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仕女发髻首饰共36页
隋唐女子服饰制度

隋唐女子服饰制度(一)发饰1.假髻隋唐五代妇女盛行高髻,不仅以假发补充,而且还像汉代巾帼那样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
”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夫妇墓出土一件木胎外涂黑漆的义髻,其底部小孔留有金属簪的锈迹,此墓出土女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上绘精致花纹。
该地唐墓出土一件纸胎涂漆描花的头饰,与峨髻相近,南京南唐二陵俑也戴此种头饰,惟没有繁缛的花纹,出土时称为纸冠,也可能为义髻之一种。
此外回鹘髻也是假髻,巾子则是衬垫头发所用。
2.发钗隋代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长沙隋墓曾出土银质镶玉的发钗,钗首作花朵形,名为钗朵。
中晚唐以后,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花饰简单,另有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
晚唐适应高髻的实用出现长达30厘米至40厘米的长钗,仅江苏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也有发现。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
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
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五代时用细金丝盘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土一批南唐保大年间的金首饰中,有一件双蝶花钿簪,用金丝盘成两只相向飞舞的蝴蝶,两翅满镶黄色琥珀。
4.步摇簪唐代贵妇簪步摇,陕西西安韦泂墓壁画,陕西乾县李重润墓石刻都有插步摇簪的人物形象。
《杨妃外传》说唐玄宗叫人从丽水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自给杨贵妃插于鬓上。
“云鬓花颜金步摇”,是唐诗人对杨贵妃的描写。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1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
中国唐朝妇女发饰知多少

唐代妇女发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唐朝达到的繁荣和兴盛是其它封建朝代所不能比拟的。
这一时期,朝政通达,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中外文化交流繁荣,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艺术流派互相争艳。
首饰也为之华丽而开放。
在此时期妇女十分重视头部的装饰,头上插戴钗、簪、梳、金叶银篦、珠宝及鲜花,既承袭前代遗风,又有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唐朝妇女佩带的头饰大多取材贵重,工艺精美,图案美观精致,色彩明快协调,呈现出典雅雍容、华丽而开放的风格,体现出生机勃勃,同时也折射出唐朝繁华开放的社会气氛。
1.唐朝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方便插戴。
中晚唐以后,又出现了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工艺精美,图案美观精致,给人以华丽而开放的视觉享受。
晚唐时为了适应高髻出现了长达30~40 cm的长钗。
唐朝发钗一般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左右分插。
唐朝工艺精致的发钗均仿造一些喜庆吉祥的生物形象,如凤凰、麒麟、孔雀、鱼、蟹、莲花、保箱花、牡丹花、菊花、石榴花,等等,讲究造型的齐全和圆满,其神韵和色彩的刻划逼真至极,呼之欲出。
2.簪步摇是我国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特有的头饰,其形制以金银丝编为花枝,上坠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插于簪、钗之上,随着步履,下垂的珠玉便不停地摇曳。
这些步摇制作极精致美观,色彩明快协调,绚烂多彩,即使是在当今看来也是非常时尚的。
较之于其它朝代,唐朝年间的步摇均取材贵重、工艺精美、图案典雅精致、色彩明快协调,给人一种大气磅礴、落落大方之感。
3.梳篦。
在魏晋时期流行妇女头上插梳之风,至唐朝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木、骨、犀等高贵材料制作。
从不同材质、图案和外形的梳篦及考古发现来看,唐朝的梳篦多以金、银、铜等材料制成,上饰精细的花纹,图案精美,造型独特。
发髻上外,还插上取材贵重、工艺精美、图案美观精致、色彩明快协调的发钗、发簪、篦梳等,使得妇女行走时摇曳生姿,展现出典雅雍容、华丽而开放的气质,呈现出盛唐首饰的富丽堂皇。
中国唐朝妇女的发饰初探

