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柳区砾岩中古植物化石群的时代及其在大地构造上的意义.pdf

合集下载

藏南巴朗地区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藏南巴朗地区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藏南巴朗地区花岗岩时期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藏南巴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该地区岩石学和地质构造探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通过岩石化学、岩相学和锆石U-Pb定年等探究方法,对该地区的花岗岩岩石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其时期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探究表明,藏南巴朗地区主要产出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的花岗岩,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和苏长花岗岩。

岩石成分中SiO2含量高,Al2O3、Na2O和K2O含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呈现明显的负Eu异常,猜测其来源可能为壳源岩浆。

通过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推断这些花岗岩的形成与古特提斯-强度印支造山带活动、青藏高原隆升、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等有关。

关键词:藏南巴朗;花岗岩;时期学;地球化学;地质意义正文:一、探究概述藏南巴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复杂,地质构造特殊,是岩石学和地质构造探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岩相学、岩石化学及结晶学等多种手段,对该地区出露的花岗岩进行了综合探究,并进行了地球化学和时期学分析。

通过探究这些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形成背景,为深度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文化遗产保卫等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野边境质调查本探究分别在巴朗-夏鲁地区、关塔恰和钦曲河流域开展了野边境质调查,主要发现岩石类型以二长花岗岩和苏长花岗岩为主。

依据野外观察及常规岩相学特征,可将其划分为粗粒、中粒及细粒花岗岩等不同变种。

岩性以块状、片状和脉状为主,其中脉状岩体密度稍大,形态更加复杂,易于形成峡谷和裂谷等地质构造。

三、岩石化学特征本文以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为基础,分析了花岗岩的化学组成及其特征。

结果表明,藏南巴朗地区花岗岩样品的SiO2含量均较高,主要在70%以上;Al2O3、Na2O和K2O含量较低,分别在10%左右;CaO和MgO含量都分外低,TiO2含量稍高。

这些数据表明,该地区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属于典型的壳源岩浆。

四、锆石U-Pb定年通过锆石U-Pb定年,本文得到花岗岩形成时期为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

【期刊论文】西藏羌塘角木日地区二叠纪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意义

【期刊论文】西藏羌塘角木日地区二叠纪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意义

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第23卷第12期2 4年12月Vol.23,No.12Dec.,2 42 世纪8 年代羌塘中部地区就有基性超基性岩的报道[1],对于这套岩石的成因及意义一直争论很大。

一些学者认为它是蛇绿岩,并代表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古特提斯界线[2,3]。

然而,过去所报道的蛇绿岩受构造作用破坏严重,不具备典型蛇绿岩的组合,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这套岩石不是蛇绿岩,而是一套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的岩石[4,5]。

笔者等在开展1:25万玛依岗日幅区域地质调查期间,在角木日地区发现了一套保存十分完整的硅质岩、枕状玄武岩、辉长辉绿岩和变质橄榄岩组合。

野外观察和初步的室内研究表明这套岩石为蛇绿岩组合(图1)。

1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变质橄榄岩,主要为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和蚀变橄榄辉石岩。

岩石分布相对较少,呈岩片产出,宽约2 m ,两侧分别与橄榄辉长岩和玄武岩以断层接触。

矿物晶体呈半自形—自形,主要矿物为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

橄榄石多数发生了蛇纹石化,在晶体核部仍保留有残留的橄榄石,呈卵斑状产出(图版Ⅰ-1),SiO 2含量在36. 7%~4 . 3%之间,MgO 含量为31.48%~35.18%。

岩墙群单元,主要有橄榄辉长岩、辉长辉绿岩和橄榄辉长辉绿岩岩墙。

与变质橄榄岩相接触的岩墙为橄榄辉长岩岩墙,岩石中含有少量未蚀变的橄榄石。

岩墙保存完整(图版Ⅰ-2),单个岩墙宽度在1 ~5 cm 之间,粗、细粒结构明显。

细粒橄榄辉长岩矿物结晶程度较差,辉石和斜长石呈半自形,粗粒橄榄辉长岩结晶较好(图版Ⅰ-3)。

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少量橄榄石。

SiO 2含量在46.87%~49.46%之间。

岩墙产在玄武岩之下,局部切穿枕状玄武岩。

堆晶橄榄辉长岩(图版Ⅰ-4),岩石风化破碎较强,产在玄武岩之下,成层性较好,有一定的粒度变化。

橄榄辉长岩主要由斜长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组成,并含有少量蛇纹石化的橄榄石,斜长石和辉石蚀变均较强(图版Ⅰ-5)。

