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doc

合集下载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学追求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学追求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学追求摘要:沈从文毕生缔造了许多作品如《龙珠》、《长河》、《月下小景》等,但其中最为迷人的,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成功,是那些描写湘西偏远地区的边境小镇的新的题材的小说。

他站在一个世外人的角度,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别开生面的湘西风土画。

在这幅画上,不同的颜色带给读者异样的眼睛的不同感觉。

大地颜色的深沉映衬着在这片热土上淳厚古朴的人情世态,彩虹颜色的多样象征着这片热土的美丽缤纷湖光山色,太阳颜色的火红比喻着健康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个奇异的风光点缀出一座古老朴素、吉祥如意、和平宁静的边远湘西小村。

关键词:边城;美学;追求《边城》描写了一个简单短小却有极大意义的优美但又充满遗憾的故事:在湘西古朴的大地上,孕育了一个离城市很远的小镇。

在这里住着靠摆渡谋生的相依为命祖孙二人,外公已七旬有余,身板硬朗结实,面目慈祥,古铜色的脸布满了岁月的年轮,孙女翠翠花季少女,亭亭玉立,懵懂羞涩。

他们常常帮助别人,从来不骗人。

在两年前的端午龙舟节,特雷西和当地船共有两个年轻的主人傩送的遇见,彼此喜欢对方。

在这个时候,傩送哥哥天宝也看纯翠翠,然后托人给特雷西爷爷”,发生在同一时间在王集团也赞赏傩送,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轧机的傩送嫁妆。

傩送一心想和翠翠共度一生,不稀罕王集团陪嫁贵重的碾坊,心里只有翠翠,哪怕没有太多的金钱,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俩自家兄弟同时看上了长得俊的翠女。

为了公平起见,于是兄弟俩提出用嗓子发出优美的声音的方式求的翠翠的好感,让翠翠去做决定。

当天宝知道翠翠和傩送的情意,帮助弟弟和翠翠的幸福,决定去海滩,发生了意外死亡的不幸事件。

外公没想到孙女的婚事成这个结果,为此成天操心担忧,死了最后。

作者描写了这样的故事,凄美动人。

小说用中国的语言,家常的谈话,人类最朴实的感情,描写了在水边的船上所上演的见到的事物、人物和故事,体现了自然、民俗的美人性的光辉,像一幅湘西风情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伴着纯正的牧式情歌和地方色彩。

论从小说《边城》到电影《边城》的得与失

论从小说《边城》到电影《边城》的得与失

论从小说《边城》到电影《边城》的得与失作者:魏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摘要:小说和电影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也有着差异。

本文将从小说与电影的通而不同之处,对电影《边城》改编的得与失作出评价。

关键词:《边城》;小说;电影;改编作者简介:魏瑶,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201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2小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界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部小说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命运悲剧生活。

电影《边城》则是凌子风导演依据小说改编的。

该电影总体来说是忠实于原著的,本文将从小说与电影的通而不同处,浅析该影片“忠实”改编的得与失。

一、相通的情感,应有不同的展现方式观看完该影片给人最大的感触就是,它是一部没有改编的改编电影,它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

这种忠实的改编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达相同思想感情,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电影《边城》在主题上与原著并无出入,也是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二)相同的故事结构,不管是小说,还是《边城》影片的结构都是从“今年”的端午倒叙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和傩送第一次在河边相见;再倒叙一年前的端午,翠翠和天宝大老在家中相遇;然后在铺叙大老通过杨马兵走车路向翠翠求婚,大老和二老的同时在上坡上唱歌求爱,老大的自惭隐退以至行船淹死,二老对老船夫的误会和远行,二老父亲顺顺的拒婚,老船夫之死,最后是翠翠在冬日的薄雪中,独自守着渡船,执着而又无望的等待着二老归来。

