 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现
实和会的歪曲反映,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社 会思想,但它一经产生,就对氏族社会的 群体生活起着社会控制作用。 • 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 • 图腾的社会意义
原始宗教
• 巫术是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 如何看待原始社会的巫术? • 司巫是什么样的人? • 原始社会巫觋文化为什么会成为主流文化?
连续性)、 • 人文精神(非宗教性、自然主义、人文主
义)、 • 泛道德性(政治Biblioteka 德化、法律道德化、经济道德化)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早熟
• 何谓早熟?相比于历史发展阶段和横向国 际比较
• 《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王处辉,1995 • 体现在:周全、完整、超前于时代 • 人与社会的关系、行为模式、人际关系模
•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 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概念 • 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概念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之处
讨论
•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家庭家族、孝顺、 中庸、忠、功名、健康、享受生活、人际 关系和睦、谦恭、教育、
• 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概念:民主、自由、 科学、社会、公民意识、公共精神、社会 服务、合作、群众体育运动、人的天 职……
– 不同的文化之间有一个文化场,文化中心在向 四周扩散的时候,形成许多重叠
“文化自觉”的三层含义
• 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 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 • 全球化语境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了
解中华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 么贡献。
文化自觉—思考

• 商代的“天”和“天子”概念:45页 • 商代的主导文化已经转变为“祭祀文化” • 商代的“德-礼-孝”思想及其内在关联:
– 德:内在修养; – 礼:行为规范; – 孝:礼的核心和最具体表现。 – 只有遵守孝、礼的人才是有德的人,才能得福。
西周简史
• 西周王朝从公元前11世纪中武王克商开始, 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于骊山之下,前后 共历十二王,约280余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