22536974_藏南东部麻玛沟地区早古生代与中新世岩浆作用及其意义

22536974_藏南东部麻玛沟地区早古生代与中新世岩浆作用及其意义

1000 0569/2020/036(10) 3081 96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0 10 09藏南东部麻玛沟地区早古生代与中新世岩浆作用及其意义邸英龙1,2 曾令森1 张立飞2 高利娥1DIYingLong1,2,ZENGLingSen1 ,ZHANGLiFei2andGAOLiE11 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1 KeyLaboratoryofDeep EarthDynamics,MinistryofNaturalResources,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 SchoolofEarthandSpaceScience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2020 05 03收稿,2020 08 12改回DiYL,ZengLS,ZhangLFandGaoLE 2020 Early PaleozoicandMiocenemagmatismoftheMamaValleyandtheirsignificance,easternSouthTibet ActaPetrologicaSinica,36(10):3081-3096,doi:10 18654/1000 0569/2020 10 09Abstract TheMamaValleyareaoftheGreaterHimalayanCrystallineSequence(GHCS)containsvarioustypesofgraniticgneissesandleucogranites NewzirconSHRIMPU Pbdatingresultsindicatethattheprotolithofthegraniticgneiss(SampleMM15)crystallizedat500 7±4 5Ma,andtheinheritedcoreofzircongrainsfromthegarnet bearingleucogranitecontainasubstantialpopulationofzircongrainswithanageof498 6±3 4Ma ThenewdatatogetherwithliteraturedatasuggestthattheMamaValleyalsoexperiencedamajorepisodeofmagmatismattheEarlyPaleozoictime Inaddition,themagmaticzirconrimsoftheleucograniteyieldagesfrom15 7Mato25 1Ma,suggestingaprotractanatecticprocessinthisarea 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suggestthattheleucograniteswerederivedfrommuscovitedehydrationmelting,whichmaybeachievedbylow degreemeltingofNeoproterozoictoEarly Paleozoicgranites ThegraniticgneissandleucogranitehavehighCs,Rb,U,andPb,butlowZr,Hf,andNb/Taratios Zirconmorphologiesindicatethattheyareofperaluminousandorogenicgranite,consistentwiththeirbulktraceelementcompositions Thus,theEarlyPaleozoicmagmaticeventoccurredinasubductiontocollisionsettingratherthaninapassivemarginsetting Combinedwithpreviousdata,weinferthat:(1)thesubductionoftheProto TethysoceaniclithospherebeneaththeIndiancontinentproceededfromtheeasttothewestwithtime;and(2)bothmuscovitedehydrationmeltingandfluxed meltingofmuscovitearedominantmeltingmechanismsfortheformationoftheMioceneleucogranitesinHimalayanbelt,andtheMioceneleucogranitesrepresenttheproductsfromatleast5episodicanatecticprocessesKeywords Himalayanorogen;MamaValley;EarlyPaleozoicmagmatism;Leucogranite;Subductedcontinentalmargin摘 要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错那县麻玛沟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花岗片麻岩和淡色花岗岩。