小说与电影《边城》的文学与影视比较

小说与电影《边城》的文学与影视比较

小说与电影《边城》的文学与影视比较《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在文学界和影视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在《边城》的文学与影视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边城》的小说和电影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的时间轴和视角展现故事的发展。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汉子与美铃之间的纠葛,叙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亲情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而电影则更加注重于通过形象的表达方式传递情感和情节,通过镜头语言、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和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小说和电影也有着各自独到的方法。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思维描写,深入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选择。

而电影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镜头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线索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此外,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边城》的小说和电影也各有亮点。

小说中,作者沈从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夸张等,以情景描写和对话展现故事中的冲突和人物关系。

而电影则主要通过画面的构图和配乐来传达情感和情节,通过色彩、光影等元素来营造氛围和表达主题。

另外,小说和电影的受众也有所不同。

《边城》的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更多地面向有阅读兴趣和文学修养的读者,通过文字的表达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电影则更具视觉冲击力,能够更直观地表达情感和情节,吸引广大观众的关注。

尽管小说和电影在表现形式、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价值。

小说能够通过文字的表达更加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而电影则通过形象的表达更直观地传递情感和情节,给观众带来更直接的感受和体验。

综上所述,《边城》的小说和电影在文学与影视的比较中各有特点和魅力。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它们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呈现了边疆地区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

《边城》版本汇校述评

《边城》版本汇校述评

在研究方法上,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版本研究者们多采用文献考据、历史 地理信息分析等方法,也有学者运用数理统计和可视化技术进行定量分析。这些 方法多样化,既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 可能性。
通过对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版本研究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成果丰 富,对其历史演变、文献传承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对不同版 本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特性,对于正确理解《论语》的内涵和 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版 本的全面性研究不够,对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及与同时代学派的关系等问题仍有待 进一步探讨。
最后,我想说,《边城》这部作品,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改编,都给我们留 下了深刻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湘西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也让我们看到了 人性的复杂和善良。读《边城》,看《边城》,不仅是一次文学艺术的享受,更 是一次关于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内容
近十年来,沈从文的《边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部小说以湘西为背 景,展现了一个诗意盎然、充满人情味的世界,以及一种深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 态。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对《边城》的已经超越了文本本身,扩展到了文化、历 史、社会等多元领域。
《边城》不仅仅是一部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它更是一首赞美人性、赞 美生活的诗篇。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读完 《边城》,我们仿佛可以在心中描绘出一个美丽而哀伤的边城世界,感受到那种 深深的情感。
在读《边城》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沈从文先生的写作风格。他的笔 触细腻入微,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语言清新自然,让人感受到湘西山水 的灵性。他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直读下去。
然而,将《边城》改编成电影并非易事。在众多版本的电影中,以1984年凌 子风导演的电影版《边城》最为著名。凌子风导演充分地理解了沈从文先生的原 著,通过电影语言,将原著中的风土人情、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情节等元素完美地 展现出来。然而,电影的时长毕竟有限,无法完全展现出原著中的细腻情感。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摘要:1953年,香港永华影业公司的导演严俊根据《边城》拍摄了电影《翠翠》。

影片在原作情节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动,作为原作者,沈从文却对该片极为失望。

1983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凌子风将《边城》改编为同名电影,广受好评。

凌子风的执导的《边城》,虽尽可能还原原著,但由于电影的特性,开辟了一些美,也不可避免的对美造成一些破坏。

本文将结合原著,以凌子风执导的《边城》为对象,对小说和电影从美学角度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边城;小说;电影一、电影、小说的界定与联系人们常说电影就是兼具文学性、戏剧性、音乐性的综合艺术。

《电影艺术词典》中,对电影的界定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①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典型的叙事体文学”②。

英国作家伊丽莎白・鲍温说过:“小说是一篇臆造的故事。

”电影与小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诞生之初,电影就把创作的眼光投向了小说。

如1902 年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就是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

从那以后,许多中外名著都搭上了这趟改编列车,如《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阿Q 正传》等,掀起了一股小说改编热。

电影和小说能够通过某种途径发生转换,就说明二者之间有着相似性。

但是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和小说表现出面貌迥异的美学特征。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可以视之为从一种美学形态到另一种美学形态的转换。

