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笔记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关于文学的创作过程综述: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一、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1、创作动机的构成①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这是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需求。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不平则鸣”说,认为人心中有所不平,才会通过创作来表达。

曹雪芹写《红楼梦》,首先是由于他自己有一肚子见闻经历和不平之气需要表达。

正因为有了“一把辛酸泪”,才要写出那“满纸荒唐言”。

对于作家的创作而言,个人的童年经历、精神创伤、阅历与见闻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动机因素。

仅仅从单一动机出发,进行文学创作的情况是极少的。

精神性因素与实用性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促使作家进行创作活动的强大的心理驱力。

)②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这是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非个人需求。

文学创作实际上是一种由个体性面貌呈现的社会性行为。

在某些社会状态下,作家会挺身而出,明确表示要代表社会言说,充当社会的“良心”,或某个社会集团的代言人。

中国古代诗人总是强调“美刺”、“教化”的作用,时而站在君主立场上,向民众说教,要他们尊礼守法、忠君爱国;时而又站在民众立场向君主和当政者言说,要他们廉洁奉公,正己正人。

)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创作动机甚至左右着作品的风格与基本价值取向。

①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以商业利益为主导动机的作家所写作品,往往尽力迎合读者趣味,从而能够增加销量。

以文化启蒙或改造世界为己任的作家,则常常歌颂真理和革命的力量,从而在作品中展示出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内容。

)②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如果一位作家的创作动机主要在于建构新的创作风格,那么他就会在形式方面绞尽脑汁,力求对前人有所突破。

中国六朝时期“永明体”诗歌的开创者大讲声律、谈论“四声八病”等,目的就是要创造不同于前人的诗歌形式与风格。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第一章引论文艺学文学批评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

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牛汉《夜》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是美的集中体现,为我们描绘出凡俗生活的迥异的神奇的审美世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

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文学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成其作者为最有影响的小妇人)。

文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存方式,诗意的进入文学世界。

生活的原本为明的朦胧的经验和事理得到澄明。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生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坟论睁了眼看东》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狄更斯:“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解释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的理论和道德家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文学理论试图从理论上揭示文学奇特的文化现象、审美现象,探索其中的本质规律,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任务:阐述文学性质,探讨文学特征和规律。

在人文科学领域内,研究文学的主要有三大学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合成文艺学。

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批评则是运用原理评价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文学史着重研究文学的产生的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历程。

与文学活动相对应,文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1)、文学活动论:设计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探讨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原因等方面;(2)、文学本质论;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3)、文学创作论。

(作者或作品)创作主体的素养,创作过程,创作心理,审美追求等;4)、文学作品论:作品题材、类型和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包括基本类型、体裁、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风格。

(5)、文学接受论:作品与读者,文学接受的性质特征(6)、文学语境论: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与社会、与传媒、与大众的关系。

第一章文学活动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理解一、世界(即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文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文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反映。

(1)、古希腊的模仿说:对某事物的论述和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具有审美意义,按照A 对照去做B。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大纲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大纲

只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文学理论,才能发挥科学的指导 作用。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要求其知识系统与实俱进,在解释 文学活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更新、发展。 )
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 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全面地、历 史地、辩证地分析文学现象,把握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文学接受的规律。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第一篇:绪论
一、文学理论的定义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和文学活动。 1、文学: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 多环节活动。 3、文学产生的源泉: 社会生活 4、文学创作的主体: 作家 5、中国文学的基本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6、文学活动的过程: 作家根据生活素材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 阅读和接受,完成文学活动过程。
三、文学理论的性质 1、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 的实践性。 (文学理论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和僵化的,他总是生机 勃勃的开放创新的,随着文学活动的实践发展而发展。 文学理论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关键要看 其是否根植于文学活动的实践,并经受了这个实践的检验。 我们的文学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总结历代文 学活动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活动的 实践经验,吸收古今中的各种文学理论成果,并坚持在新 的文学活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 2、文学理论在研究文学活动中总是要对文学的人文精神予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
篇 2:第一章:马克思,世界各国形成的文学理论 1、西方: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主义,以及德国古典美学理论、浪漫 主义,现实主义等。 2、中国: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严羽 《沧浪诗话》、叶燮《原诗》。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往的文学理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和 历史发展去考察文学,因而都没有摆脱历史唯心论的束缚。)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编、本质论文学是种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本质。

再展开……一、审美本质1)A、再现论:①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强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点。

(西: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模仿说”;中:古典文论“文以载道”思想,如老子《道德经》、刘勰《文心雕龙·原道》)②历史评价:再现论看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积极作用,但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看不到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

艺术与客观现实是有联系的,但却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反映出来的。

B、表现论:①强调文艺作品是对主体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对艺术家心灵和本能的表现。

