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1.了解病史
病史信息对于发热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应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发热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详细信息。

同时,也应该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旅行史等。

2.体征检查
体征检查可以提供有关疾病的线索。

医生应仔细检查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变化,并注意是否存在其他明显的体征,如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发热的原因。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液分析、血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4.常见发热疾病的鉴别诊断
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

药物引起的发热:一些药物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艾滋病等。

5.避免不必要的复杂诊断
在进行发热鉴别诊断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复杂诊断。

优先考虑常见病、常见病因,以简单的策略进行诊断,避免过度诊疗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发热鉴别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因素,并根据常见的发热疾病进行鉴别。

同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复杂诊断,以简单的策略进行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引言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症状。

准确的鉴别诊断是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前提。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帮助医生和病人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发热症状。

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热的鉴别诊断首先要从病史和体格检查入手。

病史询问应包括病症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发热的程度、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要注意体温的测量、皮肤的观察、淋巴结肿大的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正常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 × 10^9/L,成人的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约为50-70%。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增高可能是细菌感染的标志,而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是病毒感染的表现。

2.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其水平常在炎症过程中升高。

正常人的CRP水平通常低于10 mg/L,而感染或炎症时可能升高。

3. 血培养对于高热、持续发热的患者,血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检查。

通过培养分离出的病原体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种类,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4. 尿常规及尿培养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引起发热的原因。

尿常规可以检测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指标;尿培养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并鉴定细菌的种类。

5. 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可以评估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等。

肝功能异常可能与肝炎、肝炎病毒感染等有关。

影像学检查1. 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肺部或骨骼系统的情况。

肺部感染、肺炎、肺结核等可能导致发热。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较为清晰的影像,帮助了解身体各部分的情况。

腹腔感染、胸腔感染等可能导致发热。

3.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适用于检查腹部脏器,可以评估肝、胆、肾等器官的情况。

病原学检查1.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致病菌的种类,并对其敏感性进行测试,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病毒定量检测病毒定量检测可用于判断病毒感染的程度,以及疾病的预后。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沙门氏菌感染与肾综合征出血热鉴别(2)
相对 低血压 休克
缓脉
沙门氏 ++ +
-
菌感染
肾综合征 +
++
++
出血热
备注
局限右下 全腹 腹压痛 压痛
++
-
肝脾大
++
-
++ +
注意: 肠穿孔
肾区叩痛 WBC 总 WBC 总 数下降 数正常
+
++
++
++
+
++
沙门氏菌感染与肾综合征出血热鉴别(3)
WBC 总 数增高
• 急性起病、病程短(2-3周)的患者,除 非病史、体查、初步实验室检查明显提 示非感染性疾病,绝大部分是感染性疾 病。
• 发热伴有定位的症状和体征考虑局灶感 染(内科系统各科均常见,往往不构成 诊断困难,复习常见的局灶性感染)。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2)
• 发热无定位症状和体征首先考虑系统性 感染(传染病)其次隐匿性局灶感染。 但传染病也可表现为发热伴一个或多个 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
菌感染
肾综合征 ++
++
出血热
备注
沙门氏菌
感染可低
至2万
血小板 正常
++
-
尿蛋白 尿蛋白 尿蛋白 尿 BLD 进一步确诊
+
++
+++
++ +

发热 鉴别诊断

发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感染性疾病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

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

严重失水或出血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

机理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

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羟色胺)环磷酸腺苷(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

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的发生。

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

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发热、胸腔或腹腔积血等)、变态反应、血型不合的输血、药物热、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结缔组织病等,致体温升高的机理主要为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生致热原细胞有特殊的激活作用,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00中)(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发热原因待查鉴别诊断模板

发热原因待查鉴别诊断模板

发热原因待查鉴别诊断模板发热是机体不正常体温调节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

然而,发热的原因却有很多种,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等。

鉴别诊断发热的模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发热的疾病分类1.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2.非感染性疾病:如风湿性疾病、肿瘤、药物反应等。

二、详细的病史采集1.发病时间:判断发热的急性还是慢性。

2.病程:了解热型(持续热、弛张热、周期热)、体温高低及波动情况。

3.诱因:例如就餐、旅行、接触动物等,有助于排除食物中毒、短期感染等因素。

4.伴随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气短、腹痛、腹泻、尿频等,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