西藏恐弄拉地区中侏罗统桑卡拉佣组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西藏恐弄拉地区中侏罗统桑卡拉佣组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碎 屑灰 岩所 组成 的碳 酸盐 岩 地层 体 ( 史 晓颖 等 重
2 地 质 背景
研究 区 纵 跨 两 个 I级 构 造 区 , 北 侧 属 班 公
湖一 双湖一 怒 江一 昌宁 对 接 带 , 南 部 为 冈瓦 纳 北 缘古 生代一 中生代 冈底 斯一喜 马拉 雅造 山 系 。工 作 区 内以扛 龙 西 嘎一 色 卡 I级界 线 断 裂 为 界 , 次 级大 地构 造单 元 中北侧 属班公 湖一 怒江 蛇绿 混杂 岩带 ( Ⅵ 一 ) , 南 侧 为 昂龙 岗 日一 班 戈一 腾 冲岩 浆 弧带 ( Ⅶ ) ( 潘 桂 棠等 , 2 0 1 3 ) 。受 北侧 古 特 提斯 大洋 向南 持续 俯 冲 , 雅 鲁 藏 布江 弧 后 洋 盆 向北 俯
(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 贵 州 贵 阳 5 5 0 0 1 8 )
[ 摘 要 ] 贵 州省地 质调 查 院在 开展 西藏 自治 区 l : 5 万班 戈县 恐弄拉 地 区区域地 质调 查 时 , 在 马 前 乡恐弄拉 西侧 车尖 西 南一 带前人 划 分 的一套 早 白垩世 桂 牙岩 组 碳 酸 盐岩 地 层 中采 集 了腕 足 类和 腹足 类化 石 , 据 采 集 的 古 生物 化 石 时代 确 定 此 套 碳 酸 盐 岩 地 层 为 中侏 罗世 沉 积 ( 晚 巴 柔
冲, 在两 者双 向俯 冲 消减 作 用 下 的构造 背景 。 区
测, 1 9 8 3 ) 。笔 者 于工 作 区地 质 调查 过程 中 , 通 过 实测 剖 面及 填 图路 线 , 桑 卡 拉 佣 组 地 层 为灰 色 夹 浅紫 红 色 中厚 层 状 含 生 物 屑 藻迹 泥 晶灰 岩 、 含 生 物 屑含藻 迹 泥 晶 灰 岩 、 含 生 物 屑泥 晶灰 岩 。 区域

26422423_藏南米拉山地区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石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成因

26422423_藏南米拉山地区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石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成因

1000 0569/2021/037(11) 3479 00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1 14藏南米拉山地区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石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成因孙浩哲 赵志丹 朱弟成 刘栋 王青 唐演 齐宁远 董国臣SUNHaoZhe,ZHAOZhiDan ,ZHUDiCheng,LIUDong,WANGQing,TANGYan,QINingYuanandDONGGuoChen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StateKeyLaboratoryofGeologicalProcessesandMineralResources,SchoolofEarthScienceandMineral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2021 05 28收稿,2021 10 20改回.SunHZ,ZhaoZD,ZhuDC,LiuD,WangQ,TangY,QiNYandDongGC 2021 Geochronology,geochemistryandpetrogenesisofMioceneadakiticrocksinMilashan,SouthernTibet ActaPetrologicaSinica,37(11):3479-3500,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1 14Abstract MioceneisanimportantperiodfortheupliftingandthickeningoftheTibetanPlateau,andmeanwhile,post collisionaligneousrocksarewidelydeveloped ThezirconU PbdatingandLu Hfisotopes,andwholerockmajorandtraceelementcompositionswereanalyzedonthecalc alkalinepotassicvolcanicrocksintheMilashanarea,SouthernLhasaterrane MilashanMiocenevolcanicrocksaretrachydacite,daciteandrhyolite,withintermediatetoacidcompositionandSiO2rangingfrom59 89%to71 87% ThezirconU Pbdatingyieldedagesfrom16 1±0 2Mato20 4±0 3Ma AllsamplesexhibithighAl2O3(13 54%~16 31%),lowMgO(0 46%~1 95%),highSr(388×10-6~804×10-6),lowY(6 55×10-6~11 20×10-6)andYb(0 70×10-6~1 07×10-6),highSr/Yratios,lowcompatibleelementconcentration(Cr=4 26×10-6~32 53×10-6,Ni=4 16×10-6~25 75×10-6)andslightnegativeEuanomaly Thesamplesarecharacterizedbyenrichmentoflightrareearthelementsandlargeionlithophileelement(LILEs,Rb,Th,U,K),anddepletionofheavyrareearthelementsandhighfieldstrengthelement(HFSEs,Nb,Ta,Ti).TheseMiocenevolcanicrocksamplesshowadakiticaffinity,andmayhavebeenformedbypartialmeltingofmaficthickenedlowercrust Thesourceregionisprobablygarnetamphibolite Lu HfisotopicdeterminationyieldedpositivezirconεHf(t)valuesrangingfrom+2 2to+7 8,indicatingthatthesourcewasjuvenilecrustwiththeadditionofsubductedslabmelt MilashanMiocenevolcanicrockswereformedatthesametimeastheactionofMilashanfault,whichprobablysuggeststhatbothMilashanMiocenevolcanicrocksandMilashanfaultarecausedbythedelaminationofLhasaterranelithosphere Keywords SouthernLhasaterrane;Milashanarea;Miocene;Calc alkalinepotassicvolcanicrocks;Adakiticaffinity摘 要 中新世是青藏高原隆升、增厚的重要时期,并且在这一时期内拉萨地块广泛发育碰撞后岩浆岩。