二、造型之美电影《边城》的造型包括色彩、光线、画面等方面。

纵观整部电影,总体颜色较为素雅清丽,以湘西上的茶峒乡为故事发生的地方,山清水秀,举目间自成一派风景。

拍摄地点皆取自湘西,与原著中风格相近。

人们的穿着也多半以自己印染的素色衣服为主,在青山碧水的呼应下,在色彩上,将湘西边境小乡村的安逸、简单和淳朴凸显出来。

浅析《边城》的美学价值

浅析《边城》的美学价值

浅析《边城》的美学价值内容提要:沈从文的《边城》以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湘西淳朴的风情画,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美丽的山乡风景,纯真质朴的人性美,真挚感人的人情,还有那独具特色的民俗,无不彰显着这部作品的独特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沈从文的《边城》似一幅水墨画,以其纯美的民族风貌,朴实而厚重的风土人情展现在我们面前,透过那简单而真实的情节,朴素而淳朴的情感及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我们体味到这部小说所展现的唯美的艺术价值,他的美学思想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边城》中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的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边城》把沈从文先生对生活所有的爱与美都包含在了其中,让作品处处洋溢了动人的美感。

一、青山绿水,风景美。

沈从文是从泥土中滚出来的作家,他的艺术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气质特有的色彩。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沈从文总感到一种永恒的宁静和庄严。

红雨随心,青山着意,沈从文笔下的大自然总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欢悦情调,而人则赋予大自然以灵性。

“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皆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摘要】《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对小说和电影《边城》的美学比较,从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场景描写、美学风格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

小说与电影在美学表达上存在差异,但两者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美学比较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作品的审美视野,提升对文学和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美学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边城》这部作品。

【关键词】关键词:边城,小说,电影,美学比较,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场景描写,美学风格,主题表达,理解作品,表达方式特点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首次发表于1934年。

小说以云南省边境小城“汀洲”为背景,描绘了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冲突、爱恨情仇以及人性的复杂情感。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乡土小说的巅峰之作”。

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边城》于1997年上映,导演由王竞执导,投资方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该电影也在亚洲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电影的上映使得“边城”这个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小说的名声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和关注。

小说和电影的结合,使得《边城》这个作品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下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对《边城》小说和电影的美学比较,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美学比较,可以丰富我们对文学和电影艺术的理解,也能够拓宽我们对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的视野。

1.2 研究意义《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小说与电影在美学上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分别通过文字和影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因此比较它们在美学上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艺术形式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沿着叙述的脉络行走--小说《边城》与电影《边城》叙事结构比较

沿着叙述的脉络行走--小说《边城》与电影《边城》叙事结构比较
的文 字 谱 写 了一 曲 湘 西 喑 哑 的 田园 牧 歌 就 是 这 样 . 1 9 3 4年 的沈 从 文完 成 了 他 对 边 城 时 间 与 空 间 的 双 重 1 9 4 9年 之 后 , 凌 子 风 计 划 拍 摄 电影 《 边城》 , 并 向 隽培编写 . 加 人 沈 从 文 意 见 的 剧 本 沈 从 文 在 意 见 里 的指导 . 如“ 翠 翠对爱 情的感觉 是朦 胧 的 . 盼 处 处 注
认识 些 中国文 字 . 在 那个 社 会 里生 活 . 而 且 极关 心 全 个 叙 说 使 湘 西 成 为 了一 种 文 化 的表 征 . 一 个 被 充 分 意象 民族在 空 间 于时 间所 有 的好 处 与坏 处 的 ” 人 但 随着 叙 化 了的 文 化 符 号 同 时 . 沈 从 文 所 建造 的希 腊 小 庙 又
电影 难 以企 及 原 著 的 思 想 与情 感 高 度 . 似乎成 了
自己 的叙 述 . 也 打开 了 自己 . 让 自身 温柔 的情 感飘 荡 在 笼 罩 住 他 们 的 生 存 充满 着 悲 悯 情 怀 的作 者 . 用 沉 静
种情绪 、 心理 、 氛 围笼 罩 整 个 作 品 的 本 领 , 陀 思 妥 耶 抵 达 。 沿 着 自然 脉 络行 进 的叙 述 . 在 第 三 章 里 微 微 跳 动 沈 从 文 先 生 征 求 剧 评 .之 后 的拍 摄 使 用 的是 姚 云 、 李
直 以“ 乡下 人 ” 自居 . 其 实 经 历 了 五 四启 蒙 和城 市 生 意 ” . “ 黄 狗 的 出 现 不能 使 用 得 太 多 ” . 等等 。
活 的沈 从 文 不 可 能再 是严 格 意 义 的 “ 乡下 人 ” . 他 自己
也 未 必 不 清 楚 这 一 厢情 愿 偏 执 的 自我命 名 与 这感 叹 所有 改 编 电影 的 宿 命 与 尴 尬 这 是 因 为想 象 艺 术 更 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
二、造型之美
电影《边城》的造型包括色彩、光线、画面等方面。