三、体格检查1.体温:详细记录体温曲线,包括体温的峰值和趋势。

2.头颈部:检查耳鼻喉有无感染病灶。

3.胸部:听诊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触诊肺部有无湿啰音等。

4.腹部: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可排除腹痛相关疾病。

5.皮肤:观察有无皮疹、黏膜出血等。

四、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计数,有助于判断感染程度。

2. C反应蛋白(CRP)检测:可做炎症反应的辅助判断。

3.尿常规:排除尿路感染。

4.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尿培养等。

五、影像学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X线、CT、超声等检查。

六、其他检查根据具体症状,可包括心电图(ECG)、腹部B超、胸部X线等。

七、临床评估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

根据鉴别诊断的结果,制定出对症治疗方案,以便尽早治疗病因,缓解发热症状。

如果鉴别诊断困难,可以考虑转诊专科医生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总之,对于发热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便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及时发现和明确发热的病因,有助于合理治疗和提高疗效。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发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会出现。

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找出其原因。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疾病和状况,并说明它们与发热的关联。

感染感染是导致发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引起。

感染的类型和患者的症状往往有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感染疾病:•流感: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状。

•细菌性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感染。

•葡萄球菌感染: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这种细菌可以感染任何部位,例如皮肤、心脏、关节以及消化系统。

•细菌性腹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

•酒渣鼻:由酿酒热菌引起的疾病,具有由脸部潮红、发热、头痛、疲劳等症状。

免疫系统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是指机体免疫力反应失调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机体正常组织,从而导致发热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和肿胀,以及发热和疲劳等全身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包括面颊部的蝴蝶状红斑,关节疼痛和肿胀,以及发热和疲劳等全身症状。

•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表现为肠部炎症和溃疡,这些炎症会导致腹部痛和腹泻等症状。

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可以导致发热反应。

此类药物包括某些抗生素、镇痛剂和抗癌药。

如果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后出现发热,应尽快联系医生。

血液病一些血液病可以导致发热。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血液病。

•白血病:一种白血细胞恶性成长的血液病,可以导致发热以及疲劳、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的一种类型,其症状包括多种全身症状,例如发热、盗汗、疲劳和淋巴结肿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另一种白血病类型,其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贫血和感染等。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通过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检查和鉴别诊断可以帮助识别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法。

如果您出现发热和其他症状,请尽快联系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

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

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

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物热。

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

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无关的新并发症。

<1个月为短热程:这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多因感染性疾病所致,病原体可为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大多以突发畏寒、高热起病,伴或不伴有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等症状,可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此外,一些传染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多以上呼吸道症状为首发。

例如: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诊断时应注意发病的季节、患者的生活、工作环境,是否有类似病源及疫区的接触史。

一般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热程多在1周内可恢复,少数可达1周以上,其他疾病发热一般亦布超过2周,如发热2周以上仍未退则应警惕是否在原发病基础上合并并发症或原诊断是否正确。

非感染性疾病出现短热程的也并不少见,也可表现为不同的热度。

手术后的短程发热,在不超过38。

C 的情况下,多被认为是局部吸收所致。

近年来对肺栓塞的认识逐渐提高,发现在肺栓塞的患者中有43%可有一过性低热,其中有7%的患者可伴有高热,并有血常规的增高。

心肌梗死及其他组织脏器血管栓塞的疾病也有同样类似表现。

此外,部分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的疾病也可表现为短热程,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综合症等。

(三)热程1-3个月为中热程:1.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原发疾病基础上合并其他感染,或原发疾病隐匿或迁延未愈。

(前者可见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基础上的细菌感染或在一般细菌感染基础上,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药物治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等因素引起条件致病菌、耐药菌或真菌的感染。

后者多见于一般性细菌的隐匿性感染,如:隐源性病灶所致的感染,往往由于临床上查找病灶困难,致使病程迁延。

此类病灶可隐匿于泌尿、肝胆、盆腔生殖系统等部位,在热型上可表现为低、中或高热,或反复交替出现。

在特异性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结核菌感染。

病灶可位于肺内或肺外,患者可表现为长期午后低热,甚至反复查找而不能明确病位,在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下,体温才缓慢下降。

其他病原体及原虫感染所致的中热程可见于:螺旋体、蠕虫、鞭毛虫、弓形虫、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2.结缔组织病:这部分疾病侵犯多器官,以皮肤、浆膜腔、肝、肾损害为表现,热型可表现为多样性,有时常与合并症同时出现,加之有些结缔组织病有一定的自限性,而易被临床忽视,造成漏诊或误诊,使热程延长。

在诊断这部分疾病时应注意发热只是其疾病活动的一种征象,往往还同时伴有关节痛、肌痛、皮疹、脱发等全身表现。

3.恶性肿瘤:均可由肿瘤本身引起发热,成为中长热程。

热型多样化,临床上更多见于合并感染所致的发热。

>3个月为长热程:此型需注意患者的发热症状可有反复,并非是发热持续达3个月以上,在这部分疾患中,以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为多见,感染性疾病相对少见,此外,也可有少数患者可有神经功能性发热。

