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至情与美学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为现代美学境界理论的形态之一,有我之境是以一种原发的生命之情去真切地感受这个世界,以贴切的艺术语言去呈现切身的所感所想。
其中,情感的浓郁与直抒是这种美学之境最为鲜明的特征。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可视为对传统“至情”一脉美学观念的概括。
从对生命之“我”的认知上,有我之境立足于古代的气性论(性朴、才性或质性论)人性哲学。
相比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与道禅心性论,气性论哲学虽非中国人性论正统,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从未缺席过。
在先秦,从《性自命出》的“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告子的“生之谓性”再到荀子的“性者,本始才朴也”,其皆以人生而具有的客观材质或本然素质为人性内涵。
除了作为历代文人骚客隐在的创作动机,这种人性论观念在两汉、魏晋与晚明还一度成为显学而风靡一时。
以感性解放与生命自由的现代视角回望中国文化,不难发现,所谓的汉魏、两晋、晚明以及王国维推崇的五代北宋词阶段等美学高峰期,都是与这种气性论哲学紧密相关的。
不同于儒释道以心灵的理性精神来看待生命的本质之性,气性论人性哲学对生命的认知是一种经验的生理主义、材质主义。
它直接将个体生命视为生理材质的不同聚合。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气质,加上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世界的方式,因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艺术面貌。
这正是刘勰所说的:“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肯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相比于儒释道主流哲学对“有我”的拒斥,气性论哲学虽然缺乏精神的深度,但更具有生命的温度。
在孟子那里,虽然主张要对大体之心与小体之身“兼爱兼养”,但最终只将仁义礼智之大端视为人性本质,而要求以大制小,以贵制贱。
四川内江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

四川内江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四川内江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内江市高中2018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广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出贪吃懒做的膏粱纨袴。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性网络媒体的成熟对传统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舆论生态格局也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生成的最重要载体,甚至影响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
2007年到2018年,中国网民个人互联网应用指数从51.1增加到57.6,互动参与指数从47.5提升到50.8,互联网应用水平稳步上升,参与性更强。
依托于论坛、社区、社群网站(SNS)、微视频、微博客等,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加速器和放大器”。
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全媒体传播下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就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网络社会的形成和网络媒体的成熟,使舆论渠道更加多样,舆论主体更加多元,加上商业利益的渗透、网络的开放自由、人们价值观的分化等因素,舆论引导的难度不断加大,也给引导的有效性带来挑战。
舆论生成的主体和载体更加多元。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已增至38.3%。
其中手机网民达3.56亿人,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博客用户达3.18亿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62.1%;微博客用户数近2.5亿人,比上一年暴涨近300%,成为引爆舆论的最重要平台。
网络社群急剧膨胀,目前社交网站的网民使用率为47.6%。
QQ 群、开心网、人人网注册用户数量巨大。
在网民总人数5亿多的中国,网民们交换信息、发表意见,已成为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公共舆论。
“带着体温的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微博等)和传统媒体等一起成为舆论生成的力量。
2018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答案

2018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答案1.D.(3分)2.C.(3分)3.A.(3分)4.B.(3分)5.(5分)①袁滋一行古道踟蹰与摩崖题记述说的民族融合的历史回声。
(2分)②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的交响乐与豆沙关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的面貌改写之声。
(2分)③村落小学教室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与欢笑声。
(1分)6.(6分)(1)比喻,(1分)将“蹄窝”比作“省略号”和“眼睛”,(1分)形象地写出了静默的古道历史悠久,见证了千年风雨,引人遐思。
(2分)(2)比拟(拟人),(1分)形象地写出了豆沙关由过去的险阻难行变成现在的通途的情形。
(1分)7.B(3分)8.8.A(2分)、D(3分)9.(4分)①第三方支付机构需提升交易的安全性、个人隐私的安全性以及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
②在移动支付流程、手机功能设计上多考虑中老年用户的需求。
③支付环节的各机构、公司等需要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意识。
(4)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
(答对一点给1分)10.B.(3分)11.B.(3分)12.D.(3分)13.(1)(5分)大岘山的强盗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并处死了强盗的首领,释放了随从的人,免去他们欠缴的赋税,叛乱于是就平定了。
(译对““戮其魁”、“纵”、“除其逋负”各得1分,译对大意得2分)(2)(5分)皇帝认为他的建议好,于是就写上这一条作为政令。
考核的原则确定了,言官上疏弹劾李裕,说他是通过李孜省提升的。
(译对“善”、“著”、“由孜省”各得一分,“由孜省”是状语后置。
译对大意得2分)14.A(2分)、E(3分)15.(6分)两首送别诗,第一首前两句为虚写,想象塞外苍凉冷寂的景象,后两句为实写,是对朋友的看似无理却有情的劝慰。
(2分)第二首前两句为实写,写送别时所见的碧草连天的景象,后两句为虚写,想象在西风飘雪的黑水边再也不能喊渡船的情景。
(2分)虚实相生,既扩展了艺术空间,丰富了诗歌意境,更突出了诗人对即将远出塞外、过着险恶莫测的流徙生涯的友人的深切牵念和担忧之情。
四川省内江市2018-2019学年第五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场出现了三股大的文化潮流:一是“国学热”。
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而生,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
二是关注现实的影视作品受到大众追捧。
三是网络游戏悄然诞生。
上述三者以“国学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如果从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它经过1 0多年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
