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民俗2.宗族3.巫术4.母题5.一国民俗学二、简答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4.表演理论的意义三、论述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民俗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
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
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
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
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4.母题答:母题是英文Motif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
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
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重点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重点
中国民俗学最为重要的概念是“民俗学”,它涵盖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等等。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他将民俗学之研究架构化,强调民俗学不仅要专注于研究具体的民族传统,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其在学科本身的建构和研究建构两个层面。
首先,钟敬文强调,民俗学是一门对形式、文化、和世界观的深远认识的学科,因此,它的研究和解释聚焦于文化的结构和形态是重中之重。
其次,钟敬文指出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形象研究,即文化理论的研究,要发掘人类的文化表现的形象的内涵,而不只是内部的文化交流。
此外,重视人类意识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文化结构和发展的影响,也是钟敬文研究民俗学时所重视的内容之一。
最后,此外,钟敬文还强调,民俗学又被称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它要注意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历史发展变化以及其与个体行为表现有何关系,民俗学研究是一门对混合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研究。
综上所述,钟敬文在民俗学研究中最关注的是建构学科理论以及研究文化形态和结构,形象内涵以及个体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混合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从而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由此可见,钟敬文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是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节选自识库学习网,转载请注明出处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一、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1.春秋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记录,从各方面表现了初民社会的古朴风俗。
它们对于殷周时期和稍后一段时间的社会信仰、习俗惯制、生产生活以及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相关的采风活动,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如《尚书》中的《汤誓》《盘庚》等。
2.成书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一些典籍,如《周礼》和《穆天子传》,主要记述了上层礼俗,描绘了贵族的生活和社会理想,说明当时上、下两个阶级之间的民俗已开始分化。
3.有的文献记叙了民俗的地区性差异,如《诗经》中的民歌反映了北方的民俗,《楚辞》中的唱诵则反映了南方楚地一带的风尚等。
4.特点以人论俗,是先秦伦理民俗观的主要特征。
(1)很多民俗资料出自当时史官记录的关于社会政治的重要史事和言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倾向。
(2)各种史籍反复使用这些民俗资料去勾勒上古社会的“理想国”的图景,先秦诸子则一再征引古代神话来说明各自关心的社会问题。
(3)民俗被吸收者们用来给动荡的春秋社会制定规范。
5.诸子的民俗观(1)孔子的民俗观①孔子从人学的角度来使用民俗资料。
他主要是在阐明人治的过程中,力图把古代民俗观改造成与礼治体制有关的学问。
a.他以“志古之道,居今之俗”为指导思想,让历史介入民俗;然后,抛弃传统民俗观中的“怪力乱神”的思维,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b.他以“民教俗朴”说为前提,致力于贯彻男女、父子、君臣、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
②孔子理解民俗,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如冠、婚、丧、祭等人生仪礼。
③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丧制学说。
④影响:孔子民俗观的历史方法和人文原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系统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
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信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荀子的民俗观①荀子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
他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有____、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遗留物说【解析】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四种。
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家有良田万顷,____”的俗谚,反映了传统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3.有些地方的婚礼中,婆婆要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就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寓意“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传种(宗)接袋(代)【解析】在结婚仪式的迎娶阶段中,接亲多用花轿。
花轿到女家村口,过各村和迎回男家村口时,放鞭炮。
迎亲队伍中一般有乐队演奏,造成喜庆气氛。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家门,有些地区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称为“传种(宗)接袋(代)”。
4.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所说“事无形”,即“____”,这是巫的原型。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5.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它们或称“院本”,或称“杂剧”,共同的特点是____。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民俗信仰)【圣才出品】

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一、信仰对象(一)灵魂1.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导致人们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
2.在人们的意识中,最初的灵魂是有血缘、远近和亲疏之别的。
3.灵魂信仰不限于人,也涉及自然神、图腾,包括人类自身役使的牛马和使用的器物。
(二)自然神1.自然神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
2.自然神的种类(1)天体,包括天神、日神、月神、星神。
(2)自然现象,包括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火神。
(3)无生物,包括山神、土地神、水神、石神、海神、潮神,土地神,又称社神。
(4)生物,其中有两种,一种是动物神;一种是植物神。
(三)图腾1.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2.在同一图腾内禁止通婚。
图腾还有一定的祭祀和禁忌。
(四)祖先神1.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
由于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也是人死后的管理者。
2.祖先神包括不同层次:有远古祖先或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五)生育神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
它们大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
(六)行业神1.含义: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2.起源:它起源于生产的发展。
最初的行业神就是生产神。
二、信仰媒介人类为了取得与鬼神的密切联系,就必须有沟通人与鬼神的桥梁,于是出现一种媒介—巫觋或萨满。
(一)灵媒由于人、鬼、神的分野,人类要经常求助于鬼神,因此曾有一个时期,人人为巫。
后来由于宗教事务频繁,产生了一些专事通神的人,出现了人、鬼、神之间的媒介:这种人物,中原称巫觋,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
(二)巫的种类1.巫觋巫觋通鬼神的两种方式:(1)请神附体。
请神附体有请神、探源、抓鬼和谢神四个步骤。
(2)过阴,即“灵魂出走”。
2.祭司祭司是由巫觋发展来的,是一种高级的巫,即大巫,皆由男性担任。
3.术士术士,即专门巫师,主要包括山、医、命、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
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⑥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
3、【民俗学的内容】(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发展是集体参与的结果,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民俗的传播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是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相结合,形成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击与吸收,融合与发展,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与渐进的变化。
它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中国的民俗文化特色。
★中国的傩俗。
四、民俗的模式性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
★中国著名四大传说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的规范性,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图腾民俗的服务性,是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尊老爱幼习俗;春节时贴的门神、窗花、年画。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
三、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
第四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一、史前民俗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
1、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
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
3、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的繁荣。
4、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
【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民俗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2)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民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3)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
因此,二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复杂。
三、近现代民俗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遗留物” Folklore2、思考题:(1)民俗与风俗两种称谓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说民俗是属于特定群体的?(3)民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有哪些?(4)叙述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
(5)为何民俗的形成是群体心愿的认同?(6)叙述某一民俗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阅读书目:(美国)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民俗事象的学习内容与重点掌握并正确评价诸如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长期传承的民俗事象,能够发现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积淀,并通过调查实践,学习有关田野作业的本领。
★实践活动与方法步骤实践活动:调查当地某一生产活动,描述具体的生产过程。
实践步骤:1、选择你熟悉的一项生产活动(或物质生产,或工艺品的生产);2、观察生产的全过程;3、集中考虑某一生产环节,对生产的程序、用具、环境等进行描述,同时提供图像文本。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
第一节农业民俗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
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传承性特点。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河南农谚“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江苏农民“岁朝看风云,以卜田事”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正月十九(或二十五)“填仓节”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
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李冰“川主之神”;“扫晴娘”;祭腊八神仪式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七、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九曲莲灯”;《采茶歌》、《数九歌》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反映了猎户、牧民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正月初五“牛日”;为牲畜招魂的习俗。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牧民谚语“水膘,草力,都精神”。
四、渔业民俗1、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
这些地区的渔民“饭稻羹鱼”,大多依赖渔盐业为主。
2、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占风”看潮汛;“占潮”看水势。
3、渔业生产操作习俗。
4、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得福免祸。
第三节工匠民俗一、工匠的技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