长热程:1.感染性:最常见的可导致长热程的感染性疾病是结核杆菌感染,并以肺外结核多见,如脊柱结核、肝结核、肾结核、盆腔结核等,此类患者病灶多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近年来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也成为难治结核的原因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进展,普通细菌感染所致的长热程在临床上已较少见,但临床上仍应警惕隐源性感染灶所致的发热。

此外,临床上不可忽视AIDS患者的存在,该病可分为四期,最初在急性感染期可有高热及类似流感样症状,淋巴结肿大,2周后症状消失,进入无症状期。

发展到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期患者可再度发热,此时多为不规则低热呈中长热程,伴消瘦、腹泻、贫血等症状。

进入艾滋病期,患者可合并各种病原体感染难以控制,表现出持续或间歇的各种热型。

2.恶性肿瘤:机制尚不明确,但有报道长期发热中恶性肿瘤占7%-31%,位居第二。

其中各型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均可导致长期发热,其中尤以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为突出,热度多为高热,热型多样性。

实体瘤中以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肺癌、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癌多见,尤其在肿瘤的中晚期,可表现为不规则低热、驰张热等热型,这部分患者对抗生素治疗不敏感,但对萘普生和激素治疗敏感。

3.结缔组织病:各种结缔组织病均可出现长热程的临床表现,尤以SLE、RA、风湿热、成人Still病、PM和DM等多见,这部分患者的发热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而后反复发作。

其中,SLE活动时发热伴浆膜炎、肾炎、关节炎。

RA发热多为低热,偶有高热,可伴有关节痛和肌痛。

持续高热常是PM和DM的首发症状,可伴有肌痛和肌无力。

成人Still病则以高热、外周血Rt中WBC增多,皮疹、关节疼痛为表现。

同时仍不能忽视结缔组织病也同样存在合并感染的问题。

4.其他:在长热程中还可由重度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后低热、感染后低热、功能性低热的原因引起,重度贫血所致的发热多为低热,很少有高热出现,感染后低热多发生于病毒感染后,表现为高热后遗留低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

功能性低热中以神经功能性低热为主,多见于女性,夏季好发,体温一般不超过38 0C,这类患者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注意:热程的含义并非是指发热不退所持续的时间,而是更多意义上讲发热疾病的病程,包括某些反复发热的过程。

在临床上热程的提出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380C低热:多见于病情较轻者、慢性病患者或功能性发热者。

38.10C -390C中热:大部分疾病伴发热时,体温多在此范围。

(四)热度39.10C -410C高热:多见于急重症患者。

>410C超高热:可见于乙型脑炎、脓毒败血症、伤寒(重症)、中暑及中枢性高热等。

注意:临床上不应以热度来衡量疾病的轻重,在某种意义上热度的高低反应了机体的防御应急能力。

但热度过高可对集体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体温>42o C时,往往提示患者病情严重,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高热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二.发热机制:(一)什么是发热: 1. 诊断学上的定义是当机体在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病理生理学上的定义是当由于pyrogen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o C)时,就称之为发热。

3.其他参考书上指出发热是指身体因某种原因而使体温调节中枢机能失常产生的高体温。

有的还指出: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治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月经前期生理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应激(二)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SP相适应)病理性体温升高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SP水平)(三)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

1.细菌—①G+ 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这类细菌除了全菌体致热外,其代谢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热物质,如葡萄球菌释放的可溶性外毒素、A族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以及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

②G- 菌:典型菌群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致贺菌属等。

这类菌群的致热性除了全菌体和胞壁中之外③分枝杆菌: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

2.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SARS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外致热源3.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鹅口疮、肺炎、脑膜炎、深部真菌感染以及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炎等。

4.螺旋体:常见的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内含有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等。

5.疟原虫:潜隐子→红细胞→裂殖子+代谢产物(疟色素)入血。

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白细胞介素-1:IL-1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角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IL-1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但密度最大的区域位于最靠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测。

EP 肿瘤坏死因子:据报道: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都可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TNF。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6:是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ET、病毒、IL-1、TNF、PDGF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PGE :也有学者提出作为PGE的前体的花生四烯酸比PGE更有可能是发热介质Na+/Ca+比值正调节介质 cAMPCRH ON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AVP:是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也是一种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如血管中枢和学习记忆功能)有负调节介质 关的神经递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