第8卷 第2期2006年6月宝石和宝石学杂志Journal of Gems and GemmologyVol.8No.2J une 2006 收稿日期:2006203227 作者简介:赵以娟(1976-),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首饰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
中国唐朝妇女的发饰初探赵以娟,张荣红,秦 峰(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通过对唐朝妇女发饰的材料、外形、工艺、色彩等进行研究,总结出唐朝妇女发饰的风格特点。
唐朝妇女发饰映衬出大唐社会开放和胡化背景下必然呈现出典雅雍容、华丽而开放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产生与整个唐朝的社会气氛相吻合。
关键词:唐朝;妇女发饰;风格特点中图分类号:P61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14X (2006)022*******Preliminary Probe into Women ’s H air Ornamentsin T ang Dynasty ,ChinaZHAO Yi 2juan ,ZHAN G Rong 2hong ,Q IN Feng(Gem mological I nstit ute ,Chi na U ni versit y of Geosciences ,W uhan 430074,Chi 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s of t he women ’s hair ornament s in Tang dynasty ,China ,are st ud 2ied from t he material ,form ,colour ,craft and so on.It can be concluded t hat t he style of women ’s hair ornament s in Tang dynasty was affected by t he open society and Hu minority at t hat time ,and has t he characters of elegance ,splendour and opening.The origination of t his style is coincided wit h t he whole society at mo sp here.K ey w ords :Tang dynasty ;women ’s hair ornament ;style character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唐朝达到的繁荣和兴盛是其它封建朝代所不能比拟的。
唐代仕女图妆容发式PPT课件

发式
分初唐、盛唐、晚唐发式。
105
发式
初唐时期发式挺拔、俊朗、简洁,后发展为 以珠翠满头,蓬松高大,且多朝一侧歪斜。
106
初唐发式
回鹘(hu1)07髻
盛唐发式
108
例子体现: “抛家髻” 晚唐 《宫心计》太皇太后 霸气十足 皇者风范
109
例子体现: 晚唐 《宫心计》 太后 相比(太皇太后)之下,霸气欠奉
。
110
晚唐发式
111
112
唐代女子 发式 小结
唐代女子的发式以发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 脑后,形式十分丰富。
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hu)髻、 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
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 盛唐以后流行高髻,髻式纷繁, 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铀、花等,工艺 精美。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隋唐美女的主 导性标准。
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 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
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 感”倾向。
102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 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 ,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
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 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
唐代妆容发式
主讲:张帆
1
2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 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 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 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 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 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 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流行发饰介绍大全

唐代流行发饰介绍大全双环垂髻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
在盛唐时最为流行,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
看得出来,范爷在剧中的造型十分符合唐代秀女该有的特点。
搭配鎏金银钗,唐代开始流行使用金银打造首饰,武媚娘传奇中武如意所戴的是金钗雕花朵形,被称为钗朵。
每一对钗朵都是一式两件,结构相同而图形相反,可以左右对称插戴,这种金银钗以镂花图案最为多见。
双环望仙髻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
因为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为双环望仙髻,流行于盛唐时期。
搭配髻饰花和鬓唇,武才人所戴的是髻饰花和钗朵,髻饰花是采用金和翠鸟的羽毛制成翠勹盍叶,唐代点翠较少,主要以金色为主,别在髻上,在清代多见于点翠头饰,被广泛使用。
而插在头发边上,一串垂到鬓边的珠饰则是叫做鬓唇,摇曳的珠串衬得武才人娇美动人,惹人怜爱。
盘桓髻是指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向上盘桓而成,再把长发绕在头顶,顶部为平形。
髻前插上对梳,髻上装饰金钗与步摇,显得武昭仪端庄大气干练持重。
第二套造型的发型是双环望仙髻或是惊鹄髻。
搭配梳篦,盛唐开始流行,在发髻上插几把梳篦,比较讲究的梳子用的是金、银、犀、玉、牙等材料制成,露出半月形梳背,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发饰还有步摇、簪、翠翘等。
步摇属于簪的一类,一般形式多为凤凰、蝴蝶等,或缀有流苏或是珠串,女子走路时,金饰会随着摆动,栩栩如生,故名取其行步则动摇,唐朝非常流行。
高髻指的是把头发高耸矗立于头顶上,便于佩戴龙冠等饰物。
武则天晚年就是梳高髻,头戴珍珠宝石镌刻头冠,头戴金龙鎏金钗,宝石的颜色也不似年轻时的流光璀璨,反而更显沉稳庄重。
剧照中的武则天鹤发苍颜而威严不改,目光沧桑而悲戚,历史上唯一女帝波澜壮阔的一生写满在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唐代的女人真幸福,一个头发就有那么多种花样,更不要说头发上的饰品了,更是五花八门,现代女人相比就要朴素多了,大多数女人出门都是一沉不变的发型,发饰也没有那么华丽美艳了。
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