西藏亚东堆纳地区的古近纪地层研究意义

西藏亚东堆纳地区的古近纪地层研究意义

西藏亚东堆纳地区的古近纪地层研究意义藏南地区的地层中保存特提斯海广泛分布着具有特殊特性的化石,保存连续的海相古新世到始新世地层,它们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种类也非常多,它的生物演化序列能够与欧洲阿尔卑斯经典特提斯研究区相对比。

西藏亚东地区是特提斯演化晚期残留海的地方,它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

标签:古近纪;有孔虫;研究意义;亚东前言在我国古近纪沉积类型主要是陆相的,只有在西藏、新疆以及台湾的部分地区才发育有海相古近纪地层(万晓樵,1987)。

藏南古近纪的开展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

外国学者Hayden等在对岗巴、定日研究发现了该区的古近系。

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只对藏南地区的海相古近纪地层进行了研究,命名了遮普惹组,属于早古近纪。

在80年代西藏开展了许多的专题研究,许多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都涉及到了海相古近系,使西藏古近系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90年代各类重大项目,使得新的高潮期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

1 区域地质构造文章研究区位于藏南亚东县堆纳乡,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南带。

古近纪时期,属于印度板块北缘被动陆缘盆地类型,沉积物主要是浅海陆源碎屑和碳酸盐(Liu & Einsele,1994;zhou,2000)。

位于欧亚大陆南部特提斯构造域具有全球性横向分布的特征,位于西藏南部喜马拉雅构造域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俯冲、碰撞产物。

根据地层和构造特征,分别发育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低喜马拉雅带和亚喜马拉雅带。

自北向南依次分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以藏南拆离系为界和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以主中央断裂为界和低喜马拉雅带,低喜马拉雅带以主边界断裂为界和亚喜马拉雅带(如图1)。