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②网络文学年轻的作者们刚刚走出校门,甚至仍然在读,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阅历,几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亦处在懵懂阶段。
然而,他们热情好学,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熟悉网络虚拟环境;他们思想活跃,在线编写故事毫无心理羁绊。
他们占据的时空优势和读者优势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读者喜欢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和唯一目的。
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
“国学热”和“在线游戏”成为网络文学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其促使一代人文化消费范式的形成实是一种必然。
③网络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首先是在审美上的高度认同,其次是在形式、内容上的直接借鉴和翻写、延伸,再次是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历史以现代想象。
在男性向写作和女性向写作中,这一关系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男性向写作多取其意蕴,女性向写作则取其形态。
④网络文学极少有效仿现代文学之作,取法古人的却比比皆是。
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当中,书场、茶舍是其生根发芽的场所。
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辽阔的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存续有相通之处。
⑤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夹叙夹议,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大胆推测,其借古论今的演绎技法继承了古代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
2018年高考四川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2018届高三语文(第01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 专题11 语言得体(含解析)

专题11 语言得体1.【18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某知名节目录制现场:小沈阳和妻子一起现场演完一小段二人转后,观众掌声未息,主持人前来搭话,结果小沈阳来了一句他常在舞台上说的玩笑话,“臭不要脸的”。
B. 某省政法委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评论:“基层警察确实很辛苦,体验了就知道,那些站着讲话不腰疼的乱喷分子,有本事别报警。
”C. 某名校一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
”D. 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A项,“臭不要脸的”,说话不分场合;B项,“那些站着讲话不腰疼的乱喷分子,有本事别报警”,说话不顾身份;C项,说话不分褒贬。
2.【18届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
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 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说你好呢?C. 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录——《我的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 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答案】C3.【18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A. 小李收到王先生著作后回信:惠赐的大作已收到。
拜读后,深感对我的写作有莫大帮助,定当珍藏。
B. 令郎能在这次全国物理竞赛中折桂,多亏您悉心教导,我略备薄酒,以示感谢。
C. 本学会于明晚举办文学创作研讨会,敬请王先生莅临指导。
2018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pdf

2018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周易》产生的历史渊源至为悠久,可追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周易》由原始的八卦符号演变为六十四卦,直到西周初期卦辞、爻辞才编定完成。
《周易》经文的形式和内容确定之后,其象征意蕴与卜筮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同时也逐渐渗透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道德文化观念,但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
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
从汉代开始《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是有其内在、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的。
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极具示范意义。
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从未受到任何挑战。
随着儒家经典范围不断拓展和扩大,从“七经”“九经”“十二经”,再到“十三经”的最终形成,《周易》便自然从“六经”之首转而升擢为群经之首。
《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对后来儒道两家将其作为自身的经典并屡屡援《易》立说有着直接的影响。
自不待言,《周易》在汉代位列儒家经典之首,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魏伯阳以《易》说丹,王弼以老解《易》,又进一步强化了《周易》在后世道家、道教中的经典性质。
对于《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之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总目》的立场,旨在批评历史上援《易》立论的现象有损于《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
但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在儒道两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也获得了相应于典范意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总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地位根深蒂固的重要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内江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内江市高中2018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广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出贪吃懒做的膏粱纨袴。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疏凿的河流加深,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
B.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
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
D.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失偏颇。
B.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上取得了鲜明生动的效果。
C.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