纵观整部电影,总体颜色较为素雅清丽,以湘西上的茶峒乡为故事发生的地方,山清水秀,举目间自成一派风景。

拍摄地点皆取自湘西,与原著中风格相近。

人们的穿着也多半以自己印染的素色衣服为主,在青山碧水的呼应下,在色彩上,将湘西边境小乡村的安逸、简单和淳朴凸显出来。

在摄影的光线上,由于灯光效果远不如今天,夜里光源严重不足,人像轮廓边缘模糊,脸部凹凸的明暗突出,场景就几乎是看不见了,只剩一片黑。

这在翠翠初遇傩送二佬那场戏尤为明显,背景画面几乎是成片的黑色,特写镜头有打光,翠翠的脸还看得清,肤色黑黝的金平(一名水手)和傩送二佬大致上和背景融在一起,只有白牙和带油光的一点脸颊在发亮。

但没有借用人为光源却也使得画面真实自然,给人一种真实的傍晚的视觉效果。

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在画面安排上合理有序,主次分明。

例如,拍摄渡船时的固定机位和赛龙舟时的镜头移动,主体被摄物始终在画面中心,一目了然。

而画面中的人物表现,也表现的比较合理。

在电影中,饰演翠翠的演员戴呐年龄小且没有表演经验,动作表情都有些欠缺的地方,但正是缺乏表演经验,在爱情这种题材里,恰好把翠翠在爱情里的那一
分青涩懵懂给表现出来。

在河边等爷爷,偶遇二佬拌嘴时的单纯可爱;让爷爷唱歌时的快乐,和爷爷赌气时的稚气;摆渡时把红包还给中年女子的淳朴而执着,无一不刻画出翠翠这个湘西女孩的单纯美好。

翠翠拦住卖皮纸的小伙子一事,被提前至影片开始部分,使得线索更清晰,人物更鲜明,让观众领悟到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孕育如此精灵纯粹的人是如此自然而然。

翠翠和??爷靠摆渡的工钱为生,生活简朴,一身素色衣服,一根光溜溜的麻花辫,一双璀璨如星的眸子,一张青涩又美丽脸庞都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通过在色彩、光线以及人物的具体表现,将湘西的风土人情在视觉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让观众留下了质朴又美丽的湘西视觉印象。

在小说里,文字描写也可以实现画面感的获取。

但是和影视直观看到具体的色彩、光线形成的明暗对比,画面里人物及动作相比,更考验作者的功力。

但这并不意味文字的表达效果不如电影,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影视效果。

《边城》中,沈先生做过这样的描述,春天只需注意凡是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时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③这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在电影中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然而在小说中,语言可以不被时间和空间约束,作者依附构思,以文章风格为基础,就可以进行无限的想象和创作,将茶峒的秀美与诗意的形象刻画的很充分。