2 主要内容文章主要研究采集的样品以灰岩为主,较为坚硬,有孔虫种类繁多,只有极少数类型具有简单的壳体,其余则复杂多变。

壳径从0.02mm到110mm不等,通常都不大于10mm。

构造有的十分简单,有的则十分复杂(郝诒纯,1980)。

甘肃北山柳园地区花岗岩类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甘肃北山柳园地区花岗岩类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7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8889# "7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8"":; #7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造山带和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889<! # $ % & ' () * & + (+, ' & ,./ ) * & +0 1 2 1 (' / 34 +2 ) * ) .) 1 54 6 7 " 8 9 1 * : * +; !8889# 8 3* +( ! !" " !8 3* +( < +* = 1 ' 2 * ) >& ? 1 ) ' & % 1 .@ 9 1 * : * +; !8"":; 8 3* +( # !A 1 > B(C & ' () & ' >& ? 7 ' & ;1 +* / 9 1 % ) 2 (+, 8 ' .2 ) (% " = & % .) * & + D * +* 2 ) ' > & ? " ,./ () * & + 5/ 3& & % & ? " (' ) 3 (+, 5$ (/ 1 5/ * 1 +/ 1 2 1 E * +; < +* = 1 ' 2 * ) > 9 1 * : * +; !889<! 8 3* +( "88< F 8# F "! 收稿"88< F 8= F != 改回!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部新元古代中期蛇绿混杂岩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部新元古代中期蛇绿混杂岩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10000569/2013/029(02)069822 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部新元古代中期蛇绿混杂岩带的 厘定及其意义
张修政 董永胜 李才 解超明 杨韩涛 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ZHANGXiuZheng,DONGYongSheng ,LICai,XIEChaoMing,YANGHanTaoandWANGMing
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不断的提供大量新的资料和认识,越来 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提出质疑。胡道功 等(2003)通过精确的锆石 UPb定年研究表明,被认为是念 青唐古拉岩群组成部分的念青唐古拉片麻岩形成于古近纪; 董昕等(2009)对 南 林 芝 岩 群 碎 屑 锆 石 的 研 究 表 明,其 原 岩 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变质时代为新生代(35Ma左右),是雅 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闭合作用的产物,从而否定了林芝岩群 为基底变质岩系这一传统认识;董永胜等(2011)对林芝岩群 以东的德玛拉岩群(原波密岩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其 变质变形作用主要发生在新生代;同时 Dongetal(2011)在 念青唐古拉山地区的中高级变质岩中获得 213~225Ma变质 年龄,认为和松多榴辉岩的退变时代相同,是拉萨地块中部 二叠纪三叠纪造山作用的产物,而并非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拉萨地块是否存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如果存在其构 造属性又是什么?这都是存在至今且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 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对拉萨地块早期构造演化的研究。目前 关于拉萨地块起源的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 论(YinandHarrison,2000;AudleyCharles,1983;Zhuetal, 2011;Guynnetal,2012),研究者主要根据古生代以来的相 关资料和碎屑锆石中的物源信息。事实上通过对古老基底 时代及属性的研究,进行区域上的对比,亦是研究陆块起源 的重要手 段。然 而 从 现 有 的 资 料 来 看,分 布 于 拉 萨 地 块 北 部、中部以及东构造结两侧所谓“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可能是 不同时期、不同构造背景下,多期变质及岩浆作用叠加和构 造混杂的产物,其中至少包括了新元古构造事件(胡道功等, 2003;张泽明等,2010;及本文成果)、泛非造山运动(Donget al,2010;李才等,2010)、二叠纪三叠纪造山作用 (杨经绥 等,2006;徐向珍等,2007;Dongetal,2011)以及新生代以 来与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造山相关的变质、岩浆作用 (王金丽等,2008;董昕等,2009)。因此对拉萨地块上中高级 变质岩系进行构造背景的研究应首先建立在精确的同位素 定年的基础上,否则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也将失去针对性,甚 至造成混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方面获得了比较一致的结论 ! 但对于其沉积时代 和地层对比,不同的研究者则有不同的观点 ! 最早在 "#)’ 年,尹集祥和常承法对柳区一带出 露的红色砂砾岩进行首次考察时就在其中发现了植 ! "#’% 年,尹集祥和刘成杰又在公路北面出露的砂砾 岩层中发现了 * 个产植物化石层位