收稿日期!""#$"%$"&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王彬’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内容提要唐墓壁画资料显示唐代妇女发饰是中国服饰发展演进中最为活跃和最富特色的一个阶段,不仅具有等级性,还具有艺术性。
关键词唐代壁画妇女发饰中图分类法+,(-.#)文献标识码/01234256757389:;87<=5>:?>6982819881209:;@7<2:A 5129?;2945942>:8124>612589:?6194B 96824>58>6C14952738121>5874D 73?42559:?C2457:9E 9?74:<2:8F+2D@74?5G 09:;HD:958D I425675J7<2:A 5K29?;2945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创造出了不同的发饰,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均表明,唐代发饰,尤其是唐代妇女发饰名目繁多,形态各异,它们除了装饰作用外,还体现着一定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审美情趣等历史文化信息。
例如《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中规范皇后、皇太子妃、内外命妇的服饰等差时,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首饰花树的差别及对鬓发的要求。
但是文字描述让人难以确断其形态,散见的各类有关文物不仅数量有限,也因其塑造或刻划的侧重不同,而难以尽现其妙。
唐墓壁画中众多的妇女形象,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妇女发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本文主要依据唐墓壁画中妇女的形象并结合有关的文献及文物资料,对其发饰种类、名称、使用状况进行归纳,进而探讨唐代妇女发饰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唐代妇女发饰在中国妆饰发展史中的地位。
一唐墓壁画中妇女发饰的种类发饰即头发上的装饰,唐墓壁画中妇女头上的装饰非常丰富且因时变化,但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义髻、鬓饰、饰品三大类,每类又可分出若干细目。
).义髻义髻是指以假发梳成的发髻,也叫假髻。
隋唐五代的首饰佩饰

隋唐五代的首饰佩饰1.假髻隋唐五代妇女盛行高髻,不仅以假发补充,而且还像汉代巾帼那样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
"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夫妇墓出土一件木胎外涂黑漆的义髻,其底部小孔留有金属簪的锈迹,此墓出土女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上绘精致花纹。
该地唐墓出土一件纸胎涂漆描花的头饰,与峨髻相近,南京南唐二陵俑也戴此种头饰,惟没有繁缛的花纹,出土时称为纸冠,也可能为义髻之一种。
此外回鹘髻也是假髻,巾子则是衬垫头发所用。
2.发钗隋代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长沙隋墓曾出土银质镶玉的发钗,钗首作花朵形,名为钗朵。
中晚唐以后,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花饰简单,另有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
晚唐适应高髻的实用出现长达30厘米至40厘米的长钗,仅江苏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也有发现。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
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
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五代时用细金丝盘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土一批南唐保大年间的金首饰中,有一件双蝶花钿簪,用金丝盘成两只相向飞舞的蝴蝶,两翅满镶黄色琥珀。
4.步摇簪唐代贵妇簪步摇,陕西西安韦泂墓壁画,陕西乾县李重润墓石刻都有插步摇簪的人物形象。
《杨妃外传》说唐玄宗叫人从丽水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自给杨贵妃插于鬓上。
"云鬓花颜金步摇",是唐诗人对杨贵妃的描写。
中国服装史隋唐下

唐 胡 服 美 人 图
唐
舞 乐 屏 风
典型服饰及形象
女子典型发式
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唐妇女的发髻。左4、5图为盛 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 左8图为晚唐妇女的发髻;右图为五代妇女的发髻
望 仙 髻
堕马髻
着 霓 裳 羽 衣 、 高 髻 舞 女
织印染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社会消费的精益求精
纺织印染与衣料
衣料上的纹饰与图案
联珠纹:在团纹的周边饰有一圈小圆, 如同联珠 对称格式的图案组织:中央为各种对称 动物纹样,围以珠联纹
联珠纹
胡王锦
狩猎纹蜡纈纱
隋唐时期绘画中的人物服饰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
纺织印染与衣料
纺织印染的空前发展
隋代:
• 用木板调出花纹,后将布夹入加以染色的技术,并能用多 套色镂空版印花
唐代:
• 丝织品以河南、河北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四川,然后是江 南地区
• 夹缬即用隋代的雕花木版夹染的方法,并在镂空板家筛网 印制织物---相对于隋朝可以印制非封闭的图案
• 蜡染工艺 • 官府丝织业机构,署下25个作坊,分工精细,表明唐代纺
双鬟望仙髻
三 角 髻 或 双 垂 髻来自双锤鬟望 仙 髻
乌 蛮 髻
帷帽
戴帷帽女俑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彩绘陶俑
唐 树下人物图 图中女子头上所戴的是幂离
浑脱帽
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充分体现出了唐帝国繁荣 富强的时代特点在美学领域的表现,也揭示出了 当时唐朝人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和对于外来文化 的学习和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唐代女性的服 饰才显得多姿多彩,呈现出盛唐气象,并形成了 中国服装和化妆史色彩最浓烈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