三、逼真性与假定性融合之美
从改编的角度看,凌子风执导的《边城》无限靠近原著,尽力减少影视与文本的差距。

这就意味着电影的表现内容要与原著中相同,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情态。

电影用镜头真实的记录下客观世界,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

通过不同景别的运用,从整体环境的把握,到具体细微的表情、心理状态,都能够进行精确的再现。

这种逼真性,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够跟随影片的内容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和反应。

《边城》描述的人情、自然、风俗,源于作者沈从文先生的理想世界,是他发于自己所生长的故乡,又将她进行美化和赞扬后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具有假定性。

但二者都是对真实世界的抽离和升华,这让电影和小说成为一种艺术,而不是简单的模拟在逼真与假定之间。

文字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符号,这让每一个读者的接受都具有一些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来自于读者自身的个性、
经历、文化水平等等。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翠翠的形象,这就使得读者既沉浸在内容中,又游离于内容,发挥无限的想像和创造。

对白的口语化,也让读者有亲切之感。

比喻的运用,也增强了画面感,让读者觉得真切。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④以当地人熟知的弓和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的关系,以小喻大,新鲜别致,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沈先生还善用合成词的附加式,例如:湿淋淋的爬上岸,笑嘻嘻的说,声音哑沙沙的,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小说中这些合成词的附加式,使用起来信手拈来,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使文章音韵和谐。

四、?动之美
电影通过不同的镜头语言和蒙太奇手法展现出时空变化。

在这种运动变化之下,蕴含的意义也能够展现影片的美感。

小说在运动性上也是如此,通过合理的铺垫和陈述,在时间和空间的叙述上可以自如切换。

电影《边城》维持了小说的节奏,故事徐徐展开。

在空间上的表现不是很突出,端午赛龙舟的部分,拍摄渡船时用固定机位,最多是用了摇镜头来给予整体表现,更多的是和气、快乐的表现,主体被摄物始终在画面中心,一目了然;在时间表现上,在白天黑夜的切换过硬,虽有点突然但也没大碍。

影片开头,翠翠听到远处传来的锣鼓声,跑到山坡上侧耳倾听,回想起两年前的事情。

镜头切换过于直白,缺少
一丝韵味,然而在小说中,就不会出现这种生硬感。

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还是两年前的事。

文字比画面的叙述结构更缜密,读者也随之进入翠翠两年前的记忆。

在这方面,小说比电影从容的多。

影片结尾处,爷爷去世,翠翠一个人守着渡船,转眼间就到了大雪纷飞的季节,她还在等一个不知道何时回来的人。

影片运用蒙太奇手法,快速跳跃时间,让观众迅速感受到翠翠的执着,对翠翠感到深深的怜惜。

大雪纷纷的下着,落到翠翠的肩上,她眼眸低垂,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动态的飞雪和安静的女孩形成反差,单薄的,孤独的,美丽又执着的形象得到了强化,一种清冷安静的美感体现出来。

这里,电影通过这种时间上的运动,给人直观的感受和冲击。

小说中,仅仅用一句话为全文做了收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十几个字,却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也隐藏着一丝悲哀,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但翠翠会等着他。

不回来翠翠怎么办?回来的话多久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是不是孤寂中的安慰?
五、总结
综上所述,电影和小说有着相似的美学特点,也有因自身的媒介属性不同带来的差异。

一直以来,写作水平较高的
小说,电影翻拍很少实现超越;成功的电影,倒是推销了不少以前不卖座的小说。

这里当然不是否定那些之前不卖座的小说,只是媒介属性不同,自身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也有不同,就不可能带来整齐划一的传播效果。

电影让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走入群众中去,这里面就包括不认字的非阅读人群。

同时,优秀的视觉和听觉设计和制作也给人带来享受;小说则是电影创作无限的源泉,虽然我们不支持一直吃文学改编的老本,但是不可否认,离开文学的沃土,电影就丧失了艺术价值的根基。

二者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互荣共生。

注释:
①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
②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4.
③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
④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