["*] [%]
区的磨拉石沉积地层和古生物化石后则认为这些砾岩 形成于晚渐新世 ; 中新世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柳 区砾岩的形成时代存在很大争议,其跨度之大基本上 涵盖了整个古近纪,即自古新世至中新世均有可能, 而印度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限也大致分布在此范围 内 ! 因此这一时代跨度显然很难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两侧陆块的碰撞时代上限提供比较精确的制约,有必 要对这套磨拉石中的植物化石及其时代进行更细致的 研究,为澄清上述争议提供确凿证据 !
")
’& 年代尹集祥等通过比较系统的地层学研究,将其 [%] 改称为“柳 区 组” ,并 将 它 作 为“外 磨 拉 石 带” 与冈底斯砾岩“内磨拉石带”一起构成雅鲁藏布江 缝合带南北两侧“双磨拉石带”这一比较独特的地 质景观 ! 自此,这套磨拉石建造也逐渐成为令人瞩 目的对象,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 !
石,少量为果实种子的印痕 $ 经研究鉴定约有 %’ 余 种,隶属 - 个科 . 个属,主要是被子植物,未见蕨 类及裸子植物等类型;在被子植物中,主要是双子 叶植物 $ 除个别种属外,这次发现的植物化石与陶
[%,] 君容报道 的第一次发现于柳区砾岩中的植物化石
种属 (另文发表) 有很大区别 $ 虽然化石标本的数量 及属种不多,但由于发现的这些化石植物物种大多 数是已经灭绝的类型,与现生种的关系较远,因而 它为西藏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古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 的信息 $ 具体来说,这次鉴定出的化石植物种名包 括: !"#$#%&’ #/ $ ()*’$)+, , !"#$#%&’ 01 $ , -)./",$0’ *01#23/""# , -)./",$0’ 01 $ , !)2&"&’ 1,1#%$)23/""# , 4,5 (&’ 01 $ , 6#"")$&’ 01 $ , 7.08,)2’,’ 01 $ , 7.08,# 01 $ , -,’’,$0’ 01 $ , -).%)23/""&* #/ $ ’8,9,:).*,’ , !3/"",$0’ 01 $ 2, !3/"",$0’ 01 $ 3, -#.2,$30’ 01 $ $ 从发现 的 化 石 植 物 所 对 应 科 属 的 现 代 分 布 来 看,柳 区 组 这 次 出 现 的 植 物 有 大 戟 科 的 野 桐 属 ( 6#"")$&’ ) ,其现生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我国仅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 $ 柳区组内发现 有多种的桑科的榕属 ( 4,(&’ ) 是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的 $ 椴树科的扁担杆属 ( 7.08,# ) 分布于东半球 热带地区,我国主要产于西南部尤其是中型叶的种 多分布在南部,同一科内相近的属 7.08,)2’,’ 的现生 种很少,分布在热带非洲 $ 化石中的 -,’’,$0’ 相近似 者为葡萄科的白粉藤属 ( -,’’&’ ) ,广泛分布于热带至 亚热带地区,我国主产于西南部至台湾 $ 因此,从 上述植物区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些科属均属 热带区系成分,其中亦有少数属亚热带至温带分布 的 (如 !"#$#%&’ ) $
"%%)*%(*!+ 收稿,"%%)*%+*!) 收修改稿
[!]
来,由于受到青藏高原极其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的 限制,人们对这些磨拉石盆地沉积地层的研究程度 仍然比较低,从而也制约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演化 研究的深入 $ 笔者等近年来对具有代表性的上述磨 拉石盆地沉积地层之一— — —柳区砾岩,进行了细致 考察,对 其 层 序、形 成 环 境 和 沉 积 时 代 进 行 了 研 究,特别是在该套磨拉石的上部层位重新找到一批 保存相对 完 整 的 植 物 化 石,并 确 定 其 形 成 时 代 为 中、晚始新世 $ 这一成果不仅为西藏地区始新世磨 拉石沉积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比较确凿的古生 物学证据,而且也为探讨该套磨拉石的形成背景和 大地构造意义提供了新的制约材料 $
[#] [%] [1]
"
柳区砾岩的沉积层序及化石产出层位
由于受到后期构造的影响,研究区内柳区砾岩南