D.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了宋诗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
B.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
C.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的比例感。
D.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五尺道的回声尹汉胤走进盐津豆沙关,两山陡然收紧,深谷一线,壁立森严,好个一夫御万敌的关隘。
沿秦汉五尺道攀登,落满沧桑的石阶,崎岖而破碎。
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鉴人的岩石,却一律高傲地昂起头,斜睨着喘息不已的人们。
它们有理由睥睨一切,因为在它们伤痕累累的肌体中,蕴藉着两千多年绵延不息的厚重足音。
在这南方丝绸古道上行进,你会发现较为完整的石阶上,深嵌着一个个马蹄踏出的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
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
此刻,你一定对脚下的每块石头充满敬意。
它们恪尽职守,雄踞于此千年,坚实的肌体不知承载了多少行旅脚步,目睹了多少世纪风雨。
在它们的记忆中,一定有当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艰险,肩负使命从戎州行至此地,踯躅于古道的情形。
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当年的摩崖题记。
其笔画线条有如血脉般充满张力,依然可以感觉到袁滋当年持笔时涌动于心的情感。
少年便才华出众的工部员外郎袁滋,被朝廷委以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的关系的重任。
这无疑是一个影响历史的重大使命。
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谕官吏时,竟有多位官员以西南遐远而拒绝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
烟瘴蛮荒的云南边地,路途遥远,险阻万端。
袁滋一行历经数月艰难跋渉,终结了南诏与唐朝对抗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西南的重大使命。
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举头眺望对面如削的崖壁,只见其凹陷处,摆放着几具一睡至今的神秘僰人的悬棺。
相传2500年前,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大战的僰人便在这片高山峡谷中繁衍生息。
勇武善战的僰人去世后的丧葬方式,充满着独特无畏的惊险。
他们让逝者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涛声安眠,希望其灵魂如同岩石般永远凝固在那里,与日月一同守望着故乡,倏忽间便千年已逝。
当岁月演进到了又一个新世纪,沉睡瞩望在高山岩壁之上的僰人,突然被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惊醒了。
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30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
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省道、渝昆高速公路。
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
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
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登上豆沙关,走过一道“僰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朴繁华的古镇出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眼前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
十年春秋,从灾难中站起来的僰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不弃故土,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古老血脉再次焕发出不朽辉煌。
在盐津牛寨乡桢楠保护区,挺拔着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桢楠林。
桢楠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树种,自古就被誉为高雅君子。
在一处村落旁,几株笔直高大的桢楠树冠如云,自成一片天地。
穿行其间,忽见一株不知何时被砍伐的桢楠,以其不离故土的巨大树根托起两间屋宇。
有朗朗书声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两间陋室组成的一所小学。
十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望着眼前的景象,我顿时觉得一股力量从地下升腾而起。
那株被砍伐的桢楠残木虽已没有了躯干,却仍以深扎于大地的根系,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思绪间,五尺道上的猎猎长风掠过耳边,石阶蹄窝中回响着马的嘶鸣声……“轰”的一声,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那株枯守在侧,坚如磐石的桢楠树墩,消失在那片风姿千古的桢楠树林中。
栉风沐雨的千年豆沙关,后人又将在这里听到什么样的回声呢?(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尺道又称“僰道”,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40年来,古道已退出了沟通蜀、滇交通的历史舞台。
B.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C.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层次分明地将古老豆沙关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D.作者行进在五尺道上,思古览今,虚实交织,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5.文章以“五尺道的回声”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回声”?(5分)6.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
(4分)(2)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2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4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三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较2013年底增加3558万人。
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8.9%。
以下为各年龄层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考虑的因素调查。
(摘编自《移动支付各种数据深度分析对比》,中国商业电讯)材料二日前支付宝发布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是使用移动支付增长最快的人群,就连平时不怎么用手机的老年人,每逢春节也戴着老花镜,乐滋滋地抢红包和发红包,但对不少年龄偏大的人来说,手机支付还是让他们感觉不便。
“前几天替儿子收一个到付的快递,15元的邮费,非让我用手机支付不可。
”今年63岁的王朝霞说,没想到收个快递也这么麻烦,快递小伙当时拿着智能终端告诉她,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支付宝。
她虽然平时也在微信里抢个红包,但对怎么支付真的不太清楚,只好敲开邻居家的门,让年轻人帮忙用手机付款,自己把现金给邻居。
而在女儿的多次培训下,终于掌握移动支付技术的李先生说,尽管会用但他平时也不怎么用,对于手机操作不熟练、眼花的他来说,实在找不到移动支付的方便。
“带孙子下楼遛弯,孙子非要买一个小玩具,想着没带现金就用手机扫码支付。
”他说,出门也没戴眼镜,商店里信号也不好,支付5元钱弄了10多分钟,还不如直接给现金方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