因资本主的发展,表现论在西方近代尤其盛行,强调个性和心灵解放。

(柏拉图的“灵感说”、“浪漫主义”如华滋华斯、弗洛伊德“潜意识性心理学”、李贽“童心说”)②历史评价:再现论强调客体,表现论强调主体,各是两极。

一方面,表现论补充了再现论,注重文艺的主观基础;然而另一方面,有些走了极端,忽视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内容,把它彻底看作个人性的东西。

论述加:但一种学说、一种艺术,既然能够长期存在,总是有理由的。

再现论和表现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不宜全盘接受,也不能笼统否定,而应该有分析地加以改造吸收。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文艺观,是再现论文艺观的继承,但同时也批判地吸取表现派文艺学的理论成果。

它一方面强调“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强调作家头脑的加工作用;一方面肯定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就摆脱了摹仿、复制的被动性,而为创造性开辟了道路。

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2)A、科学反映与艺术反映:①同:二者都是对生活的反映。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
经济学角度: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社会学角度: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角度: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名词解释: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第一,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第二,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第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是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有着共同规范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的交流工具。
言语: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话语(名词解释):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它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作为话语的“五要素”:P67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context(具体的语言环境、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必考p71)
1、含蓄:P71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例:古典诗歌。篇幅短小:四言、五言、七言。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唐代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虽写失宠于汉成帝的宫妃班婕妤的痛苦生活,却对此未置一词。而是巧借宫妃的一个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她在寒秋清晨仍舞动着一把合欢团扇,使人感到是在期冀君恩再度降临;她感觉自己的美丽容颜尚不及那带东方日影而来的寒鸦的颜色,表明已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如寒鸦。诗人直接写出的很少,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宫妃的无限幽怨之情和深广痛苦。

文学概论考研笔记

文学概论考研笔记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 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 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 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 也与读者无涉, 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 本身是一个自足体, 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 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 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 “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 通过车的运载, 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 却不载物, 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 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 又使他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 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 凝聚着个体体验的, 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 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 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 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 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 感悟、判断。

情致: 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 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 是具体感性的, 是会感动人的, 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 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 不可分离。

因此, 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 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 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 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_参考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_参考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因为诗的起源最早。

19世纪以前,整个文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笼统而未分化的状态。

19世纪以后,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从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分为的三个组成部分:1、文学发展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

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

其主要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

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三者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

文学理论为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发展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

反过来,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补充和发展文学理论。

注:“三分法”影响很大,但本课程还是倾向于采用“五分法”,即在以上和分支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

因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有着历史的发展,理应同文学发展史一样,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比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气质与风格的关系、文学鉴赏的条件、文学的社会作用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说与叙事
◆诗歌:抒情
◆散文:抒发人生感受或感悟
◆小说:讲故事,理论术语称为“叙事”
◆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属性,叙事是小说的标志性特征。

1. 小说的发展历程
(1)“小说”起初是指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说。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2)小说的叙事难登大雅之堂。

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谓之稗说。


《唐书·陆贽传》:“稗,谓小贩之民。


(3)“志怪”、“志人”是中国小说的雏形。

a. 志怪《搜神记》卷七:
永嘉五年,吴郡嘉兴张林家,有狗忽作人言云:“天下人俱饿死。

”于是果有二胡之乱,天下饥荒焉。

b. 志人《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李必苦。

”取之,信然。

(4)文学意义上的小说始于唐“传奇”。

宋人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容斋随笔》)
例如:《莺莺传》、《长恨歌传》、《霍小玉传》
(5)骑士传奇是西方小说的直接源头。

西方小说的发展:
始于史诗、神话、民间故事。

直接源头: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又称为“罗曼史”(romance),如《破晓歌》、《特里斯丹和伊瑟》。

资本主义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虚构与叙事的成熟
小说的成熟和发展取决于:
逐渐形成了由故事、虚构、娱乐等要素构成的一种叙事艺术,使小说趋于成熟。

促使小说成熟的关键因素,是对虚构叙事的自觉(成熟)。

2.虚构与叙事
虚构性叙事:以虚构的方式叙述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

虚构叙事的意义:
虚构的情节和情节的组织、结构,能开掘和深化故事的蕴意。

小说的蕴意不再依赖故事本身。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论故事:
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能满足好奇心。

但“好奇心是人类才能中最低级的一种”。

故事靠事件本身来吸引人,而小说的魅力则在于通过有技巧的叙事使故事产生大于其本身的寓意。

虚构和有技巧叙事的功能
A. 强化现成的生活材料:梳理现实生活经验→加工现实生活经验(不仅是补充、丰富)
B. 按照某种意图重新组织安排生活材料:虚拟情节和关系→提升和超越现实经验
C. 小说产生大于故事本身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