北两侧的蛇绿岩和印度被动陆缘中生代浅变质岩系均 以高角度逆断层冲断其上 (图 ( , (<) ) ,此外在强烈 % 4) 的后期构造运动改造下,柳区砾岩中褶皱和断层极其 发育,从而为整个剖面地层层序的测定带来了很多困 难 ! 笔者等在野外在构造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整套 地层的层序进行了恢复,并根据岩性组合及其宏观沉 积结构、构造特征,自下而上将其划分为 * 段:
图!
柳区砾岩和岗仁布齐峰砾岩分布地质简图及研究区位置
目前,该套磨拉石的砾石成分、沉积环境、形 成时代、物源区性质及沉积大地构造背景等方面均
[% ( ""]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并在其沉积环境的研
内俯冲形成的大洋岛弧与印度板块碰撞并仰冲到后
[""] 者之上这一早期造山过程的产物;而 6,789,.:- 等 在研究了罗布莎、大竹卡、秋乌和岗仁布齐峰等地
"=%&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整合覆盖于蛇绿岩和印度大陆被动陆缘三叠系—白 垩系浅变质岩系之上 ! 主要岩性为一套比较醒目的 紫红色复成分砾岩,其物源分别来自印度被动陆缘 的中生代沉积和缝合带中的蛇绿岩 ! 因在拉孜县柳 区一带出露情况较好,尹集祥曾于 "#$# 年将其定名 为“柳区砾岩” ,但未予描述 ! 随后,在 %& 世纪
!
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
柳区砾岩沿着雅鲁藏布蛇绿岩带的南缘断续分
$ 但长期以
布,近东西向延伸约 !(%?5$ 其南、北两侧分别不
(批准号: ,-./"*01*!!&) 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编号:"%%".2)!"3%%) 资助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 4*5678:965: 5678 $ 7;<6=$ 6<$ <>
藏南柳区砾岩中古植物化石群的时代 及其在大地构造上的意义 !
方爱民! 闫 臻! 刘小汉" 潘裕生! 李继亮! 俞良军! 陶君容#
!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 #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
摘要
位于雅鲁藏布缝合带南侧的柳区砾岩是在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后伴随造山带的后期演
区砾岩形成于渐新世2中新世 ! 而近年来, 345,.等
通过对柳区砾岩与上下地层之间接触关系的研究, 并根据对前人资料的总结认 为 其 形 成 时 代 为 古 新 世,由此他们提出该套磨拉石沉积代表了由早期洋
")尹集祥主编《西藏南部科学旅行指南》第二部分,"#’&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
图!
柳区砾岩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发现植物化石的层位
( !)南侧界线; (")北侧界线; ( #)植物化石的层位
下段:紫红色粗碎屑厚层—巨厚层砾岩夹薄层 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其中,砾岩中砾石主要来自蛇 绿岩带的硅质岩、超镁铁岩及部分复理石 $ 底部不整 合覆盖于蛇绿岩之上,往上和中段岩性过渡接触 $ 中段:紫红、暗红色粗碎屑砾岩夹薄层紫红色 泥岩、粉砂岩,砾石主要来自印度大陆被动陆缘的 浅变质岩,同时含少量硅质岩、超镁铁岩等来自蛇 绿岩带的产物 $ 上段:灰绿色、紫红色砾岩夹薄层泥岩、粉砂 岩,具有明显的旋回特点,砾石以印度被动陆缘浅 变质岩为主,同时含一些火山岩和少量来自缝合带 的蛇绿岩块 $ 本段于下伏第二段之间为过渡接触, 顶部为印度被动陆缘浅变质岩系逆冲推覆盖其上 $ 其中,本次采集的植物化石主要发现于柳区砾 岩上段的中部,往南与印度被动陆缘浅变质岩系的 接触界限相距约 %&’ (,具体地点位于西距柳区村约 (图 + ( #) ) ) *( 处新藏公路上一小桥南侧的孤山包 $ 所有化石样品均采集于厚层粗砂岩、含砾砂岩顶部 的泥岩薄层中,其所在层序自下而上划分如下 (图 : ,)
化所形成的一套具有重要大地构造意义的山前磨拉石建造,它对确定印度和亚洲板块碰撞时间上 限、探讨陆*陆碰撞后的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但长期以来,有关该套磨拉 石的时代以及地层对比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藏南磨拉石沉积大地构造意义认 识的深入,对其形成时代的争议更趋激烈 $ 笔者等最近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在该套磨拉石的上部层 位重新找到了一批保存相对完整的植物化石,经鉴定确定其时代为始新世中、晚期,从而对该套 磨拉石的形成时代提出了新的制约 $ 文中报道这些植物化石组合及其时代,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探讨其在区域大地构造上的意义 $ 关键词
物化石
[%]
,后经郭双兴鉴定认为属于晚白垩世
["%]
,并采集了一
批植物化石标本,后经陶君容鉴定,认为这些植物 化石组合属于始新世中、晚期 ! 尹集祥等在此基 础上,通过与秋乌组和门土组以及日喀则地区中新 世乌龙组内植物化石的对比,认为柳区砾岩中的植 物化石组合所确定的时代仅仅代表了柳区组形成时 代的 下 限, 而 其 上 限 时 代 则 有 可 能 延 伸 到 渐 新 世 ! %& 世纪 #& 年代, +,-./0/ 等 在分析日喀则弧 前盆地沉积相